戲說劉禹錫:一個真正樂觀的人有多強大?

2021-01-13 沐陽說

劉禹錫,唐代詩人,與白居易同年而生,生在那個輝煌不復存在的晚唐,前半生極盡風光年紀輕輕便位極人臣,而後半生卻命途多舛巴山楚水一片悽涼,巨大的反差沒有催生出一個悲天憫人的詩人,反而使他蛻變成一個達天知命笑看人生的「詩豪」!

雖與白居易同年而生,可兩人的際遇卻大不相同,白居易一生坎坷,幾番貶謫卻遠遠沒到劉禹錫那般悽慘,白在江州大嘆「同是天涯淪落人」,而劉卻在江渚之上高歌「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可見兩人性格截然不同,劉禹錫的一生,在政治上是鬥爭的一生,是反抗的一生,是在被打擊中不斷反擊的一生,排擠、流放、嘲諷,愈挫愈勇,豪情萬千,樂觀的人就是這麼強大!

中山之後,年少成才

劉禹錫出生在一個小官僚家庭,父親劉緒曾在江南任職,劉禹錫在那裡度過了少年時光,這樣的家庭裡,免不了的要從小學習以望考取功名,白居易如此,劉禹錫也不例外。

禹錫自小便學習儒家經典和詩詞歌賦,聰明勤奮,並跟隨當時的侍僧皎然、靈澈學詩,「以兩髦執筆硯,陪其吟詠,皆曰孺子可教」,這樣的經歷多少也影響了後來樂觀豁達的寫詩風格。

少年時候的劉禹錫可謂是一帆風順,一路扶搖而上,十九歲便遊學長安,上書朝廷,聲名遠揚;21歲金榜題名,與比自己小一歲的柳宗元一起考中進士,同年登博學鴻詞科,相比27歲高中的白居易要春風得意的多。

公元793年,二十出頭的劉禹錫在長安城意氣風發的介紹自己:我乃中山靖王劉勝之後!

平步青雲,位極人臣

此後的劉禹錫更是青雲直上,二十四歲登吏部取士科被授太子校書,名氣漸盛,連太子頗為看重的王叔文都主動與他結交,稱他有宰相之才。

802年,劉禹錫調任京兆府渭南縣主簿,不久遷監察御史。青年得志,三十歲出頭就進入朝廷核心,位極人臣,功名富貴相伴,前途不可限量,身邊的同僚都是朝廷重臣、至交好友,這樣的人生如何不讓人羨慕?

得意時人生處處皆風景,每一朵花開皆可「動京城」。劉禹錫這首雍容華貴的《賞牡丹》,相比孟郊登科後的那句「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過之而無不及,可說是道盡了他此刻的心情:

庭前芍藥妖無格,池上芙蕖淨少情。唯有牡丹真國色,花開時節動京城。

變革失敗,左遷十年

一群有為青年相聚,熱血沸騰,心中所願不過是平叛治國安天下,隨即浩浩蕩蕩的組織了一場變革,誓要徹底瓦解藩鎮和宦官手中的權力,恢復唐王朝的興盛。

可惜他們還是高估了自己的能力,沒多久,順宗被迫禪位稱太上皇,憲宗登基,為期一百四十來天的永貞革新宣告失敗。

帶頭的王叔文被賜死,王伾被貶後病亡;剩下的劉禹錫、柳宗元等八人均被貶為邊遠八州的司馬,是轟動一時的「二王八司馬事件」。

劉禹錫突然從人生巔峰跌到了谷底,時值深秋,秋風蕭瑟,不覺讓人萎靡。寒蟬悽切,對長亭晚是此時最是恰當的基調,無限失落的劉禹錫起身南下,看著這蕭條景色,一臉不屑,隨即仰天大笑,提筆寫下《秋詞二首》: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晴空一鶴排雲上,便引詩情到碧霄。山明水淨夜來霜,數樹深紅出淺黃。試上高樓清入骨,豈如春色嗾人狂。

自古以來傷春悲秋居多,面對秋天,詩人筆下莫不是戚戚之句,到了劉禹錫這兒,反倒有種逆流而上的豪氣,令人不得不服。

實際上,劉禹錫可不光是說的好聽,而是真的沒把這些失意當回事,劉禹錫來到朗州,這一呆就是十年。

「蠻荒之地,士風僻陋,舉目殊俗,無可與言者」,在這個地方,劉禹錫無疑是一座「精神孤島」,他堅持撰文吟詠,陶冶性情不光自娛自樂,還為當地人寫歌寫賦。

當地的風俗喜好巫祝,祭祀都會敲鼓跳舞,劉禹錫有時也會參加這些活動可聽不懂當地人唱的方言,於是根據《楚辭》,撰寫了新的歌詞來教給巫祝。

樂觀的人到哪裡都可以過得很好,劉禹錫相信此時不如意只是一時,「即賦形而終用,一蒙垢焉何恥?感利鈍之有時分,寄雄心於瞪視」。就像是寶刀一時蒙塵,他朝定可出鞘一展鋒芒。

果不其然,十年之後,劉禹錫奉詔回京。

禍不單行,再貶連州

劉禹錫重回長安,已經是物是人非了。看著這十年之間由於投機取巧在政治上得意的新貴,再看看到處都是趨炎附勢、攀高結貴之徒,劉禹錫不屑為伍,於是借遊玄都觀寫了一首詩:

紫陌紅塵拂面來,無人不道看花回。玄都觀裡桃千樹,儘是劉郎去後栽。

明眼人可都看得出來,桃樹千株,不是暗指十年來在政治上投機取巧而得意起來的新貴麼?要是我當年沒被貶,你們這些小角色還不知道在哪呢!

此詩一出,長安豈可容得下他,劉禹錫再次被貶,這一次到了連州,這一呆又是五年,直到母親病逝才離開。

連州原本文化落後,劉禹錫上任後,風氣為之一變,讀書人日漸增多,科舉進士的人數也在逐年增加,後來更被稱為「科第甲通省」,這當中自然離不開劉禹錫文化推廣的貢獻,因此後人讚賞他有「開連州千年文脈之功」。

二十三年,貶謫不斷

離開連州後,流離的命運還不算完,輾轉又到了夔州,當地民俗逢祭祀會唱《竹枝》,因此劉禹錫也先後創作了幾組《竹枝詞》,描繪夔州一帶的風土民情,希望通過擅歌的人來傳播。語言輕鬆活潑,頗有生活趣味,當中最熟悉的估計是這首:

楊柳青青江水平,聞郎江上踏歌聲。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情卻有情。

關於《竹枝詞》的藝術水平,後世的評價也頗高。黃庭堅在《山谷題跋》中說:「劉夢得《竹枝》九章,詞意高妙,元和間誠可獨步。道風俗而不俚,追古昔而不愧,比之子美《夔州歌》,所謂同工異曲也。」

夔州任滿,又調和州,不料和州知縣處處刁難,本應是三間三廂標配的住宅,知縣卻將劉禹錫安排到了縣城裡一處小房子,住處是一間只能容下一床、一桌、一椅的小屋。

從三室一廳變成了小單間,若是旁人早已怒不可遏拳腳相向,可劉禹錫倒是淡定非常,,直接寫下這篇《陋室銘》,把一間小破屋變成了多少人的精神寄託: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可以調素琴,閱金經。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南陽諸葛廬,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和州任期三年後,劉禹錫又被打發到蘇州、汝州、同州等地當刺史。唐敬宗寶曆二年(827年),劉禹錫再次應招回京,距離他上次離開,已經過去二十三年了。

回去的路上,他同白居易在揚州相逢,酒酣情濃,白居易作詩寬慰他:

為我引杯添酒飲,與君把箸擊盤歌。詩稱國手徒為爾,命壓人頭不奈何。舉眼風光長寂寞,滿朝官職獨蹉跎。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

劉禹錫輕輕一笑,接過酒杯跟筆:樂天啊樂天,我如此樂觀哪需要安慰啊,來,歌兒唱起來,酒兒喝起來!

一臉淡然寫下《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

巴山楚水悽涼地,二十三年棄置身。懷舊空吟聞笛賦,到鄉翻似爛柯人。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今日聽君歌一曲,暫憑杯酒長精神。

兜兜轉轉二十三年,鬍鬚漸白,兩鬢微霜,可劉禹錫依舊是那個意氣風發的少年。

56歲的劉禹錫,再到玄都觀,當年場景歷歷眼前,劉禹錫儼然最後的贏家,向那些趨勢權貴再次送上了嘲諷:

百畝庭中半是苔,桃花淨盡菜花開。種桃道士歸何處,前度劉郎今又來。

我劉某人又回來了!而那些攀附權貴的人去哪了呢?泯然眾生或一捧黃土罷了!

桑榆未晚,豪氣歸天

晚年的劉禹錫回到洛陽養老,白居易也在此地。

白居易感嘆時光飛逝,年華已去,寫詩向他抱怨:

與君俱老也,自問老何如?眼澀夜先臥,頭慵朝未梳。有時扶杖出,盡日閉門居。懶照新磨鏡,休看小字書。情於故人重,跡共少年疏。唯是閒談興,相逢尚有餘。

而劉禹錫勸他,別為這些事情煩憂。人世間誰不老,不要說日落桑榆天色已晚,它的霞光依然可以映紅滿天。

人誰不顧老,老去有誰憐?身瘦帶頻減,發稀帽自偏。廢書緣惜眼,多灸為隨年。經事還諳事,閱人如閱川。細思皆幸矣,下此便翛然。莫道桑榆晚,為霞尚滿天。

是啊,日落桑榆有怎樣,心中自有豪情萬丈,晚霞依舊能映紅滿天。

面對生活,劉禹錫是一個鬥士,他不得不反抗,可他又沒有其他的方式去抵擋,只能化作句句詩詞,一字一句儘是錚錚謳歌,樂觀是他堅不可摧的盔甲,命運越是殘忍,他笑的越是張狂。

面對苦難,除了笑對,他別無他法。

劉禹錫鬥爭一生,最期待的不過是歲月靜好的日子:

朱雀橋邊野草花,烏衣巷口夕陽斜。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烏衣巷》

相關焦點

  • 劉禹錫:一個為洞庭湖代言的樂天派才子
    他們這些人默契十足,不約而同地會聚在這裡,寫出了很多傳揚洞庭湖美景美色的作品,也不知道這算是個什麼文化現象?而今天,我就帶領大家去認識一下為洞庭湖代言的一個風流倜儻的詩人——劉禹錫,看看他和洞庭湖的不解之緣。劉禹錫,字夢得,河南省洛陽市市民,唐朝中期著名的大詩人(後人尊稱其為「詩豪」)、文學家,同時還有一個特殊身份——哲學家。
  • 身上有這三個特點的人,福氣非常的多,會大有一番作為!
    世界上沒有幸福,但有自由和寧靜。福氣多的人會被別人所羨慕,因為他好像如有神助,平時就非常走運,困境的時候也往往能夠化險為夷。但有句話講「佛不渡人人自渡」,佛不能渡人,真正能渡人的是他身上那些良好的特點,有這三個特點的人,就會顯得萬事都很如意。第一、性格開朗《荀子》中有這樣一句:「樂易者常壽長,憂險者常夭折」。這句話的意思是愉悅樂觀的人就容易長壽,多憂愁多思慮的人總是容易早早夭折。
  • 劉禹錫與屈原
    劉禹錫與屈原雖然不是生長在一個時代,但他們的理想信念,生活遭遇、個人素質、學識才華以及所處的政治環境等各方面,特別是情志相通、命運相似,真謂:「異曲同工」。其作品可見:「惟夫黨人之偷樂兮,路幽昧以險隘。豈餘身之憚殃兮,恐皇輿之敗績」。「哀民生之多艱」。「哀州土之平樂兮,悲江介之遺風」。國家、社稷、故鄉、人民是他魂牽夢繞、日夜思念、永生不忘的情結。 劉禹錫繼承了屈原「位卑未敢忘憂國」的高尚品質,居危而思安,愛國而齊賢。劉禹錫早年就立志報國,入仕後不久即參加平亂的軍旅生活,以後又「勤求民瘼」,關心民眾疾苦。
  • 千古名篇 劉禹錫陋室銘賞析
    《陋室銘》原文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可以調素琴,閱金經。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南陽諸葛廬,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志存高遠,勤修立身之美德.「惟吾德馨」是《陋室銘》的主旨,也是中國傳統文化為人處世的根本要求。
  • 埃隆·馬斯克——一名真正樂觀的人
    埃隆·馬斯克是一名真正樂觀的人。
  • 大唐鬥士劉禹錫:逆境中的猝火之旅,堪稱永不言敗的真豪傑
    是夜,皓月當空,清輝滿地,在燭火搖曳的房間裡,一個年輕人急促的聲音說道:「太子登基,天下已變,我們到底幹不幹?」另一位蒼老的聲音言道:「此時國家危急,此舉乃是險中求勝,我等應該速將宦官藩鎮以雷霆萬鈞之勢壓之。」隨著討論的人數越來越多,屋內逐漸喧譁了起來,不知不覺東方既白,晨光熹微。
  • 「前度劉郎今又來」:劉禹錫,槓精還是「剛」精
    「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在這首《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中,劉禹錫是樂觀、豁達和堅定的。「芳林新葉催陳葉,流水前波讓後波」,在這首《樂天見示傷微之敦詩晦叔三君子皆有深分因成是詩以寄》中,安慰著白居易的劉禹錫又是沉著、穩練和豪爽的。
  • 劉禹錫詩讀:沉舟側畔千帆過,枯木前頭萬木春
    劉禹錫《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初衣解詩:劉禹錫和白居易同年生人。不過在他們的前半生並沒有交集。劉禹錫本身是洛陽人。21歲進士及第,要知道在這樣一個年齡,唐朝都是少數,這真是春風得意馬蹄疾,一夜看盡長安花。21歲的白居易還在進行科考,白居易性格老實沉穩,此時他帶著母親,在居大不易的長安城居住,貧窮得焦頭爛額。劉禹錫甩了白居易一條街。
  • 83的她登上了中國詩詞大會的舞臺,完美地詮釋了劉禹錫的這兩句詩
    年老多病的白居易曾寫詩劉禹錫抱怨「與君俱老也,自問老何如?眼澀夜先臥,頭慵朝未梳」。 一向以樂觀豪邁的劉禹錫為了安慰好友,寫下了這首詩,翻譯過來就是:心若年輕,歲月不老。
  • 《戲說集合》合集
    戲說集合(一)集合與元素集合:把同類事物聚攏在一起構成一個整體。元素:構成集合的事物。集合與元素只有兩個關係:要么元素∈集合,要么元素集合。戲說集合(三)萬物皆數數的歷程:正整數→自然數→整數→有理數→實數,人類發明「數」的歷程是漫長的。
  • 詩人劉禹錫《浪淘沙九首》,九曲黃河萬裡沙,浪淘風簸自天涯
    我國歷來就有黃河九曲的說法。正所謂「一瀉長江東流去,九曲黃河天上來」。元曲裡也有「淚添九曲黃河溢,恨壓三峰華嶽低」的生動描寫。這兩句是寫黃河之水挾帶著大量黃沙,自天邊滾滾而來,波濤洶湧,勢不可擋;那些泥沙被狂風驟浪衝刷著、顛簸著,漂流到很遠的天涯。首句起得極有氣勢,為我們展示了一幅壯闊的黃河萬裡圖。
  • 劉禹錫:其實我真的沒有那麼豁達,我只是不甘心,還有點愛面子
    古往今來,位卑未敢忘憂國的文人士子車載鬥量,願提攜玉龍為君死的壯志男兒更是不計其數,可真正付出行動者寥寥無幾。中唐詩人劉禹錫便是一位不僅吐豪言壯志,更是去踐行豪言壯志之人。甚至,用其一生來證明什麼是拳拳赤子之心。
  • 劉禹錫與《天論》: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
    劉禹錫首先把人和天(也就是自然和社會)加以區別:天之道在生殖,其用在強弱;人之道在法治,其用在是非。劉禹錫認為在自然界,一切生物都為自己的生存繁殖而競爭,在競爭中,強者勝,弱者敗。生物界只有強弱競爭,沒有是非可說;至於人類社會就不同,有維持社會秩序的禮法制度所規定的「是非」標準,作為每個人行為遵循的依據。這樣,劉禹錫就發揮了「天人相分」的觀點。
  • 劉禹錫最經典的一首詩,有一種大徹大悟之感,懂了也就明白了人生
    劉禹錫,字夢得,中唐時期著名的詩人,也被後世稱為「詩豪」,他的詩別具一格,寫得也是極為深刻,一些看似很普通的作品,但是充滿了獨特的韻味,還充滿了深刻的哲理,所以讀他的作品最是能夠讓人明白什麼是人生,什麼才是真正的生活。
  • 詩歌翻譯|你知道劉禹錫的《秋詞》用英文怎麼翻譯嗎?
    2019-10-05 20:00:51 來源: 小欣趣生活呀 舉報   《秋詞》劉禹錫
  • 劉禹錫這首詩才真正的大徹大悟,寥寥幾句,寫盡世間的繁花與落幕
    劉禹錫,字夢得,唐朝著名的詩人之一,同時也是一位天才詩人,但是儘管他很才華,可是他的人生經歷,卻是大起大落,晚年的光景更是悽慘,少年時代的劉禹錫,不僅風流倜儻,而且無論是詩,還是文章,那都是堪稱一絕,他在19歲的時候在長安遊學時,便是在眾多的士子中,獲得了很高的聲譽,為此他還結識了另一位偉大的詩人柳宗元
  • 心力訓練:真正厲害的人,並不是天然樂觀,而是擁有強烈的危機感
    文/唐若唐若心學原創作品,違者必究很多人都以為厲害的人是膽大冒進,事實上,真正厲害的人絕不是保持天然的樂觀,相反,他們具有強大的危機感,這種危機感是他們成長的關鍵,也是他們能夠一次次超越的關鍵。01危機感能讓我們更深切感受環境變化在我們中國有一句話叫做如臨深淵,如履薄冰。真正厲害的人大都懂得察覺環境的變化。要記住一句話,適者生存。發展好的人,是懂得適應環境的人,他們能夠察覺環境的變化,甚至能提前看到環境的變化。
  • 劉禹錫被貶23年,豪情不減,回京後寫詩嘲諷權貴:我又回來了
    李白想像奇瑰,為人飄然出塵,所以有詩仙外號。杜甫一生困頓,卻心憂家國天下、黎民蒼生,在後世文人眼中,是儒家所說的「聖」。而白居易一生痴愛寫詩,宛若瘋魔。王維為人恬淡,詩中自有一股禪理,像是以詩傳釋的「佛」。唐朝的詩壇,還有一個叫得非常響亮的名號,這便是「詩豪」劉禹錫。
  • 劉禹錫的唯物主義思想
    劉禹錫的唯物主義思想劉禹錫(公元七七二——八四二年),字夢得,彭城(今徐州)人。官至太子賓客,所以也稱劉賓客。他是唐代著名的法家、文學家,在政治上和柳宗元一樣,參加二王領導的革新運動,失敗後被貶。「天,有形之大者也;人,動物之尤者也」;把天、人都看成是有形體的事物。他認為世界上根本不存在無形體的空虛的東西。他說:「所謂無形者,非空乎!空者,形之希微者也」。指出空、無不是離開物質的獨立存在,而只是物質中的一種表現形態,從而批判了佛學和玄學主張「空」「無」是世界本原的唯心主義觀點。
  • 戲說三角3:角度
    至少古巴比倫人是樂此不疲的。作為戰鬥民族,古巴比倫人居然逆天到用 60 進位的地步!他們日觀日象、夜觀夜象,居然看出一年由春到冬有三百六十天,然後周而復始。於是,他們定義一個點繞另一個固定的點做定長運動一周為 360 度。為了方便,他們用「°」來表示單位「度」,因為「度」是由圓來的。將 360°均分為 360 份,每一份為 1°,60 份為 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