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敬宗寶曆二年,公元826年,秦淮河畔一位年逾半百的老者負手而立,只見那老者望著河邊野草,巷角斜陽緩緩吟出那最後一段千古名句:「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話罷又低頭自嘲道:「我還是中山靖王之後呢,又當如何?」
朱雀橋邊野草花,烏衣巷口夕陽斜。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烏衣巷》
當年那「王與馬,共天下」的王導不會知曉,那淝水之戰捷報傳來,從容落子的謝安石也不會知曉,幾百年後王謝家族的輝煌與零落被後世劉郎一言以蔽之。千年前的孟子更不會知曉,「君子之澤,五世而斬」被一首《烏衣巷》詮釋的淋漓盡致。
古往今來,位卑未敢忘憂國的文人士子車載鬥量,願提攜玉龍為君死的壯志男兒更是不計其數,可真正付出行動者寥寥無幾。中唐詩人劉禹錫便是一位不僅吐豪言壯志,更是去踐行豪言壯志之人。甚至,用其一生來證明什麼是拳拳赤子之心。
緹騎朱旗入楚城,士林皆賀振家聲
劉禹錫,字夢得,祖上本是名門,自稱漢皇室中山靖王劉勝後裔,但到了劉禹錫這時家道早已中落,但依然不能改變劉禹錫的自我介紹「你好,我是中山靖王的後代,就是劉備的那個祖宗,你懂我意思吧?」沒錯,我們的大詩豪介紹自己時總會先標榜自己的出身,聽他介紹的人也不會去在意一個前朝子嗣眾多又毫無作為的閒散王爺,更不會去考證真假。可劉禹錫卻覺得倍有面兒,不僅表明了自己是皇室後裔,還和那蜀漢昭烈帝劉備攀上了親戚。劉禹錫是不是中山靖王劉勝的後代並不重要,是不是匈奴後代也不重要,起碼他確實是名門之後,更重要的還是我們的大詩豪。可以看出劉禹錫十分在意門第出身就夠了。單從自我介紹中還不足以給我們的詩豪內心想法定論,還能從劉禹錫贈予別人的詩句中佐證。從《送李中丞赴楚州》一詩的開頭也可以直接看出,劉禹錫對門第的看重和羨慕,此詩表達的正是「太有面兒了」。
緹騎朱旗入楚城,士林皆賀振家聲。兒童但喜迎賓守,故吏猶應記姓名。萬頃水田連郭秀,四時煙月映淮清。憶君初得崑山玉,同向揚州攜手行。
安史之亂後,劉禹錫的父親劉緒為躲避戰亂由洛陽遷往江南,在嘉興擔任小吏,劉禹錫從小生活在一個相對安定的環境裡,受儒學經典和詩賦經文薰陶,一身儒生氣息,對作詩情更加有獨鍾。劉禹錫的詩和那些生於江南,安於江南的士子詩文不同,從始至終他的詩中都沒有把眼界局限於江南一隅。
唯有牡丹真國色,花開時節動京城
少年時鮮衣怒馬橫行長安,如今浪子回頭鍾情于田園的蘇州刺史韋應物是當時的江南文壇領軍人物。上有所好,下必盛焉,江南文人士子們對詩的愛好更加如痴如醉,在這種環境下深深影響了少年劉禹錫,又經詩僧皎然、靈澈的指點與薰陶劉禹錫對詩的領悟遠超同齡之人。
學優則仕,一心輔助明主中興大唐的劉禹錫懷著滿腹經綸與臨雲壯志前往長安。在路途中劉禹錫結識了後來二人有『劉白』並稱的白居易。
唐德宗貞元九年,二十一歲的的劉禹錫金榜題名高中進士,接連三科及第,一時間風光無限,春風得意的劉禹錫此刻有吐不完的豪情壯志,仿佛抬手便可握到他胸中的青雲之志,唯有用他後來的一篇《賞牡丹》可以表達劉禹錫當時激昂的心情。
庭前芍藥妖無格,池上芙蕖淨少情。唯有牡丹真國色,花開時節動京城。
貞元十六年,劉禹錫在其父劉緒故交淮南節度使杜佑堂下任節度掌書記。兩年後被任命為監察御史。在此期間,劉禹錫結識韓愈和同榜進士也是劉禹錫另一位一生摯友的柳宗元。三人相見恨晚,徹夜長談,從風花雪月到當今時局,樂時三人扶肩大笑,惆悵時飲酒長嘆。韓愈特別喜歡這兩位比自己小很多歲的知音,曾經在詩《赴江陵途中寄贈王二十補闕、李十一拾遺、李二十六員外翰林三學士》中直接明言:「同官盡才俊,偏善柳與劉。」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唐德宗晚年後早就沒有了剛登基時的銳氣,直到駕崩後都沒有改變當時內憂外患的局面。朝堂內宦官把持朝政,朝堂外藩鎮擁兵自重,大有和朝廷分庭抗禮之勢。貞元二十一年,唐德宗終於閉上了他那一生都沒有真正睜開過的雙眼,太子李誦登基,即唐順宗,改元永貞。劉禹錫為東宮校書時經常和太子的心腹王叔文打交道,太子繼位後王叔文得勢,劉禹錫藉此機遇,參與唐王朝的財政管理。此時的劉禹錫仿佛看到當年遊歷過的那座華山,如自己的前程一樣,高聳入雲,佇立於天地之間。恨不得將自己滿腹才華盡情揮灑,在大唐王朝中興的事業上留下自己光輝的一筆。
唐順宗繼位後依然如前幾任皇帝一樣力圖想改變現狀,王伾(音同丕)與王叔文上表請求革新,以劉禹錫和柳宗元為代表的進步官員紛紛響應,一時間轟轟烈烈的「永曆革新」開始了。革新集團把主要矛頭對準宦官集團和藩鎮割據勢力,唐朝的宦官幹政從盛唐玄宗時期開始,後世帝王深知其害卻不能改變,只能一代拖一代,藩鎮地方長官不僅擁兵自重還和朝堂奸佞互相勾結。所以,樹大根深的宦官集團和藩鎮勢力怎麼會被幾位剛露苗條的新興勢力撼動?這次革新來的快去的也快,劉禹錫的臨雲壯志終究化為黃粱一夢。永曆革新失敗,唐順宗順利延續了唐王朝「被迫太上皇」的傳統,太子李純繼位,即唐憲宗。革新集團中為首的王叔文被害,王伾被貶為開州司馬,除此之外韋執誼、陳諫、韓泰、柳宗元、劉禹錫、韓曄、凌準、程異也被貶為司馬。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二王八司馬」事件。這一年是元和元年,未到不惑之年的劉禹錫出師未捷便開始了他的被貶生涯。
劉禹錫先是被貶為連州刺史,中途又被貶為朗州司馬,在被貶為朗州司馬期間,劉禹錫生活困迫,不免會受到落井下石之人的奚落。可夜空中的皓月怎會在意螢火散發出的濁光?即使身居寒室劉禹錫依舊放浪高歌,即使在詩作上不能比肩李白,依然要大笑一聲「我輩豈是蓬蒿人」。於是乎,一篇名垂千古的駢體銘文誕生。《陋室銘》一出,劉禹錫向世人展示了他的豁然、樂觀以及高傲的性格。任你欺我、辱我、笑我,你且看我,依舊放浪高歌,談笑自若。
劉禹錫生性高傲卻不是一個自命不凡的酸腐文人,他可著作孔孟文章,也可欣賞民間曲調。但高傲的性格又讓他有些瑕疵,劉禹錫和後世的蘇軾生平有很多相似,卻沒有蘇軾那種上可陪天子同博弈,下可與農夫論古今的胸襟,所以《陋室銘》中有一句「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又顯得劉禹錫有些美中不足。
劉禹錫好友韓愈在修撰《順宗實錄》時把劉禹錫由杜佑幕下轉投王叔文集團的事情毫不避諱的寫進史書。劉禹錫並沒有為此和韓愈決裂,更沒有為自己辯解。因為在當時杜佑一直在明哲保身,任何時候都在扮演自己老好人的角色,血氣方剛又滿懷報國之志的劉禹錫當然不甘於此。用劉禹錫的為人處世來替他講便是:「我理虧,不辯解,懂的自然懂。」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可以調素琴,閱金經。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南陽諸葛廬,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我軀七尺爾如芒,我孤爾眾能我傷
低落的生涯中劉禹錫雖然沒有抱怨,卻喜嘲諷,閒來無事便研磨提筆,揮詩一篇拿著廟堂中的高官勳貴調侃,諷刺自己恨的咬牙切齒卻又有心無力的權貴。他的詩擅長用一角一隅便可寫出古今,寫破世事。深夜中,劉禹錫被蚊蟲叮咬,起身奮筆,以蚊為題。於是,一篇辛辣諷刺的《聚蚊謠》誕生。
沉沉夏夜蘭堂開,飛蚊伺暗聲如雷。嘈然歘起初駭聽,殷殷若自南山來。喧騰鼓舞喜昏黑,昧者不分聰者惑。露華滴瀝月上天,利觜迎人看不得。我軀七尺爾如芒,我孤爾眾能我傷。天生有時不可遏,為爾設幄潛匡床。清商一來秋日曉,羞爾微形飼丹鳥。
劉禹錫得志不喜自誇,失勢不肖於抱怨,但不表明他內心中沒有怨氣,更不表明他真的會是一個豁達到以德報怨之人,樂觀到任何時候都不在意挫折與磨難。但總歸要點面子吧?劉禹錫絕對不會放下他的清高,他深知倘若自甘墮落,怨天尤人那些傷害過他的人會更加得意,正如我們現在所說的『別低頭,皇冠會掉,壞人會笑』,這才是一個真實的劉禹錫。
玄都觀裡桃千樹,儘是劉郎去後栽
上天不是沒有給劉禹錫機會,劉禹錫也不是抓不住機會,更不是擔當不起大任。元和九年末,劉禹錫回京,這次本可讓劉禹錫如謝安石一樣東山再起,可「玩世不恭」的劉郎因為一首詩又開始了他的被貶生涯,元和十年,劉禹錫與好友柳宗元等人前往長安玄都觀遊園看花,情到興起,詩豪提筆寫下《玄都觀桃花》一詩又稱《元和十年自朗州至京戲贈看花諸君子》,此詩矛頭直接對準當時的權相武元衡,滿朝新貴也被劉禹錫得罪個遍兒,這首詩想表達的意思如果按照現代網絡流行語來說就是,「哼,在我劉禹錫面前,你們就是一群弟弟,我當年要不走,哪有你們什麼事?」
紫陌紅塵拂面來,無人不道看花回。玄都觀裡桃千樹,儘是劉郎去後栽。
本來可以再展宏圖的劉禹錫因為一時興起便得罪廟堂上的官宦再度被貶。可是劉禹錫不懂圓滑?可是劉禹錫不懂為人處世的方法?都不是,劉郎高昂的頭顱就沒有低下過,這才是那個當年在華山寫下「丈夫無特達,雖貴猶碌碌」的劉禹錫,他一直沒變,依然是那個初心未減半分的赤子。
高山固無限,如此方為嶽。丈夫無特達,雖貴猶碌碌。《華山歌》節選
《玄都觀桃花》一詩讓劉禹錫被貶為連州刺史,當年那未開發的蠻荒之地離京數千裡,劉母盧氏年事已高,好友柳宗元不僅沒有怪劉禹錫牽連到自己,反而上書唐憲宗請求讓他代替劉禹錫前往路途更加遙遠的連州擔任刺史,劉禹錫前往自己的柳州刺史,怒氣未消的唐憲宗自然沒有答應。
柳宗元只好與劉禹錫結伴而行,好在路上相互照拂。天下沒有不散的筵席,總是要分開的。衡陽臨別前,二人互相贈詩,柳宗元感慨世事變遷,劉禹錫便安慰好友。只是二人沒有想到這一別便是永訣,柳宗元去世後劉禹錫用餘生之力整理柳宗元遺作,撫養好友的孩子長大成人。柳宗元對得起劉禹錫,他劉禹錫自然不負柳宗元,只是柳宗元的那句「皇恩若許歸田去,晚歲當為鄰舍翁」的願望永遠化為泡影了。
《重別夢得》柳宗元二十年來萬事同,今朝岐路忽西東。皇恩若許歸田去,晚歲當為鄰舍翁。
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
唐敬宗寶曆二年,劉禹錫由和州刺史返回洛陽,白居易從蘇州返洛陽,二人在揚州相逢,白居易在宴席上作詩《醉贈劉二十八使君》贈與劉禹錫感嘆兩人數十年來的官場沉浮,溜須拍馬之人身居高位,忠君報國吾輩卻異鄉流離。劉禹錫頓時被悲傷的情緒感染,連連跟著嘆息。可酒過三巡,再現劉郎風採。提筆作詩回贈白居易,這首詩便是著名的《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
巴山楚水悽涼地,二十三年棄置身。懷舊空吟聞笛賦,到鄉翻似爛柯人。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今日聽君歌一曲,暫憑杯酒長精神。
筆者寫到此處,忍不住讚嘆一聲「好個劉禹錫,無愧詩豪之名」!我想當時白居易心裡當時亦是如此想的吧。
種桃道士歸何處,前度劉郎今又來
唐文宗大和二年,又是一年春天,劉禹錫被調回京城。途徑當年的玄都觀,吃一墊長一智這句話和劉禹錫毫不搭邊,此時武元衡早已被刺身亡。你看,當年你權傾朝野,如今還不是黃土間埋,想到這裡劉禹錫詩興大發,再次借景敘情寫下一首《再遊玄都觀》。此詩下筆如刀,借玄都觀盛衰諷刺當年的達官顯貴,一句「前度劉郎今又來」表明了劉禹錫不屈權貴的鬥志。此時劉禹錫一定心中大笑著高呼:「我還是我,我劉禹錫又回來了。」劉禹錫寫完此詩後好友裴度曾勸誡過劉禹錫,畢竟前車之鑑猶在耳目,劉禹錫不為所動,表示我還是那個不畏強權劍膽琴心的劉禹錫,翻譯:『不要慫,就是幹!』
百畝庭中半是苔,桃花淨盡菜花開。種桃道士歸何處,前度劉郎今又來。
此詩所作之時離當年的那首《遊玄都觀》已經過去十四年,當時的唐憲宗已經變成了人們口中的先帝,唐憲宗之後又經唐穆宗李恆、唐敬宗李湛,當時在位的是唐文宗李昂,如此高傲自詡的劉禹錫自然被唐文宗所厭棄。詩豪劉禹錫再次遠離嘴上不說卻一生憧憬的長安前往蘇州任刺史。
司空見慣渾閒事,斷盡蘇州刺史腸
歲月和挫折可以抹掉很多人的銳氣,從劉禹錫前半生中便可以看出我們的詩豪一直都是標新立異,自然不會與大多數人為伍。在他身世浮沉雨打萍的歲月裡,不僅居廟堂之高憂其民,處江湖之遠更憂其民。雖然劉禹錫不願在鄉野中混跡,但不表明他沒有記掛著天下蒼生。
在擔任蘇州刺史期間,司空李紳邀請劉禹錫前往李府赴宴,宴會上李司空招來歌妓起舞助興,劉禹錫望著堂皇華麗的李府,不僅想到了這些年來被貶生涯中見到的世間疾苦,當時的蘇州水災又讓當地百姓食不果腹,劉禹錫便寫下來《贈李司空妓》一詩來表明自己的心情,同時對李司空進行勸解。一句「司空見慣渾閒事,斷盡蘇州刺史腸」片語明百意,千百年後我們依然可以感受到劉禹錫當時的心痛和有心無力。劉禹錫就是這樣,看到就要說出來,你聽不聽是你的事。
高髻雲鬟宮樣妝,春風一曲杜韋娘。司空見慣渾閒事,斷盡蘇州刺史腸。
千淘萬漉雖辛苦,吹盡狂沙始到金
劉禹錫一生不畏強權,以玩世不恭的態度笑看廟堂權貴,大半生都在被貶的路途中,之後又歷任汝州刺史和同州刺史。從開成元年,晚年的劉禹錫由好友裴度引薦任太子賓客閒職,分司於東都洛陽,自號廬山人,與好友白居易、裴度為鄰。自此詩豪劉禹錫有多了一個雅稱「劉賓客」,至於是貶義還是褒義就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了,想那中山靖王后裔得知後定會苦笑三聲罷!
劉禹錫去世時年逾古稀,在當時已經是高壽。七十餘年,劉禹錫絲毫未變,現在網絡上流行的那句「願你歷盡千帆,歸來仍少年」套用在劉禹錫的生平再為合適不過。正如劉禹錫《浪淘沙》中那句「千淘萬漉雖辛苦,吹盡狂沙始到金」一樣,經過千萬遍的過濾,終究會淘出泥沙裡的黃金。或許當時劉禹錫寫完這句後自詡一下:『金子怎麼會沉淪在泥流中呢?我劉禹錫貴如黃金。』
莫道讒言如浪深,莫言遷客似沙沉。千淘萬漉雖辛苦,吹盡狂沙始到金。
晴空一鶴排雲上, 便引詩情到碧霄
可居廟堂之高,可處江湖之遠。本是一個樂天派,卻也會偶爾抱怨幾句。虔誠的信佛,卻不迷信,甚至還能衍出唯物主義觀點。他重情重義卻也會偶爾坑朋友。他一心身居高位,卻總是因為自己的性格不能如願。他性格孤傲,時不時的會自詡兩句,卻不孤芳自賞。他也懂得攀權附貴,但必須是和他志同道合之人。
唐會昌二年,洛陽。一片樹葉被風吹落,原來是秋天到了。劉禹錫曾說過「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劉禹錫如此讚美他喜愛的秋天,秋天是否喜愛劉禹錫呢?秋天當然喜愛劉禹錫,所以便「晴空一鶴排雲上,便引詩情到碧霄」。這年秋天,劉禹錫駕著當年筆下的那隻白鶴推開雲層,尋求他那生前怎麼也尋不到的臨雲壯志去了。
自古逢秋悲寂寥, 我言秋日勝春朝。晴空一鶴排雲上, 便引詩情到碧霄。《秋詞·其一》
隨筆
文盡筆落,欲將息,忽見前方一白髮老者,負手而立。夜色朦朧,難辨其面,起身忙問:「先生何人?」老者撫須大笑:「中山靖王之後,廬山劉夢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