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蠻文化第21期
詩豪劉禹錫,因其詩風格通俗易懂,與白居易、韋應物並稱唐代三傑。與唐德宗年間的那些蕭瑟悽涼風格的詩歌相比,樂天派詩人劉禹錫的作品豪邁大氣、明快簡潔,從而深受人們的喜歡。這種特立獨行的風格的形成離不開劉禹錫的人生經歷。
劉禹錫是中山靖王劉勝(沒錯,就是那個相傳有120多個孩子的劉勝)之後,父親、祖父都曾經做過官,所以對孩子的教育很是看重,所以劉禹錫很小的時候,就已經開始學習儒家經典著作,在那時,聰明勤奮的他就已經可以吟詩作賦了。據說,他的詩歌風格多受當時的名僧皎然、靈澈的影響,我想這也是他樂天的原因吧。
有人認識劉禹錫是因為那篇鄙夷世俗的《陋室銘》,「斯是陋室,為吾德馨」這是他不願與權貴同流合汙的感情的表現;有人認識他,則是通過那首膾炙人口的愛情詩《竹枝詞·楊柳青青江水平》。
楊柳青青江水平,聞郎江上踏歌聲。
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卻有晴。
劉禹錫喜歡收集民間傳唱的民謠,他的詩歌風格也因此通俗易懂,受老百姓的歡迎。竹枝詞就是他創造的一種由四川地區民歌演變而來的詩體。上面這首詩描繪的場景是:岸邊的楊柳枝葉蔥鬱,江水緩緩地流動著,江面很是平靜。這時,一葉小舟划過,岸邊的女孩忽然聽到了舟上的男子在對她唱歌。東邊太陽還高高地掛著,西邊卻下起了細雨,這到底是無晴還是有晴呢?最後一句其實還有一層意思,就是少女想知道她的情郎到底對她是有情還是無情。
最後一句中的「卻」字用得妙啊,它代表著那位情郎對少女是有情的,但也可能只是少女在吐露內心,她心中是希望情郎對她是有意的,至於最後的結果如何,我們就不得而知了。不得不說,這首詩太浪漫了,劉禹錫將懷春少女的心情描繪的太生動了。
劉禹錫還有一首愛情詩也很出名,那就是《竹枝詞·山桃紅花滿上頭》,但這首卻不如前一首浪漫了,所描述的內容也大為不同。一個描述的是對愛情滿懷期待的少女心情,一個則是對丈夫變心的憂愁報怨。
山桃紅花滿上頭,蜀江春水拍山流。
花紅易衰似郎意,水流無限似儂愁。
山上開滿了紅豔豔的桃花,蜀江的水不停地在拍打著山崖。我的丈夫對我的感情就如這桃花一般只是短暫的開過,這源源不斷的水流啊代表著我那無限的憂愁。讀完這首詩,我想到了具惠善寫的那句「我的丈夫好像只是短暫的愛過我。」
描繪愛情的古詩還有許多,而且很多都描寫得十分唯美,比如李商隱的那句「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不過,這樣的愛情如今也只存在於古人的詩中罷了。
主編:佑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