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甫冉的一首詠花詩《石竹》,陪伴是最長情的告白,感悟生命真諦

2020-12-05 小話詩詞

導語:就是當一個人生病住院時,看望他的親朋好友帶一束鮮花來看望病人,病人的心情也會好很多。為什麼鮮花會有這樣的效果呢?因為病人看到盛開的鮮花,鮮嫩而美麗,怡情養性,能讓病人的心情好起來,這個道理我們都是懂得的。

美麗的鮮花還能減輕病人的煩躁、焦灼情緒。其實送鮮花就是帶來祝福,生病的人最需要的就是溫馨的安慰、堅定的鼓勵和無時無刻的陪伴。鮮花雖然無語,但這一切它都能做到,一束盛開的鮮花代表的是旺盛充沛的活力,沒有人會拒絕鮮花的陪伴與鮮花帶來的這一份默默的溫情。

有一種叫做石竹的花,這種植物不但花型好看,包括根在內的全株都可以入藥,而且有很高的中醫藥藥用價值。石竹植株低矮,它的葉子青翠,跟竹子的葉子外形很像,所以才有石竹這個名字。暮春初夏時節開花,花期很長,一直可以開到秋季八九月份,花開在枝頂端,石竹花花瓣展開不算很大,但開花時花團錦簇,此起彼伏,石竹花花色多,而且大多呈現出鮮豔的顏色,真可謂是五彩繽紛,絢麗多姿。

唐代詩人皇甫冉就曾經做過一首詠石竹的詩,這首皇甫冉的石竹詩寫的非常好,它還有一個名字叫做《病中對石竹花》,從名字判斷應該是詩人在生病時所做的一首詩。原詩如下:

石竹皇甫冉散點空階下,閒凝細雨中。那能久相伴,嗟爾殢秋風。

賞析:

「散點空階下」短短的五個字,極盡傳神,而「散點」二字又是高度凝練的詞語,既然是高度凝練的詞語,那只能用拆分的方法一個字一個字的解讀了,然後在合起來品味。

「散」是石竹花自然生長的樣子,沒有經過人工的栽培和刻意的修剪,這裡一棵,那裡一棵,散落的生長著,並不是劃一的齊整樣貌,有的地方有好幾株,可能有的地方就是一株都沒有,層次不齊,高低起伏不平,但是這是這樣的石竹花在詩人的眼裡更顯得錯落有致。

全詩一開頭的這個「散」字微妙地總結出了石竹花的一些列樣貌特點,給全詩整體布局營造了一種自然親切的意味。「散」字破題而入,高度概括了石竹花的特點,極其凝練,「散」字微妙而有深意。

「點」字氣韻十足,石竹花星星點點的點綴著庭院,點綴著臺階下的角落,「散」字是對石竹花整體性描摹的傳神之字,而「點」字是對具體每一棵石竹花形貌描摹的傳神之字。「散」字和「點」字是整體和具體的有機結合,這兩個字奧妙不盡,形神兼備。

「空階下」三字的解讀:庭院深深,誰家石竹正花香?這三個字寫出了石竹花生長的地方,生長的環境。「空階下」三字也寫出了這座庭院的安靜,優雅。

這又讓人想起了劉禹錫的《陋室銘》中「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的詩句來,皇甫冉詩句中的「空階下」三字字也是有如此的意味在裡面,從字面反映出這座庭院的安靜優雅,其實隱喻出作者的恬淡自然的心態。整句詩既寫出了石竹花錯落有致的形貌特徵和生機盎然生長姿態,又寫出了詩人恬靜自然、寧靜淡泊的生活狀態。

「閒凝細雨中」這句是詩人的立足點,庭院中的細雨、庭院中的石竹花都是詩人立足於廊階上看見的。

「閒凝」二字正面寫出詩人病中生活狀態,因為抱病在身,倒落得個清閒,不用為公事而繁忙勞碌,所以才會有如此的清閒時間。但是因為生病,生活也顯得百無聊賴。「閒凝」二字的信息量還是很大的:

初夏的某一天裡,天空中下起了小雨,已是好久沒有下雨了,詩人在屋子裡聞到了泥土的氣息,聞到了花香的味道,皇甫冉拖著久病的身體,走出房門,站在廊階上,背靠著廊階前的柱子。詩人看到了眼前這「散點空階下」在雨中綻放的石竹花,心情頓時好了很多,「閒凝」兩個字看似隨心寫來,卻道出了詩人看到石竹花後輕鬆的心情。

這句承接的非常好,常言說得好「無病一身輕」,詩人似乎沉浸在石竹花帶來溫馨中。柳永在《夜半樂·豔陽天氣》中有「豔陽天氣,煙細風暖,芳郊澄朗閒凝佇」的詩句,雖然「閒凝」二字表述出現的場景時間都不一樣,但是又有同工之妙,至少在意境上是相似的。

「那能久相伴」這是詩人內心的獨白:知足者常樂,能夠看到美麗的石竹花就已經很好了,石竹花今天的給予已經足夠了。這一句也是詩人對人生的感悟,娓娓道來,似低吟淺語,似喃喃細語,透過雨聲穿越千年,讓今天的我們聽著也為之動容。

「那能久相伴」,是啊,花開花謝,凋零枯萎是自然規律,眼前的石竹花雖然開的嬌美鮮豔、多姿多彩。皇甫冉看到眼前開放的生機盎然的石竹花,凝視良久,心情也好多了,很久沒有走出屋子,沉鬱的心情也被著眼前的石竹花濾除的無影無蹤了,石竹花在綿綿細雨中好像也為詩人送上了祝福。

人們常說陪伴是最長情的告白,是啊,讀此詩,能更加深刻地體會到詩人內心有力的呼喚;相守是最溫暖的承諾,石竹花靜默的開放著,詩人聽到了無聲的花語:望君早日康復。詩人是多多麼深愛眼前的石竹花呀,多麼希望它們能長久地開放下去啊!這是詩人對美好事物的珍惜之情,愛花之人大多懂得去欣賞花、珍惜花。

「嗟(jiē)爾殢(tì)秋風」,「嗟爾」一詞將詩人的無限惋惜之情表達的淋漓盡致,詩人在惋惜什麼呢?原來是石竹花的枯萎和凋零,「殢」字一語道破石竹花的生長規律,因為一到秋天,美麗的石竹花會在蕭瑟的秋風繁華落盡,會枯萎,會凋零。

這一句詩很讓人揪心,作者感嘆美好的事物總是如此短暫,但是詩人是一位敢於面對現實的人,他明白自然界中植物這種生長、開放、凋零的規律,詩人有何嘗不是在感嘆人生呢?

詩人或許想到了生命的真諦,生老病死也是自然規律,是無法逃避的,要勇敢地去面對,人的一生中能留下精彩的瞬間,能綻放出生命的美麗,能留下多姿多彩的華章,能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能做出有意義的事情就足夠了,就知足了。

就像眼前在雨中綻放的石竹花,雖然有一天會在蕭瑟的秋風中枯萎、凋零,但是它們曾經綻放過絢麗的、多姿多彩的花朵,這就已經足夠了,即使蕭瑟的秋風來臨,也會坦然面對。

結語:這首詩既是皇甫冉對石竹花的讚美詠唱,也是對人生的感悟之作,我們可以遙想在那個下著綿綿細雨的日子裡,詩人看到庭院臺階下綻放的石竹花時的心情,可以透過詩句去欣賞詩人耐人尋味的心裡話,體會那一刻花與人陪伴的美好。

我在上一篇文章中對詩人皇甫冉做過簡要的介紹,這位從江蘇鎮江走出來的才子,天寶十五年的狀元及第者,才華橫溢,入仕後做過無錫尉,唐代宗大曆初年入河南節度使王縉幕僚,終官左拾遺、右補闕,壽54而終。

清代文學家管世銘評價他為「大曆十才子之一」。皇甫冉的詩大多有一種清新飄逸的感覺,也兼有漂泊之感,詩意精微奧妙,流傳下來的佳作很多。

相關焦點

  • 《詩經》中的一首蜉蝣詩,讓人感悟生活的真諦
    在中國古代,蜉蝣是很多詩人描繪的對象,或讚美外形之華麗,或惋惜其生命之短暫。《詩經》中有一首專門描寫蜉蝣的詩,名為《國風.曹風.蜉蝣》,其文描寫了蜉蝣朝生暮死的脆弱和可悲。生命之短使我憂傷不已,我將如何安排人生的歸宿?蜉蝣的羽翼,如華美的衣裳光潔鮮豔。生命之短使我憂鬱不已,我的人生歸宿究竟在哪裡?蜉蝣破殼而出,仿佛穿著雪白的麻衣。生命之短使我嘆息不已,我去哪裡尋找人生的歸宿?這首詩既嘆息蜉蝣生命之短暫,也間接抒發了個人生命的短暫與無常。
  • 只有遇見對的人,陪伴才是最長情的告白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橘子不太冷,ID:Jzimovie】大家好,我是橘子人們都說婚姻是愛情的墳墓,相愛容易,相守難,陪伴才是最長情的告白,可殊不知的是只有看清對方是對的人時,婚姻才能長久。最後,電影裡不是提到了很多詩嗎?,所以我選了一段貼在下面送給你,希望你能喜歡。Stay for me there.
  • 寄生動物:上天下海,陪伴是最長情的告白?
    寄生果蠅引起達爾文雀鼻腔與喙結構的改變 ©BMCZoology在寄生果蠅的陪伴下,達爾文雀的告白變得難以被接受——雄雀歌唱的調子於雌雀而言錯謬混亂,使得雌雀無法分辨自家種群的同類,迷迷糊糊跟著走了調變成自家曲調的其他雀類遠走高飛。最終在生殖隔離與「單身雀」數量增多的支配下,整個達爾文雀族鳥類個體數量不可避免地驟減。
  • 詠物詩的題材很多,但這首唐代詠物詩很特別,因為詩人寫的是鷓鴣
    在我國古代詩歌中,有一種喜聞樂見的體裁,那就是詠物詩。詩人們將對自然萬物的熱愛融入筆端,江河湖海、日月星辰、山川樹木、花鳥蟲魚都成為詩人描摹歌詠的對象。詩人們在細緻描摹自然萬物的同時,也寄託著自己的種種感情。像唐代詩人賀知章的《詠柳》,就是一首借碧綠的垂柳贊詠溫暖的春風的詠物詩,賀知章膾炙人口《詠柳》也被選進小學語文課本,成為家喻戶曉的詩篇。
  • 詩詞大會必考題,有似曾相識感覺的一首唐詩,你能想到另一首嗎?
    今天我們要和大家分享的是一首五言律詩,它也和漢樂府的詩歌一樣,有著似曾相識的感覺:石竹詠 唐 王績萋萋結綠枝,葉葉垂朱英。常恐零露降,不得全其生。嘆息聊自思,此生豈我情。石竹花,又名洛陽花這一首寫景的五言律詩,別具風格。
  • 無情最是天上月——淺談《紅樓夢》裡的詠月詩
    其實,書中寫月亮意象,更多還是體現在人物的詩詞歌賦裡,而給我留下印象最深的就是下面三處詠月詩。一、賈雨村的「小人之月」書裡第一回,便是賈雨村的兩首詠月詩,首先一首是五律:未卜三生願,頻添一段愁。只是,倒生生辜負了這玉樹臨風般的堂堂相貌;還有那一首有帝王之氣的詠月詩;以及甄士隱嬌杏的慧眼識英雄。這一輪皎皎無塵的清輝皓月,與賈雨村卑汙陰暗的人格,恰好形成了鮮明對比和絕妙諷刺。讓人簡直如脂硯齋一般,忍不住要在他的詠月詩旁,大書一句:我為明月一大哭!
  • 唐代最著名的六首詠物詩,「詠蟬三絕」榜上有名
    唐代,是詩歌發展最繁榮的時期,唐詩,代表了唐代最高的文學水平,在那個時期,共湧現出了2536位有名有姓詩人,誕生了五萬餘首詩歌(《全唐詩》收錄詩歌五萬餘首)。據統計,僅《全唐詩》已存詠物詩6261首,其中初唐504首,盛唐746首,中唐1455首,晚唐3556首。可見唐詩中存在著不少詠物詩。今天,我們就來欣賞一下唐代最著名的幾首詠物詩。
  • 石竹:小時候的鉛筆屑花
    石竹之名,頗可會意。李時珍《本草綱目》記曰:「石竹葉似地膚葉而尖小,又似初生小竹葉而細窄,其莖纖細有節,高尺餘,梢間開花,野田生者花大如錢,紅紫色,人家栽者花稍小而嫵媚,有細白粉紅紫赤斑斕數色。」蓋以其葉似竹葉,莖有節亦似竹,生荒野山石之間,故名。古人以竹為君子,石竹為人贊者,借竹之名也。宋張耒《石竹花》詩言:「真竹乃不花,爾獨豔暮春。
  • 杜牧最經典的一首詩,美得令人心醉,成為描寫秋天最唯美的一首詩
    作為唐朝最後大師,杜牧的很多作品也都是深入人心,尤其是一首《清明》,更是成為了描寫清明最傳神的一首詩,通篇描繪的看似平淡,可是那一份憂愁之感,以及落魄的神態,則是被詩人以一種極為細膩的筆觸描寫得淋漓盡致,讀來當真是令人肝腸寸斷。
  • 一生愛花成痴——淺析白居易詠花詩所蘊含的情與志
    白居易(772-846)是唐代存詩最多的一位詩人 ,也是唐代繼李白、杜甫之後表現最傑出的詩人之一 ,他的詩歌流傳至今約有三千多首,其詠物詩之多位列唐代詩人之冠,題材以草木蟲魚類最為常見。由於白居易一生屢遭貶謫,所到之處均大力栽花、賞花,以此美化荒僻貶所的環境,亦藉此消遣貶謫不適的情懷,以至於詠物詩 323 首之中,詠花之作即多達 137 首 ,佔詠物詩作的 42.4%,且多屬於託物言志和藉物抒懷之作,可謂意蘊深微,情韻奧遠。本文試圖通過對白居易詠花詩的分析,以一全新的進路,對中唐「最重要的詠花詩人」 ——白居易的情感意蘊與思想意涵做更進一步的尋繹。
  • 《牛鈴之聲》:陪伴是你我之間最長情的告白
    老人實現了他的承諾,埋葬了老牛,當鏟土機裡的土一點點覆蓋在老牛身上時,老人在坑的周圍撒上老牛生前最愛喝的米酒,嘴裡叨叨著:「為什麼你要先離我們而去,安祥的到天國去吧…」老牛陪伴了老人四十年,辛勤勞作了四十年,而老人也真心呵護了老牛四十年,甚至超出了他的子女,他的妻子,相互默默的陪伴與守候是這個人世間最長情的告白
  • 七律·詠銀杏樹|連天一樹黃金葉,笑看文人詠拙詩
    久久站在銀杏樹下不願離開,聽著鳥兒的啁啾聲,純淨亮麗、深情宛轉,似乎在訴說著它與銀杏樹的故事……銀杏樹的黃,與世間任何的黃顏色都不同,它黃得是那麼金光閃閃,那麼驚心動魄,我想寫下一首詩,來記錄這一樹的金黃,但怎麼都不能完美表達它的美。不知道這樣的拙詩,會不會被這它笑話呢?七律·詠銀杏樹古寺名園寒露滋,群賢仰面口稱奇。
  • 石竹花
    在我家的陽臺上,有一盆石竹花。在翠綠的葉子中,彎曲的柔莖託起一張張小臉似的花朵。
  • 這是一首非常罕見寫鸚鵡的詩,讀起來俏皮活潑,卻極其諷刺深刻!
    其實人們對鸚鵡的飼養也已經是很早之前的事情了,在我國古代也有不少歌頌鳥類的詩篇,但是歌頌鸚鵡的卻不為多見,下面就和大家一起欣賞一篇來自宋代詩人僧定渚的《詠鸚鵡》:《詠鸚鵡》宋代:僧定渚罩向金籠好羽儀,分明喉舌似君稀。
  • 抗疫一線 | 夜 漫長 且寒冷 堅守是我們最長情的告白
    抗疫一線 | 夜 漫長 且寒冷 堅守是我們最長情的告白 2021-01-12 19:2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150《槿花》:你的生命短暫而美麗,我只能將你留在詩裡
    頸聯「本以亭亭遠,翻嫌脈脈疏」,寫槿花枝高花稀之狀,意思是說:槿花本以亭亭玉立之狀而獨異於眾,但朝開暮落,轉眼花謝。詩人認為這其實不應該是槿花的命運,故而在末聯寫道:「回頭問殘照,殘照更空虛」,詩人傷情於槿花朝開暮萎的命運,由此而感受到生命的空虛,想回頭問一問殘照對這短暫的美麗做何感想,卻發現即將消逝的光輝比他還要空虛。
  • 蘇軾對生命的科學感悟
    生命,是這個世界上最美麗的花朵;那麼,對生命的感悟、闡釋,就成為作者最富靈性的文字。蘇軾之所以能成為中國文學史上最受人們喜愛的文人之一,就是因其那些從靈魂深處流出來的對生命科學感悟的文字,感染和啟迪了一代又一代的讀者。
  • 她贏了周迅,是樸樹摯愛……當天蠍遇見摩羯,陪伴是最長情的告白
    曾經,一首《白樺樹》響徹大江南北;一首《那些花兒》搖蕩了無數人的青春歲月;一首《平凡之路》一出場就驚豔無數人;……人們說,失戀過一次,那些情歌就都聽懂了。可那些旋律的背後,是他曾經轟轟烈烈的愛,和百轉千回後重新從地上長出的根。
  • 友緣在線:落日歸山海 陪伴才是告白
    感情是需要陪伴的。陪伴意味著在這個世界上有人願意把最珍貴的時間給你。陪伴也很容易,日復一日地陪伴到最後就成為了一種習慣。友緣在線兩性情感研究院指出:最好的陪伴不是日日守候,而是你需要我的時候我都在。最好的感情不是轟轟烈烈,而是懂得珍惜對方。
  • 幸福來自於對生命真諦的深刻感悟(深度好文)
    幸福來自於對生命真諦的深刻感悟,它不以金錢、名譽、地位為條件,它就那樣淡淡地、靜靜地流淌著,潤物無聲,樸實無華。幸福來自於對自身局限性的知曉,來自於善與滿足、常懷感恩的心情,來自於對世間萬物的博愛之心,來自於身心的完美和諧統一。寂寞是心靈的圍牆,孤獨是生命的常態。徜徉在親情、愛情、友情的環繞中,我們倍覺溫暖與馨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