詠物詩的題材很多,但這首唐代詠物詩很特別,因為詩人寫的是鷓鴣

2021-01-21 小話詩詞

在我國古代詩歌中,有一種喜聞樂見的體裁,那就是詠物詩。詩人們將對自然萬物的熱愛融入筆端,江河湖海、日月星辰、山川樹木、花鳥蟲魚都成為詩人描摹歌詠的對象。詩人們在細緻描摹自然萬物的同時,也寄託著自己的種種感情。

像唐代詩人賀知章的《詠柳》,就是一首借碧綠的垂柳贊詠溫暖的春風的詠物詩,賀知章膾炙人口《詠柳》也被選進小學語文課本,成為家喻戶曉的詩篇。在我國詩歌的長河中,提起熟知的詠物詩,那是不勝枚舉的。

詠物詩,看似是寫物,實際上上往往寄託詩人的情懷與思想。也可以說是詩人託物言志的詩歌,詩人通過寄予在所詠之物中的主觀認識來體現人文思想。在某種程度上來說,詠物詩中的物往往代表著詩人自我形象或者境況。宋代詩人林逋的《山園小梅》在這一方面可以說是傑出的代表。

林逋的《山園小梅》所詠之物就是「歲寒四友」之一的梅花,詩歌寫出了梅花特有的姿態美和高潔的品格美。詩人將梅花人格化,以梅花的凌寒獨立、暗香浮動、凜然冰清的品性比喻自己孤高隱逸的生活狀態和情趣,兩者在精神層面上高度契合。

古代詩人很喜歡詠物詩的創作,有的詠物詩是對事物的直接描摹,表達詩人的喜好和情趣;有的詠物詩在描摹事物中寄託了一定的感情,在詩中作者或流露出自己的人生態度、生命感悟,亦或在詩歌中寄寓美好的願望,亦或通過生活中的哲理,或表現詩人的生活情趣。

古人說寫詠物詩要做到「不即不離」,也就是說寫詠物詩既不停留在事物的表面,又要切合所詠之物的特點。

陶淵明詠菊,抒發的是自己悠然閒適、不慕富貴的心境;陸遊詠梅,表明的是自己不媚於俗、堅守正義的氣節。有些詠物詩的感情表達比較含蓄,更需要用心體味。

晚唐有一位詩人鄭谷,因為寫詩讚詠鷓鴣,詩人由此得到「鄭鷓鴣」的雅號。鄭谷筆下的鷓鴣非常傳神,讀他的鷓鴣詩,往往能將人帶進詩人營造的詩歌意境中。鄭谷的這首《鷓鴣》詩是這樣寫的:

暖戲煙蕪錦翼齊,品流應得近山雞。雨昏青草湖邊過,花落黃陵廟裡啼。遊子乍聞徵袖溼,佳人才唱翠眉低。相呼相應湘江闊,苦竹叢深日向西。

鷓鴣,是我國南方常見的一種鳥類,它外形似雌雉,羽毛斑斑點點,遠遠望去,如同披著一件斑斕醒目的外衣。

鷓鴣叫聲嘶啞,因為唐代詩人李群玉在《九子坡聞鷓鴣》一詩中有「正穿詰曲崎嶇路,更聽鉤輈硌磔聲」兩句,所以後來的人往往用「鉤輈硌磔」來形容鷓鴣的叫聲。

正因為鷓鴣叫聲聽起來很幽怨,所以鷓鴣成為了古人寄託情思的載體,也可以說是古人生命體驗的一種寫照。鷓鴣的叫聲極容易勾起旅途艱險的聯想和滿腔的離愁別緒,所以鷓鴣也就成了一種哀怨的象徵。

古代不太不太便捷的交通,極大地限制了人們的出行,也帶來了時空上的阻隔。對於出行的遊子,寓居他鄉的行人,不知自己的歸期,不知自己的未來,所以古人會有「一別行千裡,來時未有期」的情感流露,也有「聞道還家未有期, 誰憐登隴不勝悲」的無可奈何,李商隱甚至有「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的離愁別緒與苦悶心情。

他們思鄉戀親,於是就把綿綿不斷的情思寄托在鷓鴣的身上。李白寫過「宮女如花滿春殿,只今唯有鷓鴣飛」;蘇軾寫過「竹間時聽鷓鴣啼,此情唯有落花知」。

唐代詩人許渾的《山鷓鴣》一詩中有「金谷歌傳第一流,鷓鴣清怨碧煙愁」的句子,因為這這兩句動人的詩句,由此而產生了非常有名的詞牌名《鷓鴣天》。蘇軾、晏幾道、賀鑄、秦觀、李清照、辛棄疾等詞人用這個詞牌創作出了大量蜚聲詞壇的名篇。

了解了這些與鷓鴣有關的文化背景後,再來看晚唐詩人鄭谷的這首詩,就很容易理解了。鄭谷的這首詩,在描摹鷓鴣的時候,並沒有用大量的筆墨描繪鷓鴣的形貌特徵,只寫了鷓鴣嬉戲活動的場景以及與錦雞的比較。

從詩人惜墨如金的勾勒式的描摹中,可以看出他的這首詩不重形似,而著力表現鷓鴣的神韻,詩人也正是緊緊抓住這一點來構思落墨的。

開篇句「暖戲煙蕪錦翼齊」,寫鷓鴣的習性、羽色和形貌。詩人只用「錦翼」兩個字,就寫出了鷓鴣斑斕醒目的羽色顏色。

鷓鴣喜暖怕冷,喜歡沙浴,喜歡溫暖的陽光,在溫暖的環境裡,它們才會快樂地嬉戲、生活。一個精準到位的「暖」字,便把鷓鴣的習性表現出來了。

在詩人的心目中,鷓鴣的高雅風致 甚至可以和美麗的錦雞同列。寫完了鷓鴣的形貌和習性,接下來兩句詩人寫到了鷓鴣的叫聲,然而詩人並不簡單地摹寫鷓鴣的叫聲,而是著意表現由聲音而產生的哀怨悽切的情韻。

「青草湖」,也叫巴丘湖,在洞庭湖東南;黃陵廟,在湘陰縣北洞庭湖畔。在上古神話傳說中,黃陵廟是為舜帝的二個妃子而建造的。傳說帝舜南巡,死於蒼梧,二妃苦苦尋覓,最後沒於湘江,人們為了紀念二妃,就在洞庭湖畔立祠紀念她們,這就是黃陵廟的來歷。

這一帶,在歷史上也是屈原流落之地,因而途徑此處的人,最容易觸發他們心中的羈旅愁懷。這樣的特殊環境,足以使人產生幽思遐想。而詩人又為青草湖與黃陵廟增添了一層濃重傷感的氣氛:瀟瀟暮雨,落紅片片。

青草湖與黃陵廟籠罩在暮雨與落紅之中,這是暮春時節的景象,這是一種悽迷幽遠的意境,詩句渲染出的是一種令人愁腸滿腹的氛圍。

詩人又想到,鷓鴣是畏寒的,在這樣的天氣裡,它們當然不能自由自在地嬉戲了,只能發出陣陣愁苦的悲鳴了。詩人聆聽鷓鴣的聲聲哀鳴而黯然傷神,鷓鴣的叫聲和詩人的羈旅之思完全交融在一起了。

這兩句稱道的地方在於:詩人惟妙惟肖地描摹出了鷓鴣的神韻,雖然沒有具體描寫鷓鴣的叫聲和外形,但詩人通過對籠罩在暮雨與落紅中的青草湖與黃陵廟的描寫,從而營造出了悽迷幽遠意境,渲染出了濃重傷感的氛圍,鷓鴣那哀怨悽切的叫聲似乎早已傳來。

五、六兩句,又從鷓鴣轉而寫人,其實句句不離鷓鴣的叫聲,作為承上啟下的「遊子乍聞徵袖溼」一句,承接是非常巧妙的。

「佳人才唱翠眉低」一句,就像電影鏡頭一樣,將畫面轉移到了另一個場景:空守閨閣的女子面對落花與暮雨,思念遠行未歸的丈夫,她內心的牽掛與憂愁無法排遣,情思難寄,所以只能用一曲《山鷓鴣》打發相思與牽掛。但當她輕啟雙唇正準備歌唱時,苦澀的淚水便已經奪眶而出,淚水頓時化作相思雨。

遊子聞聲而淚下,佳人才唱而蹙眉兩個細節,都與鷓鴣的叫聲是緊密相關的。詩人通過情景的營設與場景的挪移,有力地烘託出鷓鴣叫聲的哀怨與悽切。

在詩人筆下,鷓鴣的叫聲竟成了空守閨閣的女子的一首相思曲、天涯遊子的一曲斷腸離歌了。在這裡,人的哀情和鳥的哀啼,虛實相生,互為補充。

古語說「詩言志,歌詠言,聲依詠,律和聲」。鄭谷的這首詩很好地說明了這一點,詩人天涯遊子的情懷與鷓鴣的叫聲交融在一起,兩者相得益彰。從這一點上來說,這就是一首很好的詠物詩了。

最後兩句,詠物的境界已經升華了,這兩句也給人留下了無盡的想像空間:鷓鴣的叫聲在遼闊的江面上迴響,是群群鷓鴣在低回飛鳴呢,還是佳人遊子遙相呼應?這已經不重要了。

「湘江闊」、「日向西」,使鷓鴣之聲越發悽唳,景象也越發幽冷。那些怕冷的鷓鴣忙於在苦竹叢中尋找一個取暖的場所,然而在江邊低吟徘徊的遊子,何時才能返回故鄉呢?

清代文學家王夫之所說:「以樂景寫哀,以哀景寫樂,一倍增其哀樂。」縱觀鄭谷的這首鷓鴣詩,全詩的詩情與詩境,是落紅陣陣的暮春晚上的江邊,暮色蒼茫又具有時刻阻隔的意境。

這恰恰是詩人沉鬱苦悶的心情的寫照,這與開篇句中鷓鴣嬉戲的場景形成了強烈的對比。在極大的反差下,詩人天涯遊子的寂寥幽冷的境況不言自明。

相關焦點

  • 唐代最著名的六首詠物詩,「詠蟬三絕」榜上有名
    唐代,是詩歌發展最繁榮的時期,唐詩,代表了唐代最高的文學水平,在那個時期,共湧現出了2536位有名有姓詩人,誕生了五萬餘首詩歌(《全唐詩》收錄詩歌五萬餘首)。據統計,僅《全唐詩》已存詠物詩6261首,其中初唐504首,盛唐746首,中唐1455首,晚唐3556首。可見唐詩中存在著不少詠物詩。今天,我們就來欣賞一下唐代最著名的幾首詠物詩。
  • 李商隱10首詠物詩:穠麗詩風下的別樣情懷!
    他在詩的美感上顯得尤為「刻意」,構思清奇,纏綿穠麗,尤其是廣為流傳的《錦瑟》和五首《無題》,內容隱晦,涵義迷離。他還有一類詩稍顯小眾,但也非常值得我們品讀,那就是詠物詩。詠物詩在古詩詞中很常見,託物言志,借物抒懷,抓住物體的某一特點,融入作者自身的情緒或志向,這樣的手法簡單明確,容易激發讀者的認同感。
  • 五代十國最美詠物詩,你會背誦哪幾個?
    五代十國最美詠物詩,你會背誦哪幾個?五代十國時期應該算是我國詩歌發展最為鼎盛的黃金年代之一,各類文人墨客,詩詞歌賦層出不窮,其中詠物詩更是別具特色,本期盤點為大家帶來五代時期的幾首詠物詩詞。臨江仙·洞庭波浪颭晴天作者晚唐詩人牛希濟此詞寫秋夜洞庭美景。上片前兩句寫湖面壯闊,君山一點。一大一小,一動一靜,相互襯映成一幅美麗的洞庭畫圖。後三句,從想像著筆,以虛寫實,人間仙境,亦真亦幻,將君山之美再作渲染。下片前三句,寫平湖萬裡,洞庭橘紅,水岸湖面,冷色暖色,相映成一幅平湖秋色圖。後兩句,又以虛寫實,照映上片「此中真境屬神仙」的描寫。
  • 古今鷓鴣詩,唯獨此首最佳,詩人還因此獲得「鄭鷓鴣」的美稱
    這些都是寫鷓鴣的名句,但要說到最好的,那就繞不開下面《鷓鴣》這首詩了,而詩人鄭谷更因此詩得名,被人們稱為「鄭鷓鴣」,可見影響之深。鷓鴣 唐·鄭谷暖戲煙蕪錦翼齊,品流應得近山雞。雨昏青草湖邊過,花落黃陵廟裡啼。遊子乍聞徵袖溼,佳人才唱翠眉低。相呼相應湘江闊,苦竹叢深日向西。
  • 詩人少時被稱為神童,這首詩無一個蝶字,卻句句寫蝶
    古代很多才子感慨自己懷才不遇,卻不願耐心等待良機。劉禹錫曾說,「千淘萬漉雖辛苦,吹盡狂沙始到金」;賈島也道,「十年磨一劍,霜刃未曾試。」與其每日唉聲嘆氣、或者吹得天花亂墜,不如身體力行、持之以恆,才能讓人格魅力與自己的才智完美結合。下面介紹的詩人少時被稱為神童,這首詩無一個蝶字,卻句句寫蝶。
  • 元稹《詠廿四氣詩寒露九月節》賞析
    詠廿四氣詩寒露九月節【唐代】元稹寒露驚秋晚,朝看菊漸黃。千家風掃葉,萬裡雁隨陽。化蛤悲群鳥,收田畏早霜。因知松柏志,冬夏色蒼蒼。譯文寒露來臨,驚訝發現時光已走到了晚秋;早晨看見菊花次第變黃。千家萬戶前,風兒好像掃著落葉,晴空萬裡上,大雁好像隨著太陽南飛。
  • 寫春天的詩你知道很多,寫動物的詩你熟悉的有幾首?來看看
    雖然這個春天那麼特別,但不影響人們在「春江水暖鴨先知」的感嘆裡,看「萬條垂下綠絲絛」。雖然不見「兒童散學歸來早」,卻能見空曠的公園裡,「忙趁東風放紙鳶」的孩子們,嘰嘰喳喳地叫著把風箏送上藍天。在我國古代,有很多詩人描繪春天的美景,流傳下來很多經典詩篇。
  • 虞世南被譽為唐代「詠蟬」三絕之一,全唐詩卻只有他一首詩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就是一個詩的國度。唐詩和宋詞亦是我國古代文學皇冠上最絢爛的兩顆明珠,縱觀唐代所有詩人,寫蟬的詩人更是數不勝數,但是真正的精品卻只有三首,而虞世南便位列其中。虞世南雖然是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堪稱書法大家。
  • 唐詩中很經典的詠雨詩,雖無一雨字,卻句句寫雨,可謂傳神之至!
    在所有唐朝詩人中,如果評選出一位最喜歡寫雨的詩人的話,李商隱絕對能夠獨佔榜首。在李商隱的所有詩中,僅有記錄的有關「雨」的詩歌就多達73次,相對而言,李商隱寫「晴」的詩卻只有10次。李商隱寫雨的風格,也有著他在詠物詩中所具備的特點:體物工切,摹寫入微,神韻非常。
  • 詩詞科普:唐代詩人賈島最經典的10首詩
    賈島(779~843年),字浪(閬)仙,唐代詩人。賈島一生窮愁,苦吟作詩,其詩多寫荒涼枯寂之境,長於五律,重詞句錘鍊。與孟郊齊名,後人以「郊寒島瘦」喻其詩之風格。
  • 劉禹錫的一首詠鷺詩,全文只有一個鷺字,卻寓意深遠,令人遐思
    唐代張志和曾熱情地吟誦,「西塞山前白鷺飛,桃花流水鱖魚肥。」白鷺飛行時從容不迫,姿態優雅挺拔,令很多詩人都非常喜愛。李白有詩讚美其為秋日添彩,「白鷺秋日立,青映暮天飛」;王維也喜歡白鷺為輞川的美景增色,「漠漠水田飛白鷺,陰陰夏木囀黃鸝。」下面這首詩雖然也描寫白鷺,卻很特別,先一起欣賞! 白鷺唐代:劉禹錫白鷺兒,最高格。毛衣新成雪不敵,眾禽喧呼獨凝寂。孤眠芊芊草,久立潺潺石。
  • 古詩詞意象分享:鷓鴣聲聲,訴不盡幾多愁
    江水,群山,都無言承載著詞人的愁思,鷓鴣,則直接把這種,堆到喉嚨口的愁,用力地叫了出來。就像一個人忍住淚水,忍住不哭泣,突然一想到動情處,便鼻子一酸,再也忍不住了,淚水奪眶而出!這首詞裡,鷓鴣被放在一個悽愴蒼涼的大環境裡。下面這首律詩,鷓鴣則是直接被置於眼前,被安排了一個大特寫。
  • 老農模仿《詠鵝》寫《詠雞》,獲得獎金一萬元,他究竟寫得如何?
    如今但凡是上過學的人,大都會背誦過他在七歲時寫的《詠鵝》。 這首詩用詞雖然淺顯,但是抓住了鵝這種動物的特徵,運用動靜結合的方式,讓春水白鵝的形象躍然紙上。因此成為千古傳誦的名篇,全國數以億計的人小時候都背過它。
  • 模仿《詠鵝》寫《詠雞》,農民憑18字獲得文學獎,引來反對聲一片
    唐貞觀十九年,在客人的考驗下,一個七歲的孩子祭出了史上最為著名的神童詩:《詠鵝》。2016年,年近七旬的農民詩人危勇憑藉一首《詠雞》斬獲詩歌大獎,頓時名聲大噪,風光一時無兩。而整首《詠雞》其實就寫了一件事,那就是「尖嘴對天啼」,後兩句都是對這一句的延伸,至於雞的形態、動態、色彩、特徵等方面皆一一忽略。況且,「皓月」是三更才出的嗎?邏輯上過不去。危勇作為農民不該不清楚月亮何時迎出,三更的說法或許只是為了押韻吧。
  • 淺析:唐代詠史詩折射的開明意識
    在時代精神的感召下,唐代詩人在對歷史題材的吟詠中,敢於非議儒家孔子,敢於歌頌起義領袖,敢於理解和肯定個性女性,體現出卓爾不群的膽識氣度和開明意識。  一、對儒學孔子相對尊崇而絕不迷信  唐代實行「尊崇儒術,兼容百家」的政策,故唐代文人能夠廣泛接受各家思想的影響而不迂執一端。
  • 千古第一詠物詞,看坡老仙施了什麼魔法?
    公認的千古第一詠物詞,非坡老仙這首《水龍吟》莫屬。作為一名玩文字的老司機,其名號可不是白帶一個坡字的。水龍吟·次韻章質夫楊花詞似花還似非花,也無人惜從教墜。拋家傍路,思量卻是,無情有思。……不是……是……」一抑一揚,一起一落,一拐一帶,一帶一路,哦不,一疾一轉……這彎兒不比秋名山車道少,蘇大大一路飆到尾,遊刃有餘。再打個不恰當的比喻,就像一位白富美,面對她的仰慕者,當你疏遠時拉一把,當你靠近時又推開一波,把你玩得欲仙欲死!
  • 冬季來品兩首寫雪的詩,視角和情感不同,人生境界更不同
    詠物抒懷,大抵都是詩人的專屬愛好,見景生情,因物詠懷,正應了王國維的那一句「一切景語皆情語」。其實,在某種程度上來看,這句話還可以反過來說,即是一切情語皆景語。情與景總是分不開的,或是因物移情,或是因情而睹物,再移情抒懷。
  • 十首李商隱詩:誰說我只會寫《無題》
    唐代詩人李商隱最有名的莫過於《無題》詩,《無題》詩中愛情誠摯感人,令人回味無窮。可是,如果你以為李商隱只會寫《無題》詩的話,那就大錯特錯了。這首詩寫賈誼的懷才不遇,不知道是不是影射自己的近況呢?這首詩是詠蟬的名作。寫蟬的遭遇,更是寫自己的遭遇。詩人借蟬棲高飲露的個性來表現自己高潔的品格,可謂借物詠懷的典型。蟬棲身在高枝上,所以難以飽腹,悲恨的鳴叫也無人理會。不知道這是不是李商隱的處境。我官職低下漂浮不定,家園長期荒蕪長滿雜草。
  • 無情最是天上月——淺談《紅樓夢》裡的詠月詩
    其實,書中寫月亮意象,更多還是體現在人物的詩詞歌賦裡,而給我留下印象最深的就是下面三處詠月詩。一、賈雨村的「小人之月」書裡第一回,便是賈雨村的兩首詠月詩,首先一首是五律:未卜三生願,頻添一段愁。若不看賈雨村這人,以及他後面做的齷齪事;單看這兩首詩;尤其是後一首,真的不像是一般文弱書生所能道。簡直有趙匡胤未發跡前,「未離海底千山黑,才到中天萬國明」詠月詩的帝王之象。
  • 【美麗鄉村 詩畫中國⑳】詩詠天津脫貧攻堅走向全面小康
    為此,詩人們以激情的筆觸從各個側面記錄這一偉大的進程,共誦美麗鄉村、詩畫中國。本輯推出由野草詩社天津詩友組織的主題詩詞作品,以饗讀者。  科技創新勤作首,廣栽綠色享天倫。>  【美麗鄉村 詩畫中國⑤】詩詠河南脫貧攻堅走向全面小康  【美麗鄉村 詩畫中國⑥】詩詠廣東翁源脫貧攻堅走向全面小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