駱賓王是浙江義烏人,「初唐四傑」之一。如今但凡是上過學的人,大都會背誦過他在七歲時寫的《詠鵝》。
這首詩用詞雖然淺顯,但是抓住了鵝這種動物的特徵,運用動靜結合的方式,讓春水白鵝的形象躍然紙上。因此成為千古傳誦的名篇,全國數以億計的人小時候都背過它。
然而,誰也想不到。就在2016年,湖南有一位叫危勇的老農,居然因為模仿這首《詠鵝》寫了一首《詠雞》,一舉奪得第二屆農民文學獎,並拿到了獎金一萬元!
消息爆出之後,許多網友前去觀摩了危勇的這一首《詠雞》。一些人看完,當時就沉默了。而另一些人,則默默地提起了筆。
一、《詠鵝》與《詠雞》
駱賓王的《詠鵝》正文是:鵝,鵝,鵝,曲頸向天歌。白毛浮綠水,紅掌撥清波。
危勇的《詠雞》正文是:雞,雞,雞,尖嘴對天啼。三更呼皓月,五鼓喚晨曦。
農民文學獎的主辦方覺得危勇寫得特別好,於是給他發了一個大獎,獎金一萬元。有網友看了感覺他這一萬塊賺得太「隨意」了,於是不服氣,就跟風寫了一大堆類似的詩歌。
比如,「猹,猹,猹,趁晚偷西瓜」、「狗,狗,狗,出門跟著走」、還有「雞,雞,雞,一身五彩衣」之類的打油詩,來嘲笑老農。其實,網友們的行為雖然很可愛,但是難免對老農民有一點苛刻了。
據說,危勇是湖南鄉下的一個老漁民,他出生在上個世紀四十年代,小時候沒有條件讀書,只有初中文化水平。雖然他的作品對駱賓王原創的模仿程度極高,但是不能因此說他抄襲。
中國古代歷來有寫「詠雞詩」的傳統,因為公雞會打鳴報曉,雞蛋和雞肉能供人食用,所以農民的生活和雞密切相關。
長時間共同生活,農民對雞產生了感情,就會寫一些「詠雞詩」。創作詩歌和創作普通文章一樣,是從模仿開始的。危勇文化程度不高,他選擇模仿小時候背過的《詠鵝》就很自然了。
有人說,危勇七十歲了,還只能寫出駱賓王七歲水平的詩,不應該得到獎項。那也是因為不了解情況。你得考慮到參加比賽的,都是湖南鄉下的普通農民。
駱賓王寫詩的時候只有七歲,正在上學。而危勇寫《詠雞》的時候,至少已離開學堂五十多年。所以拿駱賓王和危勇比,就是拿一個天才級的「專業選手」和一個資質普通的「業餘選手」來比,這是不公平的。
而危勇所得的這個「農民文學獎」,只是湖南岳陽一位青年作家組織、發起的私人獎項,並非是什麼「國家級大獎」。所以,網友大可不必那麼較真。
二、關於《詠雞》的詩
拋開危勇的學歷和身份不談,專門談一下詩歌。這首《詠雞》讓我想起中國歷史著名的農民皇帝朱元璋,他也曾創作過一首「詠雞詩」。
相傳,朱元璋當上皇帝後,有一次到雞鳴寺旅遊。遊興上來了,他就想給寺廟題一首詩。於是命令大臣拿來紙筆,提筆就寫下一句:雞鳴一聲撅一撅。
頓時把大臣們看得無語了,心想:這是啥玩意兒?這都能叫詩!可是這才只是第一句,說不定下一句就會出彩。於是,大臣不說話。朱元璋看了看大臣,提筆寫下第二句:雞鳴兩聲撅兩撅。大臣們對視了一眼,心中想笑,又不敢笑。
結果,朱元璋把第三、第四句一氣呵成。只見他落筆之處寫道:「三聲喚出扶桑來,喝退殘星與曉月。」於是雞怎麼叫,雞叫了幾聲都不重要了。重要的是雞最後叫出來了「喝退殘星與曉月」的氣勢,頓時讓整首「詠雞詩」化腐朽為神奇。
因此一首詩歌好不好,還不能只看它開頭,得從整體上去分析。那麼,我們再看駱賓王七歲時寫下的《詠鵝》詩,發現這首詩之所以出彩,與朱元璋詩中的「氣勢」全不相干。
事實上,作為一個七歲的孩童,駱賓王的長處是「擅於觀察」,描摹傳神。抓住鵝脖子的特徵,寫出了「曲勁」又把鵝的叫聲比喻成了「向天而歌」。
接下來,運用顏色描寫,讓人看到「靜態」的一團白雪,輕輕地飄浮碧綠的潭水之上,接著又用鵝的「紅爪」去撥動綠水,最終達到了動靜結合的藝術效果。其創作看似簡單,其實技巧純熟。沒有接受過格律詩寫作訓練的人,很難掌握。
朱元璋乞丐出身,沒有什麼文學功底,他寫詩憑藉的是一股王者之氣。駱賓王寫詩,靠的是紮實的基本功。而危勇只是一個普通打漁人,既沒有紮實的古詩創作功底,也沒有「王霸之氣」。他明顯為了參加這一次「農民文學獎」比賽而臨時創作的作品,只能以生活中常見的雞作主題。
不客氣地評價危勇這首詩,形式上完全模仿了駱賓王,全詩的內容也乏善可陳。唯一能說的,只是他在詩的最後尚能用「三更」對「五鼓」,「皓月」對「晨曦」,做到了最基本的對仗「工整」。
但是危勇全詩都是大白話,基本的修辭都沒有。能夠得獎,只能說明他是參賽者中的佼佼者。由於一些眾所周知的原因,現在中國學校一般不教大家創作古詩詞。填詞作詩耗時費力,所以現在的詩人都開始寫「梨花體」。
農民詩人中也有出彩的詩人,比如最近幾年特別紅的餘秀華,她的成名作為《穿越大半個中國去睡你》。儘管內容有點「粗鄙」,但是「特別有想法」,所以支持者眾多。
日前,還曾看到有人在魯迅先生的《失戀詩》下面誇獎餘秀華說:「秀華一出,全中國的詩人都要退居二線。」餘秀華這麼火,我就去查了一下她的來頭。卻發現,原來危勇是這個農民文學獎第二屆的獲獎者,而餘秀華正是第三屆的獲獎人。
結語
這個「農民文學獎」並非一個國家級的大獎,發起者是湖南岳陽的一個作家,主辦方不明,頂多是湖南地方文化部門。不過話又說回來,即使「國家級大獎」真的發給了危勇,我都不會覺得奇怪。
因為現在的中國人早就不會創作古體詩了,能模仿成這樣已經很好了。你看那央視的《中國詩詞大會》,開得多麼紅紅火火,轟轟烈烈。但是,比賽的內容卻只是「背誦古人的詩」,而不比詩詞的創作。
有些人說:危勇這樣的詩我也能寫,為什麼不給我發錢?我只想說:誰讓你當初沒有去報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