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和杜甫各寫了一首詠月名詩,千百年來難分高下,蘇軾力捧杜甫

2021-01-15 顏亭月詩詞

眾所周知,李白和杜甫是我國古代詩歌史上的兩座高峰。一個是浪漫主義流派的扛把子,一個是現實主義流派的掌門人。千百年來兩人在詩壇的地位究竟誰高誰低,人們爭論不休。但是我們看文學史家給兩人的歷史定位,介紹李白的時候,不忘說一句與杜甫並稱為「李杜」,介紹杜甫的時候,也少不了來一句,與李白合稱「李杜」。可見,在文學史家的眼裡,兩人是「千載難分伯仲間」的存在。那麼,兩人的才華究竟為什麼能夠絕塵詩壇而並駕齊驅呢?

今天,我們選兩人各自一首詠月名詩來一探究竟。

我們都知道李白這人比較狂傲,整天牛氣哄哄,覺得天下沒有自己搞不定的事,一生都渴望功業,匡時濟世。實際上,李白在政治上非常幼稚。雖然才華橫溢,但是在現實的鬥爭中,經常搞不清狀況。

安史之亂爆發後,唐玄宗倉皇逃出長安,並派他的四個兒子領兵四處平叛。李白加入了永王李璘的幕府。至德元年(756年)十二月二十五日,李璘擅自率兵東巡,順長江而下,軍勢浩大。李白也跟著高興起來,覺得施展才華的機會到了。他一連寫了十一首《永王東巡歌》,其中有「但用東山謝安石,為君談笑靜胡沙」,「南風一掃胡塵靜,西入長安到日邊」等語,自比謝安。但不久李璘就被爆出有謀反稱帝之心,受到朝廷討伐,兵敗被殺。李白也因此受到牽連,流放夜郎。幸運的是,不久之後,唐肅宗大赦天下,李白得以「千裡江陵一日還」。

李白重獲自由不久南遊嶽陽,寫下一首著名的覽勝之詩:

與夏十二登嶽陽樓[唐] 李白樓觀嶽陽盡,川迥洞庭開。雁引愁心去,山銜好月來。雲間連下榻,天上接行杯。醉後涼風起,吹人舞袖回。

夏十二,是李白的朋友,在家族中排行十二。「樓觀嶽陽盡,川迥洞庭開。」是寫李白與朋友登上嶽陽樓遠眺,無邊景色盡收眼底。江水流向茫茫遠方,洞庭湖面浩蕩開闊,汪洋無際。極寫嶽陽樓之高。「雁引愁心去,山銜好月來。」嶽陽城西南有天嶽山聳立,李白這時候剛剛遇赦,心情輕快,覺得眼前景物有情有意,憂愁苦悶頓時消散,只有一片好月相伴。「雲間連下榻,天上接行杯。醉後涼風起,吹人舞袖回。」那個熟悉的詩仙又回來了,李白與朋友在嶽陽樓上開懷暢飲,他幻想聯翩,仿佛置身雲間天上,翩翩起舞,猶如仙境。

在這首詩中,李白的一個「銜」字用得太妙了。「銜」,是鳥類的動作。那麼明月一定是高高地出現在山尖,若即若離,作者也一定是身在高處,才可能有這樣視覺感受。一個「銜」字,既寫出了嶽陽樓高,也寫出了自己的心情輕快。因為月亮能夠像根羽毛一樣被銜來,那一定是「輕」的。這種「輕」,是李白自己的主觀感受賦予的。

中國古代詠月詩歌數不勝數,面對司空見慣的意象,能夠寫出如此新意,這正是李白的本事。所以李白卓爾不群,穩居詩壇高峰位置,實至名歸。杜甫能夠與李白齊名,自然也不會是浪得虛名。同樣是詠月,杜甫也用一個字盡顯風流,境界之妙,絲毫不亞於李白。

月[唐]杜甫四更山吐月,殘夜水明樓。塵匣元開鏡,風簾自上鉤。兔應疑鶴髮,蟾亦戀貂裘。斟酌姮娥寡,天寒奈九秋。

杜甫這首詩雖然從題目看,只是單純地詠月。但實際是借月自憐。同樣是月夜,同樣是登樓,同樣有山有水,杜甫眼中的月,和李白眼中的月卻截然不同。杜甫晚年漂泊西南,有一段時間曾經滯留在夔州(今四川奉節)的西閣,這首詩就是在那裡寫的。

當時杜甫不僅遠離親人,孤獨,寂寞,而且窮困多病,前途渺茫。所以杜甫的月特別的沉重。你看他第一句「四更山吐月」,一個「吐」字就把這種沉重表現得淋漓盡致。「吐」,是獸類的動作。那麼明月一定是從黝黑的山坳中緩緩上升,才會像被一張巨獸大口吐出來。所以李白的月出現在山尖,是輕的,是可以被鳥「銜」來的。杜甫的月出現在山坳,是重的,冷的,只能被猛獸「吐」出來。

天已四更,詩人無眠,忽見月出。整首詩都是圍繞月亮的升起而寫。首先寫月亮升起,月光照射到水面,水光又反射到樓上,如同白晝。其次寫,月亮升起之前,烏黑塞野,天地上下好像一個被合住了的匣子,月亮升起,乾坤為之一開,就像打開一面明亮的鏡子,亮光豁然溢滿。在四川,月亮四更天才升起的日子,只會是農曆每月的二十六七,而且是下弦月,所以在樓中望月,月亮就像是掛在簾上的風鉤。

最後四句聯繫到了關於月亮的典故,傳說月亮裡住著嫦娥和玉兔,還有蟾蜍。說兔子懷疑自己長了白頭髮,實際上是作者由鏡子聯想到自己容顏已老,感嘆歲月蹉跎,這時候杜甫已經56歲了。說蟾蜍因為寒冷希望披上溫暖的貂皮大衣,實際上是作者在這孤寂之夜深感冷清,思念遠方的妻子兒女。玉兔、蟾蜍看似寫月,實際上處處是寫自己。最後兩句就更絕了,孤獨寂寞的詩人反而可憐起住在廣寒宮的嫦娥,想像她的寂寞比自己更久更深,推己度人,博愛萬物,充分體現了詩聖之所以為聖的悲憫情懷。

「四更山吐月,殘夜水明樓。」這兩句深受歷代論者的稱讚,連蘇軾這樣的大家都推許為「古今絕唱」。蘇軾謫居嶺南之時,在詩作《江月五首》的序中表示自己常常晚上起來,要麼去遊豐湖登合江樓,要麼到棲禪寺登逍遙堂,天亮了才回來。然後說:「杜子美云:四更山吐月,殘夜水明樓。此殆古今絕唱也,因其句作五首,仍以『殘夜水明樓』為韻。」也就是,蘇軾一口氣寫了五首登樓望月的詩,每首詩的押韻分別是殘、夜、水、明、樓五個字,而且每首詩的開頭分別是「一更山吐月」「二更山吐月」 「三更山吐月」 「四更山吐月」 「五更山吐月」,足見蘇軾對杜甫這兩句詩的激賞。

一「銜」一「吐」,一鳥一獸,異曲而同工,李白杜甫都用一個字形容月出,便將獨特的處境和心境準確絕妙地表達出來,遣詞功力,絕對都是一等一的高手。你認為兩人形容月出的動詞,哪一個用得更妙呢?歡迎留言與我討論。

相關焦點

  • 唐詩天空的日和月:李白與杜甫真正意義上地會面
    從小就開始學習寫詩,他在晚年寫的《壯遊》一詩中追憶:「七齡思即壯,開口詠鳳凰。」後來杜甫在詩歌中,多次以鳳凰比喻心志。比如他48歲時所作《鳳凰臺》:「……恐有無母雛,饑寒日啾啾。我能剖心出,飲啄慰孤愁……圖以奉至尊,鳳以垂鴻猷。再光中興業,一洗蒼生憂……」鳳乃傳說中的神鳥,據說鳳凰出則預示天下大治。
  • 在重慶夔州,李白杜甫名句多出於此
    因受永王李璘事件牽連,58歲的李白被流放夜郎,從江西溯長江西上,取道四川至貴州流放地。這是他第二次出入三峽。開元十三年(公元725年),20多歲的青年李白第一次仗劍出蜀,意氣風發,「夜發清溪向三峽,思君不見下渝州」「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寫盡少年遠遊,倜儻不群。第一次走出三峽的李白,漫遊大唐大好河山,裘馬輕狂,千金散盡,以詩會友,聲名鵲起。
  • 唐詩裡的鳥,李白是大鵬,杜甫是沙鷗
    唐詩裡山水田園、風花雪月題材的作品很多,但是寫鳥類的也不在少數。如崔顥只一首《黃鶴樓》,就寫出了神話傳說中黃鶴的神奇景象,連大詩人李白都自愧不如。再比如鷓鴣、燕子、大雁等這些普通的鳥,寫入唐詩的那就更多了。它們各自都有自己的意象。我們今天只說李白和杜甫。如果說李白是大鵬,那麼杜甫就是沙鷗。為什麼這麼說呢?
  • 吃下杜甫的詩(河洛拾珠)
    每當皓月當空,人們就容易想起「詩仙」李白那首著名的《靜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古人寫過無數望月詩,這一首家喻戶曉。唐朝號稱「詩國」,而洛陽乃唐之東都,稱其為「詩都」實非過譽。李白是「詩都」最耀眼的明星,擁有不少粉絲。
  • 蘇軾和蘇轍各寫一首《水調歌頭》,可謂平分秋色,百年來難分高下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裡共嬋娟。(長向 一作:偏向)蘇軾當年因為和主張革新的王安石政見不合,被迫自請流放外地,輾轉多地為官。雖然身在他鄉,但是蘇軾的心裡卻一直都牽掛著自己的兄弟蘇轍。
  • 真實歷史上的李白和杜甫,原來不過君子之交淡如水
    李白和杜甫的塑料兄弟情,已經不是秘密。杜甫的詩作中充斥著對李白的讚美。春天想李白,「白也詩無敵,飄然思不群」;秋天想李白,「涼風起天末,君子意如何」;冬天想李白,「寂寞書齋裡,終朝獨而思」;做夢想李白,「故人入我夢,明我長相憶」。合著遇到李白之後,杜甫沒幹別的事,天天想李白了,可是李白卻不怎麼想。
  • 李白寫了首詠雪詞,千年來備受推崇,近年卻被一首打油詩搶了風頭
    文壇中,一直有這樣一種觀點:學杜甫易,學李白難。當然這不是說詩聖的水平不如詩仙,而是說兩人的詩作風格不一樣。杜甫的詩作勝在工整和講究,後世不少文人認為只要自己夠努力,字字斟酌,總歸是能寫出一兩首類似的作品,這就是為何晚唐後,宋元等文人都愛學杜甫的原因。
  • 模仿《詠鵝》寫《詠雞》,農民憑18字獲得文學獎,引來反對聲一片
    2016年,年近七旬的農民詩人危勇憑藉一首《詠雞》斬獲詩歌大獎,頓時名聲大噪,風光一時無兩。兩個事件相距1375年,我們卻不得不將它們放在一起圍觀,原因就是這跨越千年的兩聲詠嘆之間,存在千絲萬縷的時空紐帶。危勇自己承認——即使他不承認,我們也能輕鬆地辨別出來,《詠雞》是《詠鵝》精心仿造的複製品。
  • 中國史上最愛寫詩的人,不是李白,也不是杜甫,而是高高在上的他
    說起中國詩歌的代表,人們首先想到的就是李白、杜甫、白居易。確實,這三個人的詩歌成就以及知名度確實高,只要是中國人應該都知道。那麼,寫詩寫得好,是不是就是最愛寫詩呢?那可不一定!如果說愛寫詩,最基礎的評判標準就是詩得寫得多,因為愛寫才會詩多嘛!那麼,李白、杜甫、白居易肯定不是最愛的,因為他們的詩歌數量不算多,雖然詩歌質量高,但由於寫得少所以不能說他們是中國歷史上最愛寫詩的人。
  • 他暫別長安城,在夾城揮筆寫下一首名詩,無一喜字卻句句是喜!
    李白、杜甫的朋友圈羨煞旁人從古至今,人際關係都是非常熱門的一個話題。人與人之間的朋友圈子都是不同的。就拿大唐兩位史詩級大詩人李白和杜甫來說,這兩位就是一對讓眾人羨慕的好基友!這二位大詩人一生之中僅僅有過三次會面,也正是這僅有的三次會面就將「友誼的種子」深埋在了李杜二人的心裡。
  • 李白在天上飛,杜甫在地上追——同一個時代,不同的詩意人生
    我們都知道杜甫和李白是忘年交,尤其是杜甫,曾經給李白寫過很多詩。李白的姿態要高一些,但還是有許多頗具真情的詩作贈答杜甫。兩位雖是詩史上有名的摯友,但詩風卻大不相同,浪漫恢弘恣肆的李白都像在天上飛,而樸實真切的杜甫則在地上苦苦奔跑。
  • 負能量的人有多可怕:我是李白,我也不和杜甫做朋友
    公元744年,李白、杜甫相見洛城。詩仙、詩聖志趣相投、一見鍾情,那句粘膩的「醉眠秋共被,攜手日同行」,不僅讓人腦補出二人床前踢被子,舉頭望明月的浪漫畫面,從此讓「李杜情」成為中國文化圈的一段佳話。不過很多人在說到李白和杜甫的關係時,多半會為杜甫鳴不平,感覺是兩個人一生在上演一個虐、一個追的劇情。證據就是杜甫一生不斷地給李白寫詩,可考證的就有15首。而李白寫給杜甫的可考證的只有4首。當然還有人說是在李白被流放後戰亂不斷,可能是李白寫了,但是被遺失了。其實算起來,自杜甫《夢李白二首》後,確實李杜之間互動就少了,可是原因真的就是車馬很慢、世道很亂嗎?
  • 李白、杜甫、白居易、李商隱,唐朝詩人的名和字有何來歷與含義?
    誠然,一千多年前的大唐王朝,是中國詩歌發展的鼎盛時期,誕生了無數影響深遠的偉大詩人:比如李白、杜甫、李商隱、王維、白居易等。那麼,這些最有文化的文化人,他們的名字又分別有何來歷和含義呢?以下,筆者將一一為大家揭曉。首先簡單介紹一下古人名、字、號的區別。
  • 不廢江河萬古流——杜甫詩歌對新詩的啟示
    我們還沒有足夠的沉痛、仁愛和悲愴來感應這樣的生命,就如同我們對藝術和語言本身的深入還遠遠沒有達到他們那樣的造化之功一樣……我們的那點『發明』或『創新』,從長遠的觀點來看,也幾乎算不了什麼。」我特別認同王家新「回過頭來重讀杜甫」的說法。「古來磨滅知幾人,此老至今元不死」,宋代陸遊說出了詩人的一個重要心理,杜甫仍活在許多詩人的心中。除了大量舊詩界的「杜粉」,新詩界「杜粉」也不在少數。
  • 杜甫一生去過很多地方,其詩歌藝術和仁愛思想也存在於香港
    杜甫自幼聰慧,「七齡思即壯,開口詠鳳凰」,鞏義是其出生地;「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書生渴望入仕,首都長安(今西安)是其理想地;在洛陽與李白「雙星」相遇,傳為美談;草堂對避亂的中年詩人來說,有如桃源,成都成為他平安幸福之都;「老病有孤舟」,此舟停泊的平江是其生命的終點站。
  • 杜甫送別李白,寫下人生第一首七絕,讀之催人淚下,成為千古絕唱
    唐代最偉大的兩位詩人杜甫和李白就是如此。對此,「五四」時期著名詩人聞一多曾說:「李白和杜甫的相遇是中國文學史上的一件大事,就像太陽和月亮在天空中走到了一起,我們應該敲三通鑼,打三通鼓,來慶祝他們的相逢」。聞一多為什麼會這麼說呢?因為在唐代文壇,杜甫和李白堪稱真正的天才。
  • 「蘇軾是一片星河,李白只是一顆流星」
    再一次體現了:大家真的不知道怎樣解讀李白。很多人拿李白去pk其他詩人(當然我一向認為這很無聊),其結果往往都能給你打成五五開,你今天和蘇軾比,五五開,明天和杜甫比,還是五五開,後天去和白居易比,哪怕和李賀比,我估摸著結果也都差不太多……你沒有什麼板上釘釘的證據證明李白的詩更好,而其他詩人呢,都不敢說自己的詩比李白還好。
  • 「人間能得幾回聞」——杜甫的《贈花卿》,高水平的皮裡陽秋
    這樣一首格律謹嚴,音正意良的作品,還為我們貢獻了千古佳句「人間能得幾回聞」,算得上杜甫為數不多的好七絕,甚至能搬上檯面,與李白、王昌齡作品一拼高下。詩的內容其實很簡單,我們就不詳解了。按常理來說老杜和這種人是說不上話的,但杜甫不僅為他寫詩,還寫了兩首,另有一首古體詩《戲作花卿歌》:成都猛將有花卿,學語小兒知姓名。用如快鶻風火生,見賊唯多身始輕。綿州副使著柘黃,我卿掃除即日平。子章髑髏血模糊,手提擲還崔大夫。
  • 萬古江河鳥飛回—杜甫與中國人生(上)
    我覺得有的事不能從字面上硬解,說「君」就是指皇上,我覺得蘇軾不會這麼說,不會這麼想問題,或者這裡面的「君」絕對不是指的具體的人格化的皇上,蘇軾不會說就是因為杜甫儘管那麼倒黴,但是拿起筷子來每天吃飯,就會想起皇上,蘇軾會這樣寫嗎?不會。
  • 為紀念歐陽修,蘇軾在同一地點寫首與其相似的詞,千年來難分高下
    蘇軾之所以能夠帶出這麼多優秀的弟子,其實和他自己的師父也不無關係,畢竟只有感受到被人提攜的善意,才會更願意釋放同樣的善意去提攜後輩。而本期筆者要介紹的這首詞就是蘇軾為了紀念恩師歐陽修所作,蘇軾作這首詞的時候歐陽修已經去世2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