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送別李白,寫下人生第一首七絕,讀之催人淚下,成為千古絕唱

2020-12-04 文化點心鋪

(歡迎關注「文化點心鋪」:這裡沒有高深莫測的大道理,只有通俗易懂的小知識。學無止境,每天陪伴!)

在世人印象中,文人總是喜歡抬高自己,貶低別人。然而,真正的天才卻是互相欣賞的。唐代最偉大的兩位詩人杜甫和李白就是如此。對此,「五四」時期著名詩人聞一多曾說:「李白和杜甫的相遇是中國文學史上的一件大事,就像太陽和月亮在天空中走到了一起,我們應該敲三通鑼,打三通鼓,來慶祝他們的相逢」

聞一多為什麼會這麼說呢?因為在唐代文壇,杜甫和李白堪稱真正的天才。因此,他們能夠理解對方、欣賞對方。公元744年初夏,桀驁不馴的李白被唐玄宗賜金放還,遂遊歷天下,以排解愁緒。在遊歷到洛陽時,李白與杜甫相遇,一見如故。於是,二人便相約同遊梁宋。

在共同遊歷了一個多月後,這一年的秋天,杜甫與李白在魯郡(今山東兗州)相別。臨別之際,杜甫為送別李白,寫下人生第一首七絕,讀之催人淚下,成為千古絕唱。這首贈別詩也是現存杜詩中最早的一首絕句。全詩如下:

贈李白秋來相顧尚飄蓬,未就丹砂愧葛洪。痛飲狂歌空度日,飛揚跋扈為誰雄。

眾所周知,在中國文化中有「悲秋」的傳統。屈原《離騷》說「日月忽其不淹兮,春與秋其代序。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遲暮」,陳子昂《感遇》說「遲遲白日晚,宸裳秋風生。歲華盡搖落,芳意竟何成」……詩人們在秋天草木搖落的時候,總是會感受到生命落空無成的悲哀。

杜甫與李白相識於天寶三載,正是李白自翰林放歸之時。當時,唐玄宗很欣賞李白,給了他玉堂金馬的厚遇,難道可以說他「不遇」嗎?可是,世俗的榮華富貴並不是李白所追求的。他的理想是要像東晉的謝安那樣為天下蒼生建功立業,然後像魯仲連那樣飄然而去。

然而,李白不了解人世的艱難,總是抱著天才的狂想,一次又一次折辱於現實之中。他的理想太純潔、太高遠,根本無法實現。因此,他的一生,命中注定要落空無成。詩作首句「秋來相顧尚飄蓬」,不但是對這位不幸天才的深深理解,而且道盡了他追求落空和飄零落拓的悲哀,讀之令人落淚。

李白一生,求仕失敗。那麼,求隱呢?詩作第二句「未就丹砂愧葛洪」是寫他求隱的失敗。李白學道求仙,既有他天才的狂想,也有受時代影響的因素。在唐代,由於皇帝姓李,道家的始祖老子也姓李,所以特別尊崇道教。上至王公貴族,下至平民百姓,很多人都燒金煉丹或出家學道,渴望成為長生不死的神仙。

所以,李白在感情上自然也會有對神仙的嚮往,因此他說:「五嶽尋仙不辭遠,一生好入名山遊。」事實上,他煉過丹,甚至還受過「道篆」。但從理智上,他卻很明白:神仙是不可得的。他曾諷刺秦始皇的求仙說:「徐市載秦女,樓船幾時回?但見三泉下,金棺葬寒灰。」

那麼,李白既然不相信有長生不老,為什麼還想追求神仙呢?這就要從更深一層去探究了。在古代,求隱和求仙常常是結合起來的。古人往往把求仙作為失望於塵世之後的精神寄託,認為學了道就可以成仙。而人世間本來就有那麼多的患難和挫傷,一個人對現實失望之後總是要有一個寄託和逃避之處。

李白對神仙的追求,其實就是一份努力掙扎以求解脫的深意。但是,他才華蓋世,胸懷天下,並不是一個能夠潛心學道之人。他既失望於世,又不能棄世;既不能棄世,又懷有對神仙的嚮往;既懷有對神仙的嚮往,又明白求仙之事的虛妄。「未就丹砂愧葛洪」,正是李白一生掙扎,最後卻徒勞無功的真實寫照。

李白「求仕」失敗了,「求隱」也失敗了。那麼,他還剩下什麼呢?那就只有「痛飲狂歌空度日」了。這真是杜甫對他這位天才朋友的深刻了解,抓住了李白一生的重點。李白喜歡高談闊論,愛喝酒。因此,當時有很多人並不喜歡他。可杜甫卻說:「我就是賞愛你這種純真、豪放和不受約束的作風!」

對於李白,杜甫真是發自內心的愛惜和欣賞。所以,當世人對李白的喝酒、放縱、高談闊論嘲笑厭惡時,杜甫看到的卻是這份放縱不羈背後的落寞、孤獨與不甘。面對痛苦,蘇東坡運用哲學的境界從中超脫出來。可李白不行,他唯一的方法就是借醉酒來遺忘。

在李白的詩中,有「酒」的時候往往也有「愁」。比如,「舉杯澆愁愁更愁」、「呼兒將出換美酒,與爾同銷萬古愁」……但酒真的能夠使他從塵網中解脫出來嗎?杜甫在「痛飲狂歌」之下接以「空度日」,真是沉痛至極!李白既失望於人世,又幻滅於神仙,除了「痛飲狂歌」外早已一無所有。

事實上,「痛飲狂歌」只是一種暫時的逃避,並不能抵消人生落空的悲哀與痛苦。於是,在詩作第四句,詩人懷著極其悲憤的心情為李白吶喊,「飛揚跋扈為誰雄?」這一句是繼人生落空的悲苦之後,寫出了這位絕世天才的寂寞。在杜甫心中,李白真是一個寂寞的天才。

李白一生喜歡以「大鵬鳥」自比,寫過很多與大鵬鳥有關的詩文。這裡邊懷有一種天才的放縱與自信。可是,他在一生的騰躍和掙扎之後,終於還是寂寞地隕落了。塵世中並沒有大鵬所期待的天風海濤,也沒有可以相伴的「希有鳥」,只有許多無知竊笑的「鸚」。

可以說,李白的一生都活在寂寞中。孔子曾說:「沾之哉,沾之哉,我待賈者也。」宋代晏殊也曾說:「若有知音見採,不辭遍唱陽春。」而李白的「飛揚跋扈」,世間又有幾人能夠相知相賞呢?杜甫這短短的四句詩,真是淋漓盡致地寫出了李白這一位不羈天才的人生悲劇,讀之催人淚下。

(文中圖片皆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本作者刪除。未經授權,不得轉載,轉載必究)

相關焦點

  • 10首精美絕倫的七絕詩,跨越千年而來!
    王昌齡的七絕詩題材豐富,包括邊塞、離別、宮怨等。由於他和李白等人的努力,七絕才成為唐代流行的詩歌體裁之一,在七絕詩歌創作上他與李白齊名。 這首詩寫於730年。 孟浩然謝絕了朋友推薦他做官的好意,遊覽於江南的名山古剎之間,李白恰巧也在附近,他在得知孟浩然將要去揚州的消息後,就約孟浩然在江夏(今武漢)相會。兩人相聚幾天之後,孟浩然才乘船去揚州,李白寫了這首送別詩。 兩個浪漫派的離別,深情又充滿暢想。
  • 杜甫的2首桃花詩,都是千古絕唱,1首輕鬆愉快,1首愁苦哀傷!
    杜甫桃花,一直以來被人們賦予了太多的含義與寄託,「桃花運」是人們對愛情的期望,「桃花源」是人們夢寐以求的理想境界。所以,古往今來寫桃花的詩詞不勝其數,「詩聖」杜甫也常常寫到桃花,今天我們就來讀讀杜甫的2首桃花詩,都是千古絕唱,1首輕鬆愉快,1首愁苦哀傷。1、《江畔獨步尋花·其五》黃師塔前江水東,春光懶困倚微風。桃花一簇開無主,可愛深紅愛淺紅。杜甫的《江畔獨步尋花》是他晚年居住在杜甫草堂時的作品,共有7首,這一首是第5首。
  • 唐詩天空的日和月:李白與杜甫真正意義上地會面
    少年時代的李白不僅喜歡道家的仙遊生活,而且作賦的水平更不可小覷。他20歲時所作《大獵賦》,其中豪俠與浩然之氣縱橫奔突,文氣、詩意水平之高已非同尋常。公元725年秋天,25歲的李白出蜀,過起了幹謁諸侯、仙遊、飲酒、寫詩的豪放生活。   這期間,他去過一次長安,大詩人賀知章一邊讀他的《蜀道難》,一邊驚呼李白是「太白星謫仙人」,從此「謫仙人」成了世人對李白的稱號。
  • 李白生的傳奇死的浪漫,杜甫對李白之死的評價卻催人淚下
    據《上安州裴長史書》記載:李白自稱「五歲誦六甲(道家典籍),十歲觀百家(諸子百家)」,「十五好劍術」二十五歲「仗劍去國,辭親遠遊,南窮蒼梧,東涉漢海,曾遊遍祖國的名山大川,留下許多壯麗詩篇。但是談及李白的死因,卻和他浪漫而傳奇的人生一樣,至今仍是一個謎。李白之死,一直以來眾說紛紜,沒有定論。《舊唐書》中說:李白「以飲酒過度,醉死於宣城」,認為李白為醉死。
  • 李白在天上飛,杜甫在地上追——同一個時代,不同的詩意人生
    我們都知道杜甫和李白是忘年交,尤其是杜甫,曾經給李白寫過很多詩。李白的姿態要高一些,但還是有許多頗具真情的詩作贈答杜甫。兩位雖是詩史上有名的摯友,但詩風卻大不相同,浪漫恢弘恣肆的李白都像在天上飛,而樸實真切的杜甫則在地上苦苦奔跑。
  • 在重慶夔州,李白杜甫名句多出於此
    剛經歷了人生的驚濤駭浪與大起大落,歸心似箭的他暢快淋漓地寫下一首千古絕句:朝辭白帝彩雲間,千裡江陵一日還。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他叫李白,大唐才華橫溢的「詩仙」。詩中的白帝城位於今天的重慶奉節縣,古稱「夔州」。
  • 真實歷史上的李白和杜甫,原來不過君子之交淡如水
    自從魯地一別後,李白就寫了《沙丘城下寄杜甫》,加以前聚一起的兩首詩,李白就給杜甫寫了三首詩。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答案有很多。有人說李白朋友太多,記不得杜甫。有人說,杜甫重情義,非常在乎與李白的友情。就像一千個人眼裡有一千個哈姆雷特,這些答案都正確,但是都不全面。其實呢,這都是因為李白和杜甫並不是朋友。無論是思想還是性格,巨大的差異,都註定兩個人成不了朋友。
  • 「人生七十古來稀」什麼意思?讀了原詩,才知杜甫有多悲傷
    所以才會有「人生七十古來稀」的說法,這句詩出自杜甫的《曲江二首·其二》。這句詩想必很多人都聽過,但是讀了原詩,才知當時的杜甫是有多悲傷。然而後來「安史之亂」爆發,潼關淪陷,叛軍攻進長安,唐玄宗倉皇出逃,昔日繁華的長安滿目蕭條,曲江自然也不例外。公元757年郭子儀收復兩京,杜甫在這一年回到了長安。雖然叛軍已被驅逐,但是長安依然蕭條,暮春時節,杜甫漫遊曲江,寫下了這首詩。
  • 甘道夫用「莎翁腔」讀杜甫詩歌《觀公孫大娘弟子舞劍器行》,魔幻又...
    浦起龍讚揚第一首:"夜泊之景,畫不能到。"(《讀杜心解》卷六)此詩的成功之處在於純用白描,而對於這種荒江靜夜、鷺宿魚跳之景,只有充滿生活氣息的口語才能傳其神。此詩中的"聯拳"和"撥刺",仇兆鰲分別注為:"群聚貌"、"跳躍聲"(《杜詩詳註》卷一五)都是俗語,全詩也都用口語寫成,就說明了這一點。
  • 李白臨死前寫下一首詩,僅用14字概括生平,讀完震撼人心!
    本文向大家分享的這首詩《臨路歌》,便是我國最偉大的詩人李白臨死前寫下的一首詩。在這首詩中,李白僅用開頭14字便概括了生平,浩嘆了一生壯志未酬的悲愴,讀來震撼人心,直擊心靈。同時,這首詩也流露了李白對人生的無比眷念之情。下面我們便來具體看看李白的這首《臨路歌》:大鵬飛兮振八裔,中天摧兮力不濟。
  • 王昌齡的一首七絕,狀難寫之境,含不盡之意,尾句更讓人愛不釋手
    遇見是人生的一次次點綴,貼心的陪伴,令人不再孤獨;繾綣的話語,溫柔了一段時光。分別是生活的一幕幕話劇,淚眼迷離,不願撤手;悽楚哀嘆,錦書難託。歐陽修懂得這份純情,「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關風與月」;高適曾經佯裝豪邁,「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
  • 唐詩三百首中最「包舉宇宙氣象」的古詩,23歲的李白已有如此氣度
    相對於杜甫的沉鬱頓挫,李白的詩作風格是顯而易見的。杜甫的詩都是愁緒滿懷的,有著苦大仇深的一面,而在李白的詩作當中,更多的表現是豪氣幹雲。有著充沛的情感,有著沖天的豪情,這是李白的特點,也是唐代詩人當中最具特色的一位。
  • 讀詩像是講段子,網紅教授戴建業魔性解讀李白杜甫,帶你重返盛唐
    年輕時在《與韓荊州書》中稱「雖長不滿七尺,而心雄萬夫」;中年時就來句「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老來還相信自己「懷經濟之才,抗巢由之節,文可以變風俗,學可以究天人」。
  • 英語世界第一部李白傳出版,美籍華裔作家哈金有哪些合理想像?
    近日出版的《通天之路:李白傳》是英語世界第一部李白傳,其中的李白詩作全部由哈金自己譯成英文。當初,神殿出版社約稿編輯的要求是「不要學術著作,要大眾喜歡讀。」但是哈金自己的定位是「既能在學術上站得住,也適於一般讀者。」他在博覽借鑑前人李白傳記和研究資料的基礎上,展開合理想像,注入了特殊的精氣神,寫出了一個不一樣的李白。
  • 李白和杜甫各寫了一首詠月名詩,千百年來難分高下,蘇軾力捧杜甫
    李白也跟著高興起來,覺得施展才華的機會到了。他一連寫了十一首《永王東巡歌》,其中有「但用東山謝安石,為君談笑靜胡沙」,「南風一掃胡塵靜,西入長安到日邊」等語,自比謝安。但不久李璘就被爆出有謀反稱帝之心,受到朝廷討伐,兵敗被殺。李白也因此受到牽連,流放夜郎。幸運的是,不久之後,唐肅宗大赦天下,李白得以「千裡江陵一日還」。
  • 清朝才子,李白和杜甫的合體,為躲債客死他鄉,留下一千古名句!
    他寫《別老母》這首詩的時候,在北京混得很慘,衣食無著,無奈只有將家人送回故鄉度日,在同母親惜別時,他寫下了這首讓人辛酸落淚的詩句。風雪之夜,輕掩柴門,他只能看著母親在冰天雪地蹣跚地離他遠去,作為人子,不能在母親面前盡孝,連供養母親的能力都沒有,養這樣的兒子有何用?寫出了一個兒子的無奈和母親的體諒。那麼,堂堂的清朝大才子黃景仁為什麼混的如此慘呢?
  • 經歷人生大起大落,李白登上高山寫首詩,20字寫出孤獨的至高境界
    公元742年,李白42歲,此時距離他寫下「大鵬一日同風起,扶搖而上九萬裡」已經過去了近20年之久,面對歲月的蹉跎,他的凌雲壯志和用世之心早已是迫不及待。終於,在玉真公主和賀知章的交口稱讚之下,他等來了唐玄宗的宣召入宮。
  • 他暫別長安城,在夾城揮筆寫下一首名詩,無一喜字卻句句是喜!
    李白的鬥酒成詩和信手拈來著實讓年少的杜甫羨慕不已。不出所料的,杜甫成為了李白的小迷弟。李白走到哪,杜甫就後腳跟到哪。雖然人生只是相逢過三次,但他們彼此深知:好基友,是一輩子的事,縱然天各一方,但彼此牽掛的心一直都在為對方所牽動。後來李白因為投靠叛軍李璘,攤上「謀反」大事,他身陷囹圄。
  • 愛妾不幸去世,他寫下一首詞悼念,最後12字催人淚下
    說到悼亡詞,蘇軾寫給亡妻的那首《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記夢》,無疑最為著名。「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可謂賺足了我們的眼淚。而除了那些著名的悼亡詞之外,也有不少冷門的悼亡詞值得一讀。比如,宋代詞人劉弇的《清平樂·東風依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