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年期間英國BBC推出了紀錄片《杜甫:中國最偉大的詩人》,講述了杜甫波瀾壯闊的一生。但畢竟中西文化存在著差異,紀錄片最大的意義反倒是讓我們看到西方視野裡的杜甫,以及他背後的盛唐詩壇。
紀錄片中的杜甫是非常悲慘落魄沉重的,沉重到我們難以產生共鳴。真實的杜甫並非只看到腳下大地,每日哀嘆命運,從未抬頭仰望過星空。
如果你看過戴建業教授的解讀,你會知道盛唐時代的詩人們,是狂的可愛,都是非常爺們的。一起來看看戴教授是怎樣用幽默的語言魔性解讀李白和杜甫的。
先說杜甫的偶像——李白
盛唐時代的詩人,個個自我感覺良好,都覺得自己是最牛的,李白的自戀遠在他們之上——不僅覺得是天下第一,還覺得自帶仙氣。
年輕時在《與韓荊州書》中稱「雖長不滿七尺,而心雄萬夫」;中年時就來句「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老來還相信自己「懷經濟之才,抗巢由之節,文可以變風俗,學可以究天人」。
中學時讀李白,老師說李白灑脫、超然、浪漫主義,我聽不懂這是什麼意思;再長大一點,我覺得李白整天不幹正事,就知道求仙問道,還自詡仙人。
一輩子,到翰林院幹了三年,後來被唐玄宗嫌棄,勸歸江湖山林,李白就開始四處流浪。最傻的一件事就是帶著杜甫和高適,三個人去找仙人,採仙草,煉仙丹,搞了半天啥都沒得到。
說完李白,講講杜甫
李白和杜甫,一個「詩仙」,一個「詩聖」,兩位神仙會面是什麼場面?這麼神聖和歷史性的時刻,這倆人混一起「找仙人、採仙草、煉仙丹」。
「唐玄宗讓李白滾回家去,杜甫是李白的粉絲,一見他就佩服得要死!結果就是跟著大哥走,兩個人一起從河南洛陽到河北,去幹嘛呢?就去找仙人、採仙草、煉仙丹。從夏天搞到秋天,路上又遇到高適,一起上路,三個人搞得蓬頭垢面,啥都沒幹成!」
在我們的印象中,杜甫很慘,一生都很慘。早年鬱郁不得志,後期經歷了國破家亡,詩裡交集的都是悲歡離合,甚至是國恨。但看了戴教授的解讀,你會發現對杜甫有很大的誤解。
「大學課堂裡,教授們喜歡拿一些西方術語,胡亂給我們的古人貼標籤,給杜甫貼上『現實主義詩人』,就好像杜甫永遠盯著腳下的土地,從未仰望過頭頂的星星空,和浪漫無緣,和狂放沾不上邊。其實,在放縱和疏狂上,年輕的杜甫從來是當仁不讓。」
盛唐時代的詩人,狂的可愛,背後卻蘊藏著中華民族在盛世時代獨有的活力。剛才說到李白很傻,但長大後才明白,李白詩裡蘊藏著倔強和大勇氣。
李白的精神世界長期處於衝動 -亢奮 - 希望 -沮喪的狀態,大部人受不了這種折磨就會苟且偷安,但李白從未向命運屈服。戴教授也說:「李白通過個體命運的激揚,展現了中華民族在盛世裡的偉大活力。」而年少時的杜甫,一樣很狂的,他目空四海,瞧不起平庸的同齡人,一身英雄主義豪氣。
杜甫的一生,並非只有沉重和慘烈,他更像每個活在焦慮時代的我們,更真實,卻比我們當中大多數人爺們得多。我們現在看來他們自戀,但在當時的大國環境下看,那些狂妄傲氣都理所當然,甚至值得我們後人學習。
戴教授的解讀也告訴我們,常讀李杜詩篇,往往能激發生命的激情和創造的動力,李白是想像領域裡的天才,杜甫的想像又另有特點,這些詩篇正是培養想像力的最好題材,適合入門唐詩學習。
最初知道戴老師,也是通過短視頻平臺,通俗幽默的授課方式讓他在短視頻平臺擁有500萬粉絲,課下每節課更是座無虛席。
戴教授一生受益於詩詞,他說他現在只想用洪荒之力同大家一起重返盛唐,於是戴教授出版了《戴建業魔性詩詞課》一書,這本書是戴教授講課的精華,網上盛傳的李白找仙人,採仙草,練仙丹的段子,在這本書裡俯拾皆是。
為什麼戴教授講的詩能讓人聽進去?因為現在人能靜下心來細細品讀的已經很少了,但戴教授獨特的吐槽風格,不管是哪首詩,都能讀出新意來,像是在聽一個故事。
他自己也痛恨說教:「一說教詩就死了」,要讓人愛上詩詞。所以戴教授寫出這本書,為的就是能夠讓更多的人,更多的學生喜歡上詩詞,喜歡上我們中華傳統的文化。
很多家長對於孩子背古詩也感到頭疼,就是在那死記硬背,根本記不到心裡去,如果你也有這種煩惱,那就聽聽戴教授講詩詞或者看看戴教授的書,相信很快就可以把孩子對於古詩詞的興趣培養起來。
不管自己讀還是和孩子一起讀,《戴建業魔性詩詞課》都是一本不容錯過的好書,喜歡的朋友可以點擊去看看了解更多,讓我們一起跟隨戴教授的腳步,重返盛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