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們小時候搖頭晃腦讀著詩,在老師的要求下背著這些不知道什麼意思的文字,並不了解唐朝大詩人李白。只知道這個人很擅長寫詩,寫出來的詩不同尋常,能夠讓我們在很小的年紀背著他的詩。漸漸長大,接觸了更多的詩篇,了解了更多的詩人,才知道李白在文學史上的地位,才明白為什麼他的詩篇會出現在我們的課本裡。「詩仙」之名絕非浪得,浪漫主義絕不是人人都有的,那是一個時代與一個性格的交融與升華,經典需要傳承下去。

李白,他是一個多麼重要的人物。名字越是輕簡,越是有故事,說起李白,就有了很多故事可講。李白嗜酒,就著酒寫詩,搞不清詩是下酒菜,還是酒為詩作韻腳。中國有博大精深的酒文化,其中有歌有舞,有李白。李白的酒量如何,尚且不知道,但他喝酒會醉,不會醉就沒有那麼多夢中之境,就沒有夢遊天姥,就沒有舉杯邀明月,就沒有那麼多璀璨壯麗的詩篇流傳百世......他喝醉酒,就會忘掉憂愁,忘掉煩惱,消除寂寞,還能提筆寫詩。

李白處在盛唐時期,那時候,有花有月又美人,他可以在幼時就飽讀詩書,可以即成為詩人又成為俠客,可以在山川遊歷增長見識,四處留下自己的詩篇筆跡,令人豔羨不已的不僅是他的才華,還有他的自由。但是他也是有抱負的有志青年,任誰也不希望自己的才華就那麼付諸河山,大丈夫就要建功立業,為國爭光。李白也是一心求得功名,進入仕途,成為國家的棟梁之才,為了自己的抱負,也為了自己的驕傲。他們驕傲的人就是這樣,總要有東西支撐住自己的驕傲才是。所以他遇見賀知章,他毛遂自薦,將自己的詩篇獻上,賀知章非常欣賞,稱他為「謫仙人」;他獻詩玉真公主,憑藉自己的才華,他一步步走向上層社會。

他越是靠近上層社會,越是一步步逼近腐敗和遠離心中的東西,大殿之上,他醉酒燻燻,為求一言,他讓高力士為他脫靴,當堂譏笑這個被皇帝寵愛的宦官,表面是在拿這位宦官找樂子,實際上是對朝廷中阿諛奉承的官員們的藐視,他得罪了宮中很多小人,那些看不慣他的人正好藉機誹謗,他的仕途之旅可以說前途無光了。但是他早已厭倦了在宮裡做文人的生活,每天用醉酒麻痺自己,正好可以找機會脫身。

或許這很令人遺憾,李白的一身才華無處施展,報國無門,前途堪憂。然而早先作為翰林學士,整日隨從左右,寫詩的目的變成娛樂皇上、妃子,吟詩作對,為皇帝荒淫無度的生活書寫下或誇讚、或頌揚、或反諷的筆觸,讓後世吟唱,皇上很喜歡他,經常去各處遊玩都帶著他,利用他的文字記錄成詩。說是被重用,可以發揮自己的才華,可以留下幾首字句聽其誇讚。但也毫無樂趣,什麼時候自己寫詩的目的變成阿諛奉承,文字什麼時候包含荒淫之氣,這不是他想要的。

他有才,他自負。眾人恨之,言隙他與玄宗。他離開皇宮,這是一件壞事,又何嘗不是一件好事呢?任何一個有才之人,在懷才不遇,無人賞識的時候,都會用自己浪漫的想法幫自己度過艱難的困苦時期。李白,作為一個集大成者,有著最多的浪漫,加上抱負無從施展的憤懣,就是滿腔的詩篇,一吐而出。他後來遇到杜甫,這個小他十一歲的忘年交。他們之間,沒有你尊我卑,沒有你長我幼,沒有功名也沒有桀驁......只有詩歌的交流,看到一個「性豪也嗜酒」、「結交無老蒼」的杜甫,友誼涓涓流通。後世成為「李杜」。兩人聯名,言盡了唐朝的整個發展。

後來就是唐朝的災難,到了安史之亂的時候,李白已經進入暮年,唐朝由盛轉衰,作為心懷天下之士,自然要與國家共存亡,他作詩抒發自己建功立業的情懷,然而永王兵敗,李白也入獄潯陽,他自幼習武,一把劍沒有用過也從未離身,男兒之情他一分未少,半生流離病死異鄉,作《臨終歌》溘然長逝。然而一個浪漫的人就要有一個浪漫的結局,有人說他是要去水中撈那明月,醉酒入水溺死。不知道他付出生命撈取的明月有沒有帶他找到天子,贏得自己的抱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