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酒到底有多少度?為何古人喝好幾壇酒都不會醉呢?

2021-01-15 文史書院

在文藝作品中,古人喝酒以「壇」論、以「鬥」論,一連喝好幾壇都不會醉。杜甫寫詩稱,「李白鬥酒詩百篇」,李白喝一鬥酒都不會醉,還能作詩百篇。在唐代,一鬥大概相當於今天兩升,也就是說,李白的酒量在4斤以上。

4斤的酒量,擱今天絕對是令人驚訝的海量,東北、內蒙最能喝的大漢,恐怕兩斤白酒也已到頂了。那麼,古代的酒到底有多少度?為何古人如此能喝呢?

古代人的酒分為兩種,一種是發酵酒,一種是蒸餾酒,這兩種酒的度數區別很大,味道也有較大區別。

發酵酒。

發酵酒又稱釀造酒,歷史非常悠久,最早可追溯到黃帝時期。發酵酒是以大米、黍米、粟米等糧食作物,經過發酵釀造而成。

發酵酒又分為濁酒和醇酒。

發酵酒的過濾技術不成熟,釀出來的酒含有不少糧食雜質,而且,當時沒有無菌處理技術,酒裡往往含有許多綠色的微生物,酒面也可能漂浮著一層如同白蟻的物質,所以被稱為「蟻綠酒」,這種酒又統稱為「濁酒」。

老版《三國演義》片頭歌歌詞——「一壺濁酒喜相逢」中的濁酒,指的就是這種酒。曹操和劉備青梅煮酒論英雄,喝的可能也是濁酒。之所以要煮,是因為這種酒容易腐敗變質,煮一下能夠殺菌。

因為濁酒的賣相不好,很多酒肆會將濁酒進一步過濾,將綠色的微生物和白色漂浮物儘可能過濾掉,使得酒呈淡黃色或無色,清亮透明,芳香宜人,口味純正,這種酒稱為「醇酒」,又稱清酒。

醇酒因經過多次過濾,它的度數相對比較高,可能達到5度左右,接近今天啤酒的度數。而濁酒的度數則只有1度左右,和某些含酒精的少兒飲酒差不多,或者說,類似於今天的甜酒,這樣的酒,肚子有多大,就能喝多少。

鬥酒詩百篇的李白,如果喝的是濁酒,那說明他肚子還行;如果喝的是醇酒,鬥酒便倒頂了,那只能說詩仙的酒量不盡人意,擱今天一個中學生都可能把他喝倒(一鬥醇酒的酒精含量略低於4瓶啤酒)。

濁酒也好,醇酒也罷,因為是糧食發酵,都有一些甜味。此外,隨著釀酒技術的發展,兩者的度數其實也在增加之中,大概到宋朝時,酒的度數陡然提升,醇酒最高可達10度左右。

蒸餾酒

蒸餾酒的製作工藝並不複雜,是將發酵酒進行一次或多次蒸餾提純,使得酒中的酒精含量大大增加,從而也使得酒的度數大大提高,味道也不像發酵酒那樣甜,而有些苦澀。蒸餾酒的度數普遍能達到40度以上,有的甚至高達60度,和今天的白酒沒兩樣。事實上,今天的白酒就是蒸餾酒。

相比發酵酒,蒸餾酒的歷史短許多,關於它的具體誕生時間,史學界還存在爭議,一說南宋,一說元朝,也有人說宋以前,但可以確定的是,元朝,尤其是明清時期,蒸餾酒已經流行起來,逐漸取代了發酵酒。

《水滸傳》是元末明初作品,那時蒸餾酒已經開始流行,武松在景陽岡喝的酒,大概率就是蒸餾酒。

順便說下,有人說,武松喝的酒其實只能算啤酒。這顯然不符原著,原著的設定,武松是一個很能喝的人,如果喝十八碗啤酒便有些醉醺醺的,能叫酒量大嗎?要知道,宋代酒的度數雖然普遍較低,但並不意味著人們的酒量普遍很差,畢竟宋代人和現代人身體構造並無區別。

蒸餾酒據說是遊牧民族發明,他們生活在北方苦寒之地,需要喝高度數的酒暖身體。遊牧民族與內地交流貿易,尤其是其南下後,帶來了蒸餾酒技術,這便使得內地也掌握了蒸餾酒技術,促進了蒸餾酒的流行。

蒸餾酒技術的成熟肯定有一個較為漫長的過程,蒸餾酒技術的南下也必然有一個過程,不可能一蹴而就,所以,蒸餾酒雖然在元朝開始流行,但在宋朝,少數內地人掌握蒸餾酒技術,這種可能性還是很大的。

所以,宋代人喝蒸餾酒,在歷史上也是可能發生的。武松喝的蒸餾酒,可能是度數偏低的蒸餾酒,但他能喝十八碗,也堪稱海量。擱今天,武松喝兩斤二鍋頭不在話下,估計能喝倒90%以上東北大漢。

總結:古代的酒度數長期比較低,在1—5度之間,唐代以前,基本上是肚子有多大,就能喝多少;唐宋時期,酒的度數接近啤酒,人們普遍能像李白那樣喝兩升左右;宋以後,酒的度數普遍較高,能喝一斤便算得上海量了。

相關焦點

  • 武松景陽岡痛飲18碗酒還能打死老虎,喝的到底是什麼酒?
    ,可以說,打虎事件標誌著武松精彩一生的開始,人們往往為武松的膽魄和神力而傾倒,但是有這麼一個問題:武松在景陽岡上喝了十八碗酒,在這樣的情況下沒醉,還打死了一頭餓虎,那麼武松喝的到底是什麼酒,白酒還是其他種類的酒?
  • 景陽岡打虎英雄武松喝的是多少度的酒,居然連喝18碗都沒倒!
    景陽岡打虎英雄武松喝的是多少度的酒,居然連喝18碗都沒倒!小編今天閒聊水滸的酒換成白酒的話,誰敢這樣喝一喝,保證他醉死。俄國人平均壽命短,主要就是男人喝酒太多,很多都英年早逝了。難道梁山的好漢都是特殊材料做的?都這麼能喝酒嗎?其實不然!他們喝的酒,並不是我們今天的白酒!
  • 古人為何說「不喝卯時酒,不罵酉時妻」?永不過時的生活智慧!
    今天跟大夥聊個比較有意思的民間俗語,叫做「不喝卯時酒,不罵酉時妻」。為什麼說這話有意思呢?因為卯時是幾點呢,現在的早晨5點到7點,大清早的,誰會在這個點喝酒啊?細品起來,其中確實蘊含著古人的生活智慧。先說「不喝卯時酒」,現代人不喝,不代表古人不喝。舉個例子,咱們看《水滸傳》第56回,金槍手徐寧大清早起來,洗漱完畢後,就吩咐丫環給他「燙熱酒上來」,可見古人就算吃早點,也不忘喝兩口。為什麼卯時不能喝酒呢?
  • 古人動不動就「一斛酒一鬥米十斤肉」能吃完?問題到底出在哪?
    古人動不動就「一斛酒一鬥米十斤肉」能吃完?問題到底出在哪?其實,只是度量衡的問題,古時候的重量單位肯定和現在不一樣,但有一點可以肯定,肯定比現在的輕。所以,經管用現在的眼光看很驚人,但是其實沒那麼多。在中國的古代,時代不同,計量單位也不同,舊時,十升等於一鬥,十鬥即一百升,等於一斛,斛和石通用。
  • 喝香檳為什麼特別容易醉?
    香檳(或者其它起泡酒)在葡萄酒裡面酒精度並不算很高,但是喝起來卻特別容易醉,這究竟是印象流還是真相?香檳的酒精度高嗎?一般來說,醉酒的根本原因在於酒精的攝入量。換句話說,無論你喝的是啤酒、白酒還是葡萄酒,導致醉酒的因素最終取決於你攝入了多少酒精。那麼,香檳的酒精度到底高不高呢?事實上,大部分的香檳酒精度在12%左右,比起波爾多、勃艮第等產區的紅葡萄酒(12.5%~13.5%)還要略低一些,相比許多新世界產區的西拉或是仙粉黛則明顯不如。
  • 「不喝卯時酒,不罵酉時妻」,其實中間還有兩句,男人聽了很受用
    民俗有言「不喝卯時酒,不罵酉時妻」。卯、酉是十二地支裡的時間表示,卯時對應早上5時至7時,酉時對應傍晚5時到7時。意思是說,人們不要在早晨5點到7點的時候喝酒,不要傍晚5點到7點之間罵老婆。仔細回味,這句話還是蠻有道理的。
  • 古代俗語:「莫飲卯時酒,莫罵酉時妻」是什麼意思?
    古代俗語:「莫飲卯時酒,莫罵酉時妻」是什麼意思?我們古代有不少很有意思的話,這些話都是幾代人智慧的結晶,概括了人會遇到的各種事情,也有的話是教人做人的道理,所以非常值得一讀。自明朝後,那些比較有意思的俗語就被記載在了《增廣賢文》這本書裡,後來這本書經過明清兩代的修訂,已經越來越全了,其中不少句子我們都非常熟悉。比如今天要說的這句「莫飲卯時酒,莫罵酉時妻。」很多人可能聽過這句,卻不知道是什麼意思,下面就給大家解釋下。這兩句話後面其實還有兩句,原句則是:「莫飲卯時酒,昏昏醉到酉。莫罵酉時妻,一夜受孤悽。」
  • 誰發明了酒?人類只是發現了酒
    大禹一喝,太美了,好喝得控制不住,然 後感嘆:今後一定有因為酒而亡國的。所以,頒發第一個禁酒令的是大禹: 百姓不準隨便喝酒,也不準儀狄再釀酒。又據考證,儀狄是用大米和糯米釀的 酒,所以中國的米酒是儀狄發明的。
  • 古代的酒在現在等於現代的多少度?
    中國有著悠久的酒文化,在古代人們一般把酒當作解渴飲品,還有就是把酒當作交流感情的媒介,就有了我們常常說的,朋友知己千杯少,無酒不歡,無酒不成宴,等等,總之酒在中國的文化是根深蒂固的,要想知道中國古代酒在現在等於現代的多少度?
  • 飲酒小知識:從30度到70度 到底哪個度數的酒味道更佳?
    不過不管喝的什麼酒,千萬不要逞能,不如先拿起酒瓶看看,你喝的酒,有多少度? 為什麼一個53度,一個40度?   原標題:飲酒小知識:從30度到70度 到底哪個度數的酒味道更佳?   周末趕上朋友小聚,免不了會小酌幾杯。有人喜好醬香醇厚的茅臺酒;有人傾心甘甜芳醇的朗姆酒。
  • 《紅樓夢》裡,到底喝的什麼酒?
    複雜到矯情的茄鯗,玲琅滿目的茶點,解饞又解飽的燒烤…但是紅樓飲食文化的研究,講吃的多談喝的少。這麼豐富的美味佳餚,不搭配點美酒的話,總有一種美人獨目的感覺。那麼問題來了,《紅樓夢》裡的各位大咖們平時喝的是什麼酒呢?林黛玉點名要酒喝在《紅樓夢》第三十八回,描寫了大觀園裡的螃蟹宴。丫鬟看見林姑娘要飲酒,趕緊跑過來伺候。黛玉道:「你們只管吃去,讓我自斟,這才有趣兒。」
  • 古人過年喝什麼酒,和我們現在的酒一樣嗎?
    從古至今,無酒不成席。古時候人們過年喝的酒跟我們現在的酒有什麼不同?如果仔細去探究中國酒的歷史,還會發現一些很有意思的事兒,比如武松喝了18碗的是白酒嗎?唐詩宋詞裡頻繁出現的酒又是什麼?現代酒的雛形:米酒文學作品中,最經典的喝酒場面,莫過於《水滸傳》中武松打虎前的豪飲。別人「三碗不過崗」,他卻連喝18碗。那他喝的是什麼酒?
  • 喝了假酒甲醇中毒怎麼辦? 醫學專家: 馬上喝真酒! 度數越高越好
    在日常生活中,因為喝了假酒導致甲醇中毒死亡的例子不勝枚舉。那么喝了假酒怎麼辦呢?除了緊急送醫以外,還可自救。自救的方法很簡單,就是馬上再喝60度以上的真酒。這麼說,你可能會罵我神經病,本來就是喝酒中毒了,還喝酒來解毒?是的,千真萬確。科學原理聽我慢慢道來。
  • 武松在景陽岡喝的「三碗不過岡」多少度?
    《水滸傳》寫武松在景陽岡喝了那裡的一種烈酒,叫「三碗不過崗」,並創造了歷史記錄:18碗。這種酒碗底高、口寬,盛酒較淺,一碗大約有三兩,18碗酒即6斤左右。別說酒了,就是水也得灌一個肚子圓,武松確實能喝。
  • 老祖宗告誡男人:不喝卯時酒,不罵酉時妻,以免自討苦吃
    這些俗語大多都是老百姓在田間地頭和日常閒聊的時候總結出來的,雖然普通,但是蘊含的道理還是很中肯的。今天,和大家分享一句俗語,是「不喝卯時酒、不罵酉時妻」。說這句俗語之前呢,先來和大家說一下古代的計時方式。古代採用十二地支計時,所以,這當中出現了「卯時」和「酉時」。
  • 猴+酒,不是文化;酒+猴,才是文化
    別以為這是小說家的胡編亂造,金庸寫「猴兒酒」是有事實根據的前面我們說過,中國人在唐朝就有猴子嗜酒的文字記錄,記錄裡都是猴子喝人釀的酒。到了明朝,反過來,開始出現了人喝猴子酒的文字記錄明朝學者,李日華(這個名字一點都不像明朝人),在《蓬櫳夜語》中寫道:黃山多猿猱,春夏採花果於石窪中,醞釀成酒,香氣溢發,聞數百步這樣的事,你信嗎,猴子愛酒都愛出超級智慧來了。
  • 《水滸傳》中楊志喝的酒中究竟加入了什麼?為何能讓人醉而不死?
    導讀:對於《水滸傳》相信大家都很熟悉,可以說是我國最為經典的古代名著之一,詳細地記錄了梁山一百零八將轟轟烈烈的歷程,在《水滸傳》中少不了喝酒的鏡頭,出兵要喝酒、收了大將要喝酒,還有一種酒比較特殊,那就是《水滸傳》中的蒙汗藥酒。
  • 「李白鬥酒詩百篇」當如何解釋?
    杜甫借用樊噲痛飲鬥卮酒的典故來刻畫李白的人物性格,突出的就是「豪」。李白既是詩仙,又是酒仙,每日必飲,每飲必醉,醉時長吟,妙語橫生,正是酒壯詩膽,詩長酒興。杜甫是李白的摯友,深刻地了解李白。杜甫說「李白一鬥詩百篇」,正是抓住李白一邊用鬥卮飲酒,一邊長吟不輟的獨特形象,反映李白的豪邁氣概和敏捷才思,而不在於說明李白到底飲了多少酒。
  • 開悟一瓶酒
    酒到底有什麼魔法,讓這麼多人醉生夢死。甚至連和尚加活佛的濟公都酒葫蘆不離手。貧僧出家前後皆不喜酒的,但年輕時有過一次醉酒的經歷。當時真叫是捨命陪君子,與同事乾杯,一口猛幹,立馬倒在桌上不省人事。但酒與久諧音,不知何故家裡冒出一瓶酒,好,既然不吃,那就窖藏。藏他三五十載,再看可有朋友,若有,酒逢知己宜相贈。就是一起幹掉,再醉他一回又如何,或醉死也值。可還沒窖上三五十天,有高人向我要酒喝。
  • 古人講:「酒不顧人、色不顧身、財不顧親」啥意思?老祖宗的忠告
    ——陶淵明《止酒》在農村地區,流傳著很多俗語,其中有關於天氣的,有關於品德的,有關於社會的等等。不管是什麼俗語,都是先人智慧的結晶,老祖宗在生活中的經驗所得。別看俗語聽起來比較粗俗,但都蘊含著一定的道理。而今天我們就說一下關於「酒、色、財的俗語。古人說的「酒不顧人,色不顧身,財不顧親」是何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