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文藝作品中,古人喝酒以「壇」論、以「鬥」論,一連喝好幾壇都不會醉。杜甫寫詩稱,「李白鬥酒詩百篇」,李白喝一鬥酒都不會醉,還能作詩百篇。在唐代,一鬥大概相當於今天兩升,也就是說,李白的酒量在4斤以上。
4斤的酒量,擱今天絕對是令人驚訝的海量,東北、內蒙最能喝的大漢,恐怕兩斤白酒也已到頂了。那麼,古代的酒到底有多少度?為何古人如此能喝呢?
古代人的酒分為兩種,一種是發酵酒,一種是蒸餾酒,這兩種酒的度數區別很大,味道也有較大區別。
發酵酒。
發酵酒又稱釀造酒,歷史非常悠久,最早可追溯到黃帝時期。發酵酒是以大米、黍米、粟米等糧食作物,經過發酵釀造而成。
發酵酒又分為濁酒和醇酒。
發酵酒的過濾技術不成熟,釀出來的酒含有不少糧食雜質,而且,當時沒有無菌處理技術,酒裡往往含有許多綠色的微生物,酒面也可能漂浮著一層如同白蟻的物質,所以被稱為「蟻綠酒」,這種酒又統稱為「濁酒」。
老版《三國演義》片頭歌歌詞——「一壺濁酒喜相逢」中的濁酒,指的就是這種酒。曹操和劉備青梅煮酒論英雄,喝的可能也是濁酒。之所以要煮,是因為這種酒容易腐敗變質,煮一下能夠殺菌。
因為濁酒的賣相不好,很多酒肆會將濁酒進一步過濾,將綠色的微生物和白色漂浮物儘可能過濾掉,使得酒呈淡黃色或無色,清亮透明,芳香宜人,口味純正,這種酒稱為「醇酒」,又稱清酒。
醇酒因經過多次過濾,它的度數相對比較高,可能達到5度左右,接近今天啤酒的度數。而濁酒的度數則只有1度左右,和某些含酒精的少兒飲酒差不多,或者說,類似於今天的甜酒,這樣的酒,肚子有多大,就能喝多少。
鬥酒詩百篇的李白,如果喝的是濁酒,那說明他肚子還行;如果喝的是醇酒,鬥酒便倒頂了,那只能說詩仙的酒量不盡人意,擱今天一個中學生都可能把他喝倒(一鬥醇酒的酒精含量略低於4瓶啤酒)。
濁酒也好,醇酒也罷,因為是糧食發酵,都有一些甜味。此外,隨著釀酒技術的發展,兩者的度數其實也在增加之中,大概到宋朝時,酒的度數陡然提升,醇酒最高可達10度左右。
蒸餾酒
蒸餾酒的製作工藝並不複雜,是將發酵酒進行一次或多次蒸餾提純,使得酒中的酒精含量大大增加,從而也使得酒的度數大大提高,味道也不像發酵酒那樣甜,而有些苦澀。蒸餾酒的度數普遍能達到40度以上,有的甚至高達60度,和今天的白酒沒兩樣。事實上,今天的白酒就是蒸餾酒。
相比發酵酒,蒸餾酒的歷史短許多,關於它的具體誕生時間,史學界還存在爭議,一說南宋,一說元朝,也有人說宋以前,但可以確定的是,元朝,尤其是明清時期,蒸餾酒已經流行起來,逐漸取代了發酵酒。
《水滸傳》是元末明初作品,那時蒸餾酒已經開始流行,武松在景陽岡喝的酒,大概率就是蒸餾酒。
順便說下,有人說,武松喝的酒其實只能算啤酒。這顯然不符原著,原著的設定,武松是一個很能喝的人,如果喝十八碗啤酒便有些醉醺醺的,能叫酒量大嗎?要知道,宋代酒的度數雖然普遍較低,但並不意味著人們的酒量普遍很差,畢竟宋代人和現代人身體構造並無區別。
蒸餾酒據說是遊牧民族發明,他們生活在北方苦寒之地,需要喝高度數的酒暖身體。遊牧民族與內地交流貿易,尤其是其南下後,帶來了蒸餾酒技術,這便使得內地也掌握了蒸餾酒技術,促進了蒸餾酒的流行。
蒸餾酒技術的成熟肯定有一個較為漫長的過程,蒸餾酒技術的南下也必然有一個過程,不可能一蹴而就,所以,蒸餾酒雖然在元朝開始流行,但在宋朝,少數內地人掌握蒸餾酒技術,這種可能性還是很大的。
所以,宋代人喝蒸餾酒,在歷史上也是可能發生的。武松喝的蒸餾酒,可能是度數偏低的蒸餾酒,但他能喝十八碗,也堪稱海量。擱今天,武松喝兩斤二鍋頭不在話下,估計能喝倒90%以上東北大漢。
總結:古代的酒度數長期比較低,在1—5度之間,唐代以前,基本上是肚子有多大,就能喝多少;唐宋時期,酒的度數接近啤酒,人們普遍能像李白那樣喝兩升左右;宋以後,酒的度數普遍較高,能喝一斤便算得上海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