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有著悠久的酒文化,在古代人們一般把酒當作解渴飲品,還有就是把酒當作交流感情的媒介,就有了我們常常說的,朋友知己千杯少,無酒不歡,無酒不成宴,等等,總之酒在中國的文化是根深蒂固的,要想知道中國古代酒在現在等於現代的多少度?其實我想告訴你在中國酒文化的發展長河裡,每個時期,酒的度數都不一樣的,原因是當時從原材料、釀造方法,每個時期每個朝代都是有變化的。所以古代的酒的度數等於現代的多少度都是不一樣的,下面我就具體分析一下每個時代酒的度數。
中國酒的出現最早可以追溯到夏朝以前,而我個人認為那時候酒相當於現在的飲料,當儀狄用桑葉包飯釀成的所謂的酒獻給夏禹時,就開啟中國3000年的酒文化,所以才有後來的儀狄造酒說。在1979年4月在河南省羅山縣莽張鎮的天湖墓地就出土了2公斤3000年的液體,經北京大學化學系化驗證明是3000年的酒,也是中國發現最早有實物的酒,而此時酒雖然有酒香味,但是實際酒的度數卻很低,大概是現代酒的3到5度。
隨著釀酒工藝的發展,以及原材料的變化,到了秦漢時代,所謂的酒有點像現在我們喝的米酒,而這個時期也有制曲的工藝了,在當時時代是用烹飪好的米飯,加入泡好曲沫汁,攪拌均勻,形成酵醪,等待發酵,發酵好過濾汁水,在沉澱防止一定年限既而就成為當時喝的酒了,而這種加工工藝很像我們農村製作熟米酒的方法,而這種方法得的酒在我們現代人稱之米酒,但是工藝還是相對於現在落後很多,從曲的效果和後期存放都不很嚴謹會造成一部分酒精的揮發,所以當時出產的酒的度數一般在5度左右。所以我們看到很多歷史劇中都可以喝很多,度數低是主要原因。
到了唐代,釀酒技術有很大的提高,雖然也是我們說的米酒,但是在制曲和釀造過程中混入了大量的其他微生物,導致酒色變綠,而此時綠酒也被當時稱之為美酒,所以我們在很多唐詩中都有描述綠酒的詩句,如元稹詩云:「七月調神曲,三春釀綠醽。」李鹹用詩云:「一尊綠酒綠如染。」李白詩云:「千杯綠酒何辭醉。而此時酒大概是現代酒的8度左右。
酒經過唐代的蓬勃發展制曲和釀酒工藝越來越好,到了宋代對於酒的釀造工藝和曲的用法的改變,而是直接將酒麴加入冷的熟米中,根據氣候的不同釀造時間也不同,而再不用唐代時期加入酒麴溶液和熱米當中,而宋代這樣方法釀造時間更短,酒的度數也相對更高,因為周期短酒精的揮發就減少,所以此時酒的度數大概現代的10度-13度。
當了元代時期,雖然延續了唐朝的古法製酒,但也使用了不同的原材料,從而也提高了酒的度數,但是總的來說不超過15度,而到了明清時代通過和西方的交流,有了釀酒的蒸餾技術,從而讓酒的度數提高到60度,基本上和現在差不多,再通過窖藏成品酒基本是現代的40度酒以上。
從上述來看,中國古代大部分酒在現在等於現代酒的3-15度之間,就算最高15度,也就相當於我們喝啤酒和紅酒的感覺,所以我們才可以在很多文字當中知道了古代人如何做到千杯不倒,只因為酒的度數太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