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動不動就「一斛酒一鬥米十斤肉」能吃完?問題到底出在哪?

2021-01-08 影視的氛圍

古人動不動就「一斛酒一鬥米十斤肉」能吃完?問題到底出在哪?其實,只是度量衡的問題,古時候的重量單位肯定和現在不一樣,但有一點可以肯定,肯定比現在的輕。所以,經管用現在的眼光看很驚人,但是其實沒那麼多。

在中國的古代,時代不同,計量單位也不同,舊時,十升等於一鬥,十鬥即一百升,等於一斛,斛和石通用。宋代沈括的夢溪筆談卷三有,「凡石者以九十二斤半為法,宋代1市斤是640克,一石即59.2公斤。59.2公斤酒,就是可口可樂也喝不下去這麼多。

很多人都很好奇,為什麼古人能吃下一鬥米?

首先這個典故是特定指的廉頗,不是說別人。廉頗從小飯量就大如牛,他吃一鬥米很奇怪嗎?最近有個視頻很火,是一個年輕女孩上節目,她的飯量是常人的十倍。家裡都被她吃窮了,她去相親,與相親對象見面,本來這個飯店兩人的正常消費就一百多,結果那男子很紳士,她自己又想吃,就放開膽子吃,結果一結帳,花了一千多。廉頗一頓飯吃一鬥米,不奇怪。在演義小說中,薛仁貴也是一頓飯吃一鬥。

那麼,就是漢朝及以前,一鬥是多少?是現在的兩斤。正常人一頓飯吃多少米?五兩。

真相是,單論米飯,不算菜餚,廉頗即便是老了,一頓也能吃常人四倍的量。古代的普通人,飯量與當今並無太大不同,只是菜餚很少,米飯也是三兩到半斤。

還有人就想問,古人真的能吃下十斤肉?

你按照現代的斤兩換算,十斤肉當然很多很重。但是你得按漢代及漢代以前的計量單位算,廉頗是戰國末期趙國名將,顯然就是漢以前的人士。那時候的一斤是現在的250g,這個重量定製的金餅、馬蹄金,都叫做「一金」,剛好也是250g。

所有,古代的十斤肉,按照重量算,是現在的2.5千克,也就是現在的5斤。

普通人吃肉,吃火鍋、燒烤,做多也就吃個一兩斤。人家廉頗是能吃,到老了,一頓飯能吃一鬥米,就著十斤肉。相當於這老頭,一頓飯吃四大碗米飯,三大摞肉塊。那麼,古代的普通人能吃多少肉呢?

《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趙王使使者視廉頗尚可用否。廉頗之仇郭開多與使者金,令毀之。趙使者既見廉頗,廉頗為之一飯鬥米,肉十斤,被甲上馬,以示尚可用。

廉頗老矣,尚能飯否就是出自這個典故,這個牛吹的也有點大。當時的度量衡和宋朝是有差別的,根據出土文物考證,戰國時期的一斤大概相當於現在的250克,也就是半斤,一鬥相當於現在的兩千毫升,也就是說一頓吃了3斤多米,5斤多肉。

答案是,一般吃不上。能吃上的,也就是幾兩到兩三斤不等。

還有,就是個好東西,但是喝的多了容易酒精中毒,更何況是一口氣能喝一斛酒?

說自己喝一斛酒的這傢伙是劉伶,眾所周知的海量酒鬼,也不是普通人。劉伶說自己一飲一斛,應不是吹牛。古的一百升,等於一斛,那時代的一升,等於現在的200ml,也就是一斛為現在的兩萬毫升。一瓶啤酒600ml,酒鬼劉伶蹲在酒缸裡,說他一口氣能喝一斛,也就是相當於現在有個海量的人,說自己一回能喝30瓶。(古代酒度數雖然低,但只是與白酒相比,比啤酒是要高)

這很恐怖麼?

對普通人來說,是有點恐怖。但對劉伶來說,可能真的沒有問題。宋代有個叫張齊賢的,人家是宰相,以能吃能喝垂名青史,一頓飯能吃一桌。有人為了看他到底有多能喝,抬了一大桶酒讓他喝,人家喝完以後,他們就看張齊賢的肚子,結果並沒發現有多大變化。可是那個桶是和張齊賢的腰一般粗的,中途他還沒上廁所。

古代的酒度數比較低,一般就是9到18度那樣,主要在於古人那時候還沒有發明蒸餾,元朝的時候,北方遊牧民族挺進中原,由於北方天氣寒冷,需要藉助更加強烈的酒勁禦寒,在學習的漢人的釀酒方法以後,經過改良,燒酒就被發明出來,明代李時珍的《本草綱目·谷四·燒酒》中記載:「燒酒非古法也。自 元 時始創其法……近時惟以糯米或粳米或黍或秫或大麥蒸熟,和麴釀甕中七日,以甑蒸取。其清如水,味極濃烈,蓋酒露也。」

所以古人的酒整體來說大於啤酒,小於現在白酒的一半,喝個幾瓶是有可能的,武松過景陽岡喝了十八碗,要是十八碗二鍋頭,估計就被老虎幹掉了!李白鬥酒詩百篇,這個稍微靠譜點。一斛酒,絕對是吹牛,就是一桌子人也喝不下。

重體力勞動者的飯量是很驚人的,我嶽父二十年前和他們村裡的人修河堤,有一次幾個人下了工聚在一起喝酒,就是農村自釀的散酒,平均每個人喝了1.5升裝的雪碧瓶子兩瓶。居然喝得正高興。所以,如果是古時候的武將,以當時釀酒的工藝來說,喝個七八斤是完全沒有問題的。當然,文學修辭手法,這個大家都懂的,很多類似的演義小說都有誇張的成分,不必太認真。

所以,第一次聽得時候,感覺很驚人,但是,真的跟我們想的不一樣?

相關焦點

  • 古人講:「酒不顧人、色不顧身、財不顧親」啥意思?老祖宗的忠告
    老祖宗說的一點也沒錯,「酒是穿腸毒」。為什麼會這麼說呢?根據先人的養生守則,小酌一點酒有利於身體健康,一旦無度飲酒,酒就成為「毒」了。但是來說有一些貪酒的人,他們根本不把先人的守則當回事,喝完一杯還想喝第二杯,喝完第二杯還想喝第三杯,直到喝到自己不省人事為止。
  • 古代的酒到底有多少度?為何古人喝好幾壇酒都不會醉呢?
    在文藝作品中,古人喝酒以「壇」論、以「鬥」論,一連喝好幾壇都不會醉。杜甫寫詩稱,「李白鬥酒詩百篇」,李白喝一鬥酒都不會醉,還能作詩百篇。在唐代,一鬥大概相當於今天兩升,也就是說,李白的酒量在4斤以上。4斤的酒量,擱今天絕對是令人驚訝的海量,東北、內蒙最能喝的大漢,恐怕兩斤白酒也已到頂了。那麼,古代的酒到底有多少度?為何古人如此能喝呢?
  • 十動然魚是什麼梗 十動然魚是什麼意思為什麼這麼火
    相信不少的網友經常的在各大社交平臺上看到一個新鮮的詞語——十動然魚,初看的時候完全不明白是什麼意思,而且又不像成語,所以下面就來為大家詳細的介紹一下十動然魚這個梗。
  • 西楚霸王武器重150斤,現代人根本扛不動,為啥古人就可以?
    《項羽本紀》中記載,說他有8尺多高,那個時候的尺的實際長度跟現代的不一樣,核算為現在的高度,項羽大約有1米85左右。傳說中項羽能扛千斤大鼎,而現在在項羽故裡,展示有一支「霸王戟」,雖然這霸王戟肯定不是當年項羽所用,但是它也重達300斤,這樣的重量不要說把它掄起來當作武器使用,就連拿很多人也是拿不起來的。
  • 一個人吃完一隻5斤多的帝王蟹……
    雖然個頭很大,2.8公斤,但我掂量了一下自己的「肚量」,覺得能吃得了。就是這個大傢伙。事實證明,我有點太高估自己了。吃完以後,我一度懷疑自己要不行了。帝王蟹的做法很多,清蒸就很好吃。但我為了讓自己胃口更好,能把它全都幹掉,我將一大半做成了辣炒帝王蟹。
  • 飛矢不動
    劃幾刀,老抽料酒白醋蔥姜醃過了,還不夠,封在鍋裡,文火慢蒸,其實,往爛熟裡整,哪分文武呢,不都要等魚眼由黑轉白激出來火才會縮進灶頭。清蒸魚,蒸到清白。然後,輪到如棒如筆的筷子登場,一陣捅戳揪,瘦了一半,翻個身,又一陣,只剩陶樣的骨了。頭卻還昂著,嘴半張。一桌人,魚也不知怨哪個好。不知誰說過,吃魚好比失憶,看著是到了體內,實際上,是被遺忘了,能記得的只有骨和渣。
  • 十動然魚是什麼意思 十動然魚出處哪裡是什麼故事
    十動然拒」是2019年新出來的一個梗,相信很多人在網上都看到過這個成語,那麼十動然魚是什麼意思?「十動然拒」事件出處。下面來看一下。十動然魚是什麼意思  作為網絡語的該詞,完整的說法為「十分感動,然後拒絕了Ta「的縮略形式。用來形容屌絲被女神或男神拒絕後的自嘲心情。
  • 好不容易釣了條十斤大鱖魚,請一堆朋友吃,最後虧了一件酒!
    最近南方局部的天氣溫度已經大幅度回升,白天那是相當的炎熱,熱浪來襲很多愛釣魚的朋友都不出門了。本著好奇的心理聯繫了幾個平常一起釣魚的釣友,一問才知道都在家裡認真研習往日儲備的夜釣理論知識呢!看到大家都對夜釣都這麼積極,那就組織一場夜釣唄,一試探還真有幾個骨灰級的釣友響應了。
  • 武松景陽岡痛飲18碗酒還能打死老虎,喝的到底是什麼酒?
    武松劇照在《水滸傳》108好漢的這些故事中,武松,可以說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並且深受作者施耐庵和廣大群眾的喜愛,在武松眾多膾炙人口的故事中,武松打虎更是被人津津樂道,武松上喝了十八碗酒,然後在景陽岡上打死了猛虎,為民除害
  • 霍山米斛價格真相:正宗霍山米斛多少錢一斤?
    最終我選擇的是200元1克的長生龍霍山米斛,野生馴化的,也就是10萬一斤吧,正宗,價格也頗為合理。今天就我個人的多年經驗,談下霍山米斛的價格吧。目前霍山米斛有大企業種植,也有小企業種植,也有農民種植。所以價格大致也分三種,很貴,不貴,較便宜。
  • 貓媽媽叼著小貓時,小貓會一動也不動,這是怎麼回事?
    小貓有一個奇怪的行為,不管小貓當時正在做什麼,一旦後頸肉被貓媽媽咬住時,它們都會放棄掙扎,一動也不動。通過研究發現,這種現象不僅在小貓中存在,一些成年貓咪的後頸肉被抓住時,也會一動都不動。科學家們就曾經用夾子將成年貓的後頸肉夾住,結果發現它們像是被催眠了一樣放棄掙扎,所以這種行為又被叫做「夾子催眠」,也叫做:掐捏誘導的行為抑制。
  • 減5斤體重就不動了?提醒:減肥期間,犯這3種錯誤很難減重成功
    許多人都說自己的事業正處於瓶頸期,卻不知道什麼小事情都有可能出現所謂的「爬山虎階段」。小李是超重的體形,比正常體重多出10斤左右,因為穿著太胖受挫後馬上就想減肥。而且小李很聰明的地方就是不像別人那樣通過節食或不吃肉減肥,只要控制每餐7分飽,然後通過鍛鍊消耗掉所吃食物的卡路裡即可。
  • 故事:君子動口不動手,神人動意念不動口,有帳也等以後再算
    故事純情虛構,卻能讓閱者動容,人生像孔雀開屏一樣的事情無處不在,卻還是想要再建一把天梯,攀登到理想的境界。《空間天梯》59「真的呀,那我可得試試,這個功能可真是太好了,不用擔心突然說話嚇到別人了,如果是在別人大腦裡說話,可能對方就會以為自己是在想事情,而不會以為見鬼了。」
  • 10斤小龍蝦能剝出多少肉,小哥哥親身嘗試,結局成了另一個故事
    每年一到夏季,夜市大排檔就開始火爆起來,大家坐在露天環境下吃著小吃,喝著冰鎮啤酒,和朋友一起聊天暢談!說起夏季最熱門的小吃,莫過於麻辣小龍蝦,一起剝著小龍蝦,享受吃東西的互動感,當然有的人突發奇想,吃小龍蝦時想到一個問題,平常我們去買小龍蝦,店家都是帶著殼直接稱重,那麼剝掉殼子再稱重,10斤龍蝦到底有多少蝦肉呢?為了解開這個問題,有一位小哥親自嘗試實驗,結果真的讓人很意外!
  • 一斤原來不是十兩,古代人稱重為什麼不用十進位?
    秦王朝統一中國後,統一度量衡,統一錢幣,統一文字,可以說這些舉措為後世大中華的統一奠定了基礎,以後中國無論再怎麼戰亂分割,最後都能再次統一起來。度量衡其實就是長度、體積、重量的單位,我們現在比較熟悉的幾尺布、幾鬥米、幾斤肉,還經常在使用。但是你知道嗎?
  • 為十斤白酒一擲千金的大佬,卻折戟陝西,七年都喝不下太白酒!
    為十斤白酒一擲千金的大佬,卻折戟陝西,七年都喝不下太白酒!他花229萬買10斤酒今年重陽節,汾酒重陽節封藏大典。一壇10斤裝的「1986年老汾酒」以229萬元高價被拍走。10斤酒,也就是5000克——229萬元的作價,相當於每克458元。而同期每克黃金的價格才300元左右。
  • 古人的銀子到底值多少錢?這些古代錢財冷知識,你知道多少?
    銀子最不值錢的時候是國外白銀大量湧入的時候,也就是清中晚期,當時的一兩銀子相當於現在的人民幣150元到220元左右,雖然在歷史上不算是最有價值的時代,但在當時也是十分有分量的,要知道,在清末,一兩銀子相當於制錢一千二百多文到三千文,而普通百姓的生活根本接觸不到銀子,因為一斤豬肉才20文,一兩銀子能買一百多斤豬肉,這要是誰拿上一兩銀子,就可以過好久的富人生活。
  • 學校門口2元一根的「烤腸」,孩子見了走不動路,到底是啥做的?
    無論春夏秋冬,只要您一出門,總能在各大商場、便利店、甚至學校門口,看到數種名為「臺灣熱狗」、「臺灣烤腸」、「風味烤腸」的小吃。雖然稱呼眾多,但本質上並無太大區別。烤腸經過均勻受熱,外皮脆嫩,肉質濃香,平常家裡燉排骨時,出的香味也不過如此,說它是「孩子見了走不動路,大人見了邁不開步」一點都不為過。雖然在不同場合下,價格也有所區別,但大都在2-4元左右,對於吃貨們來說,絕對是非常實惠。但話又說回來了,正常情況下,烤腸是以「豬肉、澱粉」為主要食材製成,而考慮實際成本,街邊2塊錢就能買到「肉腸」,還是不太現實的。
  • 梁山泊外,林衝點了二斤熟牛肉、兩角酒,一般人真的吃不下!
    小二,打兩角酒,切二斤熟牛肉!似乎是《水滸傳》中梁山好漢的標配,那麼這個兩角酒,二斤熟牛肉是個什麼概念呢?一般人恐怕無論如何是吃不下,也喝不進去的。林衝奔入那酒店裡來,揭開蘆簾,拂身入去,倒側身看時,都是座頭,揀一處坐下倚了袞刀,解放包裡,掛了氈笠,把腰刀也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