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王朝統一中國後,統一度量衡,統一錢幣,統一文字,可以說這些舉措為後世大中華的統一奠定了基礎,以後中國無論再怎麼戰亂分割,最後都能再次統一起來。
度量衡其實就是長度、體積、重量的單位,我們現在比較熟悉的幾尺布、幾鬥米、幾斤肉,還經常在使用。但是你知道嗎?古代先秦的這些單位形制卻和現在不太一樣。
度,長度單位,1引=10丈,1丈=10尺,1尺=10寸,1寸=10分。
量,容積單位,1斛=10鬥,1鬥=10升。
衡,重量單位,1石=4鈞,1鈞=30斤,1斤=16兩,1兩=24銖。
長度和容積單位基本和現在差不多,變化最大的就是重量單位,古代中國的重量單位並不是現在我們熟悉的十進位。
而16兩為1斤的市制單位,其實一直沿用到1977年,直到80年代初才逐步改用十進位的10兩為1斤。那麼為什麼那麼方便的十進位在長度和體積上早早的就應用了,而在重量上卻不採用十進位?
秦朝一斤的銅權,也就是那時候標準一斤的秤砣,折合是16兩,並不是現在的10兩。
這個和人類的數學能力有關,很早以前人類的數學水平還不是很發達,那時候小數、分數還沒有被發明出來(小數17世紀才出現,分數在三國時期的九章算術裡才提出,但是實際應用卻很麻煩),而重量單位和人類的交易活動密切相關,而10這個數字的公約數非常少,就造成在交易記帳中十分的麻煩。
公約數就是一個整數能被多少個整數整除,刨去整數自己和1,10隻能被2、5整除。
比如,如果是十進位的話,這裡有1斤米,我要買一半那還好我給你5兩就好了,但是我買一半的一半時,古代人就懵圈了,因為那時候古代人不知道2.5這種數學表示方法,也不知道1/4這種,他們只能用2兩又5銖表示,那如果到最小的重量單位「銖」都解決不了,那就徹底完了,根本沒法記帳了。
所以古人為了交易方便,紛紛採用公約數比較多的12、16、24、30、60這樣的數作為進位。比如16,能被2、4、8整除,這樣買半斤就是8兩(半斤八兩這個成語就是這麼來的,意思是其實都一樣),半斤的半斤就是4兩,再折半就是2兩。
古代的美索不達米亞文明,採用六十進位的謝克爾為重量單位,現在謝克爾還是以色列的貨幣單位。
而且不單單是中國,外國也都不約而同的這樣設計自己的重量單位。比如英制的重量單位:1磅=16盎司,1盎司=16打蘭。再比如古代的美索不達米亞,直接採用六十進位的重量單位。
而直到現在,人們還經常用的一打,是12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