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常用半斤八兩這個成語來形容兩個人實力相當,不相上下。現在看半斤要比八量少,但是在古代一斤十六兩的制度下,半斤和八兩就是一樣的。
習慣了十進位,總會覺得一斤十六兩很麻煩。
比如,去買一斤十五塊的東西,按照十進位,一兩就是一塊五。如果換成十六進位呢?一兩是多少?九毛三分七釐五。這數看著都頭疼……
然而,一斤十六兩這麼難以計算的換算制度,卻在中國的歷史上延續了2000多年,直到1959年國務院發布《關於統一計量制度的命令》,才將原來的一斤十六兩改為一斤十兩,目的就是為了方便折算。
明知道一斤16兩很難折算,那為什麼古人還要制定這個規則呢?
去網上搜的話,最多的說法有兩種:
一種是筆畫說。傳說秦始皇統一六國後,為了方便管理,要統一度量衡,給出的標準是四個字——「天下公平」。李斯為了迎合聖意,就把這四個字的筆畫(十六畫)作為斤和兩的轉換標準,即一斤十六兩。

另一種是星辰說。中國的老秤上有十六個刻度,被稱為十六秤星。暗合北鬥七星、南鬥六星,加上主宰人命運的福祿壽三星,共十六星。意在告誡生意人要誠信為本,給買家缺斤短兩就是在給自己損壽折福。
這兩種說法都很有意思,很多人也信以為真,但細品之下,沒什麼科學道理啊!一個實用性的制度沿用2000僅僅靠李斯的迎合或者星辰傳說?不現實,這裡面一定有個原因被人們忽略了。
放眼世界,採用十六進位做重量換算的不止古時的中國,現在的英美所採用的磅和盎司之間的轉換也是如此(1磅=16盎司)。莫不是他們也受筆畫星辰的影響?不能夠。
讓我們先忘掉筆畫星辰,先來想想他們為什麼要用十六來作為重量單位的轉換數值,而不採用更加方便計算的十進位。
既然要說重量折算,這裡面一定存在一個分割的問題。也就是怎麼把一樣東西準確地分成相同重量的多份。
在一開始沒有精準秤的情況下,把一堆東西分成相同的幾堆最精確的工具是什麼?
對,天平。
說到這很多人可能已經明白了,一個天平可以把一堆東西分成兩份、四份、八份、十六份,但不太可能非常準確的分出十份。不信的可以試試。
古時候,社會的生產力比較低,不是每戶人家裡都有一桿精確的秤,所以大多時候人們都用類似天平的工具來稱重。現在我們把所有稱重量的工具都稱為「衡器」,這個「衡」就是天平的平衡。
我們現在看一斤十六兩難以直接計算,但是稱重的標準應該是精確而不是便於計算。計算的問題可以通過定量定價的方式來解決,而一斤十六兩的制度,解決的是在工具匱乏情況下,如何分割更加精準和便利的問題。
最後,大家可以猜一下:1959年之後,把一斤十六兩改成一斤十兩,那現在的一斤比改制前的一斤是不是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