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古人規定一斤等於十六兩?這種進位設計,彰顯先進的數學思想

2021-01-08 大咖說史

如果問現代人一斤等於多少兩?相信現代人肯定會脫口而出:一斤等於10兩。但是在新中國成立之前,一斤是等於16兩。並且,傳說這種換算方法早在秦漢時代就已經在全國得到應用了。

那麼問題來了:為什麼中國古人在計算重量的時候,會採取16進位的方法,讓一斤等於16兩呢?

圖片來源於網絡:計算重量用到的工具

一、度量衡的演變

對於人類來說,只要進入階級社會,隨著人類文明的誕生,就會產生關於度量衡的概念,只不過,度量衡是完全主觀的概念,因為度量衡都是人為規定的,甚至不同國家、不同民族、不同地區,都會出現截然不同的度量衡。

1、度量衡的差異

在當代,國際社會存在著規定的統一度量衡,比如我們日常所說的公裡、公斤,其實都是國際方面的標準。並且,全世界不同的國家,也存在著不同的度量衡。當然,這些度量衡都是在各自的國家內使用,如果在國際市場的話,是需要採用國際計量單位的。

在中國存在著華裡、市斤、畝這樣的計量單位,英國也存在英尺這樣的計量單位,這就是當代國際社會度量衡的差異所帶來的直接體現。

圖片:集市自由交易劇照

2、中國度量衡的統一

中國古代的度量衡統一很早,在秦始皇統一中國之前,中原存在很多個大大小小的諸侯國,比如在春秋時代,諸侯國的數量達到數百個,而在戰國時代諸侯國的數量依舊有10多個。

所謂戰國七雄,指的是戰國時代的七個大國,並不是說戰國時代只有七個國家,比如衛國一直堅持到秦二世時代,此外,還存在安陵國、宋國、中山國這樣的小國。

不過,在秦滅六國之前,除了衛國,其餘的也都悉數被吞併,不同的國家存在著不同的度量衡,因此秦始皇在統一六國的以後,順路將度量衡也一併統一了。一斤等於16兩,這個換算就是在這個時代留下來的傳統。

圖片:百姓交易劇照

二、設計依據

那麼問題來了,為什麼秦朝會選擇用16兩來作為一斤的標準?其實,這個問題迄今為止並沒有公認的答案。不過,主體來說存在著以下幾種說法。

1、國標問題

在當代,千克的重量存在著統一的標杆計量,比如在法國,就存在國際千克原器,這個原器就是千克的基準,在古代的中國也存在著類似這樣的理念。

比如先秦時代的中國人,喜歡用天平來衡量的一件商品是否足斤足兩,為了確定商品是足斤足兩的,就需要在砝碼的重量上做好基準設計。因此,古人在設計天平砝碼的時候,考慮到斤是人們日常生活中經常用到的計量單位,便以斤作為中心標準,並圍繞斤來做出了砝碼質量的劃分。

當然,設計砝碼還應該遵循多快好省的原則,也就是不需要製作的砝碼能省則省,比如六斤這樣的砝碼,可以用一斤加五斤砝碼來代替;十斤砝碼可以用兩個五斤的砝碼代替。換句話說:一斤以上的砝碼,原則上以質數為砝碼重量的基準——比如二斤、三斤、五斤等等。

圖片:天平砝碼資料截圖

而在斤以下的質量計量,需要考慮利用「分拆」,這樣在稱重的時候,可以起到很方便的作用,而設計成十六兩,也是有利於分拆的:比如一斤的一半是八兩,而八兩的一半是四兩,以此類推,到最後,最小的以兩作為基準的砝碼就是一兩。

這樣,只要鑄造四種質量規格的砝碼,就可以保證確定商品是否足斤足兩,不得不說,這樣的設計非常巧妙。也非常符合古代社會的生產力情況,古代精密鑄造的技術相當有限,尤其是鑄造砝碼這樣比較精密的計量設備,這種精密鑄造需要耗費很多資源和時間。

因此,如果砝碼的規格太多的話,很有可能增加砝碼的製造成本,從這個角度上來說,把1斤設計成16兩,也是出自節省人力資源的一種體現。

不過,在古代社會還存在假砝碼的情況,不光砝碼存在假的,即便是像升、鬥這樣的計量工具,也存在假的。比如,在過去很多不良奸商和地主惡霸在放貸的時候,會選擇用小鬥進行放貸,但是,收債的時候他們就會選擇用大鬥來進行回收。

就在這個不經意之間,很多人辛辛苦苦積攢下來的財富,就被奸商和地主惡霸給搜颳走了。時至今日,還是有很多不法商販,會在秤砣上做手腳,來賺取黑心錢,甚至電子秤都有被做手腳的情況,這也算是擾亂計量的一種體現。

圖片:用大鬥收債劇照

2、茫茫天數

《史記》記載,在秦始皇的玉璽上有這樣8個字,那就是:受命於天,既壽永昌。這說明即便是不可一世的秦始皇,在面對天命的時候也要表示自己的謙遜。

其實在古代,華夏先民非常重視上天的啟示,因此在設計一些規章制度的時候,都要考慮上天的旨意,為此還留下了一個經常出現的詞彙,那就是天數。

古人認為,一個王朝的興衰,一個人的成敗,都是由茫茫天數來決定的,基於這種思想,因此在設計斤兩的時候,古人也考慮根據天數來決定。

按照古代的天文學觀念,天上最尊貴的星星是紫微星,因為紫微星象徵著天子,其次就是北鬥七星以及南鬥六星。並且,古人還有這樣的說法,認為北鬥注死,南鬥諸生。

認為人的生死都在南鬥和北鬥兩個星君的手中掌握著,南鬥和北鬥加在一起,一共是13顆星星,在這13顆星星上面增添三顆星星:即福祿壽三星,這就代表著16顆星星。

圖片來源於網絡:星星

古人認為:北鬥、南鬥以及福祿壽都是非常值得崇拜的星君,因此在設計斤兩的時候,選擇用16作為進位的依據,於是有了一斤等於16兩的制度,當然,這也只是一個傳說。

文章作者:大慧

整篇圖文由大咖說史工作室團隊製作!

相關焦點

  • 為什麼古時候一斤等於十六兩?算起來那麼麻煩!
    現在看半斤要比八量少,但是在古代一斤十六兩的制度下,半斤和八兩就是一樣的。習慣了十進位,總會覺得一斤十六兩很麻煩。比如,去買一斤十五塊的東西,按照十進位,一兩就是一塊五。如果換成十六進位呢?一兩是多少?九毛三分七釐五。
  • 古人為何規定16兩為1斤,筷子長度為7寸6分?
    那麼究竟為何一斤是16兩呢?畢竟這個數字一不是整數,二沒有什麼特別的意義。事實上,它具有很深的文化意義,作為炎黃子孫的我們都應該要知道。傳說中,著名的發明家和創造家魯班在還不知道槓桿原理的時候,就創造出了秤。有了秤,自然需要決定一斤是多少,於是魯班夜觀天象,根據著名的北鬥七星和南鬥六星來雕刻,一共雕刻出了十三顆星,最終決定讓一斤等於十三兩。
  • 古代為何一斤等於十六兩,筷子長度為什麼是七尺六寸
    中華民族是智慧的民族,中華文化更是博大精深,源遠流長,古人為我們留下了太多太多寶貴的精神財富,他們的智慧讓我們受用匪淺。今天,我們就來看一看古人的那些智慧。1、古代為何一斤等於十六兩?在我國古代,人們使用的稱重工具叫作「十六星秤」,因南鬥六星、北鬥七星和福壽祿三星組成,古人十分看重誠信,商人更是如此,他們認為做生意不可缺斤短兩,故使用「十六星秤」,若稱重時缺一兩,便少一分福氣,少二兩便少財,少三兩便會折壽······以此類推,關於這一點,我們現在真應該像古人學習,做人做事就應該如此,不可欺詐,要做誠信之人。2、筷子長度為什麼是七寸六分?
  • 我們常用的秤 原來是這樣發展而來的 十六進位怎麼變成十進位
    我們現在用的秤是十兩秤,但古人用的秤是十六兩秤。我們的祖先是非常睿智的,為什麼要用十六兩秤,而不用十兩秤呢?十兩秤便於計算,是十進位,十六兩秤是十六進位,這其中的緣由,在民間大致有兩種說法,我們來為大家一一道來。
  • 古人為什麼規定16兩為1斤,筷子的長度為7寸6分?
    實際上,在過去的大部分時間裡,半斤和八兩還真就是差不多,不僅僅是差不多那麼簡單,應該說半斤就是八兩,這和我們現在用到的重量標準是不一樣的,就現在的標準來說,一斤就是十兩,半斤就是五兩。這個標準制定的時間並不長,距今不過才滿六十年,而在此之前執行的標準就是一斤等於十六兩。
  • 為什麼中國古代的秤用16進位,而現代的秤卻用10進位?
    馬三立先生的兒子馬志明的相聲——《賣布頭》裡有這麼一句詞,「古代半斤八兩,一斤十六兩」。10進位呢?改革開放帶來的無神論思想,在無形之中衝破了許多傳統封建習俗,也讓秤桿的技術方法與約束變得不復存在。推想二:我國古代時民間生活疾苦,用於稱量的器具自然相對粗糙簡陋,如果是要在一根木頭上取得平均值,最邊界的方法莫過於用繩子對摺一次兩等分,再對摺一次四等分.....
  • 一斤原來不是十兩,古代人稱重為什麼不用十進位?
    長度和容積單位基本和現在差不多,變化最大的就是重量單位,古代中國的重量單位並不是現在我們熟悉的十進位。而16兩為1斤的市制單位,其實一直沿用到1977年,直到80年代初才逐步改用十進位的10兩為1斤。那麼為什麼那麼方便的十進位在長度和體積上早早的就應用了,而在重量上卻不採用十進位?
  • 顛覆認知的記數奇葩:原始二進位;一天只有 20 個小時!
    比如中國傳統上,有些記數方式也不是十進位。重量單位就是如此,以前的一斤等於十六兩,這跟中國古代的錢的使用是掛鈎的,用起來還算方便。因為古人用金銀做貨幣本位,金銀也是論重量的,一兩銀子,二兩銀子,這跟其他的物品是統一的。 但到了現代,就很麻煩,所以建國後我們的重量單位也改成了十進位。 怎麼個麻煩法?
  • 為什麼在香港買東西,一斤是605克而不是500克?長見識了
    在中國人人都知道一斤是500克,一斤有十兩,而一兩自然就是50克了,每個人都是按照這樣的標準執行的,可要是小編告訴你,在中國有些地方一斤不是500克,你會感到驚訝嗎?這個地方就是中國香港,在香港買東西,一斤並不是按照500克來計算的,而是605克。你們知道這是為什麼嗎?
  • 明明「斤」是我國傳統的度量衡,為何現在一斤剛好500克?
    不同時期的「斤」是不一樣的,大家可能記得一個詞「半斤八兩」,指的是大家水平都差不多,因為古代一斤大概就是十六兩,但現在一斤是十兩。中國各地、各行業都有各自的斤、兩重量標準,並不統一,故經常造成混亂。但是,部標準肯定也不行,清朝採用營造尺、庫平兩。1斤約為596.816克,合16兩,即一兩約為37.301克。
  • 古代人為什麼規定16兩為1斤,筷子的長度必須是7寸6分,都是智慧
    中國老百姓的生活中處處都彰顯著古代人類留存下來的智慧。▲秦始皇半斤八兩古人經常將半斤八兩比喻差不多的兩種事物,究竟是為什麼呢?其實在古代16兩就是一斤,因此八兩也就等於半斤。內丹術語:一斤,又稱二八,為十六兩,古代重量之數。《漢書·律曆志上》寫道:衡權者:衡,平也;權,重也,衡所以任權而均物平輕重也;權者,銖、兩、斤、鈞、石也,所以稱物平施,知輕重也。
  • 1斤為16兩,筷子長7寸6分,古人這麼定有什麼特殊含義嗎?
    放眼現代社會,我們可以發現目前人們的生活方式和古代天差地別,但細細觀察便能找到現代生活仍然與古人的生活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古代的科技雖不如現在發達,但是古人的智慧卻體現在了生活的方方面面。例如各種精美器具的打造、各種令人望而生嘆的建築中,同時也表達在各種數字中。在我們日常生活中,經常會聽到別人使用半斤八兩來形容兩個差不多的東西。
  • 想起被數學支配的恐懼,就佩服古人的智慧
    今天,青年君就帶大家看看古人的數學成就,一起領略數千年前的中華智慧。 十進位計數法,是我們祖先對人類文明的一項不可磨滅的貢獻。馬克思在《數學手稿》中稱十進位計數法為「最妙的發明之一」,英國著名科技史學家李約瑟博士評價說:「如果沒有這種十進位,就幾乎不可能出現我們現在這個統一化的世界了。」
  • 臺灣一斤=600克,半斤=八兩,你知道為什麼嗎?(乾貨帖)
    那麼按照百科的解釋,1斤是十兩,半斤應該等於五兩,為什麼說半斤等於八兩呢?「半斤八兩」說的是舊制,現在已經是「半斤五兩」了。古代為何一斤要定為十六兩呢,這其中又有哪些特殊意義呢?說起一斤十六兩的起源,那就不得不提一下關於「度量衡」的故事了?
  • 古人的武器真的重達上百斤?其實這並非小說虛構,其實有真實依據
    至於《興唐傳》之類的作品中,秦叔寶的金銅雙鐧、程咬金的宣花板斧、李元霸的紫金錘,那都是沒有一百斤以下的,給人的感覺就是古代名將的武器,那都是輕易就重達百斤,但其實大多數人對於這種說法,都是採取不相信態度的,因為人們在進行思考的時候,通常會採取「以己度人」的思考方式。
  • 1.3升等於多少斤 1.3升等於多少斤呢
    過去人在沒有標準度量衡的基礎上,發明了這種以容量來測量稻穀的方法,還是很好用的。升在國際單位制中表示為L,其次級單位為毫升(mL)。升與其他容積單位的換算關係為:1L=1000mL=0.001立方米=1立方分米=1000立方釐米。
  • 在香港的一斤竟然是605克?而不是500克!
    在我們眼裡,一千克等於兩斤,一斤是500克幾乎是最初級的知識,但是在香港,這一規則則被打破了,香港的一斤等於605克,那麼大家肯定疑惑了,這是為啥呢?這一切,還得從香港的特殊情況說起。
  • 一斤鹽溶於一斤水是等於兩斤重,這個答案是對的還是錯誤的?
    那一斤鹽溶於一斤水是等於兩斤重,到底對不對?其實上面我們已經說出來答案,那就是「一斤鹽溶於一斤水是等於兩斤重」,而實驗結果說的「一斤鹽溶於一斤水是等於兩斤重」是錯誤的,是因為在大氣環境之下,出現了「損失」,所以總是出現了偏差。
  • 吳國平:除了十進位, 人類文明史上還有哪些進位算法?
    當我們看到像1、25、356……這些耳熟能詳的數字,大家都知道這是學習數學的基礎,代表全世界通用的十進位,即滿十進一,滿二十進二,以此類推。世界通用的十進位,對於現代文明的我們看來是那麼地熟悉自然。在人類文明進程過程中,算法並不是就只有十進位一種,在很多文明體系中出現各種各樣的算法,如二進位、二十進位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