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人為什麼規定16兩為1斤,筷子的長度必須是7寸6分,都是智慧

2021-01-15 家菜味

白玉蟾曾在自己的詩中寫道:「先天一氣今常存,散在萬物與人身。花自春風鳥自啼,豈知造物天為春。百姓日用而不知,氣入四肢徒凋殘。」他的詩中,將生活中、自然中所遇到的事全部稱之為「道」,也就是說一切發展都是有規律的。中國老百姓的生活中處處都彰顯著古代人類留存下來的智慧。

▲白玉蟾

前言:

在我們的生活中經常可以發現,任何事情的發展都留存著古代遺留下來的規律,例如在拜年抱拳的時候,一定要左手在外,因為古人將人的左手視為陽。

但是中國這樣的規定又不符合佛教的文化,佛教人行禮的時候,將雙手合掌於胸前,這就寓意這陰陽相融的局面,是不合適的。

▲抱拳行禮

在我們身邊有很多事情都是遵從中國傳統文化規定的,就像漢字「王」,通過三橫一豎組成的漢字,其中包括了天地人這三種元素。

人們將每年的九月節日稱作重陽節,主要原因就是九這個數字屬於陽數,兩個九就是重陽節。這樣的規定中國還有很多,其中就包括,中國筷子的長度有硬性規定,重量單位也有標準限值。

▲秦始皇

半斤八兩

古人經常將半斤八兩比喻差不多的兩種事物,究竟是為什麼呢?其實在古代16兩就是一斤,因此八兩也就等於半斤。內丹術語:一斤,又稱二八,為十六兩,古代重量之數。

《漢書·律曆志上》寫道:衡權者:衡,平也;權,重也,衡所以任權而均物平輕重也;權者,銖、兩、斤、鈞、石也,所以稱物平施,知輕重也。

秦朝之後,這個說法才開始逐漸流行,在公元前770年的時候,由於平王將京都進行搬遷,導致整個周朝混亂,諸侯國的領導者開始紛紛佔領土地,原本井然有序的周朝制度混亂不堪,孔子曾說:「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度量衡

眾所周知,孔子是非常重視周禮的,但是隨著社會的混亂,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忽視周禮。這就導致不同地區開始發展不一樣的規章制度以及度量衡。齊國、燕國等國家,在發展自己的國家貿易的時候,紛紛發明出了更加適合自己的國家使用的度量衡。

▲李斯

李斯改良度量衡

秦始皇統一各個國家之後,發現各個地區的度量衡得不到統一,那麼商人在進行商品貿易的時候經常出現違法規定的現象。於是為了挽救國家經濟,秦始皇規定必須使用統一的度量衡。

其中的內容包括:長度為度,體積為量,重量為衡,這些事情都是李斯奉命操辦的。李斯將魯班的刻度規定進行改良,最後成為國家規定的標準度量衡。

▲筷子

筷子長度新標準

筷子的長度之所以規定為7寸6分,就是在警示人們吃飯的時候一定要控制自己的七情六慾,很多荒唐的事情都是在飯桌上發生的。

吃飯的時候,人們會自然的進入到一個放鬆的情緒,放縱自己做出一些不好的事,那麼最後只會得不償失。而筷子一頭圓一頭方的形狀則表示了,中國外圓內方的文化特徵。

筷子成雙出現,也與國人遵守的太極、陰陽理念相符,太極是一,陰陽是二,一就是二,二就是一,一中含二,合二為一,這是中國人的哲學。

▲筷子的使用

綜述:

古代流傳下來的任何事物都有其發展規定,也時刻影響著我們如今的生活。古代人的智慧是我們想像不到,那個時候沒有先進的技術,也沒有信息發達的通訊。

任何創新都是來自於頭腦中的智慧,因此我們在學習古代文化的時候,一定要嚴肅的對待,因為這不僅是古人留給我們珍貴的文物,還是我們需要學習的寶貴經驗。

【參考資料】:《論語》《漢書·律曆志上》 《天水冰山錄》商務印書館 《筷子如何統治中國人的餐桌》

【圖片來自網絡】

【文案編輯】:目海志劉小撐

相關焦點

  • 古人為何規定16兩為1斤,筷子長度為7寸6分?
    質量單位和長度單位對我們十分重要,因為很多時候沒有個統一的標準,李白在喊人給他拿酒來的時候,遇到的場景很有可能是李白要3斤,店家給1斤。因而在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建立了統一的王朝後,決定統一各國的度量衡。那麼究竟為何一斤是16兩呢?畢竟這個數字一不是整數,二沒有什麼特別的意義。事實上,它具有很深的文化意義,作為炎黃子孫的我們都應該要知道。
  • 古代為何規定1斤為16兩,筷子長度7寸6分?華夏子孫都應該了解
    中國的老秤,將1斤定為16兩,所以在秤桿上有16個刻度,每個刻度代表1兩,每1兩都用1顆星來表示,分別是「北鬥七星」和「南鬥六星」,還有「福、祿、壽」三星,組成了16星,其實也就是「十六進位」。古人對於神明都是非常崇敬的,所謂「人在做天在看」,老秤就是在提醒每一個人要做人實在,比如做生意的,如果你敢缺斤少兩,少1兩你就「缺福」,少2兩你就是「缺福」加「缺祿」,敢少顧客3兩,你就會「福、祿、壽」都缺,上天時時刻刻在看著你,警醒每一個用秤的人。現在我們再看看文章開頭《宰相劉羅鍋》的歌詞,老百姓就是「秤砣」,清官就是「定盤的星」,何為「定盤星」?
  • 古人為什麼規定16兩為1斤,筷子的長度為7寸6分?
    與重量的標準一直不變相比,長度的標準則在每個時期都不一樣,雖然大的規定是一樣的,即一尺等於十寸等於一百分,但在具體的釐米換算上則每個時期都不一樣。比如先秦時期一尺約為23.1釐米,然後開始變大,到了唐朝時期,差不多就成了30.7釐米,而明清時期則有31.1,現在是33.3釐米。所以說每個時期都不一樣,我們常說的七尺男兒、身高八尺等在每個時期都是不一樣的。
  • 老祖宗為何要把16兩定為1斤,筷子定為7寸6分?原來是大智慧
    生活各處都能看到老祖宗智慧的影子,就在日常生活當中,只要稍加留意,處處都可見老祖宗的智慧和用心,比如至今仍活躍在大眾視線的筷子和秤。如今的計量單位早已採用國際標準,但在遙遠的古代,老祖宗們早已有了自己的一套計量方法,極大地方便了日常生活。老祖宗為何要把16兩定為1斤,筷子定為7寸6分?原是這其中包含了大智慧。
  • 1斤為16兩,筷子長7寸6分,古人這麼定有什麼特殊含義嗎?
    古代的科技雖不如現在發達,但是古人的智慧卻體現在了生活的方方面面。例如各種精美器具的打造、各種令人望而生嘆的建築中,同時也表達在各種數字中。在我們日常生活中,經常會聽到別人使用半斤八兩來形容兩個差不多的東西。其實這個詞語可以追溯到古代對於重量單位的劃分上。兩和斤是古代用於表示重量的單位之二。
  • 筷子為什麼是7寸6分?看完真漲知識了
    在農村,農民間流傳著許多神奇的關於筷子的傳說故事,使筷子賦予了更加神奇的色彩,真令人感嘆,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淵源流長。筷子是中華民族給炎黃子孫留下的最珍貴的文化遺產。筷子長度為7寸6分代表著許多意義,如「有福有祿」、「七情六慾」、「有妻有子」、「有規有矩」、「合二為一」、「有吃有祿」等等,教會了人們怎樣做人的道理。「有福有祿」。在農村,老人經常在吃飯的時候,當手拿起筷子的時候,就會向同桌的晚輩講述許多關於筷子的故事。兩根筷子分別代表「福」和「祿」。古代人靠辛苦地種田,有了好收成,一家人一年四季才有飯吃,才有衣穿。
  • 為什麼筷子的標準長度是7寸6分?一定要讓孩子知道~
    原標題:為什麼筷子的標準長度是7寸6分?一定要讓孩子知道~ 相比西方人用刀叉吃飯,筷子的文明史顯然長得多。 在餐廳裡中國人往往呼喚服務生「拿一雙筷子吧」;如果說「拿兩根筷子吧」,那一定是外國人。 關鍵是,為什麼明明是兩根筷子,卻叫一雙筷子呢? 一雙筷子,不僅僅是飲食餐具,更承載了許多中國傳統文化,凝結了許多前人智慧。
  • 為何古代16兩為一斤,筷子長七寸六分?老祖宗的智慧果然不容小覷
    大家都知道古代的計量方式和現在的計量方式不一樣,甚至連筷子的長度都有一定的要求。古代比較統一的計量方式是16兩為一斤,當然這種計量方式,是在秦始皇統一六國之後,制定的統一的度量衡。今天小編就給大家絮叨絮叨,古代奇怪的度量衡方式和古代對筷子的嚴格要求。
  • 中國筷子為什麼是7寸6分?傳說能區分人類和動物,看看是咋回事
    金筷子筷子的標準長度是7寸6分,這是一個固定的數值。為什麼一定是7寸6分呢?有傳聞說,筷子的7寸6分代表了人的七情六慾,這表示人類和動物有著本質區別,能夠區分開人類和動物。金筷子到了明清時期,筷子的長度有了明確的規定,規範為7寸6分。
  • 古代為何以8兩為半斤,筷子長度為7寸6分?其實這裡面大有講究
    例如,直到新中國成立初期,我國的度量衡還是每公斤16兩。就連我們日常生活中使用的筷子的長度,在古代也被嚴格規定為七寸六分。時至今日,大部分筷子已經"高矮胖瘦",參差不齊。為什麼古人把筷子的長度定為七寸六分,你知道這其中的真正含義嗎?[0]首先,我們來了解一下古人為什麼以16兩為一斤\\。在秦朝建立之前,這一規則是不存在的。貿易往來多以數量為單位,"二"。"進"的概念尚未統一。
  • 筷子的長度為什麼是7寸6分?應該讓孩子知道!
    筷子的標準長度是七寸六分,代表人有七情六慾,以示與動物有本質的不同。有些人很羨慕西方人用刀叉吃飯,覺得這種姿勢和儀態有品位。但學了之後也只是偶爾用用。在日常生活中餐餐都用刀叉的中國人,想必都是奇葩。刀叉是冶金術成熟以後才有的用具。
  • 古代一斤為什麼是十六兩?筷子為什麼定在七寸八分,都一樣長?
    古代度量衡,一斤等於16兩,有好幾種說法來源。最主流的說法是來自於秦始皇時代,始皇統一六國後,書同文、車同轍,度量衡的標準也亟待統一,這項任務落在了丞相李斯的肩膀上。究竟該定多少兩為一斤呢?就用16兩作為一斤吧!幸虧小篆跟現代漢語簡寫都是十六筆劃,否則我還真不知道該怎麼編下去......古代的木秤,三大組成部分是秤桿、秤盤、秤砣,利用槓桿原理,實現公平交易的夢想。
  • 一斤原來不是十兩,古代人稱重為什麼不用十進位?
    秦王朝統一中國後,統一度量衡,統一錢幣,統一文字,可以說這些舉措為後世大中華的統一奠定了基礎,以後中國無論再怎麼戰亂分割,最後都能再次統一起來。度量衡其實就是長度、體積、重量的單位,我們現在比較熟悉的幾尺布、幾鬥米、幾斤肉,還經常在使用。但是你知道嗎?
  • 為什麼筷子的標準長度是七寸六分?筷子一頭圓一頭方有何講究?
    為什麼筷子的標準長度是七寸六分?筷子一頭圓一頭方有何講究?文/農夫也瘋狂筷子對於中國人來說,是再平常不過的一種餐具了,我們每天都需要用到它。而其中事件的焦點也是「筷子」,其中就充滿了許多的誤解和貶低。所以小編今天想要和大家分享一些關於筷子的冷知識:你知道筷子的標準長度是多少嗎?為什麼筷子是一頭圓一頭方呢?中國人使用筷子的歷史是十分悠久的,民間傳說筷子是由大禹發明的。具體是誰發明的,其實已經無從考究了。不過考古卻發現,早在新時期時代就已經有人使用筷子了。
  • 古代為什麼1斤要換算成16兩?這是中國古人大智慧的體現!
    中國早在4000年前就使用了十進位作為日常生活中各種計量單位的換算,「屈指計數,逢十進一」,但是當我們翻開歷史的書頁,就會發現一件奇怪的事情,那就是中國古代的度量衡進位制,只有在秤的「斤」的進位上,採用了「十六進位」,成語「半斤八兩」正是由此引申而來。
  • 古人用的秤和筷子有哪些說法?真相讓你深感意外
    老祖宗的規定既然能經過漫長的歲月延續下來,必然有他們的道理。只是怎麼去解釋這些道理,那就是後人的事情了。有些東西解釋,從辨證唯物的觀點上看,也是對立的。既可用唯心的東西去解釋,也可用唯物的東西去解釋。又如我們現在日常經常用到的公斤秤其實就是在現實生活中慢慢地改進而成的。在民間,30多年前都還用著市斤秤呢!然而在我國古代,人們也不用市斤秤,而是用16兩的稱去稱東西。什麼是16兩秤呢?
  • 古代為何一斤等於十六兩,筷子長度為什麼是七尺六寸
    中華民族是智慧的民族,中華文化更是博大精深,源遠流長,古人為我們留下了太多太多寶貴的精神財富,他們的智慧讓我們受用匪淺。今天,我們就來看一看古人的那些智慧。1、古代為何一斤等於十六兩?2、筷子長度為什麼是七寸六分?為什麼我們平時說一雙筷子而不說兩根筷子呢?筷子是中國人生活中最離不開的生活用具之一,歷史悠久,哲學意味濃厚,蘊含了中國古人的智慧,古人認為,人和動物的主要區別在於人有七情六慾,因此,筷子的長度是七寸六分,而為什麼說筷子是一雙而不說兩根呢?這和中國道家的看法有關,道家認為,太極是一,陰陽是二;一就是二,二就是一;一中含二,合二為一。
  • 美媒評現役6尺3寸-6尺7寸最佳球員:庫裡壓兩超巨,小卡無懸念
    在北京時間8月18日,美國媒體NBA 24/7評選了一個很有趣的榜單,那就是6尺3寸——6尺7寸現役最佳球員的榜單,說6尺3寸與6尺7寸其實不夠準備,應該是6英尺3英寸——6英尺7英寸,換算過來就是6英尺3英寸(1.91米)、6英尺4英寸(1.93米)、6英尺5英寸(1.96米)、6英尺6英寸
  • 筷子:中國最早什麼時候使用的?長度為何七寸六分?有什麼寓意?
    筷子的由來:中國最早什麼時候使用的?長度為何七寸六分?有什麼寓意?我國使用筷子的時間,大約有3000多年的歷史。《史記・宋微子世家》有這樣一段記載:「紂始為象箸」,可見從商紂王時代,我國人民就開始使用筷子吃飯了。古時候,人們把筷子稱做「筋」或者「箸」,這是為什麼呢?在古時候,箸,是飯的意思。所謂飯,就是傾側飯菜的意思,筷子所起的作用,正是把飯菜往嘴裡「傾側」,故因此而得名。
  • 長度單位集會——我國常見的長度單位
    市制單位有:華裡、丈、尺、寸、分。1千米=1000米1米=10分米1分米=10釐米1釐米=10毫米1丈=10尺1尺=10寸1寸=10分公制和市制單位之間關係1釐米實際距離是600萬釐米,即6000米即6公裡。如一幅中國地圖的比例尺是1:60萬,量得北京到江蘇海安的直線距離大約是506釐米,問海安至北京的直線距離大約是多少?5×600000=3000000(釐米),即3600千米,就是3000公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