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玉蟾曾在自己的詩中寫道:「先天一氣今常存,散在萬物與人身。花自春風鳥自啼,豈知造物天為春。百姓日用而不知,氣入四肢徒凋殘。」他的詩中,將生活中、自然中所遇到的事全部稱之為「道」,也就是說一切發展都是有規律的。中國老百姓的生活中處處都彰顯著古代人類留存下來的智慧。
前言:
在我們的生活中經常可以發現,任何事情的發展都留存著古代遺留下來的規律,例如在拜年抱拳的時候,一定要左手在外,因為古人將人的左手視為陽。
但是中國這樣的規定又不符合佛教的文化,佛教人行禮的時候,將雙手合掌於胸前,這就寓意這陰陽相融的局面,是不合適的。
在我們身邊有很多事情都是遵從中國傳統文化規定的,就像漢字「王」,通過三橫一豎組成的漢字,其中包括了天地人這三種元素。
人們將每年的九月節日稱作重陽節,主要原因就是九這個數字屬於陽數,兩個九就是重陽節。這樣的規定中國還有很多,其中就包括,中國筷子的長度有硬性規定,重量單位也有標準限值。
半斤八兩
古人經常將半斤八兩比喻差不多的兩種事物,究竟是為什麼呢?其實在古代16兩就是一斤,因此八兩也就等於半斤。內丹術語:一斤,又稱二八,為十六兩,古代重量之數。
《漢書·律曆志上》寫道:衡權者:衡,平也;權,重也,衡所以任權而均物平輕重也;權者,銖、兩、斤、鈞、石也,所以稱物平施,知輕重也。
秦朝之後,這個說法才開始逐漸流行,在公元前770年的時候,由於平王將京都進行搬遷,導致整個周朝混亂,諸侯國的領導者開始紛紛佔領土地,原本井然有序的周朝制度混亂不堪,孔子曾說:「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眾所周知,孔子是非常重視周禮的,但是隨著社會的混亂,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忽視周禮。這就導致不同地區開始發展不一樣的規章制度以及度量衡。齊國、燕國等國家,在發展自己的國家貿易的時候,紛紛發明出了更加適合自己的國家使用的度量衡。
李斯改良度量衡
秦始皇統一各個國家之後,發現各個地區的度量衡得不到統一,那麼商人在進行商品貿易的時候經常出現違法規定的現象。於是為了挽救國家經濟,秦始皇規定必須使用統一的度量衡。
其中的內容包括:長度為度,體積為量,重量為衡,這些事情都是李斯奉命操辦的。李斯將魯班的刻度規定進行改良,最後成為國家規定的標準度量衡。
筷子長度新標準
筷子的長度之所以規定為7寸6分,就是在警示人們吃飯的時候一定要控制自己的七情六慾,很多荒唐的事情都是在飯桌上發生的。
吃飯的時候,人們會自然的進入到一個放鬆的情緒,放縱自己做出一些不好的事,那麼最後只會得不償失。而筷子一頭圓一頭方的形狀則表示了,中國外圓內方的文化特徵。
筷子成雙出現,也與國人遵守的太極、陰陽理念相符,太極是一,陰陽是二,一就是二,二就是一,一中含二,合二為一,這是中國人的哲學。
綜述:
古代流傳下來的任何事物都有其發展規定,也時刻影響著我們如今的生活。古代人的智慧是我們想像不到,那個時候沒有先進的技術,也沒有信息發達的通訊。
任何創新都是來自於頭腦中的智慧,因此我們在學習古代文化的時候,一定要嚴肅的對待,因為這不僅是古人留給我們珍貴的文物,還是我們需要學習的寶貴經驗。
【參考資料】:《論語》《漢書·律曆志上》 《天水冰山錄》商務印書館 《筷子如何統治中國人的餐桌》
【圖片來自網絡】
【文案編輯】:目海志劉小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