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民族上下五千年的歷史文化流傳至今,意義深遠\\。不同歷史時期誕生的思想文化和意識形態是不同的,但又是不斷融合的。即使在幾千年後的今天,我們的很多觀念和習慣仍然受到傳統文化的影響。但我們中的許多人並沒有意識到這一點。例如,直到新中國成立初期,我國的度量衡還是每公斤16兩。就連我們日常生活中使用的筷子的長度,在古代也被嚴格規定為七寸六分。時至今日,大部分筷子已經"高矮胖瘦",參差不齊。為什麼古人把筷子的長度定為七寸六分,你知道這其中的真正含義嗎?[0]
首先,我們來了解一下古人為什麼以16兩為一斤\\。在秦朝建立之前,這一規則是不存在的。貿易往來多以數量為單位,"二"。"進"的概念尚未統一。秦朝作為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王朝,統一了文字、貨幣、政權和意識形態。說到秦朝統一中國,就會想到李斯。李斯是秦朝的宰相,在統一中國的過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李斯建議秦始皇統一文字,廢除分封制,建立郡縣制,而經過改制之後的秦王朝,在中國歷史的舞臺上屹立了幾千年。李斯又奉命統一貨幣和度量衡,定1612為一斤。十六進位作為度量衡的統一系統。
李四為什麼拿16兩當一斤?據說,秦始皇為了統一當時的貨幣,在訓令上寫下了"天下為公"四個大字。但沒有給出具體數字。所以李斯日思夜想。當時由於氣候環境多變,經常發生旱澇災害,人民生產力低下。為了填飽肚子,古人常把米飯分成多份。當時確立的成人口腔內大米的體積為"一兩"。這相當於一個成年人一天的口糧,當大米被分成16等份時。由此,李斯建立了一個臨時的重量單位""。有一種說法是,魯班是第一個發明木秤的人。而魯班設計木秤的想法就是利用了槓桿原理,再加上北鬥七星和南鬥六星,魯班在木秤上一共刻了十三個記號。定為一斤十三兩。在李老師看來,北鬥七星和南鬥七星象徵著天時地利,但少了三顆星,這三顆星就是幸運星。分別是魯星和壽星。福、祿、壽自古以來就代表著人類的美好願望和祝願,象徵著"人類的合作"。由此,李斯就16兩一斤的想法向秦始皇進諫,得到了秦始皇的贊同。直到新中國成立初期,十六、二公斤的度量衡一直沿用至今。
那麼,為什麼古代的筷子都是七寸六分長呢?筷子,是中國人常見的吃飯工具,而在國外懂得使用筷子的人並不多,因此,筷子是中國飲食文化的象徵之一。筷子的長度是七寸六分,其實象徵著人的七情六慾。從而顯示出人類與其他動物的最大區別。在古人看來,太極為一,而陰陽為二,筷子合起來就是陰陽的結合。而一分為二,代表陰陽有分。筷子背後的歷史哲學,其實是想表達世間萬物都有其對立面,結合在一起,這是一個完美的結果。時至今日,我們仍然可以發現,一些餐館的筷子仍然是組合在一起才使用的。這種設計理念是基於古代對筷子的最初認識。此外,幾千年來,人們使用筷子的方式一直沒有改變。拿筷子時,拇指和食指在上,無名指和小指在下。而中指夾在兩根筷子之間,被認為是天、地、人三面的象徵。觀察筷子的形態,可以發現筷子的一端是圓的,另一端是方的。它代表"天圓地方"。古人對世界的最初認識,是從天圓地方開始的。而筷子的形式也體現了古人對天地萬物、宇宙萬物的敬畏之心。小小的筷子,在我們日常飲食的舉手投足之間,散發著中國傳統歷史文化的無窮魅力。
古代以16兩為一斤,筷子做成七寸六分,其中有很大的壓力。這樣的歷史文化在時代發展的過程中逐漸被遺忘,古代歷史文化中"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現象越來越多,但這些歷史文化卻無形地影響著幾代人的生活,以其獨特的方式融入每一個中國人的骨子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