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夏文明歷史悠久,博大精深。放眼現代社會,我們可以發現目前人們的生活方式和古代天差地別,但細細觀察便能找到現代生活仍然與古人的生活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
古代的科技雖不如現在發達,但是古人的智慧卻體現在了生活的方方面面。例如各種精美器具的打造、各種令人望而生嘆的建築中,同時也表達在各種數字中。
在我們日常生活中,經常會聽到別人使用半斤八兩來形容兩個差不多的東西。其實這個詞語可以追溯到古代對於重量單位的劃分上。兩和斤是古代用於表示重量的單位之二。既然十六兩表示的一斤,那麼顯然半斤就指的是八兩,所以一般情況下使用半斤八兩這個詞來形容比較的東西在本質上相差並不太多。
那麼為什麼會將一斤定為十六兩呢?這樣的數字背後又有什麼深意呢?這個規定的背後還有著一段歷史淵源。那時還是秦始皇四處徵戰後剛剛平定戰亂統一六國的時候,由於國土面積過於寬廣且六國舊制各不相同管理起來頗為不便。所以他結合自己行軍中遇到的問題開始建立度量衡制度。他先後進行了文字、錢幣、道路等等各方面的統一化。
但是進行重量的標準制定時,李斯一時之間並未想出特別好的辦法。突然有天他靈光一現,想到了以前製造的木桿秤上的星花,分別代表的是北鬥中的那七顆星星和南鬥的六顆六星,它們都是古代特別重要的星宿。這麼加起來一斤等於十三兩了,但李斯覺得還可以再加"福祿壽"三星在其後面。目的是為了警示和告誡做生意的商人們要誠信,因為如果商人少一兩那麼他們便沒有福,短了別人二兩的重量那麼他們便會少了祿,如果做了三兩的假就會折壽。李斯就此想法與秦始皇述職後,自此便將一斤分成十六兩。
這裡還有一個有意思的傳說與一斤十六兩相關。相傳秦始皇把制定度量衡的這個艱巨的任務交由丞相李斯來處理。李斯經過了一段時間的辛苦在搞定了錢幣、長度的標準形式之後,對於重量的標準制定拿不定主意,便去請教了秦始皇。然而他只是在紙上寫下了"天下公平"。雖然寫的這四個字的含義李斯懂了,但是將一斤最終定為多少還是讓他困擾不已。後來,李斯就數了數這四個字有多少筆劃,然後就下令將其作為具體的兩數。誰知從此一斤十六兩便沿用至今。
如果說斤兩關係你不太熟悉,那麼接下來我們說說我們生活中最常見的東西——筷子。
筷子是我們最熟悉不過的事物了,每次吃飯時我們都需要使用它。雖然我國不是唯一使用筷子作為吃飯工具的國家,但卻是第一個使用的國家。而且在古代文書中記載它被稱為"箸"和"梜"。據史料考察發現我們的鄰國日本使用筷子的習慣也是從古代中國傳過去的。在古代筷子的長度被定為七寸六分。
那麼問題來了為什麼會定為這麼個長度呢?是不是又有什麼特別的含義呢?據說其中的"七"是指七情,其中的"六"是指六欲。將筷子製成這樣特殊的長度則是為了在吃飯時提醒人們要約束自己,克制自己的欲望。尤其是要節制自己的食慾切莫暴飲暴食。
筷子不僅在長度上具有深意,而且它的形狀蘊含著古人的智慧。我們可以觀察到平時使用的筷子是一頭是方的,另一頭是圓的。其中方和園代表的就是古人對於整個世界的認知。因為古代人認為天是圓的地是方的。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天圓地方"。當人們使用筷子時,筷子和人就形成了天、地、人的三象,而這又代表了天地人和的寓意。
雖說古代社會和現代社會已經是兩個不同的時代了,但是我們生活中仍然保留了很多古人的習俗。我們華夏子孫並不是突然憑空產生的,是一代代的先輩的努力將文化習俗一點點流傳至今。正是他們的不懈堅持我們才能有如今文化繁茂,爭相鬥豔的精彩景象。
對流傳下來的習俗,我們不應該不加判斷的否定,就拿斤兩和筷子來看,不起眼的細節中都包含了深刻的含義。這些是我們文化中精彩的部分,我們應當去了解去傳遞,不能將文化遺忘在我們這一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