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斤為16兩,筷子長7寸6分,古人這麼定有什麼特殊含義嗎?

2021-01-20 那樣的歷史挺有趣

華夏文明歷史悠久,博大精深。放眼現代社會,我們可以發現目前人們的生活方式和古代天差地別,但細細觀察便能找到現代生活仍然與古人的生活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

古代的科技雖不如現在發達,但是古人的智慧卻體現在了生活的方方面面。例如各種精美器具的打造、各種令人望而生嘆的建築中,同時也表達在各種數字中。

在我們日常生活中,經常會聽到別人使用半斤八兩來形容兩個差不多的東西。其實這個詞語可以追溯到古代對於重量單位的劃分上。兩和斤是古代用於表示重量的單位之二。既然十六兩表示的一斤,那麼顯然半斤就指的是八兩,所以一般情況下使用半斤八兩這個詞來形容比較的東西在本質上相差並不太多。

那麼為什麼會將一斤定為十六兩呢?這樣的數字背後又有什麼深意呢?這個規定的背後還有著一段歷史淵源。那時還是秦始皇四處徵戰後剛剛平定戰亂統一六國的時候,由於國土面積過於寬廣且六國舊制各不相同管理起來頗為不便。所以他結合自己行軍中遇到的問題開始建立度量衡制度。他先後進行了文字、錢幣、道路等等各方面的統一化。

但是進行重量的標準制定時,李斯一時之間並未想出特別好的辦法。突然有天他靈光一現,想到了以前製造的木桿秤上的星花,分別代表的是北鬥中的那七顆星星和南鬥的六顆六星,它們都是古代特別重要的星宿。這麼加起來一斤等於十三兩了,但李斯覺得還可以再加"福祿壽"三星在其後面。目的是為了警示和告誡做生意的商人們要誠信,因為如果商人少一兩那麼他們便沒有福,短了別人二兩的重量那麼他們便會少了祿,如果做了三兩的假就會折壽。李斯就此想法與秦始皇述職後,自此便將一斤分成十六兩。

這裡還有一個有意思的傳說與一斤十六兩相關。相傳秦始皇把制定度量衡的這個艱巨的任務交由丞相李斯來處理。李斯經過了一段時間的辛苦在搞定了錢幣、長度的標準形式之後,對於重量的標準制定拿不定主意,便去請教了秦始皇。然而他只是在紙上寫下了"天下公平"。雖然寫的這四個字的含義李斯懂了,但是將一斤最終定為多少還是讓他困擾不已。後來,李斯就數了數這四個字有多少筆劃,然後就下令將其作為具體的兩數。誰知從此一斤十六兩便沿用至今。

如果說斤兩關係你不太熟悉,那麼接下來我們說說我們生活中最常見的東西——筷子。

筷子是我們最熟悉不過的事物了,每次吃飯時我們都需要使用它。雖然我國不是唯一使用筷子作為吃飯工具的國家,但卻是第一個使用的國家。而且在古代文書中記載它被稱為"箸"和"梜"。據史料考察發現我們的鄰國日本使用筷子的習慣也是從古代中國傳過去的。在古代筷子的長度被定為七寸六分。

那麼問題來了為什麼會定為這麼個長度呢?是不是又有什麼特別的含義呢?據說其中的"七"是指七情,其中的"六"是指六欲。將筷子製成這樣特殊的長度則是為了在吃飯時提醒人們要約束自己,克制自己的欲望。尤其是要節制自己的食慾切莫暴飲暴食。

筷子不僅在長度上具有深意,而且它的形狀蘊含著古人的智慧。我們可以觀察到平時使用的筷子是一頭是方的,另一頭是圓的。其中方和園代表的就是古人對於整個世界的認知。因為古代人認為天是圓的地是方的。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天圓地方"。當人們使用筷子時,筷子和人就形成了天、地、人的三象,而這又代表了天地人和的寓意。

雖說古代社會和現代社會已經是兩個不同的時代了,但是我們生活中仍然保留了很多古人的習俗。我們華夏子孫並不是突然憑空產生的,是一代代的先輩的努力將文化習俗一點點流傳至今。正是他們的不懈堅持我們才能有如今文化繁茂,爭相鬥豔的精彩景象。

對流傳下來的習俗,我們不應該不加判斷的否定,就拿斤兩和筷子來看,不起眼的細節中都包含了深刻的含義。這些是我們文化中精彩的部分,我們應當去了解去傳遞,不能將文化遺忘在我們這一代。

相關焦點

  • 古人為何規定16兩為1斤,筷子長度為7寸6分?
    質量單位和長度單位對我們十分重要,因為很多時候沒有個統一的標準,李白在喊人給他拿酒來的時候,遇到的場景很有可能是李白要3斤,店家給1斤。因而在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建立了統一的王朝後,決定統一各國的度量衡。那麼究竟為何一斤是16兩呢?畢竟這個數字一不是整數,二沒有什麼特別的意義。事實上,它具有很深的文化意義,作為炎黃子孫的我們都應該要知道。
  • 老祖宗為何要把16兩定為1斤,筷子定為7寸6分?原來是大智慧
    生活各處都能看到老祖宗智慧的影子,就在日常生活當中,只要稍加留意,處處都可見老祖宗的智慧和用心,比如至今仍活躍在大眾視線的筷子和秤。如今的計量單位早已採用國際標準,但在遙遠的古代,老祖宗們早已有了自己的一套計量方法,極大地方便了日常生活。老祖宗為何要把16兩定為1斤,筷子定為7寸6分?原是這其中包含了大智慧。
  • 古代為何規定1斤為16兩,筷子長度7寸6分?華夏子孫都應該了解
    「半斤八兩」這個成語大家都很熟悉,意思是彼此實力相當,不相上下,那麼問題來了,為什麼古人說「半斤等於八兩」,數學書裡不是寫「半斤等於五兩」嗎?咱接著看!中國的老秤,將1斤定為16兩,所以在秤桿上有16個刻度,每個刻度代表1兩,每1兩都用1顆星來表示,分別是「北鬥七星」和「南鬥六星」,還有「福、祿、壽」三星,組成了16星,其實也就是「十六進位」。
  • 古人為什麼規定16兩為1斤,筷子的長度為7寸6分?
    度量衡也就是在這個時期有了天下統一的標準。據說在統一度量衡的過程中還出現了一個小插曲,錢幣和長度的標準比較好定,但李斯在制定統一的重量標準時犯了難,不知道應該制定一個怎樣的標準才能在實際應用中比較方便。想不出來就不想了,李斯決定去請示秦始皇,秦始皇也沒有給李斯一個確切的答案,他只需要下命令,其他的事情不需要他來做,要不那些臣子還有什麼用呢?
  • 古代人為什麼規定16兩為1斤,筷子的長度必須是7寸6分,都是智慧
    花自春風鳥自啼,豈知造物天為春。百姓日用而不知,氣入四肢徒凋殘。」他的詩中,將生活中、自然中所遇到的事全部稱之為「道」,也就是說一切發展都是有規律的。中國老百姓的生活中處處都彰顯著古代人類留存下來的智慧。
  • 古代為何以8兩為半斤,筷子長度為7寸6分?其實這裡面大有講究
    例如,直到新中國成立初期,我國的度量衡還是每公斤16兩。就連我們日常生活中使用的筷子的長度,在古代也被嚴格規定為七寸六分。時至今日,大部分筷子已經"高矮胖瘦",參差不齊。為什麼古人把筷子的長度定為七寸六分,你知道這其中的真正含義嗎?[0]首先,我們來了解一下古人為什麼以16兩為一斤\\。在秦朝建立之前,這一規則是不存在的。貿易往來多以數量為單位,"二"。"進"的概念尚未統一。
  • 為何古代16兩為一斤,筷子長七寸六分?老祖宗的智慧果然不容小覷
    16兩為一斤是在秦始皇建國之後,由李斯制定的,具體內容是這樣的「以銖兩斤鈞石為單位,二十四銖為一兩,十六兩為一斤,三十斤為一鈞,四鈞為一石。」當然在這種制定方法的背後也有一個相當好玩的說法。據說,當時李斯在制定度量衡的時候,死活想不清楚究竟將多少兩定為一斤比較好,於是李斯就想要讓秦始皇給一個方向,秦始皇給了李斯四個字「天下公平」不過說實話,作為一個普通人,小編愣是沒覺得這句話和16兩一斤有什麼關係,但是李斯的做法給人一種特別絕的做法,那就是李斯將「天下公平」四個字的筆畫作為一斤的標準,於是就有了一直沿用了兩千多年的十六兩為一斤的度量衡。
  • 筷子為什麼定在七寸八分,都一樣長?
    古代度量衡,一斤等於16兩,有好幾種說法來源。最主流的說法是來自於秦始皇時代,始皇統一六國後,書同文、車同轍,度量衡的標準也亟待統一,這項任務落在了丞相李斯的肩膀上。究竟該定多少兩為一斤呢?李斯拿著大領導嬴政的批示,有些作難,嬴政批示的四個字是「天下公平」,李斯數了數這四個字的筆畫,得,有了!就用16兩作為一斤吧!幸虧小篆跟現代漢語簡寫都是十六筆劃,否則我還真不知道該怎麼編下去......古代的木秤,三大組成部分是秤桿、秤盤、秤砣,利用槓桿原理,實現公平交易的夢想。
  • 筷子為什麼是7寸6分?看完真漲知識了
    筷子長度為7寸6分代表著許多意義,如「有福有祿」、「七情六慾」、「有妻有子」、「有規有矩」、「合二為一」、「有吃有祿」等等,教會了人們怎樣做人的道理。「有福有祿」。在農村,老人經常在吃飯的時候,當手拿起筷子的時候,就會向同桌的晚輩講述許多關於筷子的故事。兩根筷子分別代表「福」和「祿」。古代人靠辛苦地種田,有了好收成,一家人一年四季才有飯吃,才有衣穿。
  • 中國筷子為什麼是7寸6分?傳說能區分人類和動物,看看是咋回事
    金筷子筷子的標準長度是7寸6分,這是一個固定的數值。為什麼一定是7寸6分呢?有傳聞說,筷子的7寸6分代表了人的七情六慾,這表示人類和動物有著本質區別,能夠區分開人類和動物。金筷子到了明清時期,筷子的長度有了明確的規定,規範為7寸6分。
  • 古人用的秤和筷子有哪些說法?真相讓你深感意外
    然而在我國古代,人們也不用市斤秤,而是用16兩的稱去稱東西。什麼是16兩秤呢?古時候,人們把一斤劃成16份,一份為一兩,用這種度量衡製成的秤就是16兩秤。說到16兩秤,古時候也有一些傳說:據說民間的木桿秤最早發明於春秋戰國時期,而且還是我們民間的木工祖師爺魯班製造出來的。他當時採用北鬥7星和南鬥6星的天象,將一斤分為13份,製成了13兩的秤。
  • 為什麼筷子的標準長度是7寸6分?一定要讓孩子知道~
    原標題:為什麼筷子的標準長度是7寸6分?一定要讓孩子知道~ 相比西方人用刀叉吃飯,筷子的文明史顯然長得多。 世界上有人的地方都有中國人,是中國人都用筷子吃飯。這個習慣幾千年也沒有改變過。
  • 為何古代筷子長度為七尺六寸?有三層特殊含義,你知道幾個?
    在日常生活中,筷子是一日三餐必不可少的物件,筷子起源甚古,具體日期正史上並沒有記載。不過,野史上卻有著明確記載,說筷子是由商朝的妲己發明的,我國早在商周時期已經學會了使用筷子,是世界史上第一個使用筷子的國家。千萬別小瞧了筷子,筷子不僅是一種吃飯工具,同時也蘊藏著中國特有的文化思想。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發現,史書上記載筷子的標準長度都為七尺六寸,這是為何呢?
  • 筷子的長度為什麼是7寸6分?應該讓孩子知道!
    筷子的標準長度是七寸六分,代表人有七情六慾,以示與動物有本質的不同。有些人很羨慕西方人用刀叉吃飯,覺得這種姿勢和儀態有品位。但學了之後也只是偶爾用用。在日常生活中餐餐都用刀叉的中國人,想必都是奇葩。刀叉是冶金術成熟以後才有的用具。
  • 動輒八九尺,史書描述的「高個子」古人真的有那麼高嗎?
    除去古人基因突變以外,一個古代人長到2.6的水平,確實是有點唐突,先不說古代的農作物有沒有現在全,營養跟不跟得上。就拿以前說,戰國時代的平均身高差不多是165左右,農家百姓能吃飽飯就好,哪管高不高呢。但鄒忌一個人就長到2.6,這也太不可思議了,我們現代科技和醫學是經歷了幾千年的積累和經驗走過來的,莫非古代比現在還發達?
  • 為什麼筷子的標準長度是七寸六分?筷子一頭圓一頭方有何講究?
    而近日卻有某個知名的奢侈品牌創始人兼設計師的不當言論,激起了無數中國人的不滿。而其中事件的焦點也是「筷子」,其中就充滿了許多的誤解和貶低。所以小編今天想要和大家分享一些關於筷子的冷知識:你知道筷子的標準長度是多少嗎?為什麼筷子是一頭圓一頭方呢?中國人使用筷子的歷史是十分悠久的,民間傳說筷子是由大禹發明的。具體是誰發明的,其實已經無從考究了。
  • 7斤1兩重!巨無霸野生大黃魚現身呂四港 售價1萬1斤
    中國江蘇網11月25日訊 這幾天,啟東呂四港碼頭的一條7斤1兩重的野生大黃魚徹底徐件林說,他和合伙人打算以1萬一斤的價格,來拍賣這個「稀罕貨」。這兩天,也先後來過幾波看貨的客人,有從南通來的,也有本地的,幾位老闆興趣濃厚,但均因價格原因一直徘徊。目前,這條野生大黃魚正妥善保管在自家的冷庫裡。
  • 古代為什麼1斤要換算成16兩?這是中國古人大智慧的體現!
    中國早在4000年前就使用了十進位作為日常生活中各種計量單位的換算,「屈指計數,逢十進一」,但是當我們翻開歷史的書頁,就會發現一件奇怪的事情,那就是中國古代的度量衡進位制,只有在秤的「斤」的進位上,採用了「十六進位」,成語「半斤八兩」正是由此引申而來。
  • 美媒評現役6尺3寸-6尺7寸最佳球員:庫裡壓兩超巨,小卡無懸念
    在北京時間8月18日,美國媒體NBA 24/7評選了一個很有趣的榜單,那就是6尺3寸——6尺7寸現役最佳球員的榜單,說6尺3寸與6尺7寸其實不夠準備,應該是6英尺3英寸——6英尺7英寸,換算過來就是6英尺3英寸(1.91米)、6英尺4英寸(1.93米)、6英尺5英寸(1.96米)、6英尺6英寸
  • 農村俗語「秋分日晴,萬物不生」有什麼特殊含義,有道理嗎?
    農村俗語「秋分日晴,萬物不生」有什麼特殊含義,有道理嗎?很多小夥伴相信都應該有聽過一些農村的老話,這些話一般來說都十分的好理解,這些話正是所謂的農村屬俗語。那麼小慄今天就和大家聊一下其中的一句農村俗語「秋分日晴,萬物不生」,那麼這句俗語有什麼特殊含義,又有道理嗎?一般到了秋天,就是收穫的季節,所以這個時候農民一般來說都特別忙。八月十五,又逢秋分,這兩天南方的各地農民也開始一直忙著秋收,可是隨著山竹颱風的來襲,給一些南方地區的人帶來了一定的災難,所以搶收也已經迫在眉睫了,如果動作稍微慢一點,可能一些農作物就沒有辦法收上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