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之間有桿秤,那秤砣是老百姓,秤桿子呀,挑呀挑江山,你就是那定盤的星……」這句歌詞出自電視劇《宰相劉羅鍋》,最後劉羅鍋牽著毛驢回鄉養老,孤身殘影,腰早就彎了,伴隨著這樣的畫面,主題曲悠悠播放著。
這句歌詞裡說的是中國古代的老秤,2000多年前,我們的老祖宗就運用槓桿原理髮明了木桿秤,隨著時代的發展科技的進步,很多年輕人都沒有見過它了,今天,咱就來說說與它密切相關的知識。
「半斤八兩」這個成語大家都很熟悉,意思是彼此實力相當,不相上下,那麼問題來了,為什麼古人說「半斤等於八兩」,數學書裡不是寫「半斤等於五兩」嗎?咱接著看!
中國的老秤,將1斤定為16兩,所以在秤桿上有16個刻度,每個刻度代表1兩,每1兩都用1顆星來表示,分別是「北鬥七星」和「南鬥六星」,還有「福、祿、壽」三星,組成了16星,其實也就是「十六進位」。
古人對於神明都是非常崇敬的,所謂「人在做天在看」,老秤就是在提醒每一個人要做人實在,比如做生意的,如果你敢缺斤少兩,少1兩你就「缺福」,少2兩你就是「缺福」加「缺祿」,敢少顧客3兩,你就會「福、祿、壽」都缺,上天時時刻刻在看著你,警醒每一個用秤的人。
現在我們再看看文章開頭《宰相劉羅鍋》的歌詞,老百姓就是「秤砣」,清官就是「定盤的星」,何為「定盤星」?在桿秤提繩和福星之間有顆大星,當秤砣掛在這一位置,就算秤盤上沒有任何東西,你提起老秤,它依舊保持兩邊平衡,這顆星星就叫做「定盤星」,它象徵了「公平、公正和公開」,這些都反映了咱老祖宗的信仰和美好的寓意。
那麼我們再用現代科學的眼光來看看為什麼古代採用「十六進位」,舉一個很簡單的例子,16平分是8,8平分是4,4平分是2,2平分是1,這樣做秤桿也更加方便,有利於統一刻度;如果採用現代常用的「十進位」,10平分是5,5再平分就是小數了,再往下走就很難算錢了,這就得難倒做生意的人,到底是顧客吃點虧,還是自己吃點虧呢?如此看來,老祖宗是非常聰明的。
說完老秤,我們再來看看與我們生活息息相關的「筷子」,現在市面上啥造型的筷子都有,很多小孩子根本就不知道古代筷子是「7寸6分」的,裡面可大有講究。
筷子,中國傳統餐具,也是世界上常用餐具之一,是中華飲食文化的標誌物品,根據史料記載:「昔者紂為象箸,而箕子怖。」意思是公元前1105年的帝辛(商紂王)就已經用到了「象箸」(象牙製作的筷子)。
而且在古代,所有餐具都分工明確,比如先秦時期,筷子是用來吃羹裡面的菜,勺子才是用來吃飯的,可不能亂了規矩。其次,筷子在先秦時代家代稱為「梜」,漢代時已稱「箸」,明代才開始稱「筷」。那麼它為什麼被定為「7寸6分」呢?
「7寸6分」代表著人有「七情六慾」,以表示人與動物有著本質的區別,如果筷子長短不一,或者亂了尺寸,對古人來說這是非常不吉利的,因為「三長兩短」代表「死亡」,所以一旦筷子出現損傷,要及時更換。
無論是老秤還是筷子,裡面都蘊含了咱老祖宗的智慧和講究,是我們中華傳統文化裡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或許在現代看來有些「迷信」,但每個時代都有每個時代自己的特定環境,我們也不能一味去批評他們,你們覺得呢?
參考資料:《老秤》新華網資料、《餐具背後的歷史和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