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參加百家號 #科學了不起# 系列徵文賽。
小貓有一個奇怪的行為,不管小貓當時正在做什麼,一旦後頸肉被貓媽媽咬住時,它們都會放棄掙扎,一動也不動。
通過研究發現,這種現象不僅在小貓中存在,一些成年貓咪的後頸肉被抓住時,也會一動都不動。科學家們就曾經用夾子將成年貓的後頸肉夾住,結果發現它們像是被催眠了一樣放棄掙扎,所以這種行為又被叫做「夾子催眠」,也叫做:掐捏誘導的行為抑制。
我們知道,老虎也是貓科動物,那發生在貓身上的事情,會在老虎身上也重現嗎?
貓科動物的後頸肉
在動物園中,飼養員們注意到,當老虎移動自己的幼崽時,小老虎也會放棄掙扎,不聲不響地任由媽媽移動。這就說明老虎和貓咪一樣,也具有「夾子催眠」行為。
那這種行為究竟是怎麼產生的呢?
巴芬頓教授曾經做了一個實驗,他找來了31隻年齡不同,性別不同的貓咪,然後用夾子將這些貓的後頸肉夾住,結果顯示幾乎所有的貓咪都會一動不動,並且把尾巴放在了四肢中間;只有一隻貓咪錶現出了例外。更有意思的結果是,年齡越小,夾子催眠的作用越明顯。
最開始,他們猜測「夾子催眠」行為應該和貓科動物的神經系統有關,相當於說貓咪的脖子上有一個開關,當貓媽媽咬住幼崽的後頸肉時,「開關」就會開啟,小貓咪就會放棄掙扎,任由媽媽移動。
但後來發現並非如此,貓咪之所以被咬住後頸肉時表現得十分乖巧,是因為它們生活的環境非常危險。
無論是老虎還是貓咪,它們的後代都非常脆弱,很容易遭受到別的生物襲擊,尤其是貓。當它們遇到危險時,貓媽媽會叼起小貓迅速逃跑。如此此時貓咪幼崽表現得非常抗拒,張牙舞爪並發出叫聲,那麼不僅小貓會遇到危險,就連貓媽媽都增加了被敵人發現的概率,於是它們會被天敵所消滅。
生活在這樣的環境下,那些在移動過程中太鬧騰的幼崽將會被自然選擇所淘汰,而在移動過程中表現得比較安靜,方便貓媽媽移動的幼崽,將能夠增加生存下去的概率。
科學家們曾經老鼠身上做過一次實驗,科學家們用化學物質破壞了老鼠幼崽的觸覺感受,以至於它們感受不到老鼠媽媽正在移動自己。所以老鼠媽媽在移動幼崽時,幼崽會表現得非常抗拒,而老鼠媽媽想要運輸幼崽,需要耗費比平時更長的時間,如果在野外的話,這會增加它們的死亡率。
老虎的後頸肉?
其實,目前並沒有成年老虎被夾子催眠的相關實驗,一來是因為人類想要近距離接觸成年老虎,需要為老虎注射麻醉劑,而麻醉劑會破壞老虎的身體感受,所以無法做實驗。二來是因為老虎體型較大,我們無法直接提起它們的後頸肉。
但是我們已經觀察到了當小老虎被媽媽咬住後頸肉時,小老虎也會停止哭鬧。原因和小貓稍微有些不同的是,小老虎停止哭鬧的原因可能不是為了躲避天敵,而是因為淘氣會自己擅自離開巢穴,此時老虎媽媽就會將它們叼回巢穴中,如果被叼住之後仍舊動來動去,很可能會因此而摔下摔死,或者會引起老虎媽媽生氣。在這種生存機制下,老虎也掌握了掐捏誘導的行為抑制。但是,這種行為抑制能夠持續多久並沒有人知道。
人類的「後頸肉」
其實掐捏誘導的行為抑制在自然界中很常見,人類也具有這種行為,不過人類並不是後頸肉,而是當孩子哭鬧時,媽媽只要移動孩子,孩子瞬間就會變得很乖。
科學家們曾經做過實驗,當孩子哭鬧後媽媽抱起孩子移動時,孩子就會立即恢復平靜,心率也變得正常許多。
這也和人類遠古生存環境有關,在過去,人類的部落裡雖然比較安全,但當人類遷徙過程中,嬰兒的哭聲很可能會引來野獸的覬覦,如果此時嬰兒發出聲音,那麼該嬰兒和母親都可能因此而喪命。
在這種淘汰機制下,只有在移動時保持安靜的個體才會被自然選擇保留下來,即使現在我們生活比較安全,嬰兒發出啼哭聲並不會因此喪生,但嬰兒身體裡依然保留著這項本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