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鬥酒詩百篇」當如何解釋?

2020-12-05 騰訊網

  歷來評論李白人物性格和作品風格,大多離不開兩個字,一個是「豪」字,再一個是「逸」字。杜甫借用樊噲痛飲鬥卮酒的典故來刻畫李白的人物性格,突出的就是「豪」。李白既是詩仙,又是酒仙,每日必飲,每飲必醉,醉時長吟,妙語橫生,正是酒壯詩膽,詩長酒興。杜甫是李白的摯友,深刻地了解李白。杜甫說「李白一鬥詩百篇」,正是抓住李白一邊用鬥卮飲酒,一邊長吟不輟的獨特形象,反映李白的豪邁氣概和敏捷才思,而不在於說明李白到底飲了多少酒。

  從南昌乘火車返回北京,因為連日旅遊的勞累,列車開動後,我就頭倚車窗昏昏欲睡。矇矓中,聽到對面兩位旅客談論李白與酒,興趣頓生,趕走睡意,洗耳恭聽。

  一位說:「古往今來,數李白最能喝酒。李白不僅是『詩仙』,而且是『醉聖』、『酒星』、『酒仙』。世稱『李白鬥酒詩百篇』。喝下一鬥酒,還能做出一百篇詩,可見一鬥酒居然沒有醉倒李白。」

  另一位說:「李白愛喝酒不假,《太平廣記》說李白自幼好酒。但愛喝不等於能喝。李白留下多少詩,不足千首,既然鬥酒百篇,那麼,李白活了六十多歲,一輩子喝的酒不足一石,算能喝嗎?」

  「李白的詩作大多散失了,你不能以他留傳下來的詩篇計算。」

  「李白族叔李陽冰為《草堂集》作序,說李白著述當時十喪其九,全算起來,李白一生飲酒也過不了十石。」

  ……

  兩位旅客喋喋不休,侃興甚濃,而我旁聽的興趣漸淡,可我頭腦裡卻有一個疑問在盤旋──「李白鬥酒詩百篇」應當怎麼解釋?

  回到家裡,閒暇下來,我翻檢書籍,發現裴斐所著《李白十論》(四川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中《歷代李白評價述評》一文說:「杜甫說李白『鬥酒詩百篇』」,並註明了引自杜甫《飲中八仙歌》。如此容易地找到典故的出處,令我十分高興。

  我迅速地從《杜甫詩選》(山東大學中文系古典文學研究室選注,人民文學出版社1984年版)中找到《飲中八仙歌》,發現原文與裴斐先生的引文不一致。原文寫李白的四句是:「李白一鬥詩百篇,長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來不上船,自稱臣是酒中仙。」原文與引文相比,原文是七言,不是五言;原文說的是「一鬥」,而不是「鬥酒」。我又查清代仇兆鰲編撰的《杜詩詳註》和楊倫箋注的《杜詩鏡銓》,兩者都與《杜甫詩選》相同。我想,裴斐先生論文引用的是杜甫詩句的原意,並非原文。

  或許有人會質疑,「鬥酒」是否符合杜甫詩的原意呢?如果說它符合杜詩的原意,為什麼杜詩不直接說「李白鬥酒詩百篇」,卻說「李白一鬥詩百篇」呢?

  《飲中八仙歌》寫李白的四句詩中,第二句「長安市上酒家眠」和第四句「自稱臣是酒中仙」,都有「酒」字。如果第一句說「李白鬥酒詩百篇」,在一首詩中「酒」字就用得太多,犯重複之病。再看這三處用「酒」的地方,第二句和第四句的「酒」字,別無替代,只有第一句的「酒」字,可以替代,所以,「李白鬥酒詩百篇」跟「李白一鬥詩百篇」的意思是一樣的。

  視「李白一鬥詩百篇」等同「李白鬥酒詩百篇」的人,不獨裴斐先生,古往今來,大有人在。僅舉兩例,以茲證明。

  北宋詩人陳師道《和饒節詠周昉畫李白真》詩:「青蓮居士亦其亞,鬥酒百篇天所借。」

  南宋文學家樓鑰《題賀監李謫仙二像》詩:「鬥酒澆詩動百篇,鑑湖牛渚兩俱仙。」

  那麼,「李白鬥酒詩百篇」或者「李白一鬥詩百篇」應當怎麼解釋呢?

  蕭滌非編撰的《杜甫詩選注》上說:「一鬥詩百篇,是說才飲一鬥酒就能寫出百篇詩,寫李白不但酒興豪,而且文思敏捷。」

  山東大學中文系古典文學教研室選注的《杜甫詩選》上說:「鬥:一種大的酒器。」

  這兩種解釋大不相同,但他們都是當前注釋杜詩的流行觀點。我以為,前一種解釋是望文生義,與杜詩本意不著邊際;後一種解釋稍著杜詩本意邊際,然而很不確切。

  杜甫「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山谷道人說杜詩無一字無來處,這話雖然說得有些過分,但是確實抓住了詩聖精通傳統文化,善於靈活運用的特點。無論是「李白一鬥詩百篇」還是「李白鬥酒詩百篇」詩句中的「鬥」,都是「鬥卮」的簡稱。鬥卮的故事見於西漢司馬遷的《史記》。

  《史記項羽本紀》寫樊噲闖入鴻門宴後,「披帷西向立,嗔目視項王,頭髮上指,目眥盡裂。項王按劍而跽曰:『客何為者?』張良曰:『沛公之參乘樊噲者也。』項王曰:『壯士,賜之卮酒。』則與鬥卮酒。噲拜謝,起,立而飲之。項王曰:『賜之彘肩。』則與一生彘肩。樊噲覆其盾於地,加彘肩上,拔劍切而啖之。」

  這段故事寫得十分精彩。項王的部下對項王的指示心領神會。項王指示「賜之卮酒」,部下「則與鬥卮酒」;項王指示「賜之彘肩」,部下「則與一生彘肩」。生彘肩就是生的豬蹄肩,這是一般人無法吃下的東西。鬥卮酒與生豬肩對舉,顯然這是一般人無法喝下的飲料。這些貌似善意的行為,實際上是故意刁難。司馬遷通過痛飲鬥卮酒,盡啖生彘肩,把樊噲置生死於度外的豪情勇氣描繪的淋漓盡致。

  「鬥卮」是什麼東西呢?卮是秦漢時期人們常用的一種飲酒器。後來,卮被淘汰,人們對它的形制印象越來越模糊,以至完全忘卻。1964年第4期《文物》刊登自然科學家王振鐸先生《試論漢代飲器中的卮與魁》的文章。作者根據文獻記載與考古資料,斷定漢墓中經常出土的一種圓筒形、底部有三個小矮足、筒壁帶環狀小把的飲酒器,就是古籍中所謂的卮。這一研究成果,到1968年被河北滿城漢代中山靖王墓出土的文物證實。秦漢時代的卮,通常是漆器或陶器。鬥卮,顧名思義,就是容量為一鬥的卮。這種卮是當時最大號的酒杯。

  或許有人以今度古,懷疑是否有容量為一鬥的卮?這就涉及到古今度量衡有差異的問題。現今一市升為一千毫升。根據大量秦漢時期量器銘文,考古工作者經過實測,確定秦漢時期的一升在二百毫升左右,相當於現今五分之一市升。這樣看來,鬥卮的容量跟現今的二升啤酒杯相當。1972年,湖南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的135號漆卮,經實測,容量為2100毫升。該墓出土的記載陪葬品的遺冊上有一隻竹簡明確記載:「髹畫鬥卮。」這證實135號漆卮是漢代鬥卮實物。

  「鬥卮」能不能簡稱為「鬥」呢?「鬥卮酒」能不能簡稱「鬥酒」呢?

  我以為,答案是肯定的,因為有古人詩詞為證。南宋豪放派詩人劉過曾寫過一首《沁園春》的詞,寄給當時任紹興知府兼浙東安撫使的辛棄疾,詞的開頭就說「鬥酒彘肩,風雨渡江,豈不快哉!」在這裡,作者直截了當地援引《史記項羽本紀》樊噲勇闖鴻門宴,痛飲鬥卮酒,盡啖生彘肩的故事,並以成語形式把它概括為「鬥酒彘肩」,用來表達自己渴望收復中原,報效國家的豪情壯志。

  弄清上述一系列問題,就為我們正確理解「李白一鬥詩百篇」或者「李白鬥酒詩百篇」掃清了障礙。

  歷來評論李白人物性格和作品風格,大多離不開兩個字,一個是「豪」字,再一個是「逸」字。杜甫借用樊噲痛飲鬥卮酒的典故來刻畫李白的人物性格,突出的就是「豪」。試想在鴻門宴上,樊噲痛飲鬥卮酒,酒量大固然驚人,但他痛飲時給人們印象最具體、最深刻、最持久的還是他使用的那隻特大號的酒杯所表現出來的豪氣。李白既是詩仙,又是酒仙,每日必飲,每飲必醉,醉時長吟,妙語橫生,正是酒壯詩膽,詩長酒興。杜甫是李白的摯友,深刻地了解李白。杜甫說「李白一鬥詩百篇」,正是抓住李白一邊用鬥卮飲酒,一邊長吟不輟的獨特形象,反映李白的豪邁氣概和敏捷才思,而不在於說明李白到底飲了多少酒。

  關於這個問題,我們不必旁徵博引,去尋找證據,只要以杜詩解杜詩,就能弄清它的本旨。杜甫的《飲中八仙歌》是以「飲酒」為紐帶,把賀知章等八位喜歡喝酒的人聯繫在一起,描寫他們各自獨特的嗜酒酣醉的姿態,同時也勾畫出他們性情豪放不拘的共同特點。這飲中的八位,杜甫說汝陽王李進是「汝陽三鬥始朝天,道逢麯車口流涎,恨不移封向酒泉」;說左丞相李适之是「左相日興費萬錢,飲如長鯨吸百川,銜杯樂聖稱避賢」;說布衣焦遂是「焦遂五鬥方卓然,高談雄辯驚四筵」。至少這三位的酒量比李白有過之而無不及。可見杜甫說「李白一鬥詩百篇」大概不是強調李白的酒量。杜甫還有一首題為《不見》的詩,說:「不見李生久,佯狂真可哀。世人皆欲殺,我意獨憐才。敏捷詩千首,飄零酒一懷。匡山讀書處,頭白好歸來。」頸聯「敏捷詩千首,飄零酒一懷」,跟千首詩相聯繫的依然是那隻特大號的酒杯──鬥卮。

  行文至此,順便想到,今後舞臺上倘若出現李白痛飲狂歌的形象,應當讓李白手持鬥卮,這恐怕更符合歷史的真實。(馬執斌)

(中華讀書報)

相關焦點

  • 我自鬥酒詩百篇,卿自其中尋情緣,和李白一起品味浪漫
    當我們小時候搖頭晃腦讀著詩,在老師的要求下背著這些不知道什麼意思的文字,並不了解唐朝大詩人李白。只知道這個人很擅長寫詩,寫出來的詩不同尋常,能夠讓我們在很小的年紀背著他的詩。李白畫像李白,他是一個多麼重要的人物。名字越是輕簡,越是有故事,說起李白,就有了很多故事可講。
  • 李白最寂寞的一場酒
    李白有「詩仙」之譽,是一個天才的詩人,是一個天才的浪漫主義詩人。杜甫贊他是「筆落驚風雨,詩成泣鬼神」。同時,李白生性孤傲,嫉惡如仇。他從不肯與當朝的權奸同流合汙,因此,在官場便受到汙濁勢力的排斥和打擊。這也使得李白在政治上有深深的孤獨感,常常以酒澆愁,沉飲市井。有「李白鬥酒詩百篇,長安市中酒家眠。
  • 古代的酒到底有多少度?為何古人喝好幾壇酒都不會醉呢?
    在文藝作品中,古人喝酒以「壇」論、以「鬥」論,一連喝好幾壇都不會醉。杜甫寫詩稱,「李白鬥酒詩百篇」,李白喝一鬥酒都不會醉,還能作詩百篇。在唐代,一鬥大概相當於今天兩升,也就是說,李白的酒量在4斤以上。4斤的酒量,擱今天絕對是令人驚訝的海量,東北、內蒙最能喝的大漢,恐怕兩斤白酒也已到頂了。那麼,古代的酒到底有多少度?為何古人如此能喝呢?
  • 詩仙李白為何不寫中秋詩?有人說《靜夜思》是中秋節寫的,真的嗎
    從古至今月亮都是表達人們美好祝願的事物,縱觀歷史最喜歡月亮的當屬「詩仙」了,李白喜歡月亮大家有目共睹,要是飛花令要飛「月」字那可就是李白的專場了。我們最熟悉的當然就是《靜夜思》了,很多人會背的第一首詩就是它「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關於這首詩你了解多少呢?有是否認為它是在中秋節寫的呢?
  • 4種常見「廉價」白酒,口味醇正不上頭,關鍵是糧食酒
    說到酒,很對愛好喝酒的人都會侃侃而談,什麼酒好喝,什麼酒不好喝,什麼酒味道香,什麼酒口味談,他們都能說出個一二。我國最出名的就是白酒了,白酒只有我國才會有,而且歷史悠久,距今已有幾千年的歷史了。我國的很多古代詩人都特別的愛喝酒,就拿李白來說,李白不僅喜歡喝酒,還喜歡寫關於酒的詩,杜甫說「李白鬥酒詩百篇,長安市上酒家眠」。
  • 李白充滿哲理的一首詩,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
    李白作為唐朝最為重要的詩人之一,這一千多年來,人們對於他的喜愛,已經是超過了他的作品本身,作為唐朝最有才華,也最具才情的一位詩人,他的一生那就是傳奇,放蕩不羈,給人的印象,他好像一輩子都是在行走,一會是在黃山,一會是在廬山,一會又到了長江邊上。
  • 李白寫明月的9首詩,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
    其中的唐代詩仙李白,絕對是寫明月詩最多也最好的詩人,為我們留下許多佳篇名句。一、《月下獨酌·其一》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飲,影徒隨我身。暫伴月將影,行樂須及春。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亂。醒時同交歡,醉後各分散。永結無情遊,相期邈雲漢。月、酒、友是李白詩中最常見的元素,而且三者經常出現在一首詩中。
  • 關鍵字是「酒」的飛花令——帶有酒字的詩句或關於酒的詩句有哪些
    、李白「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這些著名的詩句仿佛都與酒有關,那麼有多少與酒有關的詩詞名句呢?今天就來總結一下。1、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唐】——李白《月下獨酌》2、風吹柳花滿店香,吳姬壓酒喚客嘗。【唐】——李白《金陵酒肆留別》3、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 鬥酒算海量?一組圖還原古今度量衡差異
    酒文化是中華歷史重要的一環,有酒的地方常常詩歌伴行,有酒的地方也往往有江湖,因此我們在談容量單位時,酒便是再好不過的對象了。通常祭拜先人時,少不了燃香燒紙,但這種情況在李白這裡發生了令人忍俊不禁的情況。李白深受後人敬仰,每年都有大批的人到李白墓前緬懷,大家知道老哥愛酒,各路網友紛紛孝敬,所以李白墓前可以說是什麼酒都有。
  • 「李白的錢哪來的」上熱搜,詩中的玉盤、珍饈、金樽都怎麼翻譯?
    本文轉自【中國日報雙語新聞】;前些天,「詩人李白的錢從哪來的」上了熱搜。 李白的詩飄逸瀟灑,仙氣十足,他仿佛永遠在見證世間最美好的事物。他的詩裡有黃河之水自天上滾滾而來,有九天銀河一般的懸泉瀑布,有皎皎峨眉山月,有千尺桃花潭水。 但有人發出石破天驚的一問:李白整日旅遊,他的錢是哪來的?
  • 李白的一首寫景名詩,開頭第一句就是狂言,震撼人心!
    李白的詩句就猶如啟明星,長長久久的掛在東方。從「青山橫北郭,白水繞東城。」到「夜發清溪向三峽,思君不見下渝州。」從「長風幾萬裡,吹度玉門關。」到「趙客縵胡纓,吳鉤霜雪明。」一字一詩,一詩一畫,無不搖動人心。「十步殺一人」的李白能做到「深藏身與名」,「十五觀奇書」的李白能「作賦凌相如。」這是李白,也是大唐的俠客。
  • 大話成語:金龜換酒和金谷酒數是什麼意思,原來都和李白有關
    其中著名的詩人賀知章也很景慕李白,賀知章當時是高官秘書監,詩也寫非常好。他的《回鄉偶書其一》千古流傳:「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寫出了賀知章落葉歸根的情懷。賀知章早就拜讀過李白寫的詩,感覺這個年輕人是文壇不可多得的人才。
  • 《墨魂》李白聯詩答案是什麼 李白聯詩答案匯總
    導 讀 墨魂遊戲中李白這個角色怎麼樣?以及怎麼攻略李白呢?詳細的李白聯詩問題答案又是什麼?
  • 為啥叫李白詩仙,看《將進酒》中道家丹道
    膾炙人口的李白《將進酒》,寫的何等的灑脫超群,讓多少男兒遐想連篇,但是大家不知道,這首詩其實是融合丹道而作。如今用丹道的玉液還丹,來重新解釋,看是不是意境圓通,也把李白這個渾俗和光的地仙形象躍然於紙上。《將進酒》·李白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髮,朝如青絲,暮成雪。
  • 李白的名字從何而來,你知道嗎?
    名字「李白」這兩個字的由來。有兩個版本的傳說。一.仙人下凡相傳,李白出生的時候,其母夢見太白金星落入懷中,於是為孩子取名李白,字太白。太白金星是天上的神仙,而李白號稱詩仙,或許李白這兩個字這樣解釋,讓人每當想起李白的時候,就想到其詩歌想像力豐富,氣勢之磅礴,很多奇思妙想都像來自天上,人間沒有的東西。所以讀李白的詩,如果能學李白好好喝幾碗酒,大醉一場,或許醉了,我們能暫時擺脫每天面對的家長裡短,油鹽醬醋,去看看不一樣的世界,過一過神仙才有的生活,如此,讀李白的詩或許能有更多感受。
  • 讀李白的《下終南山過斛斯山人宿置酒》有感,他拿春事換禪意
    他寫的是酒。酒,可以酣暢淋漓,一場宿醉,也可以於清淡的時光裡,與友人醉臥花間,晚風送涼,清風習習,月色柔美。李白飲酒,不需要笙歌,也不需要浮華,他要的只是內心濃厚的情懷,要的是浮世之中偷得的清歡,要的是對酒當歌,仰天長嘯。李白這一生,只願棲居山林裡,枕著田園清歡入眠。少年時,我尚不懂「流年」二字何意,只知昌盛是美,清淡為孑然。
  • 真實歷史上的李白和杜甫,原來不過君子之交淡如水
    李白和杜甫的塑料兄弟情,已經不是秘密。杜甫的詩作中充斥著對李白的讚美。春天想李白,「白也詩無敵,飄然思不群」;秋天想李白,「涼風起天末,君子意如何」;冬天想李白,「寂寞書齋裡,終朝獨而思」;做夢想李白,「故人入我夢,明我長相憶」。合著遇到李白之後,杜甫沒幹別的事,天天想李白了,可是李白卻不怎麼想。
  • 用100天研究李白,我發現了他成為天才的四點秘密
    (《文選》即《昭明文選》,收錄自周代至六朝梁以前優秀的文賦詩歌700餘篇。)於是,小李白為了趕在老婆婆磨出繡花針之前讀成書,開始了仿寫《文選》之路。前前後後,一根筋的他,竟然整整仿寫了三遍!這個過程,李白也終於長大了。
  • 李白為什麼那麼愛大鵬鳥?
    一談及李白,仿佛眼前就浮現出一幅狂人縱酒豪歌圖。李白給人的印象,總是曠達、縱逸、瀟灑、樂觀、恣肆的。李白一生都很嚮往一種神話中的大鳥,那就是大鵬。李白的詩作中多次出現了大鵬鳥的意象,如《上李邕》詩中:「大鵬一日同風起,扶搖直上九萬裡。」
  • 李白一首奇詩平仄無誤似五律,卻無一處對仗,道盡了落寞失意
    李白從來不想做酒中之謫仙,他只想做輔弼之臣。可是這個理想,卻遙不可及。當年唐玄宗徵召,他意氣風發,仰天大笑來到長安。然而等來的,卻是三年御用文人的生涯,每日替唐玄宗楊貴妃寫詩填詞。正是因為如此,所以他才迷上了酒,因為醉了,就不會露出挫敗的愁容,不會失去狂放的眉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