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千鈞多重?七尺多高?鬥酒算海量?一組圖還原古今度量衡差異

2021-01-11 史河奇談
歡迎賞閱

導讀

中華歷史延綿幾千年下來,不僅僅是這片大地走向一統的過程,更是一個多元文化凝結成晶的過程,這其中就包括了古往今來度量單位的不斷統一。

然而在大家接觸歷史的過程中,受影視劇的影響,對歷史上度量單位的感知常常來源於影視演員與道具,譬如觀眾們對關羽的身高認知,幾乎源於演員陸樹銘的影視形象;而在史料文字記載中傳達的度量單位又不十分直觀,譬如古文中的七尺男兒具體是怎樣的一副身材?仍停留在字面意思上。

基於這樣的背景,本文選取一些典型,以便大家對古代度量單位形成更加直觀的感知,旨在拋磚引玉,歡迎大家補充,不當之處請各位老師指正。

重量單位:鼎真的可以把人壓死嗎?

度量衡脫胎於原始社會末期,發展到周朝時已經形成了一套制度,但是在之後的春秋戰國亂世中,由於各國自掃門前雪,這套體系十分混亂,直到秦始皇建立霸業後才一錘定音,有了一個統一的標準。

以重量單位為例,戰國時五花八門,秦國在商鞅的大刀闊斧下首先實現了度量衡內部一統,最後由秦始皇在領土內全面統一,涵蓋的單位有銖、兩、斤、鈞、石,這些字眼中雖然有的現在還在用,卻不可同日而語。

秦武王是個出了名的舉重愛好者,最終也為這項事業獻身了,提及他的名號,更多人關注的是他因舉鼎而死,這口龍紋赤鼎有多重呢?一直以來都沒有個定論,《史記》中只記載了此事,對其重量並未提及,然而《東周列國志》卻對其描寫得繪聲繪色(演義性質),稱其「千鈞之重」,這是一個什麼樣的概念?屬實嗎?

「千鈞」換算下來就是當時的3萬斤,1斤約合我們現代的250克,秦武王若是能憑藉著血肉之軀令一口7500公斤的大鼎離地,差不多相當於舉起三臺寶馬6汽車。古人瞞得我們好深,所以啊,大家在閱讀古籍的時候,對於這些重量單位的形容可得擦亮了眼睛。

實際上,我們的考古工作已出土了不少古鼎,以名揚四海的司母戊鼎為例,實際重量是800餘公斤,即使是世界上一流的舉重選手也是舉不得的。

重量的轉換在歷史上的每個時期都不同,譬如小說中的青龍偃月刀,按照羅貫中的表述,82斤就應當約合今天的23公斤左右,大家可自行對照。

長度單位:身高七尺算好身材嗎?

區別於重量單位的難以感知,長度單位往往更具視覺衝擊,因為身高就是一個很好的體現。在古籍中介紹一個人的時候,往往會提及他的身高,卻很少提及他有多重,那麼最常被提及的「七尺」身高是一副什麼樣的身材?影視形象中的演員身高是否與歷史人物有一定的吻合?

就整體而言,從古至今,一尺所代表的釐米數是一個不斷增長的過程,因此不同時期描述的「七尺男兒」並非都是一樣的身高,譬如秦朝的七尺好漢,身高實際上堪堪一米六出頭,沒有想像中的那麼魁梧。而這樣的形容如果發生在明朝,七尺就是約合224釐米的驚人身高,放在今天去打NBA都是搓搓有餘的。

那麼影視劇中的演員與真實的歷史人物給人的感官有什麼樣的差別呢?這裡我們嘗試用圖片為大家展示。

唐國強老師所飾演的諸葛亮長久以來深受觀眾們的喜愛,根據《三國志》的記載孔明身高八尺,大家可自行腦補一番一位1米93大漢搖著扇子款款而談的樣子。

熒幕上由六小齡童老師傳遞給我們的孫悟空形象是一代人的記憶,有趣的是在原著中,牛魔王曾嘲笑猴哥身高不足四尺,若以四尺計算的話,由於成書於明朝,那麼大聖的身高竟不足1米3,而若以唐朝計算的話,則更低。

篇幅有限,大家可以自行計算其他歷史人物的身高,常常會有意想不到的發現。

容量單位:古代飲幾壇酒算得上海量?

酒文化是中華歷史重要的一環,有酒的地方常常詩歌伴行,有酒的地方也往往有江湖,因此我們在談容量單位時,酒便是再好不過的對象了。

通常祭拜先人時,少不了燃香燒紙,但這種情況在李白這裡發生了令人忍俊不禁的情況。李白深受後人敬仰,每年都有大批的人到李白墓前緬懷,大家知道老哥愛酒,各路網友紛紛孝敬,所以李白墓前可以說是什麼酒都有。

杜甫曾形容李白「鬥酒詩百篇」,那麼究竟算不算得上海量呢?按照唐朝的度量衡換算下來,鬥酒就是10升了,約合當今的6000毫升。我們以一瓶標準葡萄酒的容量750毫升為例,不考慮古酒的度數,「鬥酒」剛好裝滿8瓶!

無獨有偶,《水滸傳》中的梁山好漢們也是一群酒國英雄,他們的酒量如何呢?我們翻書的時候不難發現,好漢招呼店小二上酒時,通常以「上幾角酒」為臺詞,其中宋江要求「上一角酒」,魯智深則要求「四角」。

在古制中,4升為1角,這樣一來我們的換算工作就比較簡單了,以宋朝度量衡計算,宋江的酒量約為當今的2808毫升,折合近4瓶標準葡萄酒的容量。再觀魯智深酒量,則約為當今11232毫升,幾乎可以裝滿15個葡萄酒瓶!

至於他們的酒量如何,則需精通酒道的讀者才有發言權了。

度量衡妙處:引領我們走進更生動的歷史殿堂

時代的差異性造就了不同的歷史景觀,如果我們以獨特的轉換方法走進歷史殿堂,將收穫更加生動形象的直觀感受。實際上,不僅古代的重量、長度、容量值得我們考究,將古代的金錢價值轉換為現代價值也是一件十分有趣且意義十足的事情,通過這樣的轉換,相當於變相地穿越到歷史中,近距離感受古人的衣食住行等方方面面。

相關焦點

  • 訪談︱趙曉軍:中國古代度量衡為何沒有衍生出西方的公平觀念
    考古發現為我們研究古代度量衡器提供了切實依據,古代度量衡有什麼作用?秦統一度量衡的意義何在?中國古代的度量衡,與西方的度量衡制度又有何區別?為此,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專訪了二里頭遺址博物館籌建處的趙曉軍研究員,請他為我們講述古代度量衡背後的故事。
  • 知道古代度量衡是怎麼來的嗎?
    度量衡傳說來自於大禹治水時,《史記》記載大禹當時「左準繩,右規矩」以勘探山河形勢。不過以考古證據來說,中國最早出現度量衡得到了商朝。出土的牙尺換算成今天為15.8釐米。大禹治水可見在早期的行政管理中人們已經認識到使用標準度量衡來進行諸如劃分土地、徵收賦稅等等日常活動的便捷。那麼寸尺、斤兩又是怎麼來的?《漢書·律曆志》就明確記載每種單位的定義。
  • 從古人的飯量看度量衡
    度量衡制度是古今都不可缺少的,度量衡指的是計量長短、容積、輕重的統稱。「度」是計量長短,「量」是計量容積,「衡」是計量輕重。度量衡的制度一直都在變動之中,直到今天才穩定下來。說到這古人的飯量,古今度量衡之間的差別便十分形象了。
  • 中國古代度量衡單位換算和來歷都在這兒了
    中國古代度量衡名稱多,早期制式多樣,後期又有幾次改制,是個挺複雜的體系,但是追根溯源,都跟兩樣東西有關:一個是農業,另一個竟然是樂器。首先說,度量衡是說了三個東西:度:長度的標準量:體積標準衡:重量標準理工男一看,馬上就不幹了----體積不就是長度的衍生嘛,這不科學啊。
  • 談談美國(英制)度量衡
    歸根究底,還是不同的度量很惹得禍。這不免讓筆者想到了我國古代戰國時期,各個國家使用不同的度量衡,大大阻礙了各國的交流。因此,從促進文化與商業交流的角度,了解另一個國家的度量衡還是重要的。      總體來說,當今世界主流度量衡單位大致分為兩大正營。
  • 為什麼說英制度量衡是世界上最差的度量衡系統
    全世界除了美國、緬甸和利比亞3個國家官方使用英制度量衡系統外,大多數國家都使用公制度量衡。儘管本文作者身處美國,每天都需要在英制度量衡和公制度量衡之間進行不停切換,早已習慣了兩種度量衡,但是比較下來還是覺得公制度量衡更具有優勢,畢竟不是每個人都了解在英制度量衡單位中還有1 shatments。
  • 香港度量衡,你了解多少?
    南都訊 記者王睦廣 發自香港 在香港,購買參茸海味和藥材時1兩約等於37.8克,購買飾金時1兩卻又等於37.429克,香港和內地在度量衡的使用問題上存在著一定差異,你又了解多少呢?
  • 歐盟「統一」度量衡 「千米」難壓「英裡」
    在米制流行的今天,英國人卻為自己爭取到一項權利,那就是繼續使用繁瑣的英制度量衡。  根據歐盟委員會11日作出的一項建議,歐盟將允許英國和愛爾蘭在有限範圍內無限期使用品脫、英裡、盎司等英制度量單位,以尊重這兩個成員國的文化傳統。當然,這一建議還有待歐盟各成員國批准才能生效。
  • 美國人堅持使用英制度量衡,造就了多少不便?
    關於度量衡的單位,這世界估計只剩下兩種,公制和英制。公制大家很熟悉,例如表達長度的米,表達質量的公斤,表達容量的升等等,都是從小就學習,並且全球通用的單位。而英制的話,大家應該也有所耳聞——包括表達長度的英寸/英尺/碼,表示質量的磅,和表示容量的加侖都屬於英制單位。
  • 明明「斤」是我國傳統的度量衡,為何現在一斤剛好500克?
    這其中有一個很大的轉變就是中國官方開始在曆法和度量衡上面,開始採用國際通用標準。統一度量衡,中國從秦朝就開始這麼幹了這個影響很大,一直到現在中國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均受其影響,比方說曆法吧,中國現在用的是公曆,但民間節日什麼的,用的還是傳統的農曆,於是中國特色:一年過兩個新年。
  • 度量衡單位換算器 v1.8
    度量衡單位換算器介紹  全功能度量衡單位換算器  目前最齊全好用的單位轉換應用,超過53種分類,1025種單位換算,公制、英制、美制單位全面囊括。從iTunes下載度量衡單位換算器高速下載  度量衡單位換算器相關參數  價格
  • 《中國現代化報告2020》聚焦世界現代化的度量衡
    何傳啟表示,世界現代化的度量衡的提出和建立,標誌著現代化科學走向成熟,現代化研究從定性研究走向定量研究,從闡釋性描述走向規範化和標準化分析;世界現代化的度量衡是現代化進程的度量衡,也是現代化領域的一種計量和標準體系。 何傳啟介紹說,《中國現代化報告2020》聚焦世界現代化的度量衡,主要包括五項內容: 一是現代化進程的度量衡研究。
  • 2019年6月英語四級翻譯試題及答案:度量衡
    新東方網>大學教育>四六級>複習輔導>四級>四級輔導>翻譯>正文2019年6月英語四級翻譯試題及答案:度量衡 2019-05-27 16:44 來源
  • 提起度量衡只知秦統一?朱熹曾這麼評價衡器,今最小秤可稱病毒重量
    2500年前,我國已有「度量衡」的描述。一斤十六兩的秦朝衡制,沿用了2000年。成書距今約2500年的《論語》《禮記》等,都已對「度量衡」有了描述。《禮記·雜記下》中說:「納幣一束,束五兩,兩五尋」;《左傳·昭公二十六年》有「幣錦二兩」「百兩一布」的記載。
  • 王莽改革度量衡時,打造一件國寶,差點被賣掉,乾隆見了也造4件
    為了打造他是真命天子的輿論,他像秦始皇一樣,也來了一次改革「度量衡」。他命劉歆負責,不僅制定統一規則,而且鑄造標準的度量衡器物,其中有一件是「嘉量」,後人稱為「新莽嘉量」。「新莽嘉量」之形體東漢之前,容量單位主要有龠、合、升、鬥、斛,嘉量集五種容量單位於一體,超過了《周禮》中記載的戰國時期集三種容量單位於一體的「慄氏量」。
  • 一張紙建起醫療「度量衡」
    一方面,廣州建立起醫療服務「度量衡」標準,共有3125個病種次均費用顯著下降,部分病種治療費用下降近3000元;另一方面,「大數據+監管」助力每一分「救命錢」都花在刀刃上,3月,廣州醫保發現2019年度不規範病例或違規病例不合理費用約1.4億元。
  • 近200個清代米鬥展出 過去以升論計買素馨花(圖)
    其中木製材料中,既有楠木、樟木、榆木、櫸木之類的雜木,亦有金絲楠、雞翅木、錢梨之類的硬木,在米鬥的邊角處還鑲嵌銅皮進行加固,防止磨損。  「作為官方認定的國家流通度量工具,官出的米鬥代表官方認定的量制標準。」鄒永生介紹,在他收藏的米鬥中,很多都在鬥上刻寫有購置或製作年代,有的還明確標明鬥的性質。出自官方監製出品的米鬥,明確刻有「官鬥」字樣,這就相當於今天的公平秤。
  • 光速和度量衡單位,誰定義誰?答案藏在度量單位的發展史中
    (「milia」在拉丁語中表示「千」)英國人在中世紀後期發展了一套度量標準體系,確定了幾種度量單位例如大麥長度,英寸,手長,腳長,英尋,杆長,費隆,英裡等之間的換算關係。所有的度量單位都被定在單獨的一個標準碼內,一根按照此標準製作的長棍被存放在倫敦塔內。幾個世紀過去了,此標準碼的複製版被製作並分配至當地,稱為當地的的度量標準。
  • 為何古代16兩為一斤,筷子長七寸六分?老祖宗的智慧果然不容小覷
    大家都知道古代的計量方式和現在的計量方式不一樣,甚至連筷子的長度都有一定的要求。古代比較統一的計量方式是16兩為一斤,當然這種計量方式,是在秦始皇統一六國之後,制定的統一的度量衡。今天小編就給大家絮叨絮叨,古代奇怪的度量衡方式和古代對筷子的嚴格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