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09月19日 10:36 來源:廣州日報
參與互動清代米鬥長啥樣,你知道嗎?昨天,在廣州花都「故鄉裡」開幕的「清代民國米鬥民俗展」,現場展出近200個逾百年的米鬥,展示了清代和民國匠人的智慧,再現了一段「鬥文化」「鬥故事」——這批藏品是廣州西關收藏愛好者鄒永生近30年來的收藏精品。
「官鬥」如同公平秤
記者看到,展出的米鬥造型多樣,就像一件件設計巧妙的藝術品,以方體和圓桶狀為主。在材料選擇上,包括木製、竹製、藤編等。其中木製材料中,既有楠木、樟木、榆木、櫸木之類的雜木,亦有金絲楠、雞翅木、錢梨之類的硬木,在米鬥的邊角處還鑲嵌銅皮進行加固,防止磨損。
「作為官方認定的國家流通度量工具,官出的米鬥代表官方認定的量制標準。」鄒永生介紹,在他收藏的米鬥中,很多都在鬥上刻寫有購置或製作年代,有的還明確標明鬥的性質。出自官方監製出品的米鬥,明確刻有「官鬥」字樣,這就相當於今天的公平秤。
為了防止一些奸商使用不同容積的米鬥圖利坑民。官府每隔一段時間都會檢驗一次,屆時將查驗的年號、官名等信息刻在鬥壁,以示已獲得官府的認可,是標準的量器。
而在民間一些村落,相當多的人會選擇自己製作米鬥,展品中就有一個標刻有「甘村鄉」的米鬥,據介紹,這種米鬥在一些特定地點使用,表示這個鬥在村落內流通。有意思的是,一些民間製作的米鬥上還會刻上諸如「百子千孫」的吉祥祝福。
「權度通制」未獲成功
在一件口邊鑲嵌著花邊銅片的木製鬥上,特別貼著一個銅片標註,打著繁體字「安徽省建設廳度量衡模範製造廠皖南分廠製造」。
記者從檔案記載中查到,民國時期,安徽省「度量衡」標準由安徽省建設廳管轄。但是整個民國時期的「度量衡」由於受到商家抵制,最終未能統一,直到新中國成立後,才使用了如今常用的「千克、公升」制度。
史料記載,1912年,孫中山曾首倡以萬國公制為中華民國的權度通制。民國三年(1914年)3月,民國政府頒布了《權度條例》,定下甲、乙兩種制度。甲種採用清代的營造尺庫平制,以適民用;乙種採用萬國公制(即現在常用的米制、千克制),以求對外經濟交往的工作方便。
不過,條例執行的效果卻不好——整個民國時期,一位商人如果在一個地方買了10升米,運到不遠處的另外一個地方,再重新用當地使用的量器去量,10升米就很可能只剩下不到6升。因為一把尺、一桿秤,在全國各地都有著不同的計量標準,造成度量的麻煩,所以許多人都不愛用。
賣素馨花用鬥量
「早在清朝初年,米鬥在廣州已被廣泛用作量度鮮花的器具。」鄒永生說,根據明末清初著名學者屈大均的記載,清朝初年,廣州城有七大城門出口,到處都遍布花商檔口,熱賣素馨花。有錢人家整鬥買下,錢少的市民就以升論計。記者在一張清代廣州外銷通草畫中就看到了素馨花買賣的場面。
新婚擺米鬥圖好彩
鄒永生說:「在民間,米鬥還象徵著財富和地位。米鬥也是昔日生意場上一個很有『彩頭』的發財符號。」
在嶺南地區,米鬥還成為一些農村婚禮不可缺少的吉祥物——鬧洞房畢,新婚夫妻要由伴娘安排坐在床邊的米鬥旁,米鬥裡放有剪刀、尺子、針線、木梳、小鏡、粉盒之類,湊夠「八寶」,以求平安。
中國古代計量方法極為精確,且為10進位制。
1鬥為10升,每升約重1.5公斤。
1升為10合,每合重150克;
1合為10勺,每勺重15克;
1勺為10抄,每抄重1.5克;
1抄為10作,每作重0.15克;
1作為10釐,僅重0.015克(約1粒米)。
文、圖/廣州日報記者黃丹彤
通訊員蔡惠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