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圓明園展覽館,中國圓明園學會學術專業委員會最年輕的委員劉陽向參觀者介紹他在西單橫二條找到的圓明園大水法漢白玉翻尾石魚。本報記者 饒強攝
人物:劉陽
中國圓明園學會學術專業委員會委員
圓明園展覽館,一對漢白玉翻尾石魚靜靜地躺在展廳中央。參觀者們並不知道,這對石魚曾經流落民間近80年,尋回它們的是痴迷圓明園足足20年的劉陽。
「80後」的劉陽是中國圓明園學會學術專業委員會最年輕的委員。「13歲那年,我第一次去圓明園,本以為園子裡就是幾塊大石頭,參觀了才知道,圓明園居然有那麼厚重的歷史。」他回憶說。
從此,懷著對圓明園的濃厚興趣,劉陽幾乎每個月都騎著自行車到圓明園轉悠,用父母給的零用錢買來大量關於圓明園的書籍細細閱讀,還時常按照書上的線索走街串巷,尋找圓明園散落文物的蹤跡。
石魚的發現,就是在胡同裡溜達出來的。那是2006年春天,劉陽偶然經過西單橫二條的一個四合院。湊巧的是,平日裡緊閉的宅院大門正好開著,不經意的一掃,就這樣與門內的一對石魚打了個照面。「當時只覺得是個老物件兒,並不知道石魚跟圓明園有關係。」
2006年底,劉陽看到一個法國傳教士上世紀20年代拍攝的兩張老照片,拍攝的是圓明園大水法,上面似曾相識的石魚讓他想起了春天的「驚鴻一瞥」:大腦袋,有點像胖頭魚,尾巴是翻卷過來的。獨特的造型跟四合院裡的石魚很相似,有沒有可能就是同一對呢?
劉陽又一次去了西單橫二條胡同,反覆觀察、對比,研究更多資料,最終確認,這對石魚就是老照片中的石魚。這讓他興奮不已,要知道,此前有關圓明園流散文物的記載中,從未出現過這對石魚。
意識到老照片作為史料的重要性,劉陽一口氣把此前零零散散翻閱過的圓明園老照片整理了一遍,並開始有意識地尋找更多、更清晰的老照片:翻拍國外出版的畫冊、從潘家園「淘寶」,更多的是直接購買。可老照片不像書籍,想買就能買,「1949年之前的老照片數量本來就少,而且大部分都是外國人拍攝的,如今散落在全世界的各個角落。」
怎麼辦?年輕的他求助網際網路。北京文化網論壇、「孔夫子」等網站以及微博、微信,都成了他尋找老照片的途徑。找到線索後,再想辦法輾轉聯繫照片收藏者,買得起的就去買,實在買不起,就跟藏家商量能不能複製一份。
有時,網友們也會主動給他提供老照片。一位在論壇裡很聊得來的法國朋友,就曾傳給他一張珍貴的圓明園中式建築老照片,而這張照片,是法國朋友在日本一所大學做研究時偶然在圖書館發現的。
如今,全世界已經發現的圓明園高清老照片共有300張左右,劉陽收集的就有220多張。其中最早的,是德國攝影師奧爾默1873年拍攝的圓明園西洋樓遺址照片。
老照片的內容都是以圓明園建築為主,但圓明園收藏過的文物有哪些、有多少、在哪裡,至今沒人說得清。北京城裡散落的圓明園文物多多少少還有一些記載,可流失海外的文物幾乎無跡可尋。劉陽不想放棄,拿出自己的積蓄和有限的資料,赴海外尋覓文物:美國、英國、法國、挪威、日本……每次出國他都用全部的時間泡在博物館、圖書館,無暇逛景點。
去年,劉陽把已找到的700多件圓明園流散文物結集成《誰收藏了圓明園》一書,裡面的每件文物都有歷史照片、最新照片以及詳細的文物流散過程,內容之詳實令不少讀者動容。「這700多件還只是流散文物中的滄海一粟。」劉陽說。
今年下半年,他計劃利用攢了兩年的積蓄再去一次法國,繼續自己的流散文物尋覓之路。他說:「圓明園曾經是一幅華麗至極的畫卷,如今已被歷史滄桑撕碎。我想做的,是通過自己的努力重新尋回那幅美麗的畫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