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白玉翻尾石魚展出 曾流落民間近80年(圖)

2020-11-23 中國新聞網

漢白玉翻尾石魚展出 曾流落民間近80年(圖)

2014-06-21 11:18:35來源:北京日報作者:責任編輯:蒲希茜

    在圓明園展覽館,中國圓明園學會學術專業委員會最年輕的委員劉陽向參觀者介紹他在西單橫二條找到的圓明園大水法漢白玉翻尾石魚。本報記者 饒強攝

  人物:劉陽

  中國圓明園學會學術專業委員會委員

  圓明園展覽館,一對漢白玉翻尾石魚靜靜地躺在展廳中央。參觀者們並不知道,這對石魚曾經流落民間近80年,尋回它們的是痴迷圓明園足足20年的劉陽。

  「80後」的劉陽是中國圓明園學會學術專業委員會最年輕的委員。「13歲那年,我第一次去圓明園,本以為園子裡就是幾塊大石頭,參觀了才知道,圓明園居然有那麼厚重的歷史。」他回憶說。

  從此,懷著對圓明園的濃厚興趣,劉陽幾乎每個月都騎著自行車到圓明園轉悠,用父母給的零用錢買來大量關於圓明園的書籍細細閱讀,還時常按照書上的線索走街串巷,尋找圓明園散落文物的蹤跡。

  石魚的發現,就是在胡同裡溜達出來的。那是2006年春天,劉陽偶然經過西單橫二條的一個四合院。湊巧的是,平日裡緊閉的宅院大門正好開著,不經意的一掃,就這樣與門內的一對石魚打了個照面。「當時只覺得是個老物件兒,並不知道石魚跟圓明園有關係。」

  2006年底,劉陽看到一個法國傳教士上世紀20年代拍攝的兩張老照片,拍攝的是圓明園大水法,上面似曾相識的石魚讓他想起了春天的「驚鴻一瞥」:大腦袋,有點像胖頭魚,尾巴是翻卷過來的。獨特的造型跟四合院裡的石魚很相似,有沒有可能就是同一對呢?

  劉陽又一次去了西單橫二條胡同,反覆觀察、對比,研究更多資料,最終確認,這對石魚就是老照片中的石魚。這讓他興奮不已,要知道,此前有關圓明園流散文物的記載中,從未出現過這對石魚。

  意識到老照片作為史料的重要性,劉陽一口氣把此前零零散散翻閱過的圓明園老照片整理了一遍,並開始有意識地尋找更多、更清晰的老照片:翻拍國外出版的畫冊、從潘家園「淘寶」,更多的是直接購買。可老照片不像書籍,想買就能買,「1949年之前的老照片數量本來就少,而且大部分都是外國人拍攝的,如今散落在全世界的各個角落。」

  怎麼辦?年輕的他求助網際網路。北京文化網論壇、「孔夫子」等網站以及微博、微信,都成了他尋找老照片的途徑。找到線索後,再想辦法輾轉聯繫照片收藏者,買得起的就去買,實在買不起,就跟藏家商量能不能複製一份。

  有時,網友們也會主動給他提供老照片。一位在論壇裡很聊得來的法國朋友,就曾傳給他一張珍貴的圓明園中式建築老照片,而這張照片,是法國朋友在日本一所大學做研究時偶然在圖書館發現的。

  如今,全世界已經發現的圓明園高清老照片共有300張左右,劉陽收集的就有220多張。其中最早的,是德國攝影師奧爾默1873年拍攝的圓明園西洋樓遺址照片。

  老照片的內容都是以圓明園建築為主,但圓明園收藏過的文物有哪些、有多少、在哪裡,至今沒人說得清。北京城裡散落的圓明園文物多多少少還有一些記載,可流失海外的文物幾乎無跡可尋。劉陽不想放棄,拿出自己的積蓄和有限的資料,赴海外尋覓文物:美國、英國、法國、挪威、日本……每次出國他都用全部的時間泡在博物館、圖書館,無暇逛景點。

  去年,劉陽把已找到的700多件圓明園流散文物結集成《誰收藏了圓明園》一書,裡面的每件文物都有歷史照片、最新照片以及詳細的文物流散過程,內容之詳實令不少讀者動容。「這700多件還只是流散文物中的滄海一粟。」劉陽說。

  今年下半年,他計劃利用攢了兩年的積蓄再去一次法國,繼續自己的流散文物尋覓之路。他說:「圓明園曾經是一幅華麗至極的畫卷,如今已被歷史滄桑撕碎。我想做的,是通過自己的努力重新尋回那幅美麗的畫卷。」

相關焦點

  • 北大15個院系36名同學歷經近7個月 完成燕園石刻文物數位化檔案
    在考古文博學院副院長張劍葳和學院工程師尚勁宇的指導下,工作坊中來自北大15個院系的36名同學,通過室內外作業,用近7個月的時間,完成了校園內30件石刻文物的數位化採集建檔工作。運用多項技術▶創建文物數位化檔案去年12月,北大考古文博學院張劍葳副院長接到北京大學文物保護與管理辦公室和圓明園管理處的委託,希望對散布在校園內的石刻文物遺產進行數位化建檔工作。
  • 石魚有何傳說?
    觀音殿前有月臺,四周用漢白玉石欄杆圍護。殿內正中供奉著觀音菩薩說法像,泥質漆金。這是觀音菩薩的標準像,稱為「聖像觀音」,也稱「正觀音」。她每日裡在觀音殿內跪拜誦經,「禮懺觀音」,年深日久,竟把殿內的一塊鋪地方磚磨出了兩個深深的腳窩。現今妙嚴公主留下的遺蹟依然供奉在觀音殿內,是潭柘極為珍貴的一件歷史文物。龍王殿建築結構為硬山式,三間開,高7米多,進深7米,面闊8米多,殿內原供有龍王像,現在展出關於「石魚」傳說故事的連環圖畫。
  • 北京潭柘寺有不計其數的古樹,帝王樹有1300多年,石魚也是絕寶
    潭柘寺位於北京西部門頭溝區,始建於西晉永嘉元年,但因寺後有龍潭,山上有柘樹,故民間一直稱為「潭柘寺」。他這是的寶貝之一大銅鍋,直徑1.85米、深1.1米,是和尚們炒菜所用。潭柘寺最古老的樹,它就是這顆銀杏樹,又叫帝王樹,栽種於唐代,距今有1300多年。
  • 看石魚(圖)
    參加2015年重慶市涪陵區青少年科學調查體驗活動的30名青少年,近日來到重慶白鶴梁水下博物館,參觀1200年前的涪陵石魚,進行科學調查體驗,認識了解涪陵石魚對三峽大壩高度建設有一定的參考作用,並且製作了白鶴梁「無壓容器」保護技術的演示原理。
  • 王羲之珍貴摹本《大報帖》展出 秘藏於日本民間(圖)
    此消息公布後不久,國內有研究者表示,分別藏於日本民間的《大報帖》與之前曾現身日本的《妹至帖》應為同一書法帖,後被一分為二。研究者將兩件作品圖片進行拼合,拼接的兩件作品紙本上顯示出一致的切斷面相連的紋理,合併之後的兩帖內容如下:「妹至羸,情地難遣,憂之可言,需旦夕營視之。便大報期轉呈也,知不快,當由情感如佳,吾日弊,為爾解白耳。」
  • 流落民間多年現陸續送回 四朝文物重現新會古寺
    南方網訊 最近,筆者在新會區羅坑鎮採訪時,熱心人士報料說,牛灣桂林古寺自1985年重建後,附近村民和有心人士,陸續送回該寺失落於民間的多件古文物。據說這些文物大多是涉及宋、元、明、清的四朝古文物。  三教合一的新會桂林寺  新會牛灣桂林寺是一間較特別的寺宇。
  • 「天下第一石魚」亮相瀋陽國際頂級奢侈品展(圖)
    6月25日,2011中國(瀋陽)國際頂級私人用品展覽會在遼寧工業展覽館開幕,來自海內外300多個品牌的萬餘種奢侈商品集中展出。作為中國內地珍品的代表,標價200萬元人民幣的「瑾鈺」成為本屆展會最貴的參展商品之一。
  • 近200個清代米鬥展出 過去以升論計買素馨花(圖)
    近200個清代米鬥展出 過去以升論計買素馨花(圖) 2015-09-19 10:36:41昨天,在廣州花都「故鄉裡」開幕的「清代民國米鬥民俗展」,現場展出近200個逾百年的米鬥,展示了清代和民國匠人的智慧,再現了一段「鬥文化」「鬥故事」——這批藏品是廣州西關收藏愛好者鄒永生近30年來的收藏精品。  「官鬥」如同公平秤  記者看到,展出的米鬥造型多樣,就像一件件設計巧妙的藝術品,以方體和圓桶狀為主。
  • 流落在外500年的古錫蘭王子,後人拒絕回國,堅稱自己是中國人
    不同國家在文化發展過程中可能會發函惡搞很多的衝突和融合,而文物的存在就是一種見證,它們見證了時代的變遷,並且還用它們的方式記錄了下來,在中國一個博物館的工作人員就曾經發現過一個文物,記錄了兩個國家五百年的淵源。
  • 每一個封建王朝的覆滅或宮廷的遷移,都有一批御廚流落到民間
    【每一個封建王朝的覆滅或宮廷的遷移,都有一批御廚流落到民間】導語:南京是江蘇省省會,有石頭城之稱。面滔滔長江,枕巍巍鐘山,龍蟠虎踞,地形險要。市內名勝有玄武湖、莫愁湖、紫金山、中山陵、明孝陵、靈谷寺、雞鳴山、雨花臺、梅園新村。
  • 泥魚山上尋「石魚」
    (白楊 攝)        ■湘鄉泉塘鎮湖山管區的石魚山一帶,因富藏魚類化石而聞名        ■湘鋼一中退休教師餘權規帶著學生尋找化石芳蹤         湘潭在線11月16日訊(記者 白楊) 湘鄉泉塘鎮湖山管區的石魚山一帶,因富藏魚類化石而千百年來遠近聞名。
  • 潭柘寺撤掉私設「功德箱」 摸石魚10元一次(圖)
    北京京西風光旅遊開發股份有限公司董事會2010年發出的一份上市公司公告《潭柘寺景區創5A升級改造項目可行性分析報告》裡,潭柘寺創5A景區項目計劃總投資額11853.44萬元,其中7880萬元擬通過向中國華力集團控股有限公司非公開發行股票籌集,不足部分由公司自籌解決。也就是說,有近4000萬元的資金,需要另謀財路。
  • 【名品知味】廬山三石——石雞、石魚、石耳
    廬山不僅景色絢麗多姿,而且物產豐富,其中尤以三石(石雞、石魚、石耳),為山珍中的上品,吸引著遊客。 石雞生長在廬山深洞小溪之中,晝藏石窟,夜出覓食。形體與一般青蛙相似,但體大肉肥,重三四兩至上斤。肉質細膩,鮮嫩多口。
  • 白鶴梁水下博物館:200歲圓雕石魚重3.5噸
    石樑共留存題刻165段,3萬餘字,石魚18尾、觀音兩尊、白鶴一隻   白鶴梁題刻歷經整整1200年民間傳說,石樑附近的人們之所以能夠平安,全靠一個名叫爾朱真人的道士長期施法扶助,後來爾朱真人得罪權貴被迫害致死,死後化作白鶴西去。人們為了紀念爾朱真人的豐功偉績,遂將石樑命名為白鶴梁。當然這只是一個美麗的傳說,算不得信史。 至於石樑為何命名為白鶴梁,因缺少明確文獻記載,早就已無法考證。但是有一點可以肯定,那就是早在唐代,白鶴梁就已經聲名大振。
  • 北京潭柘寺二寶:寶鍋、石魚
    北京潭柘寺二寶:寶鍋、石魚[2020年9月13日(周日)北京豐臺區潭柘寺]圖文/玉文葉子雙行記潭柘寺,位於北京西部門頭溝區東南部的潭柘山麓潭拓寺有二寶:寶鍋和石魚寶鍋:潭柘寺天王殿前有一口銅鍋,直徑1.85米、深1.1米,是和尚們炒菜所用。此鍋原在東跨院北房西次間,現在那裡還有一口更大的鍋,直徑4米、深2米,一次煮粥能放米10石,需16個小時才能煮熟。由於鍋大底厚,文火慢熬,故而熬的粥既粘且香。
  • 廬山石魚會被外來魚「吃掉」嗎 本地產品難開銷路
    石魚是著名的「廬山三石」(石魚、石雞、石耳)之一,因其肉細嫩鮮美、味道香醇、營養豐富聞名。但是,近期有遊客和業內人士向記者反映,目前九江市場上熱銷的廬山石魚很多都是「外來魚」,真正產自九江的石魚微乎其微。這些產自廬山周邊的石魚因為其正宗,價格比那些外來石魚要貴三到五倍,反而難以打開銷路。業內人士感嘆:「外來石魚打敗了本地石魚!」近日,記者就此進行了調查。
  • 海蛇石魚生死戰 兩者死死咬著對方看起來都很難過
    海蛇石魚生死戰 兩者死死咬著對方看起來都很難過時間:2015-09-04 12:25   來源:股城網   責任編輯:毛青青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海蛇石魚生死戰 兩者死死咬著對方看起來都很難過 澳大利亞捕魚冠軍特裡普親眼目睹了2米長海蛇和劇毒石魚的生死戰,兩者誓要鬥個你死我活,致命海蛇和石魚死死咬住對方,雖然曾試圖阻撓這場戰爭
  • 長江白鶴梁上有一個特殊風俗,揭開「石魚出水,以兆豐年」之謎
    圖片與內容無關,請勿對號入座)長江是我國的第一條大河,同時也是華夏的文明命脈之一,千百年來,長江的流淌與華夏先民的繁衍息息相關,同樣也留下了不少文化遺產與文物。在重慶市涪陵城北的長江三峽庫區上遊,有一處非常著名的景觀,它便是白鶴梁。
  • 世界上最毒的毒的魚———石魚
    在澳大利亞有一種最毒的魚石魚石魚產生的毒液是世界上最毒的毒液對人類是致命的在中毒後需要迅速注射足夠量的抗毒劑才可以在中毒後毒素會引起嚴重的疼痛和腫脹然後會迅速發作引起麻痺組織壞死甚至心力衰竭石魚有著出色的偽裝技巧石魚被褐色或灰色的外殼外面覆蓋著黃色橙色和紅色的斑點能夠很好地偽裝周圍的環境
  • 廬山旅遊:廬山著名的特產「廬山三石」——廬山石魚
    廬山石魚是廬山著名的特產「三石」之一,它生長在廬山的峽谷溪流、瀑布石澗當中,利用它特有的吸盤功能棲附在峽谷溪流的巖石上或山澗中的石縫間,把巢穴築在溪流較緩的巖石縫裡,故名「廬山石魚」。據《廬山志》記載:「砂鯉大者寸許,小者三、四分,群遊澗水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