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魚是著名的「廬山三石」(石魚、石雞、石耳)之一,因其肉細嫩鮮美、味道香醇、營養豐富聞名。但是,近期有遊客和業內人士向記者反映,目前九江市場上熱銷的廬山石魚很多都是「外來魚」,真正產自九江的石魚微乎其微。這些產自廬山周邊的石魚因為其正宗,價格比那些外來石魚要貴三到五倍,反而難以打開銷路。業內人士感嘆:「外來石魚打敗了本地石魚!」近日,記者就此進行了調查。
廬山腳下的家庭作坊式石魚加工點■個案
廬山石魚開發研究所慘澹經營
1999年,時任九江縣水產局副局長的李時生主動提出分流下鄉,搞山水開發。他針對廬山周邊山水資源良好的特點,成立了廬山石魚開發研究所。廬山石魚開發研究所成立之初,李時生到處做調查,搞研究,爭資金,跑立項。2000年3月,該項目正式被九江縣計委立項。之後,他與50多戶農戶籤訂合同,準備採取公司加農戶的方式,規模養殖和加工廬山石魚。這期間,他還生產出了真空脫水的高品質廬山石魚。
但是,十年後的今天,雖然九江各大超市裡隨處可見包裝精美的廬山石魚,可是李時生的石魚開發研究所卻不但一直沒有發展壯大起來,反而到了基本停產的地步。
「我現在每年只生產幾百公斤,有識貨的熟人向我要一點本地產的正宗廬山石魚,就到我這裡來拿。而市場上的廬山石魚,基本上都是外來品,原產地並不是九江。可以說,我的本地魚被那些外來魚打敗了!」李時生無奈地說。
■探因
外地石魚遠比本地石魚便宜
石魚其實並不是廬山特有的魚類,幾乎全國各地都產石魚,但主要產地為江西、湖北和安徽,其中以廬山石魚最負盛名。
17日,記者來到位於廬山腳下的九江縣沙河街鎮石魚村,這裡家家戶戶都捕撈、加工石魚,據稱已有上百年的歷史,石魚村的村名也由此而來。
村民李瑞平告訴記者,他每年都要加工出幹品石魚50多公斤,每公斤要賣到240多元。雖然村裡家家戶戶都從事家庭作坊式加工石魚,但是其實總產量並不多,每年只有不足2000公斤。「我們這裡加工的廬山石魚,才是正宗的廬山石魚!」李瑞平說。
記者在九江市區和廬山各大小旅遊商品店看到,貨架上都擺滿了廬山石魚。在廬山一家店鋪裡,記者看到,一種每包重量為250克的廬山石魚僅賣12元,折合每公斤也才48元,價格只有石魚村產品的五分之一。
「這些打著廬山石魚牌子賣的石魚,其實都不是本地產品,大多是從湖北、安徽等地進來的,九江本地根本就沒這麼大的產量。更有甚者,還有人將銀魚以及其他類型的小魚烘乾後冒充石魚!」李時生說。
記者通過多方採訪了解到,到目前為止,九江本地確實沒有規模加工石魚的廠家。「本地產石魚和外地產石魚,不是內行,根本就分辨不出來。外地產石魚的價格只有本地產石魚的五分之一,這樣一來,我們本地產的石魚被外地產石魚打敗,也就不足為奇了!」李時生無奈地說。
■建議
儘快擺脫家庭作坊加工方式
「不算外地,只算九江本地,每年要銷出多少石魚?這個數量雖然沒有統計,但可以肯定的是,這個數目不少。這麼大的市場,卻基本被一些低品質的外來石魚佔領,九江本地產石魚微乎其微。以『廬山』命名的石魚,卻不是產自廬山,這多少讓人感覺有點滑稽!」李時生說。
採訪中,多名業內人士認為,廬山石魚作為九江地區的一個響亮品牌,長期以來沒有得到充分保護和開發,十分可惜。隨著現代商品經濟的發展和人們對天然綠色食品的日益推崇,做大本地廬山石魚規模,能使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得到雙豐收。這是因為,廬山石魚對水質要求非常高,可以說是水體的「天然監測器」。石魚豐產,也就意味著生態環境優良,而良好的生態環境就是一個地方最大的品牌。因此,政府部門應通過多種方式,大力扶持九江本地石魚養殖加工業,儘快擺脫家庭作坊式的加工方式,使其做大做強。
「只有喝廬山甘泉長大的石魚,才能沾上廬山的靈氣,才是上乘珍品,我們應該讓廬山石魚都沾上這份靈氣,只有這樣,廬山石魚市場才能正本清源,不斷壯大!」採訪結束時,李時生等業內人士這樣對記者說。
■首席記者曹誠平 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