廬山石魚是廬山著名的特產「三石」之一,它生長在廬山的峽谷溪流、瀑布石澗當中,利用它特有的吸盤功能棲附在峽谷溪流的巖石上或山澗中的石縫間,把巢穴築在溪流較緩的巖石縫裡,故名「廬山石魚」。據《廬山志》記載:「砂鯉大者寸許,小者三、四分,群遊澗水中。」是一種小型魚類櫛蝦虎的幼魚,頭部扁平,體細長,前部渾圓而後側扁,有兩個背鰭,成魚體長只有50-60毫米,所捕到的幼魚多在10-30毫米左右,如同繡花針大小差不多。故而又得名「繡花針」。
廬山石魚作為珍品食用據《廬山志》記載始於清代,迄今已有一百多年的歷史了。廬山石魚在民國年間吳宗慈編撰的《廬山志》也有詳實介紹。1996年江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發行的《廬山志》中介紹到:石魚屬彈塗魚科(Gobudae),體小,長約三十至四十毫米。頭長為體長之四分之一而強,體高等於頭長。背鰭兩個,第一背鰭有六刺,第二背鰭有十四刺。頭闊為頭長之三分之一,吻長為頭長之四分之一而強,眼為頭之五分之而弱,眼間距為頭長之四分之一。體長而略偏(扁),被(披)以鱗片。頭之兩頰亦有鱗。眼高,偏前方。下顎稍突出,口大而斜,吻鈍,鼻孔在眼前,齒小,無小須,無側線,鱗片大。第二背鰭在第一背鰭後。腹鰭二個,分離。胸鰭低。臀鰭與第二背鰭相對。尾叉狀。體側有八至十四直立條紋。可作食品,為廬山名產。」可見廬山石魚體態堪稱奇美。
廬山石魚喜歡在廬山的澗潭石縫中巢棲,或在清涼處以砂石覆蓋的小水澗棲息生活,所以古人叫它為「砂鯉」。廬山多峰谷深壑,溪澗河流數不勝數,為廬山石魚的生長繁衍創造了優越的生態環境。廬山石魚當每年的四月下旬至五月產卵於澗溪中,幼魚只一年就可長成成魚。在每年端午節前後即為榴月仲夏之際,當水溫升到22-26度時,暴雨後放晴,首次「魚訊」就來臨了,石魚隨著山澗洪水浮遊而下,聚集在深潭中、整個澗穴中,石魚戲水、密麻閃躍不計其數,此時是捕石魚的最好時機,每次訊期約3-4天。直至仲秋也還會出現汛期。若論其品質,尤以頭、二、三期魚訊的廬山石魚為佳品。這時捕獲的石魚體質纖嫩、體個均勻,加工後的魚乾呈奶油黃色,並且光澤鮮明。
廬山石魚肉質鮮嫩香醇且營養成分非常豐富,尤為產婦難得之滋補品。加之產量極少已是宴席上難得的山珍佳餚。以廬山石魚烹調出來的地地道道不可複製的廬山味道當屬廬山地方特色菜:石魚果露捷、石魚爆蛋等。現在餐館所用食材皆為山下湖泊所產的替代臆想品,而不是廬山峽谷溪流、瀑布石澗當中難得一見的廬山石魚。但凡來廬山旅遊的嘉賓貴客均覓機品嘗正宗的廬山石魚佳餚以飽口福,不亦樂乎。
友情提示:《廬山石魚》圖文資料由廬山味道全新整理髮布,旨在幫助來廬山旅遊的小夥伴們真正的了解知曉廬山著名的特產「三石」之一,避開一些不必要的煩惱和不愉快,開開心心的來廬山旅遊。如需轉摘請註明出處,謝謝合作!#廬山旅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