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15個院系36名同學歷經近7個月 完成燕園石刻文物數位化檔案

2021-01-15 北晚新視覺網

栩栩如生的翻尾石魚、典雅莊重的華表、巧奪天工的石麒麟、精雕細刻的梅石碑……這一件件明清時期留存下來的石刻文物輾轉來到燕園安家,早已成為現在北京大學校園裡亮麗的風景。如何更好地保護燕園石刻文物遺產,成為社會關注的熱點。

去年12月,數位化工作坊人員開始對部分石刻文物進行清理。

近日,北京大學部分石刻文物遺產數位化採集建檔項目工作坊通過評審和驗收。這項工作由北京大學文物保護與管理辦公室、圓明園管理處共同發起,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與北京大學考古虛擬仿真實驗教學中心承擔,北京大學文物愛好者協會和燕園文化遺產保護協會共同參與。在考古文博學院副院長張劍葳和學院工程師尚勁宇的指導下,工作坊中來自北大15個院系的36名同學,通過室內外作業,用近7個月的時間,完成了校園內30件石刻文物的數位化採集建檔工作。

運用多項技術▶創建文物數位化檔案

去年12月,北大考古文博學院張劍葳副院長接到北京大學文物保護與管理辦公室和圓明園管理處的委託,希望對散布在校園內的石刻文物遺產進行數位化建檔工作。由於一直負責學校考古虛擬仿真實驗教學中心的教學工作,張劍葳覺得此次建檔工作是一個很好的機會,「一方面,項目能夠利用教學中心推行的創新數位化採集、建模等技術手段充分記錄文物信息;另一方面,文物保護、遺產保護是學院教學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對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是非常有幫助的。保護國家的重點文物,讓同學們行動起來,從身邊就能做起。」在北大文物愛好者協會、燕園文化遺產保護協會等多個學生社團的共同參與下,「北京大學部分石刻文物遺產數位化採集建檔項目工作坊」成立,同時面向全校招募志願者,最終來自15個院系的36名同學加入工作坊。「很高興看到,有這麼多不同院系的同學對文物保護的工作如此感興趣。我們希望能夠通過工作坊的活動,向大家宣傳和普及文物保護的知識,讓大家在親身體驗中感受文物的魅力。」張劍葳說。

「與傳統的記錄文物方式不同,我們並沒有採取簡單的『拍照+表格信息』的形式,而是利用數位化的採集建檔方式,採用三維雷射掃描、近景攝影測量、全景攝影和全球衛星定位等技術,對石刻文物的分布位置、現狀環境、空間和紋理信息進行了記錄。」吳煜楠是參與此次項目的工程師,與工程師尚勁宇一起負責項目技術的研究。據介紹,全景攝影配合全球衛星定位技術,記錄石刻文物分布位置和現狀環境信息,形成全景照片;三維雷射掃描記錄石刻文物空間信息,形成點雲模型;對石刻文物表面浮土清理後,近景攝影測量記錄紋理信息,結合空間信息,形成紋理模型。「本次工作坊在技術方案和數據管理上分別進行了創新。結合了三維雷射掃描和近景攝影測量的優點,使用三維雷射掃描採集點雲模型,為近景攝影測量提供控制尺寸,進而形成直觀、準確的三維紋理模型,並且降低了數位化難度和成本。與此同時,在數據管理上,團隊設計了地圖、全景、模型和圖像的管理和利用系統結構,對龐大的數據進行分級加載顯示,使用瀏覽器可以方便訪問數據,實現文物數據信息的便捷、可視化的管理,也為將來的展示利用提供支持。」吳煜楠介紹。

上冰土法掃描▶給翻尾石魚全身「體檢」

「在做好充分的前期準備後,戶外的實地採集工作大致分為文物本體的清理、三維掃描、攝影建模三部分。」考古文博學院研究生馬青龍主要負責組織學生志願者,同時協助教學和技術講解工作。去年12月中旬起,工作坊的數位化採集工作正式開始。

未名湖西岸附近有一尊白色石魚雕像,身雕鱗片,翻尾翹首,張口朝天,宛若真正的魚兒躍出水面,遠遠望去,像是將博雅塔影含在口中。這樣一種新穎的造型,帶著熟悉的中式古樸氣息卻又透露著強烈的異域色彩。考古文博學院16級本科生王可達是燕園文化遺產保護協會的成員,對校園中的各處文物做過考證。在此次活動中,他不僅擔任志願者,還負責為同學們講解文物的歷史淵源。王可達告訴記者,根據文獻記載,此石魚身長1.65米,高0.87米,下部魚肚寬0.9米,上部魚嘴寬0.42米,名叫翻尾石魚,可能是圓明園長春園北部西洋樓建築群西南角「諧奇趣」前面的圓形噴水池中的裝飾構件。翻尾石魚原位於大型海棠式噴水池正中,口內噴出水柱可上升十餘米,屬於西洋石刻藝術。圓明園慘遭英法聯軍洗劫之後,石魚被朗潤園主人載濤購得,放置在朗潤園多年,又由燕京大學1930屆學生在畢業時買下贈給母校,從此才得以在未名湖安家落戶。

借著未名湖結冰,數位化工作坊人員清理翻尾石魚。

如今「石魚含塔影」已成為未名湖勝景之一。可是,怎樣掃描和拍攝在未名湖水裡「暢遊」的石魚,一睹其精美的紋刻工藝呢?同學們最開始想到的是乘船到湖中拍攝,然而這個方案很快被否定了,因為支撐三維掃描儀的三腳架在流動的水面上無法保持穩定。怎樣讓水「不動」呢?結成冰就好了!借著冬天北大未名湖湖面結冰的契機,同學們冒著寒冷,登上了冰面,給翻尾石魚做了個全身「體檢」。冰上採集期間,他們還學會了不少「土」辦法,比如,為在光滑的冰面上穩定好三腳架,將三腳架的三隻腿分別用布包住,加大摩擦力等。與此同時,他們還趁著湖面結冰,鑽進未名湖上西式石平橋的橋洞,全方位捕捉記錄文物本體及周圍環境的信息。「所以,此次工作坊的活動能夠很順利地開展,一個非常巧的契機就是在冬天進行。我們可以下到冰面上,近距離地去做拍攝。」馬青龍說著,便和吳煜楠工程師一起為記者展示電腦上呈現出來的三維模型,「你看,這裡放大一點就能發現石魚身上有一些風化的痕跡,周圍的冰面也被拍攝出來形成影像。」

合力高空作業▶拍攝8米高華表全貌

西校門內辦公樓前草坪上立有兩根高大精美的華表,歷經百年滄桑,給園子增添了幾分典雅與莊重。據記載,這一對華表可能是圓明園安佑宮遺物,至遲當造於乾隆七年(1742),原本一共有四根,另一對在國家圖書館文津街分館院內。華表為漢白玉石雕,刻蟠龍雲氣,通高約8米,下為八角形須彌座,座高1.24米,每一面都刻有一條正面龍,周身飾有各種寓意吉祥的花紋圖案,雕刻精細。在肖東發的《風物:燕園景觀及人文底蘊》一書中,還記錄了這對華表的一段淵源:「但是仔細觀察一下這對華表,會發現一粗一細,並不是一對。原來1925年燕京大學建校舍時,只從圓明園運來了三根,第四根卻被運到城裡,1931年曾橫臥在天安門前道南。當北京圖書館建文津閣新館時,欲將燕大多餘的一根華表搬走與天安門前的另一根合成一對,不料搬運時陰差陽錯,結果燕大和北圖的華表皆不成對,成就了這一樁趣事。」

 

數位化工作坊人員拍攝華表全景。

這樣一座總體高達9米的大物件兒,怎麼拍到高處的影像是個難題。「通常情況下,我們會用無人機進行拍攝,但是校園中禁止無人機起飛,所以我們就改用碳素高杆拍攝華表高處的造型和花紋圖案。」吳煜楠介紹,同學們在實際操作時用了兩個三腳架組合起來才將高杆穩住。「一般的拍攝只要一個人就能搞定,在拍攝華表時,我們動用了三名成員,兩名同學扶杆,一名同學操作。而且高杆升到9米的高度,力矩是非常大的,所以還要找兩個力氣大、個子高的同學扶杆。」除此之外,拍照對天氣的要求也很高,要避開大風天,最好選多雲的陰天,「這樣在拍攝時才能保證文物受光均勻,拍攝出來沒有陰陽面,保證圖像能夠看得清。」

經過室外三維掃描、攝影建模、全景拍攝,以及後期室內數據處理等多種技術手段的組合,工作坊取得了反映石刻文物保存環境的全景圖片數據、精確記錄空間尺寸的點雲模型數據以及逼真還原石刻文物的紋理模型數據,完成了30件燕園石刻文物遺產的數位化建檔。張劍葳介紹,此次工作坊數位化建檔將為今後石刻文物保護、修繕和展示利用提供重要基礎數據。今年,在北京大學文物保護與管理辦公室的指導下,工作坊將繼續開展校園內剩餘石刻文物的數位化記錄工作。預計12月前,完成校內全部石刻文物的數位化記錄工作,並將數據成果錄入數據管理和展示系統。屆時也會上線對學校師生開放,讓大家共同了解和保護身邊的文物。

 

來源:北京晚報 記者 李祺瑤  圖片均由北京大學部分石刻文物遺產數位化採集建檔項目工作坊提供

相關焦點

  • 《燕園草木》出版——北大終於有了自己的植物志
    2011年9月2日下午,「桃李芬芳遠,燕園草木深」暨《燕園草木》(精裝版)新書首發式在北大新生物樓一層的陽光大廳舉行。《燕園草木》一書由北京大學原校長許智宏和生命科學院副院長顧紅雅共同主編,歷時一年多,薈集了校內外多個部門院系的近二十位專家、學者和學生,篩選了185種校內常見及特色植物,對每一種植物都進行了中英文的植物學形態、分布區域、生長習性的描述,部分植物還附有雋永的散文短文,或者節選自季羨林、宗璞等名家,或者出自其他北大師生飽蘸深情之筆觸。
  • 唐陵石刻保護調查:石刻文物保存現狀堪憂
    2001年,富平的5個唐陵被批准 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5月12日,記者驅 車趕到位於富平縣曹村鎮陵前村北的唐順宗李誦豐陵。豐陵所在山叫虎頭山,系金甕山東南的餘脈。虎頭山向東地形逐漸降入平原,當地群眾稱其為一臥虎形,能看 出虎頭、虎腿、肚臍等。「哦,要尋那個石頭六稜碑子,車開不上去,得走小路才能行。」
  • 摩崖造像淹沒水下36年重見天日
    摩崖造像淹沒水下36年重見天日  「白河佛爺灣摩崖造像」系普查登記文物項目 文物部門正開展調查研究  多年淹沒在水庫中,「白河佛爺灣摩崖造像」因此被披上了一層神秘面紗。  三尊淺浮雕造像並列於同一塊巖石上,形制體量相當,均為坐式,每尊高約1.7米、寬約0.8米。左側石像漫漶不清;中間石像隱約可以看出輪廓;右側石像保存相對較好,石像雙耳垂肩,短頸,身著通肩大衣,裙於胸前打結,雙手交於腹前,陰線勾勒衣褶,下承蓮花寶座,背後有浮雕的頭光和背光。石像前擺放著新鮮的蘋果,系水庫工作人員供奉。
  • 臺北「中研院史語所」展示珍藏文物
    臺北「中研院史語所」展示珍藏文物 2008年05月10日 20:41 來源:中國新聞網   傅斯年等人八十年前奉「中研院」院長蔡元培之命於廣州創立的「中研院」歷史語言研究所今年慶八十華誕。5月10日,該所舉辦展覽,將商朝馬車、漢代石刻畫像拓本等珍貴文物以數位化方式呈現於臺北「臺灣民主紀念館」。圖為展覽中陳列了該所發掘的三千年前西北岡遺址青銅人面(左一)的仿製品等。
  • 唐陵石刻被「洗澡美白」? 文物部門:虛假信息
    網帖配圖指文物部門給石刻「洗澡」  5日,在社交媒體的網頁上幾乎都能看到這樣一則帖子,內容為唐陵的石刻被「洗澡」了,網帖還配有7張石人石馬的照片。  網帖說,五一當天,發帖人陪香港和北京來的朋友遊覽了唐陵中的建陵和崇陵,發現「石人石馬上那千年包漿不見了」。
  • 文物專家回應乾陵石刻為何「洗澡」 為去掉病害
    乾陵千年石雕被「美白」 遊客驚呼看不懂 2014年11月27日,乾陵。鎮守帝陵的兩尊石獅子成了「黑白配」,引起眾多遊客好奇。 華商報記者 鄧小衛 攝  昨日,華商報A07版報導了乾陵石刻被「洗澡」一事。
  • 月陂亭:石壁上的石刻家譜
    石壁一側,27方古石刻聯成一條摩崖碑刻長廊,叫做月陂亭。這是一個有故事的古村落,2007年被建設部、國家文物局公布為全國歷史文化名村,2012年被住建部、文化部、財政部列入中國傳統村落。上甘棠村古建築群、月陂亭摩崖石刻先後於2006年、2013年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上甘棠村以「千年古村」之名,與千家峒、「千古奇書」女書並稱為江永「三千文化」。
  • 北京大學:哪個院系的學生學習最「瘋狂」?北大學生:我也說不清
    北京大學院系眾多,綜合實力很強,但是,哪個院系的學生學習最「瘋狂」?江湖流傳太多「版本」:甲版本:數學學院(數院)、物理學院(物院)、生命科學學院(生科)、信息科學技術學院(信院);乙版本:數院、物院、化院(化學與分子工程學院)、信科;丙版本:數院、物院、化院、生科;丁版本:數院、物院、工院(工學院)、信科;戊版本:數院、物院、醫學部、生科。所以,北大院系的學生,學起來真的很「瘋狂」。
  • 看看孔府「老文物」裡的新亮點 曲阜文物數量全省居首
    2015年,它成功入選第四批「中國檔案文獻遺產名錄」及山東首批「珍貴檔案遺產名錄」。2016年5月19日,在第七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記憶工程亞太地區委員會(MOWCAP)大會上,《孔子世家明清文書檔案》入選了世界記憶亞太地區名錄,填補了曲阜在世界文獻遺產領域的空白。
  • 通過燕園讀懂歷史:什麼是歷史?由記憶構建出的現實真實即為歷史
    這一次,讓我們帶著這些疑問,通過燕園來真正讀懂歷史。通過燕園讀懂歷史:燕園的前世今生今天北大的校園又稱為「燕園」,被胡適贊為世界上最美麗的校園,就是這樣一個燕園,一個校園,它也有自己獨特而又豐盛的歷史。現在北大校園的所在地是原來的燕京校園。
  • 這位北大教授,想做個語言學的麥田守望者
    閃亮的日子:集體舞、語言學和「昌平園廣播電臺」1994年,600多名文科生收到了北大錄取通知書,寫明第一年入住昌平園,第二年回到燕園。被中文系錄取的汪鋒即是其中一位,他有點疑惑:昌平園和燕園什麼關係?報到後他才明白,原來昌平園是北大在昌平的一個科研基地,俗稱北大200號。那一年首次啟用為本科生的校區。在這個校內都是同學、校外都是果園的小天地裡,剛入學的新生們還不曾為學業苦惱,先熱熱鬧鬧地忙起了國慶45周年慶祝活動——跳集體舞。
  • 北京大學科技創新大會舉行……【北大發布(11.9-11.15)】
    學校機關各部門共22支隊伍近200人參加了比賽。日,北京大學國家治理院、韓國成均館大學成均中國研究所聯合舉辦「新冠疫情與東亞防疫治理比較研究」線上國際研討會。日,北京大學2019-2020學年「優秀學生幹部標兵」評選展示會在光華管理學院舉行,經各院系從全校276名優秀學生幹部候選人中提名推薦,47名候選人參與此次評選展示。
  • 北大「黃金一代」傳奇續寫:從奧數冠軍到數學家,他再回燕園
    再度回到燕園的他,多了一個稱號——北大數學的「黃金一代」。  2000年前後進入北大數學學院的學生,因在數學領域取得了不俗成績,被稱為北大數學「黃金一代」,其中包括1999年入校的劉若川、許晨陽,2000年入校的李馳、袁新意、惲之瑋、張偉、朱歆文,2001年入校的魯劍鋒、馬宗明、肖梁,2002年入校的王博潼,2003年入校的劉一峰等等。
  • 寫在新食堂「家園」開餐之前|時光裡的北大味道
    有一則故事是這樣的,一名同學在大飯廳吃完飯後被同桌者叫住,對方指著桌面嚴肅地詢問他來自什麼系。那名同學看到了桌上自己吃飯時掉下的米粒,心裡非常慚愧,於是將飯粒撿起來吃掉,認真地保證下次絕不浪費一粒米。一簞食、一瓢飲,卻不改其樂,這是那一代人的共同記憶。
  • 燕園味道滋潤味蕾 家園濃情溫暖心田——北大家園食堂開業 校園再...
    11月30日,師生翹首以盼的家園食堂正式營業,以嶄新面貌迎接師生的到來。一層自助選餐區設有米飯自助售賣機,1.2兩、2兩、3兩三個規格供師生選擇,節省了購餐時間。出口處的「機器人收銀員」頗為亮眼。師生將菜盤置於結算桌面,屏幕上會自動出現價格,點擊確認後刷卡即可完成菜品結算。四層還支持小程序在線自助下單和實現行動支付。
  • 北京大學召開第1000次校長辦公會……【北大發布(9.7-9.13)】
    >「9月7-8日,北京大學2020年新任教職工崗前培訓在校內舉行,校本部新任教職工近170人參加了培訓活動。15位北大人獲「全國抗擊新冠肺炎疫情先進個人」,3個北大集體獲「全國抗擊新冠肺炎疫情先進集體」,1位北大人獲「全國優秀共產黨員」。」
  • 北大數學科學學院院長寄語2020新生:立志做國家需要的數學家!
    立志做國家需要的數學家——在2020年開學典禮上的講話北京大學數學科學學院院長 陳大嶽各位同學各位老師:大家下午好!在這秋高氣爽的美好時節,我們數學學院迎來了200名本科生、82名碩士研究生和73名博士研究生。得天下英才而育之,為師者最大樂事!首先我代表數學學院全體師生向大家表示熱烈歡迎!
  • 在北大讀「一個人的專業」是怎樣的體驗
    新華社北京6月1日新媒體專電 題:在北大讀「一個人的專業」是怎樣的體驗  新華社「新華視點」記者 許晟、魏夢佳  又是一年畢業季,又是一個人的畢業照。  北京大學古生物學專業有「六代單傳」之稱,近8年來只有6名學生。這樣獨一無二的大學生活是一種怎樣的體驗?  他為什麼選擇古生物學專業  安靜樂觀,不溫不火,22歲的安永睿在北大燕園裡並不那麼惹人注目。  大學之前,他就喜歡生物和物理,尤其熱愛週遊。
  • 北大數學「黃金一代」惲之瑋獲2020西蒙斯學者獎,曾被稱為「惲神」
    在北大數院學習期間,惲之瑋所學課程取得了19門100分、7門99分的好成績,是同學們眼中的「惲神」;他看理論書籍感覺就像閱讀小說,每天研究10小時以上的數學而不覺疲倦。20年後的今天,他已成長為表示論、數論和代數幾何方向傑出研究者,此次的西蒙斯學者獎也是他繼2018 ICM報告人、拉馬努金獎、科學突破獎—數學新視野獎等國際大獎後獲得的又一殊榮。
  • 北大哲學系「70後」同學會在京舉行
    中國青年網北京10月13日電(實習記者 蘇賀)金秋十月,來自全國27個省市的30位白髮蒼蒼的老人相聚北大燕園,共慶入學五十周年。這些老人是北京大學哲學系64級系友,平均年齡已超過70歲,是名副其實的「70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