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崖造像淹沒水下36年重見天日

2021-01-08 新華網客戶端

  摩崖造像淹沒水下36年重見天日

  「白河佛爺灣摩崖造像」系普查登記文物項目 文物部門正開展調查研究

  多年淹沒在水庫中,「白河佛爺灣摩崖造像」因此被披上了一層神秘面紗。近期,延慶區白河堡(bǔ)水庫持續向下遊輸水,隨著水位降低,這組摩崖造像漸漸露出水面。據北京青年報記者了解,這是白河堡水庫蓄水36年以來,佛爺灣摩崖造像的首次「現身」。

白河堡水庫「佛爺灣」全景

安插木樁的圓形鑿孔

  隱沒36年 摩崖造像「現身」

  白河堡水庫位於延慶區東北部,距離北京市區約110公裡。近日,北青報記者走訪白河堡水庫,乘巡邏船行至一處名為「佛爺灣」的水域,在一塊花崗巖崖壁上見到了「出水」不久的摩崖造像。

  三尊淺浮雕造像並列於同一塊巖石上,形制體量相當,均為坐式,每尊高約1.7米、寬約0.8米。左側石像漫漶不清;中間石像隱約可以看出輪廓;右側石像保存相對較好,石像雙耳垂肩,短頸,身著通肩大衣,裙於胸前打結,雙手交於腹前,陰線勾勒衣褶,下承蓮花寶座,背後有浮雕的頭光和背光。石像前擺放著新鮮的蘋果,系水庫工作人員供奉。北青報記者注意到,石像周圍存在明顯的斧鑿痕,以及安插木樁用的方孔和圓孔。右側石像上端的斧鑿痕中,刻有「石匠」二字;佛像左下方的刻字較為模糊,能辨識出來的只有「安、馬」兩個字。兩處字體都比較隨意。

  水位下降16米 石佛得以重見天日

  摩崖造像如何成為了「水下文物」?據北青報記者了解,1983年竣工的白河堡水庫,是白河引水工程的重要組成部分,存水最高時達到6000多萬立方米,摩崖造像因此被淹沒。白河堡水庫工作人員魯冰玉告訴北青報記者,今年10月1日前後,水庫開始向下遊輸水,存水量已減至800多萬立方米,水位下降了16米,石佛因此重見天日。魯冰玉坦言,他在白河堡水庫工作了20年,常聽當地老人說起「佛爺灣」,這是他頭一次親眼見到這組石像。

畫面右側的摩崖造像保存相對完好,左側像和中間像略顯模糊

摩崖造像旁尚存「安、馬」二字

  石像可能出自元代 目前水位將維持一年

  此事引起了延慶區文物管理所的關注。延慶區文管所副所長於海寬介紹說,他的一個同學在白河堡水庫工作,10月中旬發給他石像的照片,他隨即和同事去現場查看,發現這正是延慶區隱沒多年的普查登記文物——白河佛爺灣摩崖造像。

  因為石像多年來被水淹沒,於海寬在延慶從事文物工作14年,這是他第一次親眼看到白河佛爺灣摩崖造像。「延慶區文物部門在職的同事,沒人親眼見過這組摩崖造像。」於海寬告訴北青報記者,他的父親於秉銀,曾任延慶縣文物管理所所長,1983年以前白河堡水庫尚未建成,在進行文物普查時,老父親曾親眼見過白河佛爺灣摩崖造像。1983年水庫建成,1984年蓄水,石佛便沒於水下。

  在延慶區文物管理所的檔案中,北青報記者看到了上世紀80年代初拍攝的白河佛爺灣摩崖造像。歷經30多年,浮雕的立體感發生了一定程度變化。於海寬解釋說,從目前的狀況看,水流對於摩崖造像的影響和空氣流動差不多,好在白河堡水庫的水流比較緩和,對於石像衝擊較小。

  石像出自哪個歷史時期?面部細節為何缺失?於海寬研究發現,石像所在崖壁,附近是明代的靖安堡,在遼、金、元三代,這裡曾是御路的一段,名為黑谷路。元代尚佛,因此御道兩側有不少佛像石刻,通過形制判斷,這組石像出自元代的可能性較大。就石像面部來看,不排除其在歷史上遭到過人為破壞。於海寬透露,白河堡水庫目前的水位,估計還能維持一年左右。接下來,他們會請石刻文物專家,對這組石像的斷代、保護措施做進一步論證。 (記者 崔毅飛)

相關焦點

  • 自貢摩崖石刻之洞雲村摩崖造像
    洞雲村摩崖造像位於自貢市大安區三多寨鎮洞雲村4組(原屬鴛鴦鄉)東崖坡上,坐東向西,始鑿於明萬曆十五年(1587),分布面積約200平方米。造像一龕三尊,為釋迦摩尼與弟子迦葉與阿難。現為大安區文物保護單位。
  • 沉睡300餘年的「水下龐貝」泗州城香華門遺址因旱重見天日
    近日,持續的高溫少雨導致淮河水位大幅下降,一直淹沒在水下的有著「水下龐貝城」之稱的泗州城,在因洪水肆虐而被深埋水下330多年後,其香華門遺址重見天日。江蘇省盱眙縣相關部門緊急調度水源進行灌注保護,泗州城香華門遺址將重歸水下。 泗州城始建於北周,隋朝時毀於戰亂,唐代重新興建。
  • 「東方龐貝」泗州古城重見天日 深埋水下三百年(圖)
    因洪水肆虐而被深埋水下330多年的「東方龐貝」泗州城,經過南京博物院考古所三年多的考古發掘,近日已確定了古泗州城遺址範圍,一大批珍貴的文物「重見天日巨浪排山倒海地衝入,瞬間,一座城市被淹沒得無影無蹤……在大型災難影片中經常出現的這一幕,曾在現實中真實上演。在330多年前的清康熙19年(公元1680年),繁盛了千餘年的泗州城,在一場持續了70多天的暴雨中被徹底淹沒,永遠從地圖上消失了。近日,記者從南京博物院考古所獲悉,這座沉睡了數百年的「東方龐貝」,有望重見天日。
  • 靈隱佛像損毀令人心驚 飛來峰摩崖石刻亟待搶救
    新華網杭州7月14日電(章苒餘勤)「如果不對飛來峰摩崖石刻進行保護和修復,50年後,這些精美的佛像將消失殆盡,徹底失去其文物和觀賞價值!」  杭州靈隱飛來峰相傳是從西天外飛來,古代藝術大師在這裡留下了鬼斧神工的摩崖佛像群,歷代文人騷客更是在此山留下不少題詠。飛來峰因獨特的石灰巖地質構造,怪石嵯峨、古樹繁茂,與周圍群山風貌迥異。然而正是這種石灰巖地質和江南的潮溼多雨,使得歷經千年保存下來的飛來峰摩崖造像在雨水侵蝕下漸漸面目全非。
  • 風華齊魯|山高谷深崖壁上,深藏57龕唐代佛教造像
    石門坊摩崖造像群位於山東省臨朐縣城西10公裡的石門坊風景區內,在石門山谷的最北端、唐代崇聖寺遺址的北部懸崖峭壁上。這裡山高谷深,自古以來佛教文化較為繁榮。
  • 晉城不止有白馬寺,斷崖上有一寺廟,有90座摩崖石刻,當地人都難爬
    石佛寺建立在砂巖上,建築群沿著10高的斷崖高高低低分布著,摩崖石像就在斷崖上靜靜地「修行」著,這些石像被文化學者稱為「神奇音符」。走入石佛寺,新修建的廟宇多是紅牆黃頂,門口建有鐘鼓樓。砂巖基質上的摩崖石佛造像群比較罕見, 到此一遊的遊僧精心地雕刻佛像。我們不僅感嘆古人的毅力和堅持,在這樣幽靜的地方刻出了那麼多佛像,據歷史記載這座石佛嶺上最多有500多座佛像,最初的雕刻始於北朝,造像群曾有「北魏壬子年六月十九日」的題記,後來經過隋唐直至明清,至今只留存90多座石像。
  • 那些淹沒於水下的古代城市遺蹟,你想看的都在這裡!
    不過,在1996年,由考古探險家弗朗克·戈迪奧領導的水下探險隊再次發現了它,戈迪奧在水下廢墟之中找到了大量的古代文物,這一考古發現無疑是影響世界的,因為該水下遺址可謂是一個古代文物的寶庫,其中許多還沒有被人們發現。埃及政府希望利用國際社會對該遺址的興趣,建立一個水下博物館,遊客可以在這裡親眼看到這座沉沒的古代城市。
  • 紐西蘭冰川驟融,大量遠古「生物」重見天日,是喜?是憂?
    根據NOAA發布的新數據指出,2020年北極地區的海洋冰層也創下了歷史新低,冰層覆蓋率是過去的一個多世紀第二低值,僅次於2016年的谷值。1985年和2019年冰層覆蓋情況NOAA在8月發布了2019年極地冰覆蓋數據,報導顯示,當年北極海洋冰中薄冰佔總冰量的
  • 紐西蘭冰川驟融,大量遠古「凍屍」重見天日,是喜?是憂?
    根據NOAA發布的新數據指出,2020年北極地區的海洋冰層也創下了歷史新低,冰層覆蓋率是過去的一個多世紀第二低值,僅次於2016年的谷值。1985年和2019年冰層覆蓋情況NOAA在8月發布了2019年極地冰覆蓋數據,報導顯示,當年北極海洋冰中薄冰佔總冰量的
  • 在距海岸線40公裡水下36米處,科學家發現兩個史無前例的古老城市
    在距海岸線40公裡和水下36米處,科學家發現了兩個史無前例的古老城市。在印度的傳說中,奎師那王國被洪水淹沒,奎師那也是印度教中最受崇拜的神。
  • 榕城十八景:鼓山摩崖石刻 閩都千年碑林(組圖)
    公路和索道間,有條「之」字形石階古道,拾級蜿蜒而上,直達湧泉寺,沿途勝跡眾多、林壑優美,還有不同年代、風格迥異的摩崖石刻。「如果走馬觀花,忽略了沿途大量美景和摩崖石刻,實在是可惜。」遊客林依伯的話,道出了不少遊人的心聲。  「遊覽鼓山的人,一般先到湧泉寺,然後再尋幽探勝。」
  • 中國第一奇洞,貴州織金洞的摩崖石刻一覽,現代人刻的
    進入織金洞,首先會經過一片摩崖石刻,高聳的石壁上雕刻了許多讚美織金洞的名句。但這些摩崖石刻又和古代的石刻不同,其根本原因還是在於古代的時候,織金洞沒有被發現。所以說,織金洞石壁上的摩崖石刻都是現代雕刻的,仔細查看了一下,最早也是解放過後,距今也只有幾十年的歷史。
  • 「摩崖石刻」永州閃亮的黃金名片!
    之後,元結請當時有名的書法家季康、瞿令問、袁滋分別用玉箸、懸針、鐘鼎三種風格各異的篆體書寫出來,刻在了三處摩崖上,成為「浯溪碑林」的開山之作。大曆六年(公元771年),元結守母喪隱居浯溪,好友顏真卿從江西撫州刺史卸任北歸,特意來看元結。元、顏兩人都是平定「安史之亂」的中興功臣,又是志同道合的好朋友,分別多年,此刻相見,彼此十分高興。
  • 水下的發現:這些年來,人類在水下找到的10個神秘發現
    水下的世界帶有了許多的未知和神秘感,要想完全探知水下的一切,人類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因為水下世界太過於龐大,人類的科學技術水平也讓一些水下探索存在障礙。但這麼多年來,人類已經找到了許多神秘的水下發現。從一個新發現的物種到失落的希臘堡壘,今天我們就要和你分享水下的發現:這些年來,人類在水下找到的10個神秘發現。
  • 海底寶貝有望重見天日!膠州灣外圍海域水下考古正式啟動
    8月11日上午,2020年青島膠州灣外圍海域水下考古調查工作在青島海事局前海碼頭正式啟動。國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遺產保護中心水下考古研究所所長姜波,省文化和旅遊廳副廳長王廷琦,青島市文化和旅遊局黨組書記、局長朱鐵一、副局長辛龍以及青島海事局相關負責同志出席開工活動,並為水下考古隊授旗。活動由青島市文化和旅遊局副局長辛龍主持。
  • 中國古代10大工程,至少領先了世界幾千年?
    樂山大佛中國最大的一尊摩崖石刻造像樂山大佛,又名凌雲大佛,開鑿於唐代開元元年(713年),完成於貞元十九年(803年),歷時約九十年。位於四川省樂山市南岷江東岸凌雲寺側,瀕大渡河、青衣江和岷江三江匯流處。大佛為彌勒佛坐像,通高71米,是中國最大的一尊摩崖石刻造像。
  • 幾十億年來,地球上的海洋為何總是不能淹沒陸地?
    其實是可以淹沒的,現在海平面由於兩極冰川融化其實已經在抬高了,只不過地球上的水資源有限,且地球體積太大,並不能淹沒海拔高的地區而已,其實個大洋底淹沒的陸地其實也十分廣泛呢,只是在水下,大家可能並沒有多大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