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隱佛像損毀令人心驚 飛來峰摩崖石刻亟待搶救

2021-01-20 搜狐網
靈隱佛像損毀令人心驚 飛來峰摩崖石刻亟待搶救
NEWS.SOHU.COM  2003年07月14日16:12  新華網
頁面功能  【我來說兩句】【推薦】【字體:大 中 小】【列印】 【關閉】     新華網杭州7月14日電(章苒餘勤)「如果不對飛來峰摩崖石刻進行保護和修復,50年後,這些精美的佛像將消失殆盡,徹底失去其文物和觀賞價值!」

  杭州靈隱飛來峰相傳是從西天外飛來,古代藝術大師在這裡留下了鬼斧神工的摩崖佛像群,歷代文人騷客更是在此山留下不少題詠。飛來峰因獨特的石灰巖地質構造,怪石嵯峨、古樹繁茂,與周圍群山風貌迥異。然而正是這種石灰巖地質和江南的潮溼多雨,使得歷經千年保存下來的飛來峰摩崖造像在雨水侵蝕下漸漸面目全非。

  佛像損毀令人心驚

  「一線天」是踏進靈隱的遊客看到的第一個景點。這裡的金剛手菩薩、多聞天王、男相觀音,都是元代工匠的傑作,但是哪怕最外行的遊客,到這裡也能一眼看出,這些佛像遭受了嚴重的損毀。

  文物保護專家在「一線天」和「冷泉」兩個景區選擇了22龕佛像,作為搶救瀕危飛來峰摩崖石刻的一期工程。這22龕佛像有的面目模糊、失去立體感,有的面部風格保持雖好,但像身已開始滲水,或因雨水侵蝕已經變色。

  其它幾尊無量壽佛和如來的造像,侵蝕的痕跡更為明顯:有的龕頂出現了明顯的破損,水流可直接到佛像身上,石像整個顏色都變了;有的部分受到水的溶蝕和自然的風化,呈現整片黑斑或鐵鏽色。

  沿著山腳往前走,在有「一線天」字跡的洞口左側有三尊佛像,記者發現,其中一尊龕頂有個大洞,另兩尊裂隙從龕頂貫穿至了整座石像。在冷泉區,一座多寶天王的石像上面有個亭子庇護,資料記載這是近代加建的,本意是保護石像,但因為建得不合理,採用的是前後坡頂,雨水往後直接滲入石像中。

  除了溶蝕、滲水,摩崖石像還患有「危巖崩塌」症。在冷泉深處,有一座精美別致的石像:凸字形龕型,中間是尊勝佛母,其頭頂喇嘛塔頂,頂旁有兩個飛天;佛母左右各有一位菩薩和兩個力士天王,是保存較為完整的石像。但文保人員指著石像上面的六七棵小樹說,隨著樹苗根系的長大,不久就會分裂石頭,對石像造成毀滅性的破壞。

  摩崖石刻需「整容」

  為了搶救這批文物瑰寶,先期來到杭州的建設綜合勘察研究設計院的9位測繪專家在飛來峰上駐紮了2個多月,他們的主要任務是對飛來峰進行地質考察,並為受損摩崖石刻拍攝「全息照片」,建立資料庫,以此作為制定修複方案、實施外科整容的依據。

  為佛像拍攝「全息照片」的第一步是選擇拍攝的控制點並做好標記。測繪組的劉君偉告訴記者,這些佛像十分巨大,每一塊石頭都是他們的勘測對象。

  建設綜合勘察研究設計院文物測繪部主任周建波說,用專用相機為損毀嚴重的一批摩崖造像和題刻拍攝「摩崖造像等值線圖」和「題刻數字影像信息圖」,這種最尖端的數位技術,可以將摩崖造像複製下來,以數字模型永久保存到電腦中。通過數字模型,文物工作者能清楚地看到飛來峰摩崖造像裂縫深度和出水點,據此制定修複方案。

  周建波說,即使這批石刻完全被毀,人們也還能在飛來峰上根據電腦數據重新復原。為飛來峰造像群製作「數碼版」,是搶救瀕危飛來峰摩崖石刻的第一步。根據電腦造像,專家將對其進行會診,找出病因對症下藥,對飛來峰佛像進行外科整容手術,以恢復原貌。

  專家說,這批摩崖石刻經受了千年風吹雨打,對其進行修復、整容和保護,整個工程需花5年-10年的時間。

  文保專家遭遇「江南石刻難題」

  周建波率領的這支測繪小組曾做過龍門石窟、雲岡石窟的保護工程。但在氣候溼熱、雨量充沛的杭州,文保專家第一次遭遇「江南石刻難題」。

  周建波說,這次摩崖石刻保護工作是這支文物保護隊伍遇到的地形最為複雜、難度最大的一次。江南多雨天氣賦予飛來峰獨特的景觀,但是繁盛的枝葉擋住了測繪的觀察角度,給測繪工作帶來極大的不便。

  另外,340座摩崖石刻是從五代到元代500年中陸陸續續完成的,分布在飛來峰的角角落落,為每座佛像製作數碼影像,幾乎就要把整座飛來峰的山巒起伏記入電腦。

  特別是,相比建築在乾燥地區的雲岡石窟、龍門石窟,飛來峰屬於喀斯特地貌,石灰巖的地質結構加上多雨的天氣,使飛來峰上的摩崖石刻極易遭雨水侵蝕。完全暴露在室外的石灰巖地質摩崖造像的修復和保護,對於國內文保界來說是一大難題。

  但這些專家們表示,將儘自己最大努力,解決江南石刻的這些難題。(完)(來源:新華網)










相關焦點

  • 自貢摩崖石刻之洞雲村摩崖造像
    洞雲村摩崖造像位於自貢市大安區三多寨鎮洞雲村4組(原屬鴛鴦鄉)東崖坡上,坐東向西,始鑿於明萬曆十五年(1587),分布面積約200平方米。造像一龕三尊,為釋迦摩尼與弟子迦葉與阿難。現為大安區文物保護單位。
  • 「摩崖石刻」永州閃亮的黃金名片!
    一千多年前,唐代著名詩人元結撰寫《大唐中興頌》,顏真卿揮毫抄清並將墨寶刻於浯溪石崖,引得歷代文人騷客競相尋根追蹤,「打卡」永州,留下了諸多詩詞歌賦和摩崖石刻,成為永州閃亮的黃金名片。為了讓世人更好地了解永州、遊學永州、尋芳永州、吟詠永州,本報特開闢《深讀永州》大型文化系列報導,擬從不同角度、全方位推介永州豐富的歷史人文。該系列報導包括諸多篇章,首先推出「摩崖石刻」系列篇章,以饗讀者。
  • 中國第一奇洞,貴州織金洞的摩崖石刻一覽,現代人刻的
    進入織金洞,首先會經過一片摩崖石刻,高聳的石壁上雕刻了許多讚美織金洞的名句。但這些摩崖石刻又和古代的石刻不同,其根本原因還是在於古代的時候,織金洞沒有被發現。所以說,織金洞石壁上的摩崖石刻都是現代雕刻的,仔細查看了一下,最早也是解放過後,距今也只有幾十年的歷史。
  • 榕城十八景:鼓山摩崖石刻 閩都千年碑林(組圖)
    公路和索道間,有條「之」字形石階古道,拾級蜿蜒而上,直達湧泉寺,沿途勝跡眾多、林壑優美,還有不同年代、風格迥異的摩崖石刻。「如果走馬觀花,忽略了沿途大量美景和摩崖石刻,實在是可惜。」遊客林依伯的話,道出了不少遊人的心聲。  「遊覽鼓山的人,一般先到湧泉寺,然後再尋幽探勝。」
  • 晉城不止有白馬寺,斷崖上有一寺廟,有90座摩崖石刻,當地人都難爬
    而在白馬寺的後山,還有一個不是特別起眼的寺廟——石佛寺,歷史悠久但是鮮為人知,因為山高很多當地人都沒有登上去過,顧名思義,這個小寺的主要景觀是石佛,而且是90多座摩崖石刻,而那些石刻是何時出現的呢?又是誰辛辛苦苦不顧風雨刻上去的呢?
  • 摩崖造像淹沒水下36年重見天日
    摩崖造像淹沒水下36年重見天日  「白河佛爺灣摩崖造像」系普查登記文物項目 文物部門正開展調查研究  多年淹沒在水庫中,「白河佛爺灣摩崖造像」因此被披上了一層神秘面紗。近期,延慶區白河堡(bǔ)水庫持續向下遊輸水,隨著水位降低,這組摩崖造像漸漸露出水面。據北京青年報記者了解,這是白河堡水庫蓄水36年以來,佛爺灣摩崖造像的首次「現身」。
  • 杭州靈隱這個熱心保安能飆英文
    「Oh,sorry.」7月16日,一位外國遊客在杭州西湖景區靈隱飛來峰景區一臉歉意地滅了菸頭,身旁這位身穿黑色制服、一口流利英文,正在對外國遊客進行勸導的就是靈隱管理處(杭州花圃)監察中隊景區分隊保安班長吳亮亮。G20峰會後,每天都有許多外國遊客前來靈隱景區參觀,其中不少是自由行的老外,這時候溝通就成了問題。吳亮亮,是江蘇徐州人,今年是他來靈隱工作的第5個年頭。
  • 月陂亭:石壁上的石刻家譜
    石壁一側,27方古石刻聯成一條摩崖碑刻長廊,叫做月陂亭。這是一個有故事的古村落,2007年被建設部、國家文物局公布為全國歷史文化名村,2012年被住建部、文化部、財政部列入中國傳統村落。上甘棠村古建築群、月陂亭摩崖石刻先後於2006年、2013年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上甘棠村以「千年古村」之名,與千家峒、「千古奇書」女書並稱為江永「三千文化」。
  • 安徽一神秘洞穴,裡面有數百無頭佛像成千古之謎,至今無人知曉
    此外,洞內側牆上還有數百尊南北朝時期雕刻的佛像,雕刻精美,栩栩如生,令人嘆為觀止,被稱為江淮與安徽之間的第一座石窟藝術寶庫。後來,政府把王翹洞列為安徽省文物保護單位。那麼王喬謎窟的奧秘在哪裡呢?洞內雕有500尊佛像,邊牆上刻有一些動物的圖像。這500尊佛像中,有499尊是無頭佛像,似乎是後期鑿掉的。從洞口到洞穴,無論是雕刻還是破損,只有一尊觀音佛像完好無損。
  • 千年打卡勝地 摩崖石刻|淡巖的明媚月光
    在文獻記載的淡巖206方石刻中,宋刻的數量佔152方。包括蔣之奇、周敦頤、範祖禹、柳應辰、黃庭堅、胡寅、楊萬裡等人的作品。  柳拱辰柳應辰兄弟倆對永州山水的發掘也有很大功勞,雖不及元結柳宗元那麼有影響,但他們刻在浯溪、朝陽巖、火星巖、淡巖等地的詩文,是永州石刻文化尤其是宋刻的重要組成部分。
  • 長樂首石山發現疑似史前巖刻群|摩崖石刻|劉文平|崖壁_網易訂閱
    兩人發現,在首石山狀元峰及其周邊存在大規模疑似摩崖石刻群,其中較為密集且面積較大的部分位於狀元峰西側的崖壁和崖面上,其餘則零星分布在狀元峰北坡綿延約1500平方米的亂石叢中。  狀元峰大面積疑似巖刻主要有四處,其中兩處分別位於西北面和西南面的崖壁上,另兩處分別位於西北側和西南側的兩塊崖面上,總面積約50平方米。
  • 猜,「明天」的靈隱路是什麼顏色?
    11月24日,小編行至靈隱路,發現作為秋色葉樹種的無患子,率先登上了舞臺。無患子,也被大家叫做肥皂樹,因其果實經過揉搓後,會像肥皂一樣產生泡沫,且具有清潔功能而得名。靈隱路的無患子頗有些年份,樹形高大,葉子細長,從曙光路口開始,一路延伸至龍井路路口。
  • 唐陵石刻保護調查:石刻文物保存現狀堪憂
    原標題:唐陵石刻保護調查:石刻文物保存現狀堪憂   唐代石刻是中國古代雕刻藝術的重要寶庫之一。而唐獻陵的石虎、石犀,昭陵的六駿,順陵的走獅、天鹿,乾陵的蹲獅、翼馬等,又是唐代石刻作品中被視作中國古典雕刻的典範,是中國陵墓石刻的一個高峰。作為「三百裡唐代石刻露天博物館」,唐十八陵石刻有著極高的歷史和考古價值。
  • 懸疑類文學小說,令人心驚!
    公安廳最隱秘最不可告人的犯罪檔案完全揭露,你將深入一線的犯罪現場,深入剖析詭譎罪案,展現不寒而慄的兇案全記錄令人心驚。直面最令人恐懼、最沉重難解的人性之惡!一連串神秘莫測的死亡,一系列最詭異的犯罪手法。人與惡魔之間,其實只隔著一步的距離。天黑了,請不要閉眼!
  • 巢湖邊一處溶洞,內藏499尊「無頭」佛像,唯獨1尊觀音像完整
    周圍的洞穴包括近百個無頭佛像,完全無法體現我國古代工匠的高超雕刻手法。現在人們也無法探索無頭佛像背後的神秘,但已經成為當地吸引遊客的優勢。紫微洞的名字有點仙氣飄散,大部分遊客認為這個洞穴與神仙有關,甚至民間流傳著紫微洞是修仙洞。古往今來,很多遊客和僧侶絡繹不絕,也許只想觀察洞穴結構,也許想完成修行過程。但是賈美東沒有改掉禪城火的技巧,反而無頭佛像增添了更神秘的氣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