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陵石刻保護調查:石刻文物保存現狀堪憂

2020-12-01 人民網

原標題:唐陵石刻保護調查:石刻文物保存現狀堪憂

  唐代石刻是中國古代雕刻藝術的重要寶庫之一。而唐獻陵的石虎、石犀,昭陵的六駿,順陵的走獅、天鹿,乾陵的蹲獅、翼馬等,又是唐代石刻作品中被視作中國古典雕刻的典範,是中國陵墓石刻的一個高峰。作為「三百裡唐代石刻露天博物館」,唐十八陵石刻有著極高的歷史和考古價值。

  近日網絡上有關唐陵石刻遭「洗澡」的報導,引起網友的極大關注。許多讀者、專家學者也紛紛打電話詢問。那麼,唐陵石刻的保護現狀到底如何?具有極高藝術價值、氣勢宏偉的唐代石刻真的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威脅」?連日來,記者前往數座唐陵進行了實地調查。

  調查:石刻文物保存現狀堪憂

  唐 十八陵主要分布在我省關中渭河以北的鹹陽市和渭南市境內,東西相距150公裡,以唐長安為基點,形成一個102度的扇面,堪稱世界陵墓史上的奇蹟。位於富 平縣境內的元陵、定陵、章陵、簡陵和豐陵,均屬「依山為陵」,雖不屬同一條山脈上,但基本在同一線上,綿延40多公裡。2001年,富平的5個唐陵被批准 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5月12日,記者驅 車趕到位於富平縣曹村鎮陵前村北的唐順宗李誦豐陵。豐陵所在山叫虎頭山,系金甕山東南的餘脈。虎頭山向東地形逐漸降入平原,當地群眾稱其為一臥虎形,能看 出虎頭、虎腿、肚臍等。「哦,要尋那個石頭六稜碑子,車開不上去,得走小路才能行。」在當地村民的指引下,記者穿過山間一段塵土飛揚的羊腸小道,終於在一 處栽種花椒樹的農田中找到了被當地人稱為「六稜碑」的華表。這件位於陵園神道南頭的華表直徑約80釐米,迎風的一側侵蝕嚴重,一道裂縫自上而下貫通整個華 表,最寬處約6釐米,無孔不入的雜草也紮根到華表底部裂縫中。慶幸的是,華表背風一側保存狀況良好,線刻花紋圖案清晰可辨。

  「西 邊的華表遭雷擊,中間裂了口子,頭掉下來,半埋在地裡;東邊的華表倒了,埋在地下。『文革』期間,清朝立的墓碑被掀倒,斷成兩截。後來縣上派人把墓碑粘 上,重新立了起來。」在陵前村村民老黨的記憶裡,華表以北,除了見過清朝陝西巡撫畢沅書寫的石碑,再沒有見過其他石雕。

  當 天下午,記者輾轉來到唐元陵看到,泛黃的麥田中一尊石刻翼馬孤獨地守望著帝陵。「很可惜,翼馬的尾部和底部石座已經破損。」富平縣文物旅遊局文博股股長井 增利告訴記者,唐代帝陵建成以後,各朝各代斷斷續續也設有一定的管理機構,但是歷經一千多年的自然、人為破壞,目前唐陵地面建築已遭到嚴重破壞,大多已蕩 然無存,如今只留存了一批陵墓建築遺址和大量珍貴的石刻。由於長期遭受著嚴重的自然風化和人為破壞,大部分石刻保存現狀堪憂:表層物理、化學、生物風化明 顯,不少石刻有貫穿性裂隙發育;還有少量石刻半埋在地下,或歪斜、或斷裂、或移動原位,長期未得到妥善保護。特別是近代以來,由於經濟社會的發展,唐陵石 刻和其賴以生存的環境也在不斷被周邊農民的生活、生產活動所擾動、蠶食和破壞。

  安全:防盜成了重中之重

  除了自然風化和人為破壞,散布在田野中的唐陵石刻文物也面臨盜竊的危機。

  記者在調查中得知,富平縣境內有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七處(全部為帝王陵墓),散布於全縣各鄉鎮的文物點多達400餘處,分布範圍廣,遺存數量多,而專職文保人員僅十餘名,有限的人力財力對於文物保護工作來講,可謂杯水車薪、捉襟見肘。

  2013年春節期間,唐懿宗簡陵石獅被盜;2010年4月1日,唐肅宗建陵陵寢內城東門青龍門遺址前兩尊石刻蹲獅被盜……「簡陵位置偏僻,除了少數的研究者和愛好 者外很少有人涉足,石刻也相對安全。但近些年隨著經濟的發展,陵墓的四門逐漸都通了水泥路,雖然方便了文保員的工作,但也增加了文物的風險,因為通路就意 味著大型起重設備能夠直接到達石刻附近。」井增利坦言,和簡陵一樣,其它多座唐朝陵墓都面臨著這樣的保護困境,出於安全的考慮,多處石刻都從原址搬離進行 保護,包括被盜後追回來的唐簡陵南門石獅,遷移保護還發生在富平縣的唐中宗定陵,以及幾年前丟失石刻的禮泉縣唐肅宗建陵。

  「涇陽縣的唐宣宗貞陵,為了保護石刻,當地文物部門專門在南門的石獅上加蓋了一道鐵籠子。」鹹陽市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文物工作者告訴記者,針對田野石刻文物防 盜,鹹陽市文物管理部門採取了人防、技防、犬防等多項防盜措施,但為了保險,還是想出了無奈之舉,將田野小型石刻文物用鐵籠加以保護。雖然影響了田野石刻 文物的原有風貌,但防盜成了保護工作的重中之重。

  有關專家稱,隨著近些年中國古玩市場的開放,一些出土文物、被盜文物披著合法的外衣,進入愛好者的收藏範圍,助長了盜搶文物的歪風;其二,由於人們對中國現 行文物法的執法主體認識不到位,使得文物部門在打擊處理各類文物犯罪時顯得蒼白乏力;其三,個別不法收藏者受利益驅使,置文物法律法規於不顧,私自將一些 屬於國家文物管理的石刻列入收售範圍,導致鄉村石刻偷盜成風,嚴重影響當地治安和文物市場;其四,由於文物部門經費、機構、人員、設施等嚴重不足,儘管文 物部門不懈努力,仍難以應對文物被盜、被損毀的局面,使一些田野文物難以得到有效保護。

  現狀:石質文物的保護是世界性難題

  「唐 十八陵現存500多件大型石刻,石刻材質基本為陝西省出產的灰巖石材,其中主要成分是碳酸鈣,易受淋溶;而鹹陽地區降雨偏酸性。歷經1000多年,每座石 刻都經歷了歷史的滄桑。」陝西省文物保護研究院副院長馬濤在文物部門工作了多年,並負責主持過唐陵石刻保護項目的工作,對於戶外不可移動文物保護有著全面 和系統的了解。馬濤說,保護石質文物與保護其他文物大不相同,它們大多存在於室外,無法與藏在恆溫恆溼博物館裡的書畫古玩相比。日曬雨淋、酷暑嚴寒,風化 難以避免,甚至在石質文物較多的歐洲也拿不出比較好的辦法。所以文物界都這麼認為,石質文物的保護是個世界性難題。

  據 了解,目前針對石質文物的保護主要是兩種方法。一種是物理方法,比如搭個棚、圍個柵欄、隔塊玻璃等等。這種方法的優點是不破壞文物的現狀,具有可逆性,但 也有局限性,比如飛來峰滲水就沒法阻止。另一種是化學方法。比如在石像外層塗抹化學層。這種方法有的是隔斷了石質文物與空氣的接觸,透氣性差,有的則容易 引起石質的化學反應。所以一般不到萬不得已,文保專家都不推薦使用化學方法。

  「要保護田野石刻文物,第一步要進行考古調查,不是一兩尊石刻要做,是要把陵墓石刻全部找到。除了考古調查了解現存的石刻地底下埋藏的石刻,還要對其保存環境 進行整治,像淹沒在農田裡的石刻,現比周邊農田低,農地一澆水,肯定泡在裡面,這對文物保護也不利。所以周邊環境也要進行整治。還有一些像石獅子一類的文 物淹沒在農民的麥田裡了,文物局沒有那麼多錢,就採取租借農民土地的方式,給他們錢,不再讓耕種土地,就是為了保護田地裡的石刻。」馬濤說,現在唐陵文物 安全主要由文管所、文保員承擔,然而文保員補助很低,每個月只有幾十塊錢,說老實話,全憑良心來幹。好在現在國家越來越重視,特別是唐十八陵,現在是「十 三五」文物局重點保護項目。

  保護:「最小幹預」讓文物保存「真容」

  「最近網絡誤傳的唐陵石刻『被洗澡』事件,就是因為網文作者缺乏基本的文物知識,想當然地把石刻文物表層風化造成的苔蘚、地衣、藻類、黴菌等微生物菌群有害病 灶,當作古玩的包漿。」馬濤說,唐陵石刻文物體量大,重則有十幾噸二十噸,長期暴露在野外,由於自然因素(溫度、溼度、酸雨、生物等)和社會因素的影響, 遭受著非常嚴重的自然風化和人為破壞。因此對石刻文物的保護工作非常重要,但是也很有難度。針對唐陵石刻存在的病害,文保工作者一直遵循的是「最小幹預」 的原則,即已經被控制、不會再發展的病害保留原狀,但對於正在活動中的病害則採取有所幹預的原則。乾陵石刻的清理即屬此類。

  為加強對唐陵及乾陵石刻保護工作,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陝西文物部門即開展了對唐陵石刻保護的前期研究、方案編制及報批工作。此後,乾陵博物館與陝西省考 古研究院、陝西省文物保護研究院對乾陵石刻進行了細緻勘察,並制定了《乾陵石刻保護實施方案》,在報請省文物局、國家文物局同意後,從2004年開始對乾 陵石刻進行科技保護。

  據了解,文保工作者在對 乾陵石刻文物本體進行保護修復的同時,通過環境的研究和整治,歷史價值、藝術價值的評估,從石刻的保護範圍、保護措施、保護展示等多方面考慮,對石刻周邊 進行了環境整治,整治面積5000多平方米,使石刻形制更加清晰,布局更趨完善,陵園歷史環境風貌得到一定的恢復,同時避免了戶外石刻由於地基破壞對石刻 威脅。

  來源:三秦都市報

(責編:赫英海、潘佳佳)

相關焦點

  • 唐陵石刻被「洗澡美白」? 文物部門:虛假信息
    照片張冠李戴,實為戶外石刻保存的自然狀況,未進行過任何人為清洗  唐陵石刻又被「洗澡」?5日一個關於唐陵石人石馬被「洗澡」的帖子引起關注,並很快在社交媒體傳開。就在大家質疑文物部門的做法時,昨日,唐陵管理部門鹹陽市文物局在其官網發帖,稱唐陵石刻被「洗澡」為虛假信息,並表示此信息已對文物部門工作造成不良影響。
  • 文物專家回應乾陵石刻為何「洗澡」 為去掉病害
    華商報記者 鄧小衛 攝  昨日,華商報A07版報導了乾陵石刻被「洗澡」一事。昨日,省文物保護研究院副院長馬濤回應說,他們對乾陵3件石刻清洗時採取了無損和安全的清除方法,清除的主要是表面的微生物,而不是文物表面的包漿。
  • 陝西唐陵石刻保護項目通過驗收 首次發現石虎
    歷時5年之久,中日合作的「三唐陵(順陵、橋陵、乾陵)」石刻保護修復項目昨日通過專家評審,修復的石刻以及從地下新發現的石刻全部依據歷史記載回歸原位。修復後的精美石刻氣勢恢弘,人們可以重新領略唐代皇家陵園風採。  爭論:太新了不像文物  唐陵石刻是我國古代石刻藝術的瑰寶,尤以順陵、橋陵、乾陵石刻為其典型的藝術體現。
  • 十堰市石窟寺和石刻田野調查工作正式啟動
    工作組在鄖陽區開展田野調查工作2020年12月4日至7日,十堰市石窟寺和石刻田野調查工作組率先赴鄖陽區開展實地調查試點,先後完成了觀音洞、羅漢洞石窟、白龍洞石窟、千佛洞等4處石窟寺田野調查工作,至此全市石窟寺和石刻田野調查工作正式啟動。
  • 月陂亭:石壁上的石刻家譜
    石壁一側,27方古石刻聯成一條摩崖碑刻長廊,叫做月陂亭。這是一個有故事的古村落,2007年被建設部、國家文物局公布為全國歷史文化名村,2012年被住建部、文化部、財政部列入中國傳統村落。上甘棠村古建築群、月陂亭摩崖石刻先後於2006年、2013年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上甘棠村以「千年古村」之名,與千家峒、「千古奇書」女書並稱為江永「三千文化」。
  • 北大15個院系36名同學歷經近7個月 完成燕園石刻文物數位化檔案
    在北大文物愛好者協會、燕園文化遺產保護協會等多個學生社團的共同參與下,「北京大學部分石刻文物遺產數位化採集建檔項目工作坊」成立,同時面向全校招募志願者,最終來自15個院系的36名同學加入工作坊。「很高興看到,有這麼多不同院系的同學對文物保護的工作如此感興趣。我們希望能夠通過工作坊的活動,向大家宣傳和普及文物保護的知識,讓大家在親身體驗中感受文物的魅力。」張劍葳說。
  • 靈隱佛像損毀令人心驚 飛來峰摩崖石刻亟待搶救
    新華網杭州7月14日電(章苒餘勤)「如果不對飛來峰摩崖石刻進行保護和修復,50年後,這些精美的佛像將消失殆盡,徹底失去其文物和觀賞價值!」  文物保護專家在「一線天」和「冷泉」兩個景區選擇了22龕佛像,作為搶救瀕危飛來峰摩崖石刻的一期工程。這22龕佛像有的面目模糊、失去立體感,有的面部風格保持雖好,但像身已開始滲水,或因雨水侵蝕已經變色。
  • 1928年美國古董商重金購買唐陵石獅,國寶級文物流失海外只差一步
    這對國寶級文物流失海外只差一步。唐祖陵位於隆堯縣城正南方向的魏莊鎮王尹村,是唐高祖李淵四代祖宣皇帝李熙的「建初陵」和三代祖光皇帝李天賜的「啟運陵」,二陵共塋,合稱「唐祖陵」,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唐祖陵經歷了1300多年的滄桑,遺址上遺存大量石雕,如翁仲、石獅、石馬、馬夫、華表等。
  • 陝82帝王陵星羅棋布 珍貴遺產展輝煌文化
    後來的君主都以封土大小、高低來顯示墓主等級,封土愈修愈大,高大之狀猶如山陵,而陵又有崇高的意思,所以在戰國中期以後,君王的墳墓開始稱為「陵」。到秦始皇時更稱「陵」為「山」,名為「麗山」。從漢代文帝開始出現「以山為陵」,關中平原上的唐18帝陵均為「以山為陵」,氣勢雄偉高大。
  • 「摩崖石刻」永州閃亮的黃金名片!
    天將昌唐,繄睨我皇,匹馬北方。獨立一呼,千麾萬旟,戎卒前驅。我師其東,儲皇撫戎,蕩攘群兇。復復指期,曾不逾時,有國無之。事有至難,宗廟再安,二聖重歡。地闢天開,蠲除襖災,瑞慶大來。兇徒逆儔,涵濡天休,死生堪羞。功勞位尊,忠烈名存,澤流子孫。盛德之興,山高日升,萬福是膺。能令大君,聲容沄沄,不在斯文?湘江東西,中直浯溪,石崖天齊。可磨可鐫,刊此頌焉,何千萬年!
  • 北京石刻藝術博物館,解讀凝固的歷史
    說起海澱區白石橋附近可玩可看的地方,想必大家第一反應是北京動物園,但很多人並不知道它背後還有座北京石刻藝術博物館。出了地鐵四號線動物園站往北,沿著高梁河的河沿逶迤向東,不遠便可看到北京石刻藝術博物館的指示牌,順著綠樹掩映下的街道往前很快便可抵達。令人驚奇的是這座博物館大門上鐫刻著「真覺寺」,而它的俗稱卻是「五塔寺」。
  • 自貢摩崖石刻之洞雲村摩崖造像
    現為大安區文物保護單位。洞雲村摩崖造像從某種意義上看,應該是明代茨溝寺的重要遺蹟之一。據資料介紹,明嘉靖年間在此建有一座宏偉的洞雲禪寺,俗稱茨溝寺,茨溝寺地處東、西、北三面山巒峭壁所形成的窪地,窪地底部依山傍崖。後來在此設有洞雲村小學,然後拆除了老房子,蓋成了現在還看到的敬老院遺址。
  • 千年打卡勝地 摩崖石刻|淡巖的明媚月光
    因為據文物專家考證,在淡巖山頂,還發現了商周時期的遺址,年代與瀟水對岸零陵區凼底鄉望子崗遺址基本一致,二者隔水相望,相互呼應。有的研究者還推測秦始皇曾南巡至永州,一是來拜訪周貞實,二是來巡察南部駐軍和水利,由此,一些研究者做了一個大膽的推測:早在商周時期,瀟水兩岸的望子崗和淡巖一帶,就有城池和堡壘存在。
  • 南陽「巖石文」(巖畫)試讀(三)南陽石刻的遠古太極圖
    由白振國先生帶領的中國先秦史學會古文明保護與研究中心團隊發現它,試讀它。「巖石文」的面紗正在撩開,就如白居易《長恨歌》中說的「養在深閨人未識/天生麗質難自棄/一朝選在君王側/回眸一笑百媚生……」「巖石文」的符號圖案布滿了南陽地域多縣、區的山中巖石上,內容豐富,內涵深邃。
  • 成都老官山漢墓、石渠吐蕃石刻入選2013十大考古新發現
    其中,四川成都老官山西漢木槨墓、四川石渠吐蕃時代石刻入選。 成都老官山西漢木槨墓出土的彩繪木俑(圖片來源中國文物信息網
  • 線上講座預告 | 米德昉:唐宋歷史中的雕塑藝術:大足石刻圖像譜系
    時間:2020年12月3日(周四)19:00—21:00直播方式:騰訊會議  會議 ID:932 104 516     大足石刻堪與敦煌大足石刻最具特色的是:佛教造像、道教造像、三教組合造像,異彩紛呈,互融輝映,造就了9-13世紀中國石窟藝術在發展中走向世俗化、民間化的獨特個案。米德昉,男,甘肅永登人,歷史學(敦煌學)博士,研究館員,主要研究方向為佛教考古與藝術。現為大足石刻研究院研究中心主任,中國敦煌吐魯番學會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