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0年12月3日(周四)19:00—21:00直播方式:騰訊會議 會議 ID:932 104 516
大足石刻堪與敦煌「伯仲」,與雲岡、龍門「鼎足」,是中國石窟藝術繼南北朝、隋唐之輝煌後,在兩宋出現的又一次鼎盛,因之被學界譽為石窟藝術晚期的「傑出豐碑」。其發展經歷四個時期:初唐濫觴期;晚唐五代發展期;兩宋興盛期;明清衰落期。出現兩個造像中心:9-12世紀北山石窟寺與12-13世紀寶頂石窟寺。大足石刻最具特色的是:佛教造像、道教造像、三教組合造像,異彩紛呈,互融輝映,造就了9-13世紀中國石窟藝術在發展中走向世俗化、民間化的獨特個案。
米德昉,男,甘肅永登人,歷史學(敦煌學)博士,研究館員,主要研究方向為佛教考古與藝術。現為大足石刻研究院研究中心主任,中國敦煌吐魯番學會理事。目前出版專著1部,編著1部,撰寫研究報告3項;在《世界宗教研究》《宗教學研究》《敦煌研究》《文獻》《華夏考古》《四川文物》等期刊發表科研論文30餘篇;在國內大陸與臺灣各類科研機構或高校舉辦的國際學術研討會發表文章10餘篇;承擔在研或完成國家、省部級、市區級各類科研項目7項。
轉自:當代視覺藝術研究中心
拓展閱讀:
名家講堂|米德昉《大足石刻—中國石窟藝術最後的豐碑》
圖書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