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團成員在觀摩修復後的大足石刻千手觀音造像。華龍網-新重慶客戶端記者 伊永軍 攝
華龍網-新重慶客戶端11月13日6時訊(記者 伊永軍)近日,「共舞長江經濟帶——看高質量發展」網絡主題活動重慶行記者團第一隊走進大足區,通過採訪高新技術型企業重慶盛泰光電有限公司,以及世界文化遺產大足石刻千手觀音修復工程,感受到了高質量發展在傳統和現代之間的融會貫通、與時俱進。
記者團在參觀大足石刻。華龍網-新重慶客戶端記者 陳洋 攝
創新引領發展 大足2020年規上工業總產值將超700億
記者團一行走進重慶盛泰光電有限公司。這是一家集CCM攝像模組的研發、製造、銷售和服務於一體的國家高新技術企業。產品廣泛應用於手機、平板、電腦、數位相機、汽車、醫療以及智能家居、智慧城市、航天航空等領域。
通過持續的研發攻關,這家企業在高端攝像頭等領域的技術水平在全球名列前茅,對產業鏈的帶動作用也逐步顯現。
記者團成員看到,該公司建有140000平米的現代化生產基地、85條現代化生產流水線、1000餘臺先進生產設備及3000多平米的企業研發測試中心。
重慶盛泰光電有限公司相關負責人介紹,盛泰於2006年7月成立於深圳,2018年成立重慶公司。該公司積極與國內高校科研機構開展深度合作,匯聚了一大批國內最早從事模組研發、設計、生產的高素質專業精英管理人才。未來將會帶動三到四家配套企業,同步在重慶進行落戶,落戶之後他們的產能預計在30億左右。
據大足區政府相關負責人介紹,創新發展,讓大足工業經濟加速向數位化、網絡化、智能化方向發展。為鼓勵企業技術創新,當地還出臺了30條具體扶持政策,從資金、技術、人才等方面幫助企業智能化改造,建立技術研發中心、數字車間、智慧工廠,預計2020年全年大足規上工業總產值將超過700億元。
記者團在參觀重慶盛泰光電有限公司。華龍網-新重慶客戶端記者 伊永軍 攝
大足石刻千手觀音修復 傳統工藝與科技創新完美結合
隨後,記者團一行來到大足石刻。大足石刻造像始建於初唐,歷經唐末、五代,興盛於兩宋,歷時千餘載,被譽為中國石窟藝術史上的最後一座豐碑。
據大足石刻研究院院長黎方銀介紹,大足石刻植根於悠久的巴蜀文化沃土,在吸收、融化前期石窟藝術精華的基礎上,推陳出新,開拓了石窟藝術的新天地。以鮮明的民族化、世俗化、生活化特色,成為具有中國風格的石窟藝術的典範。1999年12月1日,大足石刻作為文化遺產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大足石刻千手觀音造像位於大足寶頂山石刻區大佛灣的南崖,開鑿於南宋淳熙至淳祐(公元1174-1252)年間,為我國最大的集雕刻、彩繪、貼金於一體的摩崖石刻造像,是世界文化遺產大足石刻的重要代表作品。
經過千年歲月,大足石刻千手觀音造像可謂「百病纏身」,國家文物局將「大足寶頂山千手觀音搶救加固保護項目」列為國家石質文物保護「一號工程」。自2008年開始,大足石刻千手觀音造像搶救性保護工程開啟。
記者團在觀摩了解重慶盛泰光電產業園規劃布局。華龍網-新重慶客戶端記者 陳洋 攝
大足石刻研究院文物保護工程中心主任陳卉麗告訴記者團成員,針對造像石質、貼金、彩繪出現的34種病害,既發掘傳統髹漆、貼金技藝,結合地域特點,在修復中延續使用大漆、金箔、礦物顏料等原材料、原工藝,又研發新型保護材料,組織微環境監測、微生物病害處理、三維掃描與虛擬修復、X探傷等多學科技術力量,順利完成了造像的保護修復工作,對國內同類型的石窟寺文物保護工作具有示範作用。
走訪完後,記者團成員深有感觸,他們紛紛表示,此次大足之行,既領略了傳統文化,又感受了現代科技。並且兩者不是孤立的,而是相輔相成、交相輝映。可謂現代中有歷史的傳承,傳統中也融入了科技創新的元素。這一刻,高質量發展在歷史傳統與現代科技中融會貫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