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涇縣:「宣紙之鄉」探索高質量發展新路

2020-12-04 中國新聞網

  【共舞長江經濟帶·看高質量發展】安徽涇縣:「宣紙之鄉」探索高質量發展新路

  新華網合肥11月10日電(楊曉波 李東標)地處皖南山區的安徽省涇縣,是全國聞名的「宣紙之鄉」。近年來,這個素有「山川清淑,秀甲江南」之譽的千年古縣,依託獨特的資源優勢,堅持把開放創新作為發展的最大變量和最強動能,助力經濟發展不斷邁向高質量。

  安徽涇縣桃花潭美景。

  千年宣紙的「變與不變」

  初冬時節,走進中國宣紙文化園,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古色古香的皖南民居,在五彩斑斕的樹木掩映下,透著幾分詩意和浪漫,宛如置身於世外桃源。在這裡,遊客可以參觀到傳承千餘年的古法宣紙製作工藝,了解紙、墨、筆、硯、扇、紙簾等製作工藝,親身體驗紙、墨、筆、硯、扇、紙簾的製作。

  宣紙作為中國傳統手工紙的傑出代表,也是文房四寶之一。它誕生於唐代,因地得名「宣紙」,迄今已有1500餘年歷史。與其他紙張相比,宣紙輕如蟬翼,紋理清晰,綿韌而堅,且不腐不蠹,憑藉著「紙壽千年」的特性,更被稱為「紙中之王」。

  據了解,運用傳統工藝製作而成的宣紙,從選材、製漿到晾曬、撈紙、剪紙等,需要大大小小108道工序,經歷風吹雨打,千錘百鍊,最終才能製成一張宣紙。由於原料限制,當地正宗的宣紙年產量只有800多噸,產量很低。

  紅星宣紙工作人員演示宣紙手工裁剪。

  如何讓這門傳統技藝在新時代再放光輝?在中國宣紙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國家宣紙大師黃迎福看來,宣紙需要在傳承和發展宣紙製造技藝的基礎上,不斷拓展宣紙的用途,滿足不同客戶的需求。他介紹,目前宣紙不僅可以製成精美的郵票,還可以製作成服裝,並被一些博物館作為修復文物的用紙。

  堅持傳統生產技藝,並不意味著一定要排斥現代科技。實際上,宣紙的製作過程中,還在不斷加入現代科技元素,以提升宣紙製作水平。「能用科技的辦法來替代的,我們一定要想辦法去替代,這也是人類發展必然要走的過程。」 黃迎福舉例說,一些用來烘乾的設備,通過電腦就可以很好地進行控制,非常環保。

  「未來宣紙的發展,需要用更高的標準嚴格要求自己,才能實現可持續、高質量發展。」 黃迎福說。目前,涇縣正在全力打造中國宣紙小鎮,爭創國家5A級景區。

  「加碼」電商拓寬產業鏈

  一年一度的電商狂歡盛宴「雙十一」來臨,位於涇縣丁家橋鎮的涇縣三星紙業有限公司內,工作人員正為迎戰「雙11」忙碌著。

  「我們平時每天通過線上銷售的訂單有1000多單,『雙11』前後銷售額會多一些,應該可以翻幾倍,是一年中難得的銷售旺季。」 涇縣三星紙業有限公司電商負責人曹楊說。

  曹楊一邊說,一邊展示線上銷售的「爆款」。「像書法練習冊、米字格、五色宣紙,銷售量非常好,每天都有大量訂單,發往全國各地。」

  為了吸引年輕用戶群體,曹楊還帶領團隊不斷研究和解決用戶需求,配合公司研發設計出不少新品種,贏得了越來越多的用戶青睞,也讓他對發展電商產業充滿了信心。

  丁家橋鎮副鎮長周兆麟介紹,丁家橋鎮歷史文化悠久,是中國宣紙的發祥地。目前,該鎮宣紙、書畫紙企業已達300多家,年產量達10000多噸,佔全國宣紙書畫紙總產量70%以上,已成為全國最大的宣紙書畫紙生產基地之一。此外,當地還生產各類文房產品2000多種,年線上銷售額超過2億元。

  近年來,涇縣出臺多項政策大力扶持電商企業發展,不斷「加碼」電商扶持力度。先後設立了電子商務發展專項資金和獎勵辦法,重點支持電子商務綜合服務體系建設、電子商務主體培育、電子商務示範村鎮等創建,促進了宣紙書畫紙產業集聚發展。

  目前,丁家橋鎮正以宣紙書畫紙網絡銷售為核心,以「中國淘寶村」李園村等為基礎,重點打造安徽省首個「中國淘寶鎮」,並籌建電商數據中心,運用大數據、雲計算等技術手段,為宣紙書畫紙產業電商發展和數據研究提供技術支撐,進一步促進宣紙書畫紙銷售和電商的有效融合。

  「隱形冠軍」發展迎來新生機

  不論是火車、飛機,還是輪船、盾構機等,都離不開一種電磁裝置——電機。這其中,又不得不提安徽皖南電機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皖南電機」)。

  皖南電機是涇縣土生土長的企業,於1958年建廠,2002年改制為民營股份制企業。自成立以來,該公司逐漸從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國營小企業,發展成今天年產值超過20億元的民營企業。

  經過數十年的發展,這家藏在深山、專業生產各類電機設備的企業,目前已擁有60多個系列、12000多種規格的產品,主打產品在中小民用電機領域,市場佔有率穩居同行業前列,是細分領域當之無愧的「隱形冠軍」。

  皖南電機自動化生產線。

  企業靠什麼一步步做大做強?皖南電機旗下公司皖南電氣總經理助理寧榕將其歸納為「靠質量取勝」。「這麼多年,我們一直堅守初心做好機電產品,其實就是對質量的堅守。正是這份堅守,讓我們贏得了業內口碑。」

  此外,該公司每年都會根據市場需求,開發幾千個規格的新產品,始終保持著旺盛的發展勢頭。近年來,為了順應工業智能化、信息化、網絡化發展趨勢,皖南電機大力實施製造裝備的數位化、智能化、高端化、環保化技術改造,新建自動嵌線流水線、澆鑄鋁機器人系統、轉子加工機器人及集成系統、電機智能化裝配線等先進生產檢測設備。

  皖南電機還加快布局調整和推進新廠區、新項目建設,進一步增強企業發展的活力。「目前,在廠房裡隨處可見機械手臂在不間斷工作,此外,14臺搬運機器人已經正式上崗,可以替代工人從事繁雜的勞動,工作效率提高了4倍。」 寧榕說。

  皖南電機帶動了整個涇縣電機行業發展。如今,在皖南電機的周邊,分布著幾十家上下遊企業,涇縣形成了從鑄造、鑄件粗加工、精加工、衝壓、壓鑄等零部件生產到電動機組裝為一體的完整產業鏈。

  涇縣相關負責人表示,積極融入長三角G60科創走廊戰略機遇,給皖南電機賦予新的使命,積極把握高端製造的戰略機遇,讓公司融入長三角一體化大局之中,帶動涇縣製造業高質量發展。

相關焦點

  • 「宣紙故裡」安徽宣城涇縣書寫綠色發展新畫卷
    5月30日,來自上海、浙江、江蘇和安徽的攝影家和主流媒體代表在宣城按動啟動屏,正式拉開「生態涇縣綠色發展」長三角媒體看涇縣活動序幕。    地處安徽對接長三角前沿的涇縣,是全國知名的「生態之城」「宣紙之鄉」。
  • 安徽涇縣:探秘宣紙傳統製作工藝
    00:58↑5月12日清晨,安徽省涇縣宣紙廠工人在山坡上攤曬宣紙製作原料——稻草、檀皮(無人機照片)。 宣紙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悠久歷史,因其具備耐老化、不變色、少蟲蛀、壽命長等特點,故有「國之瑰寶」、「紙壽千年」之譽。宣紙的傳統製作工藝在2006年被列入我國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9年又入選聯合國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 紙壽千年,安徽宣紙
    宣紙是安徽涇縣的特產,古代文人、書畫家的最愛。宣紙有很多優點,比如色澤白中透亮,紙質紋理細密、軟硬適中。另外宣紙還有一個最大的特點,那就是壽命長,被贊為「紙壽千年」。故宮博物院中收藏著一幅唐代古畫,韓滉畫的《五牛圖》。韓滉生活在公元8世紀,距今已經有1200餘年了。
  • 匠心記|安徽宣紙:草木為漿載春秋
    「傳承不僅是物質上的,還有精神上的,宣紙製作需要百折不撓的精神,才能讓它生生不息。」安徽省級宣紙製作傳統技藝傳承人曹建勤說。曹家是宣紙世家。據介紹,曹氏宣紙始於宋代,利用當地獨特的造紙原料,加以世代相傳的精湛工藝,逐漸成為宣紙中的佼佼者。曹建勤的爺爺曹一清曾是涇縣宣紙廠的股東之一,也是當時小嶺頗有名氣的撈紙師傅。
  • 安徽涇縣加快推進中國宣紙小鎮項目工程建設
    中國宣紙小鎮是安徽省首批省級特色小鎮,自2019年11月開工建設以來,進展情況一直備受各界矚目。今年以來,涇縣不斷加快推進中國宣紙小鎮項目工程建設工作。在中國宣紙小鎮一期工程國紙客廳、國紙水街項目建設現場,工人們正在對白色清水混凝土牆面進行澆築和加固。據了解,該項目是中國宣紙小鎮的主要組成部分之一,項目設計榮獲第十二屆佛羅倫斯雙年展「達文西獎」。由於室內跨度大,高度高,加上剪力牆厚度薄,項目建設對施工要求很高。
  • 安徽又一古村走紅,位於宣城的「造紙村」,宣紙從這裡誕生
    但為什麼我們在學習寫字和繪畫時,老師總是建議我們買宣紙呢?別的地方產的紙為什麼就不行呢?其實,在我們日常生活中所用的紙,並不是嚴格意義上的宣紙,只是因為宣紙的名氣比較大,所以就成為了書畫用紙的專有名稱。嚴格地說,宣紙指的是出產於安徽宣城涇縣小嶺的書畫用紙,一般是用青檀樹皮作為主料製成的,有些也加入一定量的長稈沙田稻草來提高質量。
  • 宣紙:紙壽千年 墨韻萬變
    宣紙產地在安徽涇縣,還包括附近的宣城、太平等地。這些地區古代均屬宣州府管轄,所產紙因而得名宣紙。歷代文人墨客書畫名家無不喜愛。用宣紙題字作畫,墨韻清晰,層次分明,氣勢溢秀,濃而不渾,淡而不灰,其字其畫,躍然紙上,耀目生輝。
  • 皮紙和宣紙的區別是什麼
    宣紙一般以安徽涇縣所產的為最好的,其中有紅星、五星、汪六吉等品牌。可以進行書寫也可以進行作畫。生產的時候採用的是傳統的生產工藝,用料比較的講究,吸墨性、墨色、墨韻都是最上乘,具有紉柔相濟,折而不損,光白兼優,厚薄均勻,潤墨有較強的層次感,色澤經久不變之特色,深受國內外書畫家們的厚愛, 宣紙品種一般按照原來可以分為一下幾大類棉料、淨皮、特淨;按規格可分為多種如,四尺、五尺、六尺、八尺、丈二、丈六尺等;按照厚薄可以劃分為扎花、綿連、單宣、夾宣等;按紙紋可分為單絲路
  • ...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名冊)項目之宣紙製作...
    「宣紙」一詞最早出現在唐代學者張彥遠所著的《歷代名西記》書中,裡面有「好事者宜置宣紙百幅,用法蠟之,以備摹寫……」的記載,這是最直接對宣紙定名的文章。到了宋代時,宣紙需求量大增,宣州各地所產宣紙供不應求。宋末元初,曹姓人遷徙至涇縣西鄉小嶺一帶,以製造宣紙為生,自此,涇縣小嶺曹氏一族,逐漸發展成宣紙工業中的佼佼者,並曾一度壟斷了宣紙的生產經營。
  • 人民日報點讚安徽宣紙特色小鎮
    向 勇建設一批特色小鎮,發展鄉村特色文化產業,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培育鄉村發展新動能的重要抓手。在特色小鎮建設進程中,藝術發揮著獨特作用,不僅可以將現代生活美學引入傳統村落,提升鄉村生活品質;更能夠以設計激活創意引擎,培育鄉村文創產業,帶動傳統經濟轉型升級。
  • 建設高質量發展的一流開發區!濱州北海「在最美的宣紙上描繪最美的...
    在2020年的濱州,說北海經濟開發區自然環境艱苦依然不為過——10年前建區之初栽植下的樹木個頭沒見長几釐米,狂風中的空氣依然是鹹鹹的。然而,10年間,從苦海沿邊零起步,在北海這片區域的黨員幹部職工從未停止過艱苦卓絕的奮鬥和殫精竭慮的探索。他們創造出了自己都難以想像的輝煌,高端鋁業、高端化工已成集群效應,如今他們毅然堅定地樹立起建設「高質量發展的一流開發區」的新目標!
  • 為什麼青檀被稱為「宣紙的靈魂」?
    撰文/陳瑩婷(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本文節選自《知識就是力量》雜誌 練過毛筆字或中國畫的人都知道,中國古人發明了一種備受書畫界追捧的獨特紙品,叫宣紙,又名「涇縣紙」,因其「始於唐代、產於涇縣」。而唐代的涇縣隸屬於宣州管轄,2002年國家正式確定安徽省宣城涇縣為宣紙的原產地。黃公望《富春山居圖》,使用宣紙作畫(圖片來源:百度圖片)算起來,這種凝結了中華民族智慧的古老紙品迄今已有1500餘年歷史了。
  • 紙墨筆硯戲說:人生不是如一張白紙,而要如一張宣紙
    我們中國人,想必應該把人生活成一張宣紙吧。怎麼說?中國四大發明的第一個就是造紙術。那什麼是萬紙之王?是宣紙。宣紙起源於唐代,當時由宣州府(大約是今天的安徽涇縣一帶)作為貢品進獻給皇家而得名。自此後,中國的字畫就有了獨特的承載之物,免去了「生命危機」。據說,美國國會圖書館的藏書和資料早就有毀損的危機,而我國唐宋時代的傳世名畫至今保存完好,細看紙面依然白潔潤柔,真如初見。人生若只如初見,那摺扇上的勾畫攪動秋風,何須悲畫扇?人生若按價值來說,活成宣紙,本身就已價值連城。
  • 宣城教體局局長張宣標到寧國宣城、涇縣實地調研體育產業工作
    萬家鄉與清涼峰國家級保護區接壤,與浙西大峽谷僅一山之隔,該鄉政府概念性規劃的「吳越古道」,又稱「浙寧古道」,逶迤於萬家鄉至浙江杭州臨安市的群山之間,自古為徽商往來於蘇浙滬的通道之一,五代十國時期吳越國所建千頃關屹立在千米高山之上。海拔1100的山頂上坐落著水面近千畝的天池湖泊。
  • 黃山市長孫勇:加快走出一條黃山重點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新路
    央廣網黃山11月7日消息(記者趙家慧)「習近平總書記考察安徽重要講話指示和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為我們立起了新航標、錨定了新坐標、擘畫了新目標,也為黃山市重點產業高質量發展指明了前進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 [集合,再出發]五大發展美好安徽如何闖新路?
    央廣網北京10月15日消息(記者徐鵬)據中國之聲《新聞晚高峰》報導,目前安徽代表團已經離開北京南站,前往駐地。在參加黨的十九大的安徽代表中,既有各級黨員領導幹部,也有許多來自基層一線的黨員。在火車上他們說,要把各行各業幹部群眾對這次盛會的殷切期盼帶到大會上。
  • 宣城、郎溪、廣德、寧國、涇縣這五個地方語言來源及分布情況,看看...
    宣城、郎溪、廣德、寧國、涇縣是原來老宣城地區。這五個地方的方言各有異同,主要是外地移民形成的。清鹹豐十年至同治三年(1860~1864)太平軍與清軍在這一帶激烈爭戰,隨後又出現了瘟疫,區內人口傷亡殆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