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城、郎溪、廣德、寧國、涇縣是原來老宣城地區。
這五個地方的方言各有異同,主要是外地移民形成的。清鹹豐十年至同治三年(1860~1864)太平軍與清軍在這一帶激烈爭戰,隨後又出現了瘟疫,區內人口傷亡殆盡。清政府為了恢復農業生產,實施招墾政策,河南、湖北及安徽江北移民大量遷入。隨後少數閩、贛、湘語區及畲族移民也相繼進入本區。
各方言的區屬、來源、分布情況如下:
吳語(太湖片和宣州片):
太湖片吳語分布在廣德縣的盧村鄉甘溪溝,桃山的小餘裡、大洪保,楊灘的大月、櫻桃衝、裘村以及同溪的宗陳、高廟一帶和郎溪縣的定埠、梅渚、東夏、下湖、崗南、凌笪等。
宣州片吳語分布在宣城市的水陽、雁翅鎮及圩區,涇縣、寧國的青龍鄉、濟明、東岸和南極。
西南官話(湖北話):
西南官話大多是從湖北省的應山、麻城、安陸、襄陽、黃陂、隨縣、荊門、棗陽、公安、孝感、鍾祥、南漳等縣移植來的。這種方言主要分布在寧國、廣德縣西部、南部的丘陵區和山區,郎溪縣姚村、十字鎮、南豐、幸福、濤城鎮、凌笪、畢橋、飛鯉、水鳴、鍾橋等地,以及宣城市新田、水東、洪林、棋盤等鄉和涇縣東部靠近宣城的地方。
中原官話(河南話):
中原官話是從河南滎陽、光山、羅山、商丘、固始等縣移植來的。它主要分布在廣德縣北半部高潮、邱村、彭村、流洞、新杭、磚橋、獨山、趙村、下寺、山北、花鼓等地,郎溪縣崗南、凌笪、下湖和梅渚鎮、定埠鎮等地。
江淮官話
主要來自無為、巢縣、含山、廬江、和縣、肥東,以及桐城、樅陽、安慶、懷寧等地。它主要分布在廣德縣城區,宣城市的市區以及金壩、夏渡、嶧山、向陽等地。郎溪縣主要集中在城區和各鄉鎮政府所在地,城區周圍的農村也有很多人說這種話。寧國的寧墩、獅橋、三元等地也有分布。
上述五縣市方言來源及分布情況只是大概情況,如果不確切或異議,敬請諒解,不妨談談你的方言來源和現在所處地方!
*原創作者徐厚冰,侵權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