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知道,寧國市曾經是安徽縣域經濟的一面旗幟,曾經代表安徽亮劍全國。寧國的工業經濟非常發達,特別是以「中鼎」為代表的汽車零部件產業集群、新材料、耐磨鑄件以及電子信息等主導產業,寧國最為代表的大型企業中鼎集團、亞夏集團、鳳形耐磨、司爾特、詹氏山核桃等,僅寧國市上市企業就達到8家,佔到宣城市上市企業的70%,我們可以看出,寧國市的實體經濟非常強悍。
早在1997年寧國成功入圍「全國百強縣」,當時的全國百強縣應該說含金量是非常高的,評選也非常客觀,寧國與全國兩千多個縣市同臺競爭,特別是包括了曾經一些改區之前的縣市,如該區後的廣東順德等地,也就在當年寧國成功撤縣設市,1997年應該是寧國歷史上最重要的一年,此後寧國也在全國各種榜單中屢屢上榜。
當然寧國取得如此驕人業績,離不開當年市委市政府的大刀改革決心,特別是一批鄉鎮企業改制,成就了寧國強大的工業經濟。比如海螺集團就是最早從寧國發家壯大起來的「世界五百強企業」,直到如今,我們依然對寧國人敢想敢試,勇於創新的精神敬佩不已。
但同時,進入新時代,特別是近年來,寧國經濟面臨著疲軟、乏力的事實,感覺內在潛力已經被完全挖掘殆盡。2010年寧國GDP114.85億元,人均GDP27741元,當時經濟總量全省第10名,人均第2名,而到了2019年寧國GDP367.3億元,人均GDP95651元,總量全省第17名,人均第3名。通過9年前後經濟對比我們看到,寧國市總量已經嚴重下滑7名,人均基本維持的2-3名,但人均已經出現長豐、肥東、天長、原蕪湖縣等與寧國並駕齊驅的局面,只要寧國稍不留意,就會被多個縣市在人均超過,寧國人均「神話」也很有可能被打破。
這個曾經全國百強縣,已經面臨「尷尬」境地,如今安徽縣域經濟已經進入「百花齊放」局面,就省內而言,近有廣德、郎溪追趕,遠有天長、長豐、肥東、當塗「並跑」,省外蘇浙毗鄰地區縣市在前面「狂飆」,寧國人也在深思,寧國要發展,寧國怎麼做?
寧國雖然處於長三角核心區邊緣,但受到人口、地形等方面因素,制約了寧國經濟進一步發展壯大,同時,幹事擔當意識相比蘇浙縣市還有一定差距。再加上宣城市本身積貧積弱,周邊沒有大城市帶動,寧國經濟發展可謂步履維艱。隨著寧宣杭城際鐵路規劃、寧國至杭州高速即將通車,融入杭州都市圈是未來寧國發展方向,我們期待曾經的全國百強縣能夠重新煥發活力!
關注小編,快到評論區說說你的想法吧!文中圖片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及時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