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30日,來自上海、浙江、江蘇和安徽的攝影家和主流媒體代表在宣城按動啟動屏,正式拉開「生態涇縣綠色發展」長三角媒體看涇縣活動序幕。
地處安徽對接長三角前沿的涇縣,是全國知名的「生態之城」「宣紙之鄉」。全縣擁有3A級以上景區13個,4A級景區7個,桃花潭、皖南川藏線、月亮灣、查濟、黃田古民居等已成為樂山樂水者休閒旅遊、養生養心的福地;涇縣雲嶺新四軍軍部舊址、王稼祥故居、皖南事變烈士陵園等是名聞遐邇的紅色旅遊景區;涇縣宣紙製作技藝入選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聯合國「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近年來,涇縣堅持生態優先、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著力「對標滬蘇浙、爭當排頭兵」,全力推動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
做好生態旅遊讓好風景值錢起來
小橋流水,白牆青瓦,雕梁畫棟,夏日的查濟古村宛如一座世外桃源,原生態的自然和歷史風貌,吸引著山南海北的遊客前來觀光遊覽。
好生態為遊客帶來了好風景,也讓當地人看到了發展的「好錢景」。2017年底,在外闖蕩多年的查全福回到查濟古村,看到來村裡旅遊的人越來越多,他拿出多年積蓄,在村裡建了一處精品民宿,極富徽州古建築風格,成為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查濟村屬於山區,有大量的古建築群,山水資源豐富,空氣也非常好,特別適合度假旅遊。」查全福說,隨著交通的日漸便利和景區配套的完善,很多來自合肥、南京、蘇州等地的遊客會選擇來這裡周末自駕遊。
生態富民,反過來讓村民更加注重保護生態。養過蠶、種過地、打過工,查紅衛最終選擇回到家鄉發展,經營農家樂生意,去年收入達30多萬元。「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我們吃旅遊飯,就一定要像愛護自己一樣愛護好生態環境,要讓遊客看到最原生態的古村落。」查紅衛深有感觸地說。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依託良好的生態環境,很多村民扔掉了鋤頭,端上了旅遊「金飯碗」。今年查濟古村的農家樂將由2019年的174家增加到200多家。昔日的偏遠鄉村,如今已經成為旅遊熱地,走上一條生態與經濟、保護與發展協調並進的雙贏之路。
做活「紙文章」 讓文化資源活起來
「這種宣紙主要以檀皮和稻草為原料,由56名技藝精湛的撈紙師傅撈出,是創作大型水墨畫的絕佳紙張。」在宣紙的發祥地涇縣丁家橋鎮,涇縣三星紙業有限公司負責人張必良站在一張巨型宣紙前,顯得特別自豪。宣紙是我國傳統手工紙的傑出代表,也是文房四寶之一,有「國之瑰寶」「紙壽千年」之譽。如何讓這門傳統手工藝為更多人喜愛,重新煥發時代光彩,張必良進行了反覆的探索實踐。
2018年,這家企業向宣紙抄制極限發起挑戰,並成功手工抄制四丈宣。據介紹,抄制的四丈宣長14米、寬4米,經過曬紙、剪紙等工序後,最後的成品宣紙長13.2米、寬3.6米,受到宣紙愛好者的廣泛關注。
隨著電商的興起,很多宣紙文創產品成了「香餑餑」。 張必良也嘗試通過電商渠道銷售宣紙,積極打造文創品牌,他將秦漢瓦當裝飾紋樣與宣紙結合,生產出一種既古韻典雅又易於書寫的粉彩紙,成為網上銷售的「爆款」。
目前,在涇縣丁家橋鎮,像三星紙業這樣的企業有100多家,全鎮宣紙產量達300餘噸,手工書畫紙及機械書畫紙年產量10000餘噸,書畫紙產量佔全國的70%以上。宣紙書畫紙產業已成為該鎮主導產業、優勢產業。
借「紙」發力,做活「紙文章」。近年來,涇縣丁家橋鎮加大宣紙原產地的宣傳和保護力度,加快宣紙書畫紙等傳統產業向文化產業轉型升級,深入挖掘宣紙歷史文化資源,促進網際網路與傳統產業、旅遊產業融合發展,打造宣紙文化特色小鎮。
此外,該縣還制定工業、宣紙文化產業、電商產業等扶持政策,突出主導產業招商、招大引強工作導向。持續加大對招商企業扶持力度,去年共兌現招商引資、工業扶持及科技創新等獎勵資金6500萬元。(趙立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