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名冊)項目之宣紙製作...

2021-01-08 騰訊網

造紙術是中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宣紙是傳統手工紙的傑出代表,宣紙是中國獨特的手工藝品,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悠久歷史,因其具備耐老化、不變色、少蟲蛀、壽命長等特點,故有「國之瑰寶」「紙壽千年」的美譽。

從晉代開始,我國的書畫藝術蓬勃發展,書畫名家輩出,極大地促進了造紙術的改進和紙張質量的提高。「宣紙」一詞最早出現在唐代學者張彥遠所著的《歷代名西記》書中,裡面有「好事者宜置宣紙百幅,用法蠟之,以備摹寫……」的記載,這是最直接對宣紙定名的文章。到了宋代時,宣紙需求量大增,宣州各地所產宣紙供不應求。宋末元初,曹姓人遷徙至涇縣西鄉小嶺一帶,以製造宣紙為生,自此,涇縣小嶺曹氏一族,逐漸發展成宣紙工業中的佼佼者,並曾一度壟斷了宣紙的生產經營。元代建立後,南北統一,經濟文化有所發展,尤其是繪畫的繁榮,使得宣紙有了極大的發展空間,宣紙作為畫家們發揮的基本工具而被重視起來,大大刺激了宣紙業的發展,加上宣紙製造工藝的日趨成熟,使宣紙生產有了長足的進步。明朝宣德年間(1426年—1435年)由皇室監製的「宣紙」加工紙的出現。新中國成立後,政府積極扶持宣紙業的發展,在遍訪宣紙世家之後,選定了古紙棚涇縣城東烏溪建立了新中國成立後的第一家宣紙生產廠家,使宣紙業得到復甦並得到發展。

種類:

宣紙的種類非常多,按料比可分為棉料、淨皮、特淨三大類,有幾十個品種規格,另有品種繁多的加工紙(熟宣)以及宣紙製品如冊頁、扇面等。造紙的主要原料多為植物纖維,以竹與木為主,木之纖維柔韌,製成紙,吸墨較強;竹之纖維脆硬,所制之紙,吸墨性較弱,故以此特性不同分為弱吸墨紙類和強吸墨紙類兩大類。

弱吸墨紙類多系竹纖維製成,紙面較光滑,墨浮於表面,不易慢開,所以色彩鮮豔。以箋紙類為主,如澄心堂紙、泥金箋等。明清人常用之泥金箋、蠟箋,今天已很少見;強吸墨紙類多系木質纖維所制,吸墨性強,表面生澀,墨一落紙,極易漫開,書寫常加漿或塗蠟,光彩不若箋紙鮮明,較為含蓄,以宣紙類為主。雖然較晚出現,但今已取代箋紙,成為最名貴的書寫用紙。

特點:

宣紙具質地綿韌、光潔如玉、不蛀不腐、墨韻萬變之特色,用宣紙題字作畫,墨韻清晰,層次分明,骨氣兼蓄,氣勢溢秀,濃而不渾,淡而不灰,其字其畫,躍然紙上,神採飛揚,飛目生輝。

產地環境:

涇縣地處中緯度南沿,根據氣象指標分類,屬於北亞熱帶、副熱帶季風溼潤性氣候。氣候溫和,雨量充沛,光照資源豐富,春、夏、秋、冬四季分明。年平均溫度15.7℃,氣溫年極端最高值為40.8℃。涇縣境內草本植物約計1000餘種,適宜宣紙的取材與製造。

製作流程:

宣紙的製作,以榆科落葉喬木青檀皮和精選沙田稻草為原料,並將其分別製成皮料漿和草料漿,然後按不同的比例混合,添加進用獼猴桃藤汁做成的紙藥,抄制出不同品種的宣紙,整個生產過程有一百多道工序。

原料加工:宣紙在製作之前,要經過一道皮料製作的工序和一道草料製作的工序。其中皮料製作主要指對檀皮纖維等製紙原料的加工,其中又包含了三十多道煩瑣的小工序,如剝皮、踩皮、攤曬成燎皮、鞭皮洗皮、漂白成檀皮纖維料等。草料製作工序則主要是對水稻草等草纖維進行加工,其中包含了約二十道小工序,如選草、切草,搗草、反覆地蒸煮與日曬等直至最終漂白成草纖維料。

配料:即將檀皮纖維料與草纖維料按以定比例混合。所需紙品類別不同,所配製的比例也會有所不同,配好的料需要再經過篩選、打勻、洗滌等,最終製成一種混合紙漿。

成紙:將這種混合紙漿配上適度的水,再配上加入了獼猴桃藤汁的膠,然後再經過撈紙、壓榨和焙紙,整套工序下來,紙的好壞和洇墨效果等都已經基本確定下來,成為宣紙的原紙。

但作為商品的宣紙僅如此還不夠,成品的加工宣紙,其標準要求也很高,不但要求做到紙質綿韌,手感潤柔,紙面平整,有隱約的竹簾紋,還要使切邊整齊潔淨,紙面上不能存在褶子裂口、洞眼、沙粒和附著物等瑕疵。因此,還需要對已成型的紙張進行逐以的辨別和挑選,再將選中的紙張剪去毛邊,加上印刷、過礬、打磨、包裝等,才能成為享譽世界的宣紙。

現狀:

但現代社會經濟的高速發展,宣紙生產原料因為種植經濟效益差等出現嚴重危機;同時由於某些廠家不良經營行為的影響,偽劣產品損害了宣紙的聲譽,市場幾近混亂;宣紙製作技藝的傳承發展令人擔憂。

近年來,國家有關部門越來越重視傳統手工藝的發展,宣紙製作工藝在2006年被列入我國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9年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自唐代以來,宣紙一直是書法、繪畫及典籍印刷的最佳載體,至今人工製作的程序大多仍不能被機器製作所取代。宣紙製作技藝在以代一代的製作師手中已傳承了一個相當漫長的時期,在人們的摸索和實踐中,其技藝日臻完善。在此期間與多種文化元素結合,對傳承中華民族文化產生了深遠影響,對促進民族認同和維護文化多樣性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圖片來源於網絡)

責編:李一珊

相關焦點

  • 中國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名冊)項目之花兒
    花兒,2006年5月,被列入第一批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9年,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流傳於中國西北部甘、青、寧三省(區)的漢、回、藏、東鄉、保安、蒙等民族,是各族人民共同創造共同享有的民歌。
  •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名冊)項目之中國雕版印刷...
    雕版印刷技藝在印刷史上有「活化石」之稱,是江蘇省揚州市地方傳統手工技藝,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雕版印刷技藝古稱版刻、梓行、雕印等,是指將文字、圖像反向雕刻於木板,再於印板上刷墨、鋪紙施壓,使印版上圖文轉印於紙張的特殊技藝。迄今已有1300多年的歷史,比活字印刷技藝早400多年。
  • 韓國泡菜入選UNESCO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韓國泡菜入選UNESCO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2013-12-06 21:04:20 來源:中國日報網 據韓聯社12月5日消息,韓國越冬泡菜文化入選UNESCO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韓國泡菜文化,正式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對於韓國人來講,真正的韓國泡菜被稱為「媽媽的味道」,歲月愈久,味道愈濃。泡菜不僅僅是一道道小菜,更是一種力量、一種文化的體現,是代代相傳的技藝。泡菜博物館是韓國飲食文化的代表,於1986年在首爾市建立。
  • 永遠珍視中華民族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研究》自序  中華民族具有保護、傳承優秀文化遺產的深厚傳統,但我國現代意義上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開展,卻是近十幾年的事情。2001年5月18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公布世界首批「人類口頭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我國的崑曲藝術名列其中。
  • 蒙古人必須知道的國家級與世界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2005年11月25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巴黎總部宣布了第三批「人類口頭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中國、蒙古國聯合申報的「蒙古族長調民歌」 榮列榜中。2008年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13,蒙古族勒勒車製作技藝蒙古族勒勒車製作技藝,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勒勒車又名大轆轤車、羅羅車、牛牛車,一直是蒙古族牧人重要的交通工具。
  • 2019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名錄提名揭曉,中國2項入圍
    2019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名錄提名揭曉,中國2項入圍中國鴨綠江沿岸一個鳥語花香的河口,緬甸高山上矗立的古老的八卦寺,奧地利的一條深受尋求刺激者歡迎的高山公路,這些都是今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名錄的提名名單。
  • 每日一詞∣非物質文化遺產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6月13日是「2020年文化和自然遺產日」。文化和旅遊部近日集中開展了一系列非遺宣傳展示活動。受疫情影響,今年的遺產日非遺活動以線上活動為主,貼近年輕群體。1000餘部非遺傳承紀錄影像、非遺題材紀錄片進行公益性展播,多家網絡平臺聯合舉辦「非遺購物節」。
  • 中國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名冊)項目之中國書法
    中國書法伴隨著漢字的產生與演變而發展,歷經3000多年,是一門古老的漢字的書寫藝術,已成為中國文化的代表性符號。 以漢字為依託是中國書法區別於其他種類書法的主要標誌,因為中國書法是在中國文化裡產生、發展起來的,而漢字是中國文化的基本要素之一。 書法是中國特有的藝術,雖然書法藝術的自覺化至東漢末才發生,但書法藝術當發源於漢字的萌生。漢字的形成經歷了很長的歷史時期。許多文字學家認為,原始社會在陶器上遺留下來的刻畫符號它們還不是文字,只是對原始文字的產生起了引發的作用。
  • 安徽涇縣:探秘宣紙傳統製作工藝
    00:58↑5月12日清晨,安徽省涇縣宣紙廠工人在山坡上攤曬宣紙製作原料——稻草、檀皮(無人機照片)。 宣紙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悠久歷史,因其具備耐老化、不變色、少蟲蛀、壽命長等特點,故有「國之瑰寶」、「紙壽千年」之譽。宣紙的傳統製作工藝在2006年被列入我國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9年又入選聯合國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 讓非遺擁有更好未來(文化脈動)
    核心閱讀  隨著我國多項非遺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申遺成功,社會各方面對非遺的傳承發展給予很大支持  申遺成功並不意味著「萬事大吉」,不同非遺項目的保護發展還需要解答各類問題    2019年是粵劇、南音、黎族傳統紡染織繡技藝、《格薩(斯)爾》等25
  • 關於批准並公布廣東省第三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通知
    關於批准並公布廣東省第三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通知  各地級以上市人民政府,各縣(市、區)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門、各直屬機構:  根據《國務院關於加強文化遺產保護的通知》(國發〔2005〕42號)、《國務院辦公廳關於加強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意見》(國辦發〔2005〕18號)和《貫徹落實國務院關於加強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通知》(粵府〔2006〕70號)有關規定,經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聯席會議評定並向社會公示,現批准將廣州市「蘿崗香雪」等123個項目列入第三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並予公布。
  • 黔東南州與非物質文化遺產之間不得不知的故事
    據統計,我州目前共計收集到非遺線索5100條,成功申報國家級非遺名錄53項72個處,省級名錄218項306個處,州級名錄329項416個處,縣(市)級名錄1590項,建立起完整的世界級、國家級、省級、州級 、縣(市)級五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保護體系。
  • 從瑞安山旮旯到聯合國會議桌,這個「字」承載了這麼多值得玩味的...
    11月28日至29日,由浙江省文化和旅遊廳、溫州市人民政府、中國印刷博物館主辦的「中國活字印刷術」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急需保護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履約實踐十周年系列活動在瑞安舉行。 在此,我們特邀十年前該項目申報材料的執筆人和申報過程的主要工作參與者之一、浙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叢書《木活字印刷技術》作者吳小淮先生撰文,披露瑞安木活字印刷傳承、保護背後鮮為人知的故事。
  • 傳統美術類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生產標準探微
    傳統美術類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的生產標準應該具有地方性、民俗性、動態性、異質性及非強制性,相應標準的實施有利於發揮非遺項目以文化人的作用。相關標準的擬定及修訂應是多方力量協商一致的結果,且標準不應是僵化、單一的存在,應循時代發展而有所增益或改變,從而有利於文化多樣性的傳承發展。
  •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官員:尚未收到埃及對中國山寨「獅身人面像」的...
    新華網合肥5月27日電(記者呂秋平 詹婷婷 朱青)針對近日河北石家莊山寨「獅身人面像」事件,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中心主任基肖爾·拉奧27日在此間表示尚未收到埃及官方對此事的正式投訴。    「據我所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尚未收到埃及官方的正式投訴。我目前對此事的了解都是通過媒體報導獲知的。」
  • 祭冬列入世界文化名錄 千年古鎮三門亭旁的非遺傳奇
    自新石器時代伊始,就有古越先民在此耕山播海、代代生息,傳承下來了列入聯合國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楊家祭冬、以414米長度入選省級非遺項目的楊家板龍等省級以上非遺項目6個、省級文保單位6處、姓氏宗祠達56所,是名副其實的千年古鎮、國家級民間文化藝術之鄉、省級非遺主題小鎮。三門眾多非物質文化遺產中,當屬一場延續了700多年的文化盛宴——亭旁鎮楊家祭冬人氣最旺。
  • 【人類遺產·瑰麗文化】西班牙世界遺產之安達盧西亞篇
    2016年,西班牙安特克拉石墓遺址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遺產,西班牙瓦倫西亞法雅節被列為非物質遺產...也許這就是西班牙的魅力所在,不僅有令人嚮往的陽光、沙灘,刺激你味蕾的饕餮美食,還有豐富多彩、歷史悠久的文化遺產和人文景觀。那麼西班牙到底擁有多少世界遺產呢?
  • 動態保護傳統中醫藥非物質文化遺產
    《中國社會科學報》:傳統中醫藥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保護的關鍵是什麼?王鳳蘭:傳統醫藥保護已歷經10餘年,截至2015年共有4批126項傳統醫藥項目進入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這些傳統中醫藥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內容涵蓋甚廣,歸納起來主要有3個方面:一是項目的核心思想和理念;二是項目的相應表現形式(包括實物、技藝等);三是項目存續所必需的人文、自然空間。前兩者是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核心與主體,後者是必要條件。因此,傳統中醫藥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保護的內容既包括無形思想與理念,以及承載相關思想、理念的有形實物和其他表現形式,還包括歷史文化、環境等要素。
  • 蔡李佛拳、白眉拳、粵謳等入選白雲區級非遺名錄
    大洋網訊 近日,白雲區非遺項目家族迎來新成員,分別是:廣州琺瑯製作技藝、蔡李佛拳白眉拳、粵謳、嶺南篆刻。白雲區擁有豐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不管是傳承千年的重陽登高,還是獨具特色的舞火龍,都是白雲寶貴的文化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