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洋網訊 近日,白雲區非遺項目家族迎來新成員,分別是:廣州琺瑯製作技藝、蔡李佛拳白眉拳、粵謳、嶺南篆刻。
白雲區擁有豐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不管是傳承千年的重陽登高,還是獨具特色的舞火龍,都是白雲寶貴的文化基因。為進一步深挖全區非物質文化遺產,白雲區自2011年起,著手挖掘申報本土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今年4月,區文廣新局正式啟動白雲區第六批區級非遺項目申報工作。經專家論證推薦,日前,白雲區第六批非遺項目名錄公布,傳統技藝類廣州琺瑯製作技藝,傳功體育、遊藝與雜技類蔡李佛拳和白眉拳,曲藝類粵謳和嶺南篆刻等5項非遺項目入選白雲區非遺文化遺產名錄。此次入選的區級非遺項目種類豐富,鮮明特色,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典型性。至此,白雲區非遺名錄共計13項,其中根雕等區級非遺項目13項,洪拳等市級項目6項,舞火龍等省級項目3項。
日前,白雲區已為新入選的區級非遺代表性項目授牌,廣州琺瑯製作技藝、蔡李佛拳、白眉拳、粵謳、嶺南篆刻5個項目被授予"白雲區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
新晉白雲區非遺項目都有哪些特色?
廣州琺瑯製作技藝
廣州琺瑯亦稱畫琺瑯,是指在底胎上用琺瑯直接作畫,用琺瑯釉燒制的一種技藝,自清康熙年間傳入廣東,歷經興盛與衰落,現今仍有流傳。廣州琺瑯根據胎地種類,可分為金胎琺瑯、銀銅胎琺瑯、瓷胎琺瑯、鐵胎琺瑯等,其表現內容主要為肖像、人物、風景、靜物等。
蔡李佛拳
蔡李佛拳是南拳的一種,為廣東新會人陳享創編。陳享幼年習佛家拳、蔡家拳與李家拳,後在實戰中總結經驗,融三家拳術之長,自成體系,故名"蔡李佛拳"。白雲區蔡李佛拳是由蔡李佛拳第四代弟子鄭抒靈及其徒弟傳承和發展,目前在石井、江高、三元裡等地均開設了武術訓練基地。
白眉拳
白眉拳是我國傳統武術南拳的拳種之一,據傳是晚清時期四川峨眉山白眉道長所創,後三傳俗家張禮泉。張禮泉通過設館授徒,將白眉功夫推向珠三角及海外。白眉拳的特點是短小精悍,攻防同體,直取橫破。白眉拳在廣州主要分布在白雲區金沙街橫沙村、江高鎮江村等地。
粵謳
粵謳是一種廣東民間曲藝,是粵語地區過去近三百年間一度流行的說唱形式,屬粵調歌謠。粵謳的音樂組織完備,最初是用琵琶伴唱,後改楊琴,亦可清歌。每四句一節,一節之間有過序,全歌結束後奏煞板。南海橫沙鄉(今金沙街橫沙村)的招子庸在道光8年(1828)編撰了《粵謳》一書,是最早、最系統和完善地保存和收錄粵謳這種廣東民間曲藝的書籍。
嶺南篆刻
篆刻是以石材為主要材料,以刻刀為工具,以漢字為表現對象,由中國古代的印章製作技藝發展而來的一門獨特的鐫刻藝術。嶺南篆刻是嶺南印人將篆刻與嶺南地區文化相結合,發展出的具有獨特嶺南審美特徵的一種文化。現廣州嶺南印社是傳承嶺南篆刻的代表性群體組織。
規劃:讓非遺文化在白雲"活"起來
下一步,白雲區將持續推進非遺代表性項目深入保護,促進非遺保護單位和代表性傳承人傳習活動的開展,讓大家更好地了解非遺文化,傳承非遺文化,讓非遺文化在白雲"活"起來。此外,還將協助新入選的5項區級非遺項目成立傳承基地,搭建起非遺項目教學、傳習、培訓、展示、研究、研討、交流的平臺。
文/廣報全媒體記者肖桂來 通訊員陳若蘭
圖/廣報全媒體記者陳憂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