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瑪曲傳承保護草原文化 建立非遺名錄13類43項

2021-01-10 中國新聞網

圖為瑪曲縣傳統手工工藝展示。 鍾欣 攝

中新網蘭州8月19日電 (記者 南如卓瑪)連日來,在甘肅甘南瑪曲草原上,為活態傳承和保護藏族非遺文化而展示的「流動文化體驗館」吸引海內外遊客駐足體驗、拍照。現場搭建起以一戶遊牧家庭為單位的「遊牧帳篷」,展現瑪曲縣藏民族從事遊牧生產、逐水草而居,形成獨具特色的遊牧文化畫卷。

瑪曲,藏語是「黃河」的意思,是全國唯一以中華民族母親河「黃河」命名的縣,這裡也是「天下黃河第一彎」「格薩爾文化發祥地」,境內擁有最美溼地草原,同時被譽為「中國賽馬之鄉」「藏族民歌彈唱故裡」。

圖為瑪曲縣非遺彈唱藝術。 鍾欣 攝

為弘揚和傳承藏民族傳統文化,在瑪曲縣近期舉辦的第十二屆格薩爾賽馬節期間,該縣打造佔地面積約600平方米的流動文化體驗館,館內設有表演藝術、傳統知識、遊牧文化三大體驗區,免費為遊客開放。

據悉,在這個「不產顆粒糧食」的純牧業縣,由於純牧業生產生活方式,孕育出了諸如藏族民歌彈唱、格薩爾說唱、牛角琴演奏、藏鷹笛演奏等絢麗多彩的民族文化,以及犛牛酸奶、藏族點心、厥麻米飯、糌粑等別具風味的藏族美食。

圖為展示瑪曲藏民族傳統特色美食製作工藝。 鍾欣 攝

現場展示的格薩爾說唱,是以「說」和「唱」兩種表演形式,無任何樂器伴奏,藝人說唱時琅琅上口、迴環曲折、曲調多樣、巧妙呼應的旋律起落有序、回味無窮。而藏語中稱為「秀郎」藏鷹笛是一種古老的吹奏樂器,演奏時拿著造孔的禿鷲翅膀骨吹出意味深長、生動活潑的曲調。

遊牧帳篷裡傳來悠揚的牛角琴聲,它與其他樂器七音不同,是用6、1、2、3、5五音演奏,音調樸實、柔情細膩、音色柔美綿長、如泣如訴。而牛角琴的構造也很獨特,琴身是上好的木材,用兩根精選馬尾搓成琴弦,琴身有一支野犛牛角,年代久遠。

此外,藏族女人們身著傳統民族服飾,還展示酸奶、蕨麻米飯等製作工序。比如,做藏式點心時,將酥油用溫火化開,把糌粑倒入其中,慢慢攪拌,在拌入磨成粉末的乳白色曲拉、白糖、煮熟的厥麻等,隨後壓模成型,待其冷卻凝結成塊而食,色澤豔麗、香甜可口。

多年來,為保護和傳承優秀的民族傳統文化,瑪曲縣以「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傳承發展」,積極保護和挖掘非遺工作,鼓勵藏族民歌創作發展,培養民間彈唱藝術家,創編了以「格薩爾文化」為主題的各類文藝作品,全面摸排縣域內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的種類、數量、分布狀況、生存環境、保護現狀等,對瀕危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進行深入調查。

據統計,目前,瑪曲縣建立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13類43項,列入保護項目省級5項、州級38項。有1名國家級傳承人、5名省級傳承人、68名州級傳承人、123名縣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完)

相關焦點

  • 又多5項!蔡李佛拳、白眉拳、粵謳等入選白雲區級非遺名錄
    大洋網訊 近日,白雲區非遺項目家族迎來新成員,分別是:廣州琺瑯製作技藝、蔡李佛拳白眉拳、粵謳、嶺南篆刻。白雲區擁有豐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不管是傳承千年的重陽登高,還是獨具特色的舞火龍,都是白雲寶貴的文化基因。
  • 【方志四川•資治】孫學元 瓦西木一 ‖ 試談美姑縣非遺保護傳承...
    陣地意識、堅守意識,切實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賴以生存的鄉村文化生態;以創新的精神,持續不斷推進非遺走生產性保護之路,開創了美姑縣非遺搶救、保護、傳承、發展和利用工作,並取得引人矚目的成績:截至2017年底,全縣擁有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名錄項目5項(彝族克智、彝族婚俗、尼木措畢祭祀、畢摩繪畫、畢摩音樂),國家級檔案文獻遺產名錄1項(彝族畢摩文獻),省級6項,州級12項,縣級89項,州級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1個
  • 甘肅瑪曲溼地水量銳減 生態保護與經濟發展矛盾
    7月28日,甘肅瑪曲,藏族漢子云白走過被沙丘包圍的草原,順手挖起一把沙子。 張鵬攝  東方網8月5日消息:「春天風大,沙塵暴來了,10米之內,草原上的牛羊,根本看不見。」藏族漢子云白說起今年春夏之交草原上颳起的漫天黃沙,眼神裡充滿憂慮。
  • 湖北「三國傳說」等21項入選國家級「非遺」名錄
    中新社武漢12月4日電   記者4日從湖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獲悉,由湖北省申報的「三國傳說」、「伯牙子期傳說」、「武漢雜技」、「越調」、「楚劇」、「嶽家拳」、「趙李橋磚茶製作技藝」等21個項目入選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 「武昌魚」入選省級非遺名錄
    昨日獲悉,我省公布第四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我市「武昌魚製作技藝」等16個項目入選,至此我市省級項目已達50項。  武昌魚學名團頭魴,最早得名與三國東吳故都的古武昌有關,當時就有「寧飲建業水,不食武昌魚」的民謠,此後王安石、蘇軾、岑參、毛澤東等歷代名人都寫過吟詠武昌魚的詩詞。
  • 甘肅非遺雲端秀「身姿」 「雲探店」催熱線上購物節
    (資料圖)王綱 攝保安腰刀、慶陽香包、隴西刺繡……6月初,甘肅推出為期20天的線上「甘肅非遺影像展」活動,這是該省今年「文化和自然遺產日」的系列活動之一。甘肅地處黃河流域,非遺資源豐富,已普查發現相關線索27000多條。
  • 贛南採茶戲非遺傳承與保護紀實:「鄉土小戲」綻新姿
    圖片來源:贛南日報  中國是擁有世界非物質遺產數量最多的國家,贛州目前有10項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入選國家級名錄。非物質文化遺產紮根民間、心口相傳,被譽為人類的生命記憶、活態文化基因。它離我們並不遙遠,人們衣食住行中的許多部分,都蘊含著非遺的內容。非物質文化遺產既是民族精神的載體,又是民族精神和傳統文化的象徵,保護非遺、傳承非遺、發揚非遺,絕不僅僅是把他們摘出來,寫到小本本上。
  • 安徽銅陵加強非遺技藝傳習
    記者12月28日從安徽省銅陵市文化和旅遊局獲悉,為進一步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今年以來,銅陵市文化和旅遊局多措並舉,積極推進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和保護工作,特別是加強非遺技藝傳習,建立失蠟法、東鄉武術、白姜製作技藝等非遺項目傳習基地。截至目前,今年已經培訓非遺傳承人2000餘人次。
  • 甘肅省「文化和自然遺產日」非遺展示及購物節活動取得圓滿成功
    作為甘肅省2020年「文化和自然遺產日」主會場活動的「甘肅非遺影像展」,緊扣文旅部確定的「非遺傳承 健康生活」活動主題,廣泛徵集並遴選各市(州)文旅部門組織拍攝的優秀非遺影像視頻作品,分傳統體育、傳統醫藥、餐飲、非遺助力抗擊疫情、其他等五個專題,於6月1日至20日期間,在隴上非遺微信公眾號、頭條號、百家號上同步播出68期,受眾閱讀量達到30多萬人次,顯著提升了優秀非遺項目可見度
  • 向社會普及非遺知識 使非遺保護觀念深入人心
    撫摸著嶄新的《東城區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譜系大典》,被列入國家級非遺保護名錄的北京扎燕風箏傳承人、86歲的費保齡老人讚不絕口。翻開書中自己關於扎燕風箏的口述,老人的欣喜之情溢於言表:「這書裡的人我幾乎都認識,要沒有政府支持,任這些手藝自生自滅,早看不著這些絕活了。」  近日,北京市首部由區縣編輯的「非遺傳承人家譜」——《東城區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譜系大典》出版發行。
  • 甘肅非遺助力2020年全國鄉村旅遊與民宿工作現場會,促進非遺與旅遊...
    9月12日,由文化和旅遊部舉辦的2020年全國鄉村旅遊與民宿工作現場會在蘭州市榆中縣舉行。為充分展示近年來甘肅省非遺保護成果,省文旅廳組織遴選部分優秀非遺項目和傳承人,在此次會議舉辦的酒店、實地觀摩點集中開展了非遺展示展演活動。
  • 讓非遺擁有更好未來(文化脈動)
    核心閱讀  隨著我國多項非遺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申遺成功,社會各方面對非遺的傳承發展給予很大支持  申遺成功並不意味著「萬事大吉」,不同非遺項目的保護發展還需要解答各類問題    2019年是粵劇、南音、黎族傳統紡染織繡技藝、《格薩(斯)爾》等25
  • 瑪曲草原上的老鼠最怕啥?
    每日甘肅網·甘肅日報記者 宋振峰 洪文泉 趙梅初秋的瑪曲氣溫已經很低,但高原午後的紫外線卻晃得人睜不開眼。一輛藍色的皮卡車停在草原上,一群男人低頭俯身,在草叢中忽隱忽現。「草原上的老鼠最怕啥?10年前,唐訓平在岷縣打工時,學到了一門新手藝——草原治鼠,聽說能掙錢,就跑來瑪曲縣謀生路。「一開始就是為了賺錢養家。」唐訓平笑著說,連他自己也沒想到,小門手藝竟然成了他這幾年安身立命的「大本事」。「草原鼠患治理是個很複雜的工作。」瑪曲縣農業農村局有關負責人馬建雲告訴記者,十幾年前,過度載牧導致草原退化,鼠害泛濫。
  • 向世界展示多面海南 非遺追上新潮流
    海南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極大地豐富了海南特區乃至中華民族文化的寶庫。目前,我省共有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300多項,省級以上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82項,其中國家級代表性項目名錄28項,最具海南文化特色的黎族傳統紡染織繡技藝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急需保護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在業內人士看來,非遺需要傳承,也需要傳播。
  • 人工智慧介入非遺保護的路徑與問題
    在這20年間,我國建構起了國家、省、市、縣四級非遺保護名錄體系和國家、省、市、縣四級代表性傳承人名錄體系,成立了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並出臺了《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文旅部於2015年啟動了「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群研修培訓計劃」,以提升非遺傳承人群的傳承能力和實踐水平。
  • 觸摸失落的文明 書院中國深耕非遺傳承與保護
    近日,北京市書院中國文化發展基金會與京東電腦數碼、京東公益、中華社會救助基金會、時尚旅遊、鳳凰領客共同發起的「觸摸失落的文明」公益活動正式上線,助力北京市書院中國文化發展基金會「非遺傳承人資助項目」。
  • 這裡是中國最大最美的溼地草原,瑪曲黃河第一彎
    這裡是我們的母親河——黃河經四川、甘肅、青海匯聚在一起的地方,也是黃河流過高原拐過的第一個彎,在阿尼瑪澤山和西澤山之間繞了一個綿延400多公裡的大彎,這裡就是瑪曲,瑪曲(藏語:黃河的意思),一個由黃河孕育出來的美麗的地方,它有幸能用母親河的名字來命名。
  • 時代背景下,非遺該如何傳承與發展?
    「非遺說」——濟南市非物質文化遺產活態發展論壇旨在打造廣大非遺傳承人、社會合作夥伴、致力於非遺項目傳承與發展的人群交流、互動的平臺。將更多的話語權還給非遺傳承人、社會合作群體,以智慧的碰撞與點燃,讓非遺活態傳承、多路徑融合發展成為可行之行、隨心之行。  時代背景之下,非遺如何生存發展,這一問題的提出對地區乃至全國非遺人具有普遍性。
  • 海洋漁文化生態保護的「象山實踐」
    針對石浦—東門島核心保護區,以建設面積為1.5萬平方米的國家級海洋漁文化生態保護區展示館為抓手,投入2.1億元打造集文化展示、文創體驗、特色街坊等為一體的綜合性海洋漁文化創意園。針對特殊保護區,制定專項發展政策,建立老中青傳承梯隊,維持並擴大現有生產區域和從業人員規模。針對一般保護區,提供資金支持,建立非遺項目名錄退出機制,不斷加強一般非遺項目保護和傳承。
  • 央視網非遺地理《不遠萬裡》,關注中國傳承的地理脈絡
    即將在央視網推出的非遺地理節目《不遠萬裡》,從「地理」的視角出發,對傳承中華文化發起了一次深刻的全民關注。《不遠萬裡》從「地理脈絡」中尋找中國傳承的基因。節目內容來源於中華文化重要的地理起源地,涉及山、河、湖乃至古民族心中的「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