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瑪曲溼地水量銳減 生態保護與經濟發展矛盾

2020-11-30 東方網

  7月28日,甘肅瑪曲,藏族漢子云白走過被沙丘包圍的草原,順手挖起一把沙子。 張鵬攝

  東方網8月5日消息:「春天風大,沙塵暴來了,10米之內,草原上的牛羊,根本看不見。」藏族漢子云白說起今年春夏之交草原上颳起的漫天黃沙,眼神裡充滿憂慮。他是甘肅甘南瑪曲縣人。從小至今,在草原生活了41年的雲白,以前從未見過沙塵暴。

  7月28日下午4時許,陽光刺眼,手搭涼棚,站在河曲馬場五隊的草場上望去,一壟壟凹凸起伏的沙丘帶出現在茫茫草原,高兩三米,連綿數公裡,不見盡頭。兩公裡開外,黃河水緩緩流過瑪曲黃河大橋,寧靜而秀美。再遠處,這座西部小城隱約可現。

  發源於青藏高原巴顏喀拉山約古宗列盆地的黃河,自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久治縣門堂鄉流入甘肅瑪曲,輕展手臂,折了一個彎後,又拾身返回青海,留下「黃河第一彎」的優美足跡。

  七八月的瑪曲,本應是草原最美的季節。但腳下的這片草地,像長了癩頭瘡一般,植被稀疏得可憐。

  這片草場已經完全退化,幾乎時刻有被沙丘吞噬的危險——衰敗的狼毒花和不知名的藍色、白色小花點綴著草原的邊界,稀稀拉拉的垂穗披肩草耷拉著腦袋,旱獺們製造著數不清的洞穴。露出猙獰面孔的沙丘帶像一把鋒利的匕首插進草原腹地……

  越來越少的水

  被譽為「黃河之腎」的瑪曲溼地是黃河上遊最重要的水源涵養地,位於青藏高原東端、甘青川三省交界地帶,溼地保護區總面積37.5萬公頃。

  據水利部門測算,黃河從久治縣流入瑪曲時的流量為38.91×108立方米,出境時達147×108立方米,黃河水量在瑪曲段流量增加了108.1×108立方米,佔黃河源區總徑流量的58.7%,佔黃河流域總徑流量的1/6。瑪曲溼地是名副其實的「高原水塔」、「黃河蓄水池」。

  瑪曲溼地還是國際瀕危動物黑頸鶴的重要棲息地。高寒潮溼的草甸沼澤地是黑頸鶴繁殖、生長的理想之所。

  但一切正在悄然發生改變。這裡已經不是人們記憶中的「黃河首曲」了。

  自上世紀80年代起,瑪曲溼地風光不再——境內數千泉眼乾涸,黃河的27條主要支流中,已有11條常年乾涸,另有不少河流成了季節河,大部分山谷的小溪絕流,數百個湖泊水位明顯下降,地表徑流量和土壤含水量銳減。

  水,在這個孕育水資源的地方,也開始變得稀缺。

  採訪中,當地人告訴中國青年報記者,瑪曲一些地方的牧民守著溼地沒水吃,已經開始挖井取水。近幾年,國家黃河水利委員會也將該縣草原定為以人工降雨增加黃河水量的必選之地。

  生於斯、長於斯的藏族牧民貢華對這個變化的感受很深刻。這位39歲的藏族漢子見證了阿萬倉溼地的變遷。在他兒時,阿萬倉溼地水草豐美。即便是草原上最好的騎馬高手,都不敢騎進溼地,怕陷進沼澤地。如今,越野車、摩託車可以任意在溼地附近馳騁。

  7月27日下午,記者實地探訪阿萬倉溼地。夏季的這片溼地呈現出蒼綠和銀白的色彩。曲曲折折的銀白色小河穿越蒼綠的草地,在陽光的照射下熠熠生輝。成群結對的黑色阿萬倉犛牛像密密麻麻的螞蟻一樣趴在溼地的草皮上。

  「面積小多了。」遙指溼地,貢華直嘆氣。不過,這片溼地額外賜予他一項生財之道——他家的草場,恰好在一塊高地上,是鳥瞰整個溼地的最佳觀所。他索性賣起了門票,發展旅遊業。僅門票這一項,每年可以增收1萬多元。

  越來越多的沙

  「按照近20年的退化速度,不用10年,甘南州草地乃至青藏高原東部將成為中國第四大沙塵源。」一直致力於溼地保護研究的蘭州大學教授杜國禎曾發出警示。

  「風力大、草地不斷退化,且大風持續的時間、強度與植物枯黃季節剛好同步,甘南風蝕與沙塵危害因而不斷加重。」杜國禎說。

  根據他的研究,以每年70天的8級大風進行推算,當植被覆蓋度為60%時,從甘南草地吹向東部或東南部的沙土量就達3.735億立方米。而以最近20年的退化速度,不用10年,甘南植被的平均覆蓋度將降至50%以下,那時每年颳起的沙土量將達到4.669億立方米。

  當地氣象資料顯示,瑪曲平均每年8級以上(風速17米/秒)的大風天氣累計達77天,最多時達121天,多為西北風。而專家告訴記者,一般情況下,風速達6米/秒即可揚起沙塵。

  這很好地解釋了瑪曲黃河沿岸已出現的長達220公裡的沙丘帶的形成原因。黃河沿岸豐富的沙源為沙丘肆虐提供了條件。

  沙丘正在悄悄向草場深處延伸,目前整個瑪曲縣沙化草地面積已達69.5萬畝,沙化面積仍以每年3000多畝的速度遞增。

  整個瑪曲生態系統「腎臟」功能的紊亂與衰竭,引發了多米諾骨牌效應。原先的生態秩序被打破——河岸塌方與水土流失嚴重,每年向黃河輸送泥沙50多萬噸,致使河床逐年抬高,促使黃河頻繁改道。原先的河床、河沙裸露在外,加劇了土地沙化進程。

  而另一方面,有關專家告訴記者,中華鼢鼠、高原鼠兔、草原毛蟲等這些鼠蟲害大肆泛濫的地方,逐步演變成了沙化區。目前,鼠蟲危害已侵襲了整個瑪曲縣可利用草場面積的31%,面積達386萬畝。

  「草原上鼠患的頻發,與草場退化有直接關係。」瑪曲縣環保局黨組書記、副局長武國真說。

  他介紹,自上世紀五六十年代開始,由於人為捕殺,黃鼠狼、狐狸、老鷹的數量減少了,進而整個生態食物鏈被打破,加上過度放牧,草原生態不斷惡化。

  除此之外,泥炭地開發、礦山開採、公路及城鎮化建設也對瑪曲草地生態系統造成破壞。

  「黃河中下遊斷流,與瑪曲溼地水源涵養功能降低直接相關。」杜國禎說,「甘南溼地是保護黃河中下遊生態安全的綠色屏障。一旦這個屏障被破壞了,劉家峽水庫每10年就得清淤一次,否則,整個蘭州將變成『海灘』。」

  自1992年開始,杜國禎每年夏天都要赴瑪曲作科學考察。他見證了瑪曲溼地萎縮的進程,因此憂心忡忡。

  保護與拯救迫在眉睫。瑪曲縣畜牧獸醫林業局副局長羅白介紹說,雖然當地在溼地保護與恢復工作方面積累了大量經驗,但苦於沒有資金支持,難以為繼。

  「死循環」

  採訪中,許多溼地保護專家和瑪曲縣當地官員都將瑪曲溼地退化的重要原因,歸結為「過度放牧」。有數據顯示,目前甘南草地承載的家畜數量是上世紀80年代的兩倍。

  瑪曲很難擺脫一個怪圈。草、畜、人三者的關係,交織在一起,形成一個「死循環」:大力發展畜牧業、提高農牧民收入——草場承載量不斷加重——草場退化、牲畜減少、農牧民再度返貧。

  瑪曲縣環保局提供的數據顯示,這種矛盾仍在發展。整個瑪曲縣牧草產量從1981年的5860公斤/公頃下降至2004年的4000公斤/公頃,降幅達1/4;草層高度由1990年的35釐米下降至現在的10釐米,植被覆蓋下降到目前的70%左右。

  牧民雲白的家族世代居於草原,以放牧為生。他擁有200多頭犛牛、150頭羊。雖然有2500多畝廣袤草場供他支配,但仍顯得捉襟見肘。

  更令他憂心的是,「這幾年,草場不行了,草長得不好。」和草原上大多數牧民一樣,雲白也曾懷有「千頭牛萬隻羊」的夢想,但要維持眼下牲畜的規模,他不得不在每個夏季,租用別人的1000多畝草場。為此,他要額外支付一筆高達1.5萬元的租金。

  直到今天,瑪曲縣仍然難掩生態保護與經濟發展的矛盾。脆弱的生態,需要保護,但人們又需要依賴這樣的脆弱環境生存和發展。怎麼辦?

  「這確實是個死結。」武國真說。他介紹說,瑪曲是一個純牧業縣,牧民群眾收入的95%以上都來自畜牧業,但由於畜牧業基礎設施薄弱,牧民群眾仍處於「靠天養畜」的被動局面。在他看來,解開這個「死結」的辦法是「讓牧民不再單純依靠畜牧產業致富,讓一部分牧民從草原上解放出來」。

  當然,這還面臨著許多實際困難。對那些從草原上退出來的牧民來說,離開他們熟悉的草原,轉型之路漫長而艱辛。

  難以照進現實的生態補償機制

  瑪曲——這座只有4.5萬人口的高原邊陲小城的命運,註定與黃河休戚相關。

  生態安全永遠是瑪曲的「緊箍咒」。瑪曲人從2001年便意識到了這一點。從這一年開始,瑪曲縣全面禁止「白色汙染」,禁止使用塑膠袋和一次性飯盒。

  很難想像,生態意識在這個西部縣城覺醒得如此之早。但現在,在「禁塑令」堅持了9年之久後,整個瑪曲縣仍然在渴望生態補償機制能照進現實,以緩解當地經濟發展與保護生態的矛盾。

  接受記者採訪時,瑪曲縣縣委書記張正雄表示:儘管對建立生態補償機制的呼籲已逾多年,但截至目前還沒有建立良性的循環機制。

  張正雄介紹,目前瑪曲縣正在積極加強草原的保護和治理,動員牧民群眾增加牲畜的出欄數,防止草場退化,積極探索治理草場沙化的路子。

  2007年,國家和甘肅省將「甘南黃河重要水源補給生態功能區生態保護與建設項目」列入國家「十一五」規劃,投資44.51億元。「這筆錢不僅限於瑪曲縣,而是照顧了黃河流經甘南的各個縣。經過層層分解,實際落實到瑪曲縣的項目資金已經沒有多少了。」張正雄說。

  在這位縣委書記看來,「瑪曲溼地的生態保護,應該跳出瑪曲縣的範疇,與黃河中下遊的利益攸關方一道,從國家戰略層面,建立生態補償機制,穩定地解決瑪曲縣人民群眾的生產生活問題。」

  記者在瑪曲縣環保局提供的《瑪曲縣生態環境保護與建設專題研究報告》中注意到,鑑於瑪曲縣特殊的生態保護價值,該局建議應該將環境保護納入政府績效評估和考核體系,參照國家對青海三江源的優惠政策,對瑪曲今後原則上不再硬性考核GDP,將瑪曲縣建設成為生態縣。

  瑪曲的困境折射出中國許多大江大河上遊生態功能區的共同困境——這些地區大部分是限制開發和禁止開發區,大多數地區還是貧困地區,而且是少數民族聚居區,資源環境承載能力弱、大規模聚集經濟和人口條件不夠好。

相關焦點

  • 這裡是中國最大最美的溼地草原,瑪曲黃河第一彎
    這裡是我們的母親河——黃河經四川、甘肅、青海匯聚在一起的地方,也是黃河流過高原拐過的第一個彎,在阿尼瑪澤山和西澤山之間繞了一個綿延400多公裡的大彎,這裡就是瑪曲,瑪曲(藏語:黃河的意思),一個由黃河孕育出來的美麗的地方,它有幸能用母親河的名字來命名。
  • 瑪曲科考人
    瑪曲科考人科考隊員做增溫和降雨格局變化實驗。新甘肅·甘肅日報記者 張子恆在瑪曲甘孜高寒草甸地區,蘭州大學高寒草甸與溼地生態系統定位研究站、甘肅省高寒草甸與溼地生態系統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草地農業生態系統國家重點實驗室定位研究站在這裡設點常年開展科研工作。
  • 甘肅瑪曲傳承保護草原文化 建立非遺名錄13類43項
    鍾欣 攝中新網蘭州8月19日電 (記者 南如卓瑪)連日來,在甘肅甘南瑪曲草原上,為活態傳承和保護藏族非遺文化而展示的「流動文化體驗館」吸引海內外遊客駐足體驗、拍照。現場搭建起以一戶遊牧家庭為單位的「遊牧帳篷」,展現瑪曲縣藏民族從事遊牧生產、逐水草而居,形成獨具特色的遊牧文化畫卷。
  • 保護紅樹林 保護溼地生態系統
    我國相關工作人員不斷努力,按照總書記「一定要尊重科學、落實責任,把紅樹林保護好」的重要指示精神,嚴格保護現有紅樹林,科學開展紅樹林的生態修復,擴大紅樹林面積,提高生物多樣性,整體改善紅樹林生態系統質量,全面增強生態產品供給能力。
  • 【地理探究】高考地理如何考查溼地?附中國最美的六大溼地!
    中國1992年加入《溼地公約》從此我國的溼地保護事業進入了新的發展時期 溼地一詞最早出現於1956年美國魚和野生動物管理局《39號通告》,通告將溼地定義為「被間歇的或永久的淺水層覆蓋的土地。」
  • 關於中國溼地保護的思考
    沒有健康完整的溼地,就不會有良好的水生態環境,保護溼地是保護水生態環境的重要內容和有力措施,保護水生態環境是保護溼地的前提和保證,溼地的破壞和喪失,將直接影響水生態環境,水生態環境的惡化,直接威脅溼地的安全,健康的溼地和良好的生態環境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基本條件,是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基礎。
  • 溼地與經濟:生態效益 精明增長
    近年來,我市大力推進實施溼地公園建設、公園溼地恢復、植被恢復及景觀綠化等項目,初步構建了全市溼地保護體系。據第二次全國溼地資源調查,我市溼地總面積687.23萬畝,約佔山東省的四分之一。豐富的溼地資源需要我市加大管控力度,通過溼地城市建設實現生態文明轉型。另一方面,正如「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這句話所闡釋的,溼地與經濟之間並不是對立的,不可一談「溼地經濟」便要「色變」。
  • 我國溼地生態系統現狀堪憂 美麗溼地亟須法律保護
    每公頃溼地每天可以淨化400噸的汙水,每年可去除1000多公斤氮和130多公斤磷,為降解汙染髮揮了巨大的生態功能。二是經濟價值。溼地是世界上生產力最高的生態系統,據2002年聯合國環境署發布的調查資料表明,溼地生態系統創造的價值每公頃每年可達1.4萬美元,是熱帶雨林創造價值的7倍,是農田生態系統創造價值的160倍。三是科研和觀賞價值。
  • 長江溼地生態系統退化 部分喪失動植物棲息地功能
    「現有法律法規儘管有溼地保護內容,但存在兩個問題:一是法律條文分散在資源管理和環境保護部門單行法規中,有的條文還互相矛盾。二是條文內容是從溼地單一要素出發的,沒有從溼地生態系統整體保護角度出發。在國家層面沒有專門溼地保護法規,因此保護工作缺乏足夠法律支持。」賈治邦說。
  • 突出生態效益 包河積極探索溼地保護新模式
    溼地被稱為地球之腎,具有涵養水源、淨化水質、美化環境、調節氣候等生態功能,對於打造優質優良宜居宜業的生態高地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近年來,包河區始終堅持生態優先,踐行綠色發展理念,高點定位,高效落實,積極探索溼地保護和管理的「包河模式」,著力繪就「水綠交織、清新明亮、城湖共融」的和美包河生態畫卷。
  • 項目建設助推張掖溼地生態保護再上新臺階
    市溼地局始終堅持「生態優先、保護第一」原則,積極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通過爭取項目資金,多措並舉大力實施溼地生態保護與修復治理工程,不斷恢復溼地生態功能。去年以來,先後爭取到中央投資2000萬元的張掖黑河溼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溼地生態效益補償試點項目、200萬元的張掖黑河溼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溼地保護與恢復項目和省級投資30萬元的張掖黑河溼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溼地保護與修復補助項目,充分挖掘利用溼地資源,修復溼地生態系統,溼地保護工作成效明顯。項目建設取得了良好的生態、經濟、社會效益,促進了我市溼地保護與恢復建設工作的快速發展。
  • 習近平在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座談會上的講話
    在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座談會上的講話(2019年9月18日)習近平黃河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我一直很關心黃河流域的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多次實地考察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發展情況,多次就三江源、祁連山、秦嶺等重點區域生態保護建設提出要求。
  • 保護溼地資源 提高生態功能
    經濟日報訊:天津市日前研究制定《天津市溼地自然保護區規劃》和《七裏海溼地生態保護修復規劃》《天津市北大港溼地自然保護區總體規劃》《天津市團泊鳥類自然保護區規劃》《天津市大黃堡溼地自然保護區規劃》。
  • 中國溼地銳減誰是禍害? 十年之內面積銳減兩成
    萬公頃;十年之內,溼地面積銳減兩成——溼地之殤  2015年6月21日,山谷中最後一注水流已經斷流,山谷中遍地的蘆葦以及半枯萎的水生植物還能讓人看出這是一片曾經的溼地。  山谷溼地原先有兩個淺淺的梯級池塘,作為灌溉之用。多年前居住在此的兩戶村民搬遷,他們留下的殘垣斷壁與廢棄的池塘,成為池鷺、白鷺、綠頭鴨的主要棲息地。6月21日,這兩個池塘中,一個已經乾涸,一個只剩下不到一半的水量——這是十年中未曾發生過的。  這片溼地的消失已經不可逆轉。由於失去了重要的水源,連續的降雨也改變不了其枯乾的現狀,對水權的佔有是它消失的最根本原因。
  • 「生態文明@溼地」保護黃河三角洲,實現黃河流域高質量發展
    2019年9月1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座談會上發表重要講話,鄭重將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與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發展、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和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等重大國家戰略相併列,新時代治理黃河的藍圖和路徑由此明晰。
  • 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框架、路徑與對策
    為從根本上解決黃河流域面臨的自然生態保護與經濟社會發展之間存在的結構性矛盾問題,中央於 2019 年提出推進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並同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發展、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長三角一體化發展一樣,上升為重大國家戰略。按流域進行水資源開發利用、生態環境保護、產業和城鎮布局等統籌管理逐漸成為世界各國高度關注的主題。
  • 成都:加強生態環境保護 發揮人工溼地作用
    如何保護溼地資源、調整城市生態系統、保持可持續發展的良性發展態勢?建設人工溼地的緊迫課題,擺在了人們的面前。1994年,成都開始對城市中的主要溼地————府南河大規模的治理工作。在府南河治理取得階段性成績的同時,1997年春天,根據美國環境藝術家貝西·達蒙女士的創意,中美韓三國環境專家共同設計、成都市人民政府投資3000萬元、佔地2?
  • 以保護溼地生態系統為核心 展示溼地的自然和人文景觀
    商友江在看溼地公園效果圖 商友江強調,要堅持保護優先、合理利用、統籌規劃、體現特色、因地制宜的基本原則,建設好白果坨國家溼地公園。要從維護溼地生態系統結構和功能的完整性、保護野生動植物棲息地、防止溼地退化的基本要求出發,通過適度人工幹預,保護、修復或重建溼地景觀,維護溼地生態過程,展示溼地的自然和人文景觀,實現溼地可持續發展;要根據溼地保護和區域經濟發展等進行統籌規劃,根據溼地的地域特點和保護目標合理布局,先易後難、分步實施、分期建設;要重點突出溼地景觀,保留溼地的生態特徵,最大限度維持區域的自然風貌,體現特色,在溼地生態系統服務功能展示和溼地合理利用示範
  • 溼地有哪些生態效益
    溼地不但具有豐富的資源,還有巨大的環境調節功能和生態效益。各種類型的溼地在保護生物多樣性、維持淡水資源、均化洪水、調節氣候、降解汙染物和為人類提供生產、生活資源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溼地的這些重要功能和價值一直是人類社會發展和文明進步的物質基礎。  溼地的生態效益表現在:一是保護生物和遺傳多樣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