溼地與森林、海洋一起並列為全球的三大生態系統,它是地球上水陸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獨特生態系統,是自然界最富生物多樣性的生態系統和人類最重要的生存環境之一,具有巨大的資源潛力和環境、社會、經濟功能,它不僅為人類的生產、生活提供多種資源,而且在抵禦洪水、調節徑流、改善環境、控制汙染、保護物種基因多樣性、美化環境和維護區域生態平衡等方面具有其它系統不可替代的作用,享有 「地球之腎」和「生命搖籃」之美譽。近年來,隨著經濟的發展和人類活動的加劇,溼地不同程度的遭受破壞,導致溼地不斷萎縮退化,環境功能與生物多樣性逐漸衰減,日益突出的環境汙染、泥沙淤積等環境問題使溼地及其功能處於嚴重威脅之中。保護溼地、可持續利用溼地,維護良好的生態環境,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已迫在眉睫,刻不容緩。
1、中國溼地概況
中國地處太平洋西岸,大部分地區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境內盛行東亞季風,四季分明,氣候溫和溼潤,特別是長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區雨量豐沛(多年平均降水量1100mm以上)。由於水熱條件優越,中國生物資源極其豐富,生態系統具有高度多樣性,是各種溼地資源最豐富的國家之一,溼地總面積約6594萬公頃(不含江河、池塘等),佔世界溼地的10%,居世界第四位,亞洲第一位,具有類型多、絕對數量大、分布廣、區域差異顯著、生物多樣性豐富等特點。在眾多的溼地中,以河流溼地、河口溼地、湖泊溼地、沼澤溼地、海岸灘涂、淺海水域、水庫、池塘、稻田等溼地類型為主。天然溼地(不含河流溼地)約為2594萬公頃,包括沼澤約1197萬公頃,天然湖泊約910萬公頃,潮間帶灘涂約217萬公頃,淺海水域270萬公頃;人工溼地約4000萬公頃,包括水庫水面約200萬公頃,稻田約3800萬公頃,稻田是我國河流溼地之外的最大的溼地類型。目前,按國家重要溼地確定標準,我國現有173片國家級溼地,並有21處溼地被列為國際重要溼地,這些溼地是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促進可持續發展和保護人類生存環境具有重要意義。
2、溼地的主要功能
溼地是人類最重要的環境資本之一,也是自然界富有生物多樣性和較高生產力的生態系統,溼地的水陸過渡性使環境要素在溼地中的耦合和交匯作用複雜化,它對自然環境的反饋作用是多方面的。它為人類社會提供了大量的如食物、原材料和水資源等生產資料和生活資料,具有巨大的生態、經濟、社會功能。它能抵禦洪水、調節徑流、控制汙染、消除毒物、淨化水質,是自然環境中自淨能力很強的區域之一,它對保護環境、維護生態平衡、保護生物多樣性、蓄滯洪水、涵養水源、補充地下水、穩定海岸線、控制土壤侵蝕、保墒抗旱、淨化空氣、調節氣候等起著極其重要的作用,
2. 1 溼地的生態功能
溼地的生態功能主要體現在物質循環、生物多樣性維護、調節河川徑流和氣候等方面。一是保護生物和遺傳多樣性。溼地蘊藏著豐富的動植物資源,溼地植被具有種類多,生物多樣性豐富的特點,許多的自然溼地為水生動物、水生植物、多種珍稀瀕危野生動物,特別是水禽提供了必須的棲息、遷徙、越冬和繁殖場所。對物種保存和保護物種多樣性發揮著重要作用。
對維持野生物種種群的存續,篩選和改良具有商品價值的物種,均具有重要意義。如果沒有保存完好的自然溼地,許多野生動物將無法完成其生命周期,溼地生物多樣性將失去棲身之地。同時,自然溼地為許多物種保存了基因特性,使得許多野生生物能在不受幹擾的情況下生存和繁衍。因此,溼地當之無愧地被稱為生物超市和物種基因庫。二是調蓄徑流洪水,補充地下水。溼地在控制洪水,調節河川徑流、補給地下水和維持區域水平衡等方面的功能十分顯著,是其他生態系統所不能替代的,溼地是陸地上的天然蓄水庫,溼地還可以為地下蓄水層補充水源,三是調節區域氣候和固定二氧化碳。由於溼地環境中,微生物活動弱,土壤吸收和釋放二氧化碳十分緩慢,形成了富含有機質的溼地土壤和泥炭層,起到了固定碳的作用。溼地的水分蒸發和植被葉面的水分蒸騰,使得溼地和大氣之間不斷進行了能量和物質交換,對周邊地區的氣候調節具有明顯的作用。四是降解汙染和淨化水質。
許多自然溼地生長的溼地植物、微生物通過物理過濾、生物吸收和化學合成與分解等把人類排入湖泊、河流等溼地的有毒有害物質降解和轉化為無毒無害甚至有益的物質,溼地在降解汙染和淨化水質上的強大功能使其被譽為「地球之腎」。 五是防浪固岸的作用。溼地中生長著多種多樣的植物,這些溼地植被可以抵禦海浪、颱風和風暴的衝擊力,防止對海岸的侵蝕,同時它們的根系可以固定、穩定堤岸和海岸,保護沿海工農業生產。
2. 2 溼地的經濟功能
一是提供豐富的動植物產品。溼地提供的水稻、肉類、蓮、藕、菱、芡及淺海水域的一些魚、蝦、貝、藻類等是富有營養的副食品;有些溼地動植物還可入藥;有許多動植物還是發展輕工業的重要原材料,如蘆葦就是重要的造紙原料。二是提供水資源。溼地是人類發展工、農業生產用水和城市生活用水的主要來源。我國眾多的沼澤、池塘、溪流、河流、湖泊和水庫在輸水、儲水和供水方面發揮著巨大效益,其它溼地,如泥炭沼澤森林可以成為淺水水井的水源。三是提供礦物資源。溼地中有各種礦砂和鹽類資源。溼地可以為人類社會的工業經濟的發展提供包括食鹽、天然鹼、石膏等多種工業原料,以及硼、鋰等多種稀有金屬礦藏。中國一些重要油田,大都分布在溼地區域,溼地的地下油汽資源開發利用,在國民經濟中的意義重大。四是能源和水運。溼地能夠提供多種能源,溼地通過航運、電能為人類文明和進步做出了巨大貢獻。中國約有10萬公裡內河航道,內陸水運承擔了大約30%的貨運量。
2. 3、溼地的社會功能
溼地為人類提供了集聚場所、娛樂場所、科研和教育場所,溼地具有自然觀光、旅遊、娛樂等美學方面的功能和巨大的景觀價值。長期以來,由於溼地特有的資源優勢和環境優勢,一直以來是人類居住的理想場所,是人類社會文明和進步的發祥地。中國有許多重要的旅遊風景區都分布在溼地地區,壯觀秀麗的自然景色使其成為生態旅遊和療養的勝地。城市中的水體在美化環境、為居民提供休憩空間方面有著重要的社會效益。有些溼地還保留了具有寶貴歷史價值的文化遺址,是歷史文化研究的重要場所。溼地豐富的野生動植物和遺傳基因等為教育和科學研究提供對象和實驗基地。溼地保留的過去和現在的生物、地理等方面演化進程的信息,具有十分重要和獨特的價值。
3、溼地保護面臨的主要問題及對水生態環境的影響
由於人口的增長和經濟的發展,溼地圍墾、淤積、過度開發利用及各種汙染嚴重,天然溼地急劇減少,溼地功能和效益不斷下降,溼地資源保護面臨嚴重威脅,對溼地的水生態環境也造成很大影響。
3.1盲目的溼地開墾和改造使溼地面積萎縮、水資源生態調蓄功能減弱
盲目的進行農用地開墾、改變天然溼地用途和城市開發佔用天然溼地直接造成了中國天然溼地面積消減、功能下降。溼地面積減少使溼地調節徑流的功能大大下降,水旱災害頻繁。從上世紀50年代以來,全國溼地開墾面積達1000萬公頃,現存天然溼地僅佔國土面積的3.77%.全國圍墾湖泊面積達130萬公頃以上,由於圍墾湖泊而失去調蓄容積350億立方米以上,因圍墾而消亡的天然湖泊近1000個。圍墾惡化了湖區的水情,直接減少了對江河供水調蓄的容積,使洪水出現頻率升高;而廣大圩區的澇漬水反而還要向河湖排放,又加大了江湖調蓄壓力,更增加了洪澇災害風險,已經成為制約湖區經濟發展的心腹之患。圍墾與溼地用途的改變,還使水生生物喪失了棲息空間,漁業生產、溼地經濟植物的種植失去了發展場所,對漁業資源的破壞也相當嚴重。
3.2生物資源過度利用,使溼地的生態失去平衡
中國重要的經濟海區和湖泊,酷漁濫捕的現象十分嚴重,不僅使重要的天然經濟魚類資源受到很大的破壞,而且也嚴重影響著這些溼地的生態平衡,威脅著其它水生物種的安全。中國許多海域的經濟魚類種類日趨單一、種群結構低齡化、小型化。在內陸溼地生態系統中,生物多樣性受到嚴重威脅。如白鰭豚、中華鱘、達氏鱘、白鱘、江豚已成為瀕危物種,長江鱘魚、鰣魚、銀魚等經濟魚種種群數量已變得十分稀少;溼地水禽由於過度獵捕、撿拾鳥蛋等導致種群數量大幅度下降,中國的紅樹林由於圍墾和砍伐等過度利用,天然紅樹林面積已由50年代初的約5萬公頃下降到目前的1.4萬公頃,已經有72%的紅樹林喪失。紅樹林的大面積消失,使中國的紅樹林生態系統處於瀕危狀態,同時使許多生物失去棲息場所和繁殖地,也失去了防護海岸的生態功能。
3.3溼地水資源的不合理利用,使生態環境用水得不到保證,引發許多生態問題
因過度從溼地取水或開採地下水,使西北、華北的部分地區溼地水文受到威脅。西北地區如塔裡木河、黑河等重要的內流河,由於水資源的不合理利用,導致下遊缺水,大量植被死亡,沙進人退。近年來,黃河水量乾枯的趨勢加劇,1997年利津水文站累計斷流天數達226天,佔全年總天數的62%,嚴重影響了下遊工農業生產和人民生活。中國西部地區的湖泊也因上遊地區超負荷的截水灌溉,而導致湖泊萎縮,水質鹹化。
在水資源利用中,我國農業用水約佔總用水量的70%,但水的利用率卻相當低,只有20%-40%,遠遠低於發達國家70%-80%的利用率水平;此外,傳統的灌溉方式往往還導致土地的次生鹽鹼化。我國的工業用水約佔總用水量的20%,在工業生產中,中國的工業企業單位產值耗水量是發達國家的5-10倍,工業循環用水率很低,淡水資源浪費嚴重;同時,一些中小企業、鄉鎮企業將汙水直接排入江河湖泊,既降低了水的利用率,又汙染了溼地。
3. 4溼地汙染加劇,嚴重危害溼地生態系統
汙染是中國溼地面臨的最嚴重威脅之一,大量的工業廢水、生活汙水的排放等不僅使溼地水質惡化,而且對溼地生物多樣性造成嚴重危害。目前許多天然溼地已成為工農業廢水、生活汙水的承洩區。我國江河湖泊的汙染十分嚴重,根據《2002年中國水資源公報》,在12.3萬公裡評價河長中,Ⅳ類水河長佔12.2%,Ⅴ類水河長佔5.6%,劣Ⅴ類水河長佔17.5%.松遼河片、海河片、黃河片、淮河片汙染嚴重,水質較差。在評價的24個湖泊中,有 6個湖泊部分水體受到汙染,12個湖泊水汙染嚴重。在評價的196座水庫中,水汙染極為嚴重的劣Ⅴ類水質水庫有8座,喪失了基本使用功能。
近年來,近岸海域水體也汙染嚴重,總體呈繼續惡化趨勢,因水質汙染和過度捕撈,近海生物資源量下降,近海海水養殖自身汙染日趨嚴重。其中,尤以無機氮和無機磷營養鹽汙染最為嚴重,超標面很廣,局部海域油類汙染也較為嚴重,不僅破壞了海濱景觀,也直接造成了生物多樣性喪失。
稻田等人工溼地由於大量使用化肥、農藥、除草劑等化學產品,已成為溼地的面汙染源,進而影響了內陸和沿海的水體質量。
中國酸雨主要分布於西南、華中、華東、華南地區,中心區域酸雨年均pH值低於4.0,酸雨率在90% 以上。由酸雨造成的天然水體酸化現象,對溼地生態系統產生了不同程度的危害。
3. 5水土流失加劇,泥沙淤積日益嚴重,生態環境惡化
由於自然和人類活動的影響,全國水土流失面積已達367萬平方公裡,約佔國土面積的38%.近年來,全國平均每年新增水土流失面積1萬平方公裡。全國荒漠化土地面積達262萬平方公裡,每年還以2460平方公裡的速度擴展。全國草地退化、沙化和鹼化草地面積達1.35億公頃,約佔草地總面積的三分之一,且每年還在以200萬公頃的速度增加。長期以來,一些大江、大河上遊水源涵養區的森林資源遭到過度砍伐,導致水土流失加劇,影響了江河流域的生態平衡,河流中的泥沙含量增大,造成河床、湖底、水庫淤積,溼地面積不斷縮小,功能衰退。根據全國實測河流泥沙資料分析,平均每年約有12億噸泥沙量淤積在外流區下遊平原河道、湖泊和水庫中,或被引入灌區以及分洪區內。近年來,長江中下遊及東北地區洪澇災害頻繁,與這些地區溼地水文發生的變化、湖泊攔蓄洪水功能下降有著直接關係。
水庫是中國重要的人工溼地,目前其泥沙淤積的狀況也已令人擔憂。自1949年以來,中國已建成8.4萬座大中小型水庫,庫容在4600億立方米以上,現已淤死1000多億立方米,直接經濟損失200-300億元,如果把造成發電、灌溉、養殖、航運等損失計算在內,損失更加驚人。
3.6海岸侵蝕不斷擴展,溼地破壞嚴重
海岸侵蝕在中國濱海溼地區是較普遍的問題,尤其在中國南部海區更為明顯。海浪、潮流、颶風、植被破壞、開採礦物和砂石是造成海岸侵蝕的主要因素。在沙質海岸區,由於採挖建築用沙,已使許多良好的沙質海岸遭受破壞,海岸侵蝕加劇。一些沿海溼地的破壞,使許多沿海城鎮受到海水嚴重的侵蝕和滲透。
3.7溼地退化導致生物多樣性下降
溼地不合理開發利用破壞了水生態系統的生態平衡,生物多樣性嚴重下降。我國已有百分之十五至百分之二十的動植物種類受到威脅,長江中下遊溼地區域內的洞庭湖溼地因圍墾和過度捕撈,天然魚產量持續下降,洪湖溼地魚類從40年前的100餘種降為現在的50餘種。地處青藏高原溼地區域內的青海湖是我國最大的半鹹水湖,人類活動逐步引起水體生態環境的惡化,導致魚類資源銳減,從而影響鳥類和獸類的食物來源,同時,對溼地內的鳥類進行過度獵捕,特別在遷徙季節進行獵取,導致水禽種群數量大大減少。
另外,對溼地的保護管理也遠遠跟不上,管理較為粗放,管理機構不健全,法制體系不完善,缺乏管理協調機制,管理水平落後。公眾溼地保護意識還較為淡薄,溼地保護經費短缺,監測網絡、監督體系、評價制度也不盡完善,嚴重製約我國溼地保護事業的健康發展。
從以上溼地所面臨的主要問題來看,造成溼地嚴重破壞、生態環境不斷惡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自然原因,又有人為因素,但主要是人類活動的嚴重影響。自然變化帶來的生態環境改變影響往往是相當巨大的和不可逆轉的,如暴雨洪水、氣候乾旱,風浪侵襲等。人為因素主要發生於人類對溼地過度的開發和利用過程中,如溼地的無序開墾和改造、森林資源的過度砍伐,汙水亂排等,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人類改變自然的能力也越來越強,相應對自然的影響也越來越大。生態破壞、水汙染、物種滅絕等等,全球氣候變化等都與人類的活動有關。
4、溼地保護存在問題的成因分析
造成中國溼地保護諸多問題的成因是多方面的,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4.1自然保護區管理亟待加強。中國已在一些地區建立了不同級別、不同類型的溼地自然保護區。但目前中國的自然保護區體系尚不完善,溼地自然保護區的布局、類型尚未進行溼地保護空缺分析評估,禁獵、禁漁、禁伐等其他保護形式發育不足,溼地自然保留區域相對偏少。現有保護區的管理還很薄弱,管理水平不高,設備、資金缺乏,影響了溼地自然保護管理工作的開展。
4.2法制體系不完善。目前還沒有一部關於溼地保護與合理利用的專門法律、法規;已有的相關法律、法規中有關溼地保護的條款比較分散,且不成系統,無法可依或法條相互交叉、重複的情況並存,難以很好發揮作用。在執法方面,也存在著執法人員不足,缺少必要的技術裝備以及交通、通訊等設施,影響了正常的執法工作。
4.3缺乏溼地管理協調機制。溼地保護管理、開發利用牽涉面廣、部門多,至今尚未形成良好的協調機制。不同地區,不同部門,因在溼地保護、利用和管理方面的目標不同,利益不同,各自為政,各行其事,矛盾較為突出,影響了溼地的科學管理。
4.4監測體制不完善。缺乏對資源和土地利用後的溼地生態變化、生物多樣性變化的監測。對汙染監測,在布點的數量、測定的時間等方面都未能達到要求,而且不同部門在使用的監測方法、設備上也存在差異,監測標準尚不統一。此外,在信息利用方面也存在著已有的溼地基礎信息,包括數據、參數等標準不統一,難以實現信息成果共享;部門、單位之間尚缺乏資料共享機制。
4.5溼地環境影響的評價制度不健全。尚未對溼地做出有效的環境影響評價,即使有的地方對溼地環境影響進行了評價,由於缺乏科學統一的溼地評價體系和指標體系,未能達到評價的目的。長期以來,中國溼地研究、監測、保護、利用工作缺乏統一的溼地效益評價指標,所採取的觀測和研究方法也不一致,因此,對獲得的數據資料進行系列分析比較困難;加之以往對溼地功能和效益的評價大多以定性描述為主,缺乏系統、定量的研究,對溼地生態、經濟和社會效益價值評估的研究開展得也比較少,滿足不了政府部門和社會公眾對溼地的效益進行全面、系統、科學和準確評價的要求,極大地影響了對溼地的保護和合理利用。 4.6基礎研究薄弱,技術水平落後。目前溼地保護的基礎研究還非常薄弱,特別是對溼地的結構、功能、演替規律、價值和作用等方面缺乏系統、深入的研究,制約了溼地保護與管理的進行。全國從事溼地研究的人員很少,人才嚴重缺乏。同時溼地保護、管理的技術手段也比較落後,缺乏現代管理技術和手段。
4.7投入資金缺乏。資金嚴重不足是溼地保護與管理工作面臨的主要問題。在溼地調查、保護區及示範區建設、汙水治理、溼地監測、溼地研究、人員培訓、執法手段與隊伍建設等方面都缺乏專門的資金支持。由於資金短缺,使許多溼地保護項目和行動難以實施,已建立的溼地自然保護區不能發揮其正常的保護功能,必要的溼地基礎研究難以進行。
4.8溼地保護宣傳教育滯後。溼地保護是一項新興事業,目前全社會還普遍缺乏溼地保護意識,對溼地的價值和重要性缺乏認識。溼地保護和合理利用的宣傳、教育工作滯後於經濟發展和資源保護形勢的要求,宣傳教育工作的廣度、力度、深度都不夠。因此宣傳普及溼地知識,提高全民的溼地保護意識,是中國溼地保護管理工作的重要任務之一
5、溼地與水生態環境的關係
溼地是地球上生物多樣化豐富、生產力很高的一種重要的生態系統,它處於陸地生態系統(如森林和草地)與水生生態系統(如深水湖和海洋)之間,是陸生生態系統和水生生態系統之間的過渡帶。由於水和陸地表面之間的相互作用,使溼地生態性質具有水陸過渡性,生態系統具有脆弱性,生物群落結構具有複雜性,生態系統功能具有多樣性。溼地是人類賴以生存的最重要的環境資源之一,是生物多樣性的發源地,無數種類的動植物依賴溼地生存。它不但具有豐富的資源,還有巨大的環境調節功能和生態效益。溼地在調節地球生物圈中大氣成份平衡、促進淡水良性循環、涵養水源,提供水資源、調節氣候和洪水徑流、蓄洪防旱、促淤造陸、除解汙染物、淨化水質、保護生物多樣化、控制土壤侵蝕、補充地下含水層和為人類提供生產、生活資源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生態環境是指由生物群落及非生物自然因素組成的各種生態系統所構成的整體,主要或完全由自然因素形成,並間接地、潛在地、長遠地對人類的生存和發展產生影響。其中生態系統就是生命系統和環境系統在特定空間的組合,其特徵是系統內部以及系統與系統外部之間存在著能量的流動和由此推動的物質的循環。
溼地與水生態環境直接相聯、密切相關,水文要素特別是水是溼地與水生態環境之間聯繫的紐帶,它既是溼地屬性的決定性因子,也是水生態環境中最重要的因子,溼地是水生態環境的重要組織部分,水生態環境是溼地的重要支撐和基礎,沒有良好的水生態環境,也就沒有健康完整的溼地。沒有健康完整的溼地,就不會有良好的水生態環境,保護溼地是保護水生態環境的重要內容和有力措施,保護水生態環境是保護溼地的前提和保證,溼地的破壞和喪失,將直接影響水生態環境,水生態環境的惡化,直接威脅溼地的安全,健康的溼地和良好的生態環境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基本條件,是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基礎。否則,不但嚴重影響可持續發展,而且將會受到大自然的強烈報復,因此,兩者相輔相成,互相影響,相互依託,休戚相關。
6、溼地及水生態環境保護對策
溼地不僅具有強大的社會經濟功能,而且具有涵養水源、淨化水質、蓄洪防旱、調節氣候、促淤造陸和維護生物多樣性等重要生態功能。健康的溼地生態系統,是國家生態安全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和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基礎。保護溼地,對於維護生態平衡,改善生態環境,實現人與自然和諧,促進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因此,要堅持科學的發展觀,從維護溼地系統生態平衡、保護溼地功能和溼地生物多樣性,實現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出發,堅持「全面保護、生態優先、突出重點、合理利用、持續發展」的方針,把溼地保護作為我國的基本國策,建立溼地保護的長效機制,採取宣傳、行政、法律、經濟、科技、工程等各種手段和有力措施,實行統一管理、科學管理、依法管理,在保護中開發利用,在開發利用中保護,充分發揮溼地在國民經濟發展中的生態、經濟和社會效益,推動整個社會走上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共處。
人們的思想意識、觀念態度和政府的重視程度是溼地保護的重要前提和基礎。一些長期形成的傳統觀念和認識對溼地資源的保護和可持續利用極為不利,目前,社會廣大公眾對溼地的重要性尚認識不足,溼地保護意識仍較為淡薄,尚未引起政府的足夠重視。因此,各級政府要高度重視,大力加強溼地保護的宣傳教育和生態道德教育,充分利用廣播、電視、報紙、網絡等各種新聞媒體,廣泛深入的宣傳溼地的功能、效益和巨大作用,宣傳國家保護溼地的大政方針和政策法規,宣傳保護溼地的科普知識,宣傳保護溼地的必要性、重要性和緊迫性,大力開展保護溼地的有關活動。對保護溼地好的典型要大張旗鼓的進行宣傳,對肆意毀壞溼地的典型案例要敢於公開曝光,以強大的社會輿論壓力遏制不利於溼地保護的行為,充分認識溼地在生態建設和促進社會發展中的重要作用,進一步提高全社會溼地保護意識。大力營造保護溼地光榮,破壞溼地可恥的良好社會環境,形成保護溼地的良好習慣,把保護溼地變成人們的自覺行動。全社會共同努力,打造溼地的美好明天!
6.1 堅持「五項」原則,實行科學保護
6.1.1堅持預防為主,保護優先,保護與合理開發利用相結合的原則,正確對待和處理溼地開發利用和保護的關係,以及開發利用與水生態環境的關係,嚴格遵守自然經濟規律,科學合理的開發利用溼地,堅決消除盲目無序的掠奪式開發利用,在保護中開發利用,在開發利用中保護,保證溼地健康。
6.1.2堅持人與溼地和諧共處的原則,正確對待和處理人與自然、人與人,局部利益與整體利益的關係,充分認識保護溼地就是保護水生態環境,保護溼地就是保護我們人類自己,保護環境就是保護我們賴以生存的家園,保護溼地是全人類的共同責任和義務,我們每個人都責無旁貸,要攜手並進,共同努力,還溼地的美好春天。
6.1.3堅持可持續發展的原則,正確對待和處理當代與未來,眼前與長遠利益的關係。對自己負責,對社會負責,對國家負責,對子孫後代負責,保持可持續發展。
6.1.4堅持生態效益為主,各種效益協調統一的原則,維護溼地生物多樣性及溼地生態系統結構和功能的完整性,正確對待資源環境和社會經濟發展的關係,生態用水和生活、生產用水的關係,要以資源環境定發展,使社會經濟發展和資源環境的承載能力相適應,充分發揮溼地生態系統的生態、經濟與社會效益。
6.1.5堅持因地制宜、統籌規劃,突出重點、全面保護,保護和恢復相結合,除害和興利並舉的原則,正確處理自然保護和治理修復的關係,治理與管理的關係,恢復並保持完整良好的溼地生態系統。
6.2構建完善「五大」體系,加強溼地保護,改善水生態環境。
6.2.1組織管理及保護監督體系
溼地是一種多類型、多層次的複雜生態系統,溼地保護是一項涉及面廣、社會性強、規模龐大的系統工程,涉及到多個政府部門和行業,關係多方的利益,需要各地、各部門和全社會的共同努力。因此,要堅持科學的發展觀和正確的政績觀,堅持經濟發展與生態保護相協調,嚴格實行統一管理、依法管理,科學管理。中央和地方自上而下都應建立強有力的溼地保護組織管理系統和有效的協調機制,統一協調區域或流域內的溼地保護工作。不斷探討溼地的合作共管等新型綜合管理途徑,鼓勵並引導當地居民和社區組織積極參與溼地保護工作。通過部門間的聯合協作,採取協調一致的保護行動,要特別加強溼地及其自然保護區的建設管理,有效保護溼地野生動植物資源。同時,要加強管理隊伍建設,建立聯合執法和執法監督的體制,大力提高管理能力和水平,嚴格依法論證、審批並監督實施溼地保護和開發利用項目。加大溼地保護執法力度,嚴格執法,依法處理各類違法違紀案件,通過法律和經濟手段,堅決制止過度和不合理地利用溼地資源的行為,嚴厲打擊肆意侵佔和非法破壞溼地的違法犯罪活動,凡以溼地為對象的各類開發活動和開發項目都必須進行環境影響評價,禁止在河源區和上遊區、水土流失嚴重區、乾旱區、國家保護動植物的棲息分布區,以及對區域生態和氣候具有重要影響的溼地進行破壞性的開發活動,杜絕保護區內偷獵現象,保障珍稀水禽的生境安全。對於因地制宜利用溼地資源的開發項目,也要嚴格管理,把開發利用的強度限制在生態系統可承受的限度之內,使其得以可持續利用,並充分發揮宣傳媒體、群眾團體、研究機構乃至全社會的輿論監督作用,加強管理、監督和協調,維持溼地保護與合理利用的良好秩序,調動各方力量共同做好溼地保護工作。
當前,溼地保護已成為國際社會關注的熱點。中國溼地對全球生物多樣性保護、全球氣候變化、跨國流域的水文系統等都具有重要影響。隨著全球對溼地的關注,我們在履行《溼地公約》國際責任和義務的同時,要加強國際合作,全面宣傳介紹中國溼地保護工作以及溼地保護優先項目,通過雙邊、多邊、政府、民間等合作形式,全方位引進先進技術、管理經驗與資金,開展溼地優先保護項目合作。
6.2.2政策法規體系
我國有關溼地保護的法規還不盡完善,應儘快制定溼地保護及可持續利用的全國性專門的法律法規,以法律法規的形式確定溼地開發利用的方針、原則和行為規範,明確各級、各行業的機構權限以及管理分工,規定管理程序、對違法行為的處理方法和程序等,為從事溼地保護與合理利用的管理者、利用者等提供基本的行為準則,並將溼地、水資源的綜合管理、環境規劃、生物多樣性保護、國土利用規劃、國際公約等與溼地立法協調一致,使溼地保護做到有章可循、有法可依,走上法制化的軌道。
同時,要儘快制定完善國家溼地保護的相關政策。在國土資源利用的整體經濟運行機制下,逐步建立完善鼓勵並引導人們保護與合理利用溼地、限制破壞溼地的經濟政策體系。如溼地開發和利用中的有價補償利用及生態恢復管理的政策;將水資源與溼地保護有效結合的經濟政策;提高佔用天然溼地的成本;制定天然溼地開發的經濟限制政策和人工溼地治理、開發的經濟扶持政策;建立鼓勵社會與個人集資捐款以及全社會參與保護溼地的機制等。制定鼓勵節約利用溼地自然資源和在部門發展中優先注意保護溼地生物多樣性的政策,在投資、信貸、項目立項、技術幫助等方面解決政策引導問題,保證溼地資源保護和經濟協調發展。
6.2.3工程體系
溼地保護工程是保護溼地的有力舉措和重要保證,要從我國溼地的實際出發,根據點面結合、重點突出、保護和恢復並舉、全面保護和示範優先等原則,在全面規劃全國溼地保護、恢復、合理利用、社區建設、生態旅遊建設、城市溼地公園建設的基礎上,對一些重要溼地,尤其是國際重要溼地和國家重要溼地及其溼地功能區進行重點保護建設,在一些典型和急需的溼地區域優先安排保護、治理和恢復示範項目,特別是要加強對生態功能的保護和恢復。根據《全國溼地保護工程規劃》,從2004年到2010年,除劃建90個溼地保護區外,國家還將投資建設溼地保護區225個,其中重點建設國家級保護區45個,建設國際重要溼地30個,恢復71.5萬公頃溼地以及38.3萬公頃野生動物棲息地。到2030年,中國將完成溼地生態治理恢復140萬公頃,建成53個國家溼地保護與合理利用示範區,全國溼地保護區達到713個,國際重要溼地達到80個,90%以上的天然溼地得到有效保護,使溼地生態系統的功能和效益得到充分發揮,實現溼地資源的可持續利用。要在加強我國的溼地保護、管理、科研和監測能力建設的基礎上,採用系統工程和綜合治理的方法,加快溼地規劃的組織實施,確保溼地保護目標任務的落實和如期完成。採取有力措施,積極推進搶救性保護,在溼地生態脆弱地區搶救性地建立一批自然保護區,擴大溼地保護面積,積極開展溼地保護和合理利用示範,抓好一批重點示範工程,以指導全面的溼地保護建設。各地要高度重視溼地保護工程建設,把溼地保護納入本地區生態建設和經濟社會發展計劃,加強組織領導,強化溼地保護,創造優美的水生態環境。
6.2.4科技和監測評價體系
加強溼地的科學研究是認識和了解溼地的主要途徑,也是促進溼地保護和可持續利用發展的重要保證。目前,我國在溼地基礎研究方面相當薄弱,家底不清、對溼地的許多特徵尚不甚了解,要通過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全面、深入、系統的了解中國溼地類型、特徵、功能、價值、動態變化等,為溼地的保護和合理利用奠定科學基礎,並建立溼地質量、功能和效益評價指標體系,根據溼地對外界脅迫的反應特點、能力、範圍和閾值,挖掘溼地資源開發潛力、閾值與生態風險分析,為溼地保護和合理利用的規劃設計提供科學依據。同時,要建立完善溼地保護與合理利用的技術推廣管理機制和組織體系,廣泛開展溼地保護、溼地資源合理利用、溼地綜合管理等方面的技術推廣與交流,制定溼地野生動植物種群的總體保護規劃,分步實施,引進、推廣先進的溼地生物多樣性保護、汙染控制等技術,大力提高溼地保護的科技水平。
為了科學利用和保護溼地資源,要全面查清中國溼地資源現狀,以流域為單元,認真搞好溼地保護規劃,並對全國溼地進行分類評估,構建全國溼地資源信息數據管理系統和全國溼地資源監測體系,對溼地水質變化、地下水位、植物群落、土壤養分的變化及土壤退化的情況等進行監測,以及時評價溼地生態變化狀況,將溼地水文變化控制在其閾值內,通過監測網絡的運行,掌握各類溼地變化動態、發展趨勢,定期提供監測數據與監測報告,為各級政府提供決策依據。對水利工程設施進行生態影響評價,並建立天然溼地補水的保障機制、溼地環境影響評價及項目審批制度,完善評價標準,實行溼地開發生態影響和環境效益的預評估;開展有關溼地環境影響的評價理論和方法的科學研究。通過調查、監測、評價和專家論證,科學評估我國溼地資源的開發利用潛力,確定每類溼地可承受的最大開發利用限度,確定中國可優先利用的重要經濟類型的溼地資源、劃定利用類別、確定溼地合理利用開發強度及方法,對溼地資源的開發利用做出相應規劃,試行天然溼地資源開發許可制度,及時掌握溼地變化動態,為溼地的保護和利用提供科學依據。
6.2.5投資保障體系
溼地保護是跨部門、多學科、綜合性的系統工程,因而其投入也具有多渠道、多元化、多層次的特點。政府投入是溼地保護資金來源的主渠道,各級政府要將溼地保護納入國民經濟與社會發展規劃之中,保證溼地保護行動計劃在全國與各地區的實施。同時,還要廣泛地爭取國際援助,鼓勵社會各類投資主體向溼地保護投資,規範地利用社會集資、個人捐助等方式廣泛吸引社會資金,建立全社會參與溼地保護的投入機制,為溼地保護提供有力的投資保障。
6.3以溼地保護為核心,加強「三大」管理,維護良好的水生態環境
6.3.1加強水資源管理,合理配置科學利用水資源,提高水資源承載能力,保證生態用水
水是溼地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是淡水資源嚴重短缺的國家,水資源總量約為2.8萬億立方米,但可利用的量只有40%-50%,人均水量是世界人均水量的四分之一,在世界排名第109位。因此,要大力加強節水型社會建設,建立政府調控、市場引導、公眾參與,以水權、水市場理論為基礎的水資源管理體制,形成以經濟手段為主的節水機制,認真搞好水資源調查規劃,明確初始用水權,科學確定層層落實水資源的宏觀控制指標和微觀定額指標,制定用水權交易市場規則,建立用水權交易市場,實行用水權有償轉讓,完善水價形成機制,合理調整水價,多種措施並舉,加強水資源管理,充分利用地表水,合理開發地下水,大力開展節約用水,優化配置科學保護水資源,不斷提高水資源的利用效率和效益。進一步轉變生產方式和消費方式,兼顧社會效益、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加強生態水利建設,興建分洪蓄水工程,實現排洪與蓄水相結合,保證充足的水量與水質來維持溼地的存在和溼地的環境功能。不斷調整用水結構和經濟增長方式,普及現代節水技術,以水定發展,保持水資源供需平衡,加強水資源開發對溼地生態環境及與之相關的生物多樣性影響預測、監測,建立最優的河流水量分配方式,以維護流域的重要溼地自然狀態和其他重要生態功能,研究並推廣科學的水資源利用方式,統籌生態、生活、生產用水,保證生態用水需要。
6.3.2加強水環境管理,依法防治汙染,提高水環境承載能力,保證溼地健康和飲水安全。
水環境不僅可以提供水資源、生物資源、旅遊資源等,還有發電、航運、排水等許多功能。由於人類活動的嚴重影響,使水環境汙染日益嚴重。因此,要堅持和完善環保部門統一監督管理,有關部門分工負責的環境管理體制,建立健全「國家監察、地方監管、單位負責」的環境監管體制,認真實施汙染物排放總量控制制度和環境影響評價制度,加強人類活動對溼地生態系統的影響評價,認真分析對溼地構成威脅、破壞和汙染的因子和來源,研究評價開墾、圍墾、大型工程及其他活動對溼地資源、生態系統、生物多樣性的影響。通過環境影響評價控制人為的破壞性活動,避免人為的大規模的破壞溼地生態系統,更好的利用和保護溼地生態系統。
並對排汙單位實行排汙許可制度,制訂實施水環境質量標準,地區水汙染物排放標準,研究河流的稀釋自淨能力及環境容量,嚴格實行依法管理、科學管理、達標管理、總量管理,加強各類溼地的汙染控制和防治,有計劃治理已受汙染的海域、湖泊、河流,並限期達到國家規定的治理標準。對排汙超標的部門、企業和單位予以約束和處罰,並限期整改。嚴格控制高汙染高消耗建設項目和工業企業「三廢」排放,減輕農藥和化肥對溼地的危害。按國家有關規定,對那些嚴重汙染環境的單位,堅決實行關、停、並、轉、遷。積極推行「清潔生產」和循環經濟,建立汙染補償機制,對因開發利用造成的溼地環境破壞問題,要按照「誰開發、誰保護,誰利用、誰補償」的原則,及時採取補救措施,進行修復。從源頭和過程上嚴格控制新建項目帶來的環境問題,切實加強水環境汙染的控制與防治,進一步改善水生態環境。
6.3.3加強生態保護管理,打造綠水青山,保證生態和糧食安全。
溼地在保護生態環境、推動社會經濟發展方面具有重大作用,許多生態功能就是通過溼地系統功能體現的,溼地生態系統具有脆弱性,它的破壞在許多情況下往往不可逆轉,即使經過治理使其恢復也要經過相當長的時間,需要付出巨大代價。為了眼前和局部利益而使溼地資源遭到破壞,會遭到自然界的殘酷報復並蒙受巨大損失,這種報復甚至殃及子孫後代。為了遏制生態環境的惡化趨勢、保護有限的溼地資源,我們必須儘早儘快行動,加強綜合治理,建設生態農業,大力營造生態保護林和水源涵養林,實行退耕還林、還草、還湖,改變易造成水土流失的土地利用方式,對退田後的溼地應積極建立保護區、禁獵區或生態治理區,明確土地經營權和自然資源統一管理權,實行國家統一規劃管理,徹底杜絕礦山尾礦、礦渣、廢石、廢水的亂排放,防治地質、海洋災害對溼地造成的危害,對溼地資源的開發利用制定科學的規劃,建立溼地生態環境影響評價制度和生態補償機制、社會監督機制、協調管理機制,以遏制人為生態破壞為重點,強化資源開發的生態保護監管,實現在統一規劃指導下的溼地資源保護與合理利用的分類管理,開展退化溼地恢復、重建的示範區建設,發展特種水產品養殖和溼地農業新品種種植,提高資源利用效率,逐步實現溼地資源可持續利用,保證生態和糧食安全。
溼地與人類的生存、繁衍、發展息息相關,是自然界最富生物多樣性的生態景觀和人類最重要的生存環境之一,它不僅為人類的生產、生活提供多種資源,而且具有巨大的環境功能和效益。建立各種溼地類型的自然保護區是保護溼地生態系統和溼地資源的有效措施之一,我們要以各種溼地類型的自然保護區為依託,充分利用和挖掘溼地的旅遊資源,大力發展生態旅遊,進一步促進溼地保護。截止1999年底,全國已建立各種類型溼地保護區260處,保護面積約1600萬公頃。許多溼地山水秀麗、水、洲縱橫交錯,蘆蕩深幽,百鳥翔集,湖光山色,水鄉澤國,鳥語花香,妙趣橫生,令人心曠神怡,興致盎然,流連忘返。它是人們旅遊的最佳選擇,也是人們認識自然、享受自然、回歸自然的理想場所,現生態旅遊已方興未艾,它不僅發展了旅遊經濟,帶動了相關行業,而且也促進了溼地保護。
溼地生態旅遊通過自身的行動和宣傳教育作用,提高了廣大公眾熱愛自然、保護溼地的意識,也使溼地保護有了經濟來源和支撐,增強了自我發展能力,更進一步加強了溼地管理,還可幫助當地群眾就業和脫貧致富,另外,溼地生態旅遊為了吸引更多遊覽觀光的遊客,千方百計創造舒適優美的環境,從而更加注重溼地生態環境的保護,也限制了對資源的掠奪性的開發,使溼地保護更加規範有序,走上良性循環的發展軌道,真乃一舉兩得,何樂而不為呢。因此,應大力發展生態旅遊,認真制訂旅遊開發規劃,建立溼地生態旅遊管理服務體系和溼地公園示範區,確保對溼地環境保護的投入,還要重視社區參與溼地生態旅遊,加強人才培養,造就高素質的管理隊伍,提高管理能力和水平,促進溼地生態旅遊事業和溼地保護協調發展,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