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到成都,自然會想起李冰這個具有傳奇性的人物。
在秦昭襄王時期李冰被任命為蜀郡守。時值成都平原北部的岷江時常泛濫成災,水患給當地居民帶來嚴重災害。李冰到任後,便開始大規模的治水工作,在蜀地建立了以都江堰水利工程為主的灌溉系統,在此基礎上衍生出的人工溼地系統在減少自然災害、保護環境、促進農業發展方面發揮了巨大的作用。川西平原農業發達,物產富庶,被賦予「天府之國」的美譽,正是得益於這套從古代就建立起的偉大的人工溼地系統。
2000多年過去了,在李冰治水的這塊土地上,工業文明逐漸取代了農業文明,城市化進程不斷加快的同時,帶來了城市溼地的迅速萎縮,以及由汙染造成的窘境。
成都市林業和園林管理局副局長陸丹紅認為,溼地具有獨特的淨化水質、提高空氣品質、保護動植物生長多樣性的特點,對保護城市的生態環境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建設人工溼地,已經成為生態環境工作的當務之急。
如何保護溼地資源、調整城市生態系統、保持可持續發展的良性發展態勢?建設人工溼地的緊迫課題,擺在了人們的面前。
1994年,成都開始對城市中的主要溼地————府南河大規模的治理工作。在府南河治理取得階段性成績的同時,1997年春天,根據美國環境藝術家貝西·達蒙女士的創意,中美韓三國環境專家共同設計、成都市人民政府投資3000萬元、佔地2?8萬平方米的成都活水公園在府南河畔開工,於次年建成了世界上第一座「水保護」為主題的城市生態環境公園。經過10年的發展,活水公園已為成都市中區風景秀美、動植物資源豐富的一塊人工溼地,成為周圍居民休閒娛樂的絕妙去處。
活水公園的建造,顯示了成都保護城市溼地、堅持城市可持續發展的決心。作為一個具有標誌性的建築群,活水公園同時也見證了府南河從汙染到治理的過程,成為了成都城市溼地系統的一個縮影。
「活水」演繹大自然「清水再生」
活水公園位於成都市一環路內,錦江府河畔,整體設計為魚形,寓意人與水、人與自然的關係魚水難分。其主要部分由「人工溼地生物淨水系統」、「模擬自然森林群落」和環保教育館等構成。活水公園以表現水為主題,集水環境、水淨化、水教育於一體,通過「人工溼地生物淨水系統」向人們演示了被汙染的水在自然界中由「濁」變「清」,由「死」變「活」的過程,故名「活水」。
進入公園,首先看到的是「魚眼」————一口深8米、直徑12米的厭氧沉澱池,通過水泵從府河裡抽出的水在這裡匯集、由厭氧接觸與生物膜過濾相結合的方法去除大部分懸浮物和部分可溶性的有機物,使部分高分子有機物分解為動、植物生長的養分。
河水經過初步沉澱後,順出水口流入呈連環花瓣狀的水流雕塑裡,在這裡經過曝氣充氧,進入下遊的兼氧池,有機汙染物和重金屬將在兼氧池裡得到一定的降解。
兼氧池的水流接下來將進入重要的環節————流經由樹林、蘆葦、蕨類、灌木等組成的植物床和植物塘,經過沉澱、吸附、氧化還原、微生物分解、動植物吸收的過程,最後進入養魚池,此時水流已經達到Ⅲ類水標準,清澈乾淨,魚兒在其中自在地遊弋。
從「死水」到「活水」,中間不加入任何的化學手段,完全模擬水在自然界中的淨化,沉澱池、水雕塑、植物池、植物塘這套人工溼地系統代替了自然界中的池塘、河流、森林……遊人從「魚眼」走到養魚池,即可直觀明了地了解水在溼地系統中重獲「新生」的過程,認識溼地的重要性,喚起人們愛護水、保護水的意識。
人們很可能根據自己的直觀感受簡單地認為,活水公園的核心即是「人工溼地生物淨水系統」,實際上,「模擬自然森林群落」在營造人工溼地生態系統上同樣扮演了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
活水公園從素有「古老植物王國」美譽的四川峨眉山引種,經過人工撫育與自然更新、演替,目前已發展成包括喬木層、灌木層、草本層、地被層和由附生植物與藤本植物構成的完整的亞熱帶常綠闊葉林生態系統。汙水只有通過這個「小森林」的吸收、過濾才能成為「活水」,而在人工溼地系統中,「小森林」所需的養分,也正是來源於汙水中的營養物質。目前活水公園森林覆蓋率已經超出80%,不僅提供了大量清潔氧氣,也使之成為各種鳥類、野生動物的樂園。
2006年11月,由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首席科學家彭鎮華教授帶隊的「國家森林城市」評選考察驗收組在成都的第一站即選擇了活水公園,考察完畢後,專家們給予了活水公園這樣的評價:活水公園的人工溼地,是一個森林作用於水、水反過來滋養森林的典範!
水主題公園的「活水」模式
比起活水公園來,國內不乏規模更大、景色更為秀麗、文化氛圍更為濃厚的城市主題公園,可是活水公園受到的關注程度,卻是非常少見的。
活水公園建成後,獲得了「國際水岸獎最高獎」和「環境地域設計獎」等國際獎項。眾多國外政要和國際環境保護專家都曾前往參觀,並給予了極高的評價。國內部分城市也派出專人前往學習。
佔地不過2?8萬平方米、日處理汙水量不過300噸的小公園,何以能吸引如此的關注?
活水公園負責人魏完道出了其中的奧秘:雖然活水公園展現了溼地的自然淨化過程,揭示了水、自然和人類、健康互相依存的關係,對參觀者具有教育意義,但推廣性和可實施性才是其受到關注最主要的原因。他告訴記者,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活水公園可以算作是一個人工溼地的大型沙盤,將其放大之後,就可以成為具有實際效益的汙水處理、森林養護工程。
據四川省環境保護科學研究院教授黃時達介紹,由於溼地是野生動植物棲息地和具有淨化汙水的特性,加上其運行成本低、淨化功能強大、在淨水的同時對生態環境具有保護作用,建設人工溼地將成為保護水源、改善生態環境、保護物種多樣性、治理小城鎮生活汙水的重要手段。活水公園的成功加快了我國人工溼地建設的速度,上海夢清園、長春南湖公園、北京奧運村森林公園都相繼建設了人工溼地系統,目前國內還有許多新的人工溼地工程正在籌建之中。
人工溼地的「鳳凰河」範本
在成都,建設人工溼地系統已經成為行之有效的改善水環境的方式,並得到普遍的推廣,其中鳳凰河二溝水環境治理工程的成功就是個典型的例子。
近年來,成都市在水環境治理上做了大量工作,使得水汙染得到了有效遏制。府南河和沙河的治理工程成效尤為顯著,但在改造的過程中,建設者也認識到,要使河流水質得到根本的改善,中小河流的治理才是重點。
2006年,在「四個轉變(由河道治理轉變為河流治理,由局部治理轉變為流域治理,由單一工程措施轉變為多種措施並舉,由重治理輕管理轉變為治理與管理並重),一個結合(把水環境治理與建設節水型社會結合起來)」的水環境治理方針的指導下,成都市開始對42條中小河流的改造。
採取哪種方式可以取得最好的環境效益和經濟效益?活水公園模式以其生態與經濟的優勢成為了首選!而「試驗田」則選擇了42條中小河流中具有代表性的鳳凰河二溝。
起於成都郫縣方碑村的鳳凰河二溝,匯流面積5平方公裡,最終匯入沙河。由於鳳凰河二溝在成都三環路以外無完善的排水系統,所有生活汙水、鄉鎮企業汙水、農灌廢水及地表徑流水都未經治理直接排入河道,水質常年處於劣V類,不僅嚴重汙染當地環境,並且排入沙河後,影響了成都市自來水五廠、二廠的取水水源,威脅著成都市民的飲用水安全。
鳳凰河二溝水環境治理工程「放大」了活水公園這個「沙盤」,投資2000萬元工程、建設佔地面積327畝,建成「前置處理人工快滲汙水處理工藝」和「人工溼地汙水處理工藝」兩大工程,設計處理能力2萬噸/日,運行費用僅為0.28元/噸。
2007年2月底,鳳凰河二溝水環境治理主體工程完工並開始試運行,被汙染的河水通過人工快滲系統進行前置處理後,流入人工溼地。溼地上生長著的各種植物與其植根的砂石層組成一層「過濾網」,吸收水中的汙染物轉化為自身的養分。
據統計,鳳凰河二溝水環境治理工程初運行4個月內,削減化學需氧量1357噸,氨氮154噸。目前出水水質主要指標基本達到或超過設計標準,大大淨化了鳳凰河二溝河水,去除了城北水汙染的一大汙染源,保證了自來水二廠、五廠取水水質。不僅如此,在該處人工溼地上,受汙水「滋養」的各類植物也生長得格外茂盛。
鳳凰河二溝建設人工溼地治理水環境的成功,為成都市中小河道整治提供範本,其經驗也在四川省內得到了推廣。
溼地保護與建設任重道遠
記者1月16日從成都市林業和園林管理局獲悉,為了保護和恢復重建生態溼地,改善生態狀況,實現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成都市林業和園林管理局已經向上級部門報送了「制定和實施成都生態溼地建設10年(2008—2017年)行動設想」。根據設想,在未來10年內,成都市將建設和恢復包括「青龍湖溼地」、「南湖溼地」、「西湖溼地」和「北湖溼地」等在內的十大溼地共63500畝。
在新增溼地構想的同時,成都水環境治理工程也取得了不俗成績:截至2007年7月,已完成中心城區北面、東面汙染最為嚴重、對水環境和飲用水源影響最大的21條小流域的治理工作;今年將完成中心城區西面、南面另21條小流域治理。工程均參照鳳凰河二溝建立人工溼地治理水汙染的成功經驗,實行截汙、防洪、生態修復等綜合流域治理,同時強化河道長效管理機制,力求實現河流水清景美的目標。
成都市最早研究溼地的專家之一、曾參與活水公園建設的四川省環境保護科學研究院黃時達教授在接受採訪時指出,儘管這幾年成都市溼地保護和恢復取得了長足進展,但成都的城市溼地系統目前並不容樂觀。黃時達說,成都平原本是具有千年水網的溼地生態場地,但由於人類社會的發展,絕大部分溼地已被開發成了人們聚居的城市、村鎮、廠礦和農田,天然溼地已基本不存在了,這對維護生態環境的平衡是一個巨大的挑戰。要改變這種局面,必須在城市中適度地建設和保護一些有生態價值的人工溼地,它可以為野生動植物提供一些生長繁殖的場地,也有利於促進保護物種多樣性和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
在建設和保護溼地、治理城市水汙染的問題上,黃時達認為,要治理城市水汙染,應建設多自然型生態河道,關注城市周邊農村鄉鎮的汙染治理,在汙染嚴重的河溝有計劃地建設一些人工溼地處理示範工程並逐步推廣應用等,以不斷增加成都府南河的水量,提高河水水質,改善河流生態,確保出境水達Ⅲ類水標準要求。
如果這一設想全部得以實現,成都的溼地環境將會是什麼樣子呢?面對記者的問題,黃教授顯得頗為樂觀:「那一定是一個值得期待的新景象……」
相關連結
成都活水公園是世界上第一座以「水保護」為主題、國際先進的「人工溼地系統處理汙水」的城市生態環保公園。
它模擬和再現了自然環境中汙水是如何由渾變清的全過程,展示了人工溼地系統處理汙水的工藝,具有比傳統二級處理更優越的汙水處理新工藝。它充分利用溼地中大型植物及其基質的自然淨化能力淨化汙水,並在此過程中促進了大型植物生長,增加綠化面積和野生動物棲息地,有利於良性生態環境的建設。
在成都活水公園,當人們走過厭氧池、兼氧池、植物塘床系統、養魚塘、戲水池,陶醉在大自然的美妙和諧中時,便在不經意間閱讀了大自然關於清水再生的「自述」。
按照成都市林業和園林管理局「制定和實施成都生態溼地建設10年(2008—2017年)行動設想」,在未來10年內,成都市將建設和恢復十大溼地。
它們分別是:青龍湖溼地,位於城東明十陵歷史文化公園;南湖溼地,位於城南南湖公園;西湖溼地,位於上府河郊野森林公園;北湖溼地,位於北郊森林公園;十方塘溼地,位於邛崍市臨邛鎮;大觀千畝荷塘溼地,位於都江堰大觀鎮;羊馬溼地,位於崇州羊馬鎮;萬畝西湖溼地,位於溫江;關口溼地,位於彭州關口、通濟河流地區;生態觀光溼地,位於青白江區。
溼地故事
常思明:
見證府南河50年變遷
記者來到活水公園時,府南河正值枯水季節,沒有了以往的波浪翻滾,但多了一份清幽安靜。臨河的木質大水車,靜靜地矗立著,似乎等待下一次翻轉的機會。
在活水公園的周圍,有成都遊樂園、車水馬龍的紅星橋、繁華的超市和高檔樓盤,在如此濃烈的大都市氣息的包圍下,忽然發現一個如此具有田園色彩的所在,不禁讓人眼前一亮。
從1954年進入成都719廠工作,到現在退休頤養天年,74歲的常思明老人在活水公園附近已經住了50餘年。
老人初到成都時,正是府南河最青春的時光,河流裡魚蝦成群,附近的居民在河裡洗菜汲水、小孩在河裡遊泳嬉戲,河流兩旁是成片的農田和民居。
在老人年輕的時候,府南河還是一條重要的運輸通道,上流的木排順水漂下,在這個地方被攔下加工。常思明用雙手圈出一個直徑半米的圓圈向記者比劃那些原木的粗細。老人稱,大約是1965年,由於木排太多,在現在2號橋附近的一座石拱橋那裡被堵住,迫不得已只好將石拱橋爆破。
當時,很多人還沒有意識到森林在生態環境中重要地位,亂砍濫伐成為讓生態環境天平失衡的一個重要砝碼,也為後來的水質惡化埋下了伏筆。解放後幾年的時間內,現活水公園附近的區域被劃分為工業園區,府河的東岸建設了包括雷達、電子儀表和電子原件生產在內的大批工廠,西岸的民居也變成了工廠家屬區。工業文明逐漸取代了這裡維持千年的農業文明體系,工業總產值的大幅上漲和人口的大量湧入的同時,府南河的生態環境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戰———但這並不是致命的。
雖然汙染已經開始,但並不嚴重———城市化和工業化的進程相對平緩,加上河流的自淨功能,府南河發生的細微變化,並沒有引起人們的太多注意。
府南河的生態環境惡化發生在上世紀70年代末到上世紀90年代初期。上世紀90年代初期成為其汙染的頂峰。工業化進程已經完全改變了這裡的生態環境,汙水隨意排放、塑料汙染、居民生活垃圾的胡亂丟棄……回憶起以前住在府南河邊的日子,常思明老人露出一絲無奈的苦笑。
伴隨著這條河生活了數十年,老人居住的地方也從偏僻的郊區變成了高樓矗立的一環路市中區,老人明白,要想它回到數十年前是一種不太可能實現的奢望,但看著它不再受到傷害,這也是一件讓他欣慰的事。
從1994年開始的府南河改造工程讓常思明老人又看到了這條河重新煥發青春的希望,在數年的時間裡,河水從汙濁不堪恢復到了清亮如許。老人開始喜歡到河畔散步了,活水公園成為了他晨練散步、與老朋友約會的主要場所。常思明老人說,這條河就是一張晴雨表,看著它,就可知道政府對老百姓生活的關注度。
專家連線
人工溼地建設,有利於城市可持續發展
李鳳禹
作為「自然之腎」,溼地在涵養水源、提高水體質量、減輕水體汙染、保持生物多樣性等方面的作用眾所周知。
近年來,在世界溼地組織的倡導下,在各地政府和市民的共同努力下,包括各類溼地保護區、溼地公園在內的人工溼地建設,正在逐漸恢復和再生那些被侵蝕的自然溼地。在我國,人工溼地事業雖剛剛起步,但正引來越來越多的關注與重視,人工溼地規劃建設開始顯露生機。
人工溼地是改善城市生態環境的綠色屏障。城市生態環境惡化是城市化背景下普遍存在的問題,而人工溼地是在汙水下水道系統還沒建置完成之前,用來減輕河川汙染的方法之一。在國外,人工溼地已經發展了50多年,而我國的人工溼地建設是近些年才開始成規模地進行。
人工溼地能夠充分發揮其對於氮、磷等富營養物的吸收和降解作用,逐步緩解並改善城市生態環境,如能配合雨水收集系統和城市中水、汙水處理系統和有針對性的植物配置,能夠達到水資源的循環利用,並對城市輕度汙染的水體進行淨化,降低城市汙水處理費用,產生綠色經濟效應,在我國當今倡導可持續發展的時代背景下,尤其是在一些小城市不需要建設汙水處理廠的少量汙水治理,具有投資小易於管理的特點,有重要的生態示範推廣意義。
例如在上海化工園區和天津泰達工業園區,工業廢水不達標排放和高治理費用一度是非常棘手的環境問題。而通過建設人工溼地,配置香蒲、美人蕉等相應的植物和浮遊生物對經過初步處理的工業廢水進行生態降解和淨化,不僅減輕了汙水處理廠的負擔,而且經過溼地處理過的水體城市河流水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共同滋養著沿岸城市地區,實施效果良好,證明了人工溼地在改善城市環境方面的發展潛力。
人工溼地是惠澤社會、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重要載體。人工溼地作為縫合城市空間與自然空間的紐帶,為城市提供了與自然相互融合,改善城市形象和彰顯當代歷史文化的機遇。人工溼地作為城市開放空間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由於具有生態的獨特性和強烈的公眾效應,在城市中的地位和作用非常關鍵。
杭州西溪溼地、紹興境湖溼地的建設,都是從市民休閒化的社會要求出發,突出了自然與城市的關係,通過政府的公共投入,最大限度地增加了市民享用濱水空間和創造外來觀光客到達的機會。市民徜徉湖濱休閒,外來遊客觀光留影,其樂融融的城市意向,使人工溼地的社會效應得到了最大化的體現。
人工溼地是開展科普教育、頤養身心的自然學苑。溼地是動物棲息之所,在當今每天不斷有動物物種滅絕的前提下,動物的保護和研究非常迫切。溼地作為開展科普生態研究、教育和生態旅遊的重要場所,科研價值非常之高。各類人工溼地的規劃建設,對於保護和恢復動物棲息地,開展生態環保教育提供了課堂。
野鴨湖人工溼地公園,是候鳥南遷線路上在北京惟一的停靠驛站。近年來,隨著地下水位的下降,溼地逐漸萎縮,鳥類連年減少,開展科普價值教育的機會降低。北京市延慶縣政府和北京市園林綠化局針對這一現狀,通過編制規劃、輸送城市中水水源建設人工溼地等措施,最大程度地保護和恢復這一候鳥家園。隨著公園內部溼地學校、科普宣傳牌等設施的建設,將為市民提供一個集休閒、觀光、科普教育等功能為一體的生態學苑和最佳觀鳥天堂,為北京綠色奧運做貢獻。
人工溼地是重塑城市形象增加城市競爭力的關鍵之一。綜合研究分析表明,人工溼地的規劃建設,是改善城市生態質量,豐富城市市民生活,寓教於樂,重塑城市形象和城市競爭力的百年大計。
通過建設人工溼地的實踐,城市的水變清了,魚和鳥重新回到我們身邊,河、湖、灘涂和各種水生動植物形成的生態景觀的魅力得到充分展現,市民重新有機會接觸自然,政府部門有機會開展生態城市的建設和生態旅遊的推展。
在21世紀的今天,城市之間的競爭已經從簡單的規模競爭、經濟競爭轉化為城市品質的競爭。因為人工溼地建設帶來的城市環境的改善,對於塑造城市新形象,創造城市品牌,增加投資和贏得舉辦重要文化體育活動的機會,尤其是在倡導可持續發展的城市化背景下,具有重大的推動作用。選擇人工溼地的建設,一定程度上意味著主動培育人類的未來。
編輯:張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