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是溼地保護事業具有特殊意義的一年。我們迎來了以「溼地與森林」為主題的第十五個「世界溼地日」及《溼地公約》成立40周年。今年溼地日的主題,深刻揭示了溼地、森林這兩大生態系統息息相關、相互依存的密切關係及其在維護地球生態平衡中的重要作用,必將有力地引導人們更加關注這兩大生態系統。
溼地具有強大的生態功能,是人類社會賴以生存和發展的重要自然資源和生態支持系統。溼地是物種「基因庫」,孕育了極為豐富的生物多樣性。溼地是淡水的天然「儲存庫」,其強大的降解汙染和淨化水質功能,對於保障人們喝上乾淨的水,維持多種生物的水環境安全等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溼地還是降低自然災害風險的「緩衝器」,其調洪蓄水、預防侵蝕、抗禦乾旱、調節氣候等功能,對於構建防災減災體系,緩解全球氣候變暖等起著十分獨特的作用。
我國森林面積29.32億畝,覆蓋率20.36%,單塊面積在100公頃以上的自然溼地面積5.43億畝,佔國土面積的3.77%。森林和自然溼地覆蓋面積佔國土面積的24.13%。被譽為「地球之肺」、「綠色水庫」的森林和「淡水之源」、「地球之腎」的溼地,共同構築了我國生態安全的強大屏障。森林是陸地上最大的吸碳器和儲碳庫,陸地生態系統一半以上的碳儲存在森林生態系統中。溼地的固碳能力也不容忽視,特別是泥炭溼地在緩解溫室效應、應對氣候變化方面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佔全球陸地面積6%的溼地儲存了約7700億噸碳,佔陸地生態系統碳儲量的35%。
溼地和森林對保持陸地生態系統的整體功能起著中樞和槓桿作用,無論損害和破壞哪一個系統,都會影響地球的生態平衡,影響地球的健康,危及人類生存的根基。有科學家斷言,假如森林和溼地從地球上消失,全球90%的淡水將流入大海,陸地90%的生物將滅絕,生物固氮、生物放氧將分別減少90%和60%,同時將產生溫室效應等一系列生態問題,生態平衡就無法維持。因此,保護好溼地和森林,是關係到人類社會生存發展的根本問題,也是黨和國家賦予林業的重大歷史使命。
「十一五」期間,在黨中央、國務院的高度重視下,我國採取了一系列重大措施,大力加強溼地和森林生態系統的保護和建設,取得了巨大成就,特別是溼地保護與管理工作取得了許多新突破。
一是以加強溼地保護和修復為重點,有效維護了國家生態安全。實施了全國溼地保護工程規劃,完成國家項目201個,建立了長江、黑龍江等流域溼地保護網絡,溼地自然保護區達550多處,國家溼地公園達140多處,國際重要溼地達37處。全國每年新增溼地保護面積30多萬公頃,恢復溼地1萬多公頃,自然溼地保護率達到50.3%。
二是以完善溼地政策措施為保障,顯著增強了溼地保護能力。國家出臺了溼地保護政策,制定了宏觀戰略規劃,將溼地總面積、溼地保護面積納入了國家資源環境指標體系,設立了中央專項資金,開展了溼地保護補助試點。加強了機構建設,成立了中國履行溼地公約國家委員會,強化了履約協調機制。開展了溼地資源調查監測和科研工作。
三是以模範履約爭當表率為目標,充分展示我負責任大國的良好形象。認真實施《溼地公約》相關決議,連續兩屆當選為公約常委會成員國,在相關決議過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加強了國際重要溼地管理,公布了《中國國際重要溼地生態狀況公報》。廣泛開展國際合作與交流,積極維護國家形象和權益,受到公約秘書處和有關國際組織的一致讚揚。
四是以提升全社會溼地保護意識為手段,有力推動了生態文明建設。開展了中國溼地文化節、沿海溼地萬裡行等一系列宣傳活動。建立了世界上最大單一主題內容的國家溼地博物館。樹立了一批「溼地保護好、增收致富好、生態觀念好」的溼地文明村、文明戶。中國溼地保護已經成為自然生態保護領域的熱點和生態文明建設的亮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