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認為,溼地保護遠不比大氣、水汙染治理來得急迫,排排座次,資金、人力都很難安排到前面,這樣的想法十分偏頗。生態是一個有機整體,沒有了生態安全,生物滅絕、災害頻發,哪有高質量的生存環境?期待各地拿出有力措施、投入真金白銀,讓溼地保護走向春天
這幾天,有兩個跟自然相關的日子。先是每年2月2日的世界溼地日,再是昨天的立春節氣。春天是萬物生發的季節,人們也以「逢春」形容事物生逢其時,將有大的發展。然而,從近年的數據看,我國溼地的命運卻還沒能「逢春」。
溼地與森林、海洋並稱全球三大生態系統,被稱為「地球之腎」,在世界各地分布廣泛。生物多樣性非常豐富;可作為直接利用的水源或補充地下水;有效控制洪水和防止土壤沙化;滯留沉積物、有毒物、營養物質,從而減少環境汙染;甚至能調節局地氣候。溼地的功能的確不少,但它的重要性很晚才被社會所認識。也正因此,大量溼地遭受人為破壞,很多只能從地名中窺見其存在。比如北京的「海澱」 「積水潭」 「葦子坑」 「水碓子」「北窪」,都曾是典型的溼地地貌,如今早已被水泥森林所取代。
資料顯示,我國溼地率為5.58%,低於全球8.6%的平均水平,人均溼地面積僅為世界人均的1/5。根據第二次全國溼地資源調查,2003年至2013年,我國溼地面積減少了339.63萬公頃,減少率達8.82%。大規模的無序開發建設使許多溼地成為生態「孤島」,溼地面積萎縮、功能退化、生物多樣性減少已成為我國最突出的生態問題之一。
去年,中央環保督察組第一批對8省區進行督察,5個省區的督察意見中包含溼地破壞的內容,其中,黃河溼地無序開採導致嚴重生態破壞;呼倫湖大面積湖濱蘆葦溼地喪失,草場退化、沙化嚴重等問題廣受關注。而在我們身邊,一些根本進不了名錄的小溼地同樣在加速消失。去年,北京市昌平區都市芳園小區的200畝人工湖被填埋,環保民間組織和業主幹脆把「肇事」的開發商和物業公司告上了法庭。
中央《關於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意見》與「十三五」規劃綱要明確了「到2020年全國溼地面積不低於8億畝」的目標,這在溼地保護歷史上具有裡程碑的意義。但指導5年工作的溼地保護「十三五」規劃遲遲不能露面;同時,一些地方的保護條例規定要按照名錄管理,可由於溼地管理存在多部門職能交叉等問題,名錄難產導致保護缺乏依據。這都讓人感覺溼地保護實際工作依舊難與目標相匹配。
令人欣慰的是,去年12月中旬,國務院辦公廳印發《溼地保護修複製度方案》,對新形勢下溼地保護修復作出部署安排,這對於急需「療傷生肌」的溼地來說,無疑是一縷春風。劃分溼地管理事權、實行溼地保護目標責任制、將溼地保護成效指標納入地方各級政府生態文明建設目標評價考核制度體系等方針,讓溼地保護有了明確的制度安排。
一年之計在於春,很多人期盼藉此春風,溼地保護能有一個全新的局面。然而,有人認為,溼地保護遠不比大氣、水汙染治理來得急迫,排排座次,資金、人力都很難安排到前面,這樣的想法十分偏頗。生態是一個有機整體,沒有了生態安全,生物滅絕、災害頻發,哪有高質量的生存環境?必須從維護國家生態安全的高度重新認識溼地保護的重要性,各級政府、相關部門都應拿出有力措施、投入真金白銀,保護溼地不再遭受破壞與蠶食,讓溼地保護真正迎來一個明媚的春天。
《 人民日報 》( 2017年02月04日 09 版)
(責編:李楠樺、杜燕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