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日報記者 耿建擴 陳元秋 光明日報通訊員 翟麗
寒冬時節,河北省內丘縣鵲山湖碧波如鏡,在陽光下泛著銀光。湖畔的樹林裡、蘆葦叢中,不時有鳥群飛起,清脆的鳴叫聲劃破冬日的空寂。遠處,起伏的山丘和蜿蜒的河道,一靜一動,將這片國家級溼地公園景色映襯得如詩如畫。
今年以來,內丘縣以創建國家森林城市為契機,持續加大對縣域溼地生態資源的保護修復,特別是鵲山湖國家級溼地公園完成創建,溼地生態系統的平衡發展初顯成效。
鵲山湖,又名馬河水庫,因湖繞鵲山而得名。鵲山湖位於海河流域子牙河水系馬河上遊,是內丘縣柳林鎮境內的一座中型水利樞紐工程,承擔著防洪、灌溉等功能。多年來,它在乾旱少雨的丘陵地區,一直以珍貴的水源、豐富的動植物等天然溼地資源,回饋著周邊村鎮。同時,這裡也面臨著生態系統遭受破壞的威脅。
內丘縣淺山丘陵區的人均水資源佔有量不足全國的三分之一,水資源在這裡格外珍貴。為涵養水源、維護溼地生態系統平衡,內丘縣將溼地公園建設提上重要日程。
2015年,該縣在獲批建設鵲山湖、臥龍湖兩處溼地公園的基礎上,著手創建鵲山湖國家級溼地公園。「通過申報國家級溼地公園項目,進一步保護溼地生態系統的完整性,最大限度維護生態系統功能,保證溼地資源的永續利用。」時任內丘縣林業局局長蔡風海說。
鵲山湖溼地公園以馬河水庫為主體,以上遊河道、河灘為延伸,東西全長9.3公裡,總面積300.16公頃,園內分布的溼地,具有太行山脈獨特的典型性、代表性和重要的生態保護價值,在淨化水質、涵養水源、維持生態平衡、改善城市環境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結合鵲山湖的自然生態特徵、地域特色和歷史人文內涵,將公園分成溼地保育區、恢復重建區、宣教展示區、合理利用區和管理服務區等5個功能區進行規劃建設。
5年來,該縣先後投資4500多萬元,對水草、樹木、景觀進行綜合保護治理,修建攔水壩,對恢復重建區進行人工修復。同時,加強對水質、空氣、噪音等內容監測,開展年度生物多樣性調查,監測動植物種類組成、種群數量、種群變化等數據,為溼地公園動植物的繁衍與保護提供科學依據。
此外,內丘縣還先後對溼地周邊的馬河、東龐、王交臺、郝交臺等村莊,全部進行了改廁,並建了沼氣池,村民們燒水做飯都不再用樹枝、柴草;禁止挖沙、採沙,保護了河道,減少了人為破壞;嚴禁上遊及周邊建設汙染企業,保護湖水水質;開展大規模的人工造林、飛播造林、退耕還林,大大改善了溼地生態環境。
「鵲山湖在候鳥遷徙路線上,黑鸛、大天鵝、鴛鴦等鳥類都在這裡出現過。」在鵲山湖溼地公園宣教展示區,遊客認真地看著溼地文化標牌表示。
新建的環湖路邊,野生鳥類介紹、溼地公約等各類溼地文化標牌圖文並茂,所有宣教牌上都有二維碼,遊客用手機掃一掃,就能了解更多的溼地科普知識。為做好溼地文化宣傳,讓更多的人了解溼地、保護溼地,該縣創建了戶外解說導視系統,並精心製作溼地公園畫冊和紀念品,全面展示鵲山湖溼地生態系統特徵、生物多樣性、自然風光和人文歷史。
如今的鵲山湖,主體水質達到國家Ⅲ類標準。溼地面積由158.61公頃恢復到209.2公頃。公園內維管植物從155種增加到183種。動物種類特別是鳥類多樣性尤其豐富,野生脊椎動物從137種增加到158種,擁有國家Ⅰ級保護動物黑鸛。
內丘縣自然資源和規劃局黨組書記、局長苑勝愷說,下一步,將完善基礎設施,建設遊客接待中心、科普宣教館,培養科研監測管理專業人員,踐行生態文明思想,大膽創新探索區域綠色生態可持續發展新模式。
《光明日報》( 2020年12月13日 02版)
>>返回湘潭在線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