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春回大地,萬物復甦,又是一年植樹時。「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生態文明建設理念,讓人民群眾不斷感受到改善生態環境的重要。在「植樹節」之際,本報特推出《湛江:綠色發展·高質量發展》專欄,旨在展示各涉林業企業、部門在造林綠化、生態修復和生態建設中呈現出來的良好精神面貌和工作狀態,助力形成全社會植綠、護綠、愛綠的良好風尚,以實際行動推動生態美麗家園建設。
3月15日推出採自廣東湛江紅樹林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的報導,敬請關注。
美麗東洋紅樹林。通訊員 袁偉強 攝
湛江位於廣東省西南部,海岸線2043公裡。湛江擁有著得天獨厚的濱海自然條件,擁有著豐富的紅樹林溼地資源。湛江紅樹林保護區的紅樹林面積約佔全國紅樹林面積的33%,是我國紅樹林面積最大、種類較多、分布最集中的地區。這裡的紅樹林傲然生長,鬱鬱蔥蔥,給海岸線鑲上了一道綠邊,如「翡翠項鍊」般美不勝收。
這裡是各種候鳥的「天堂」,每年有逾萬隻、近200種鳥類在此棲息、覓食或過冬,其中不少是瀕危珍稀物種;這裡是植物種質資源的基因庫,保護區現有真紅樹和半紅樹植物14科24種,約佔全球種類的24.76%。湛藍的海、茂盛的綠樹、飛翔的水鳥等,構成一幅美好的生態畫卷。
為進一步貫徹落實「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和生態文明建設的新要求,廣東湛江紅樹林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以下簡稱保護區管理局)在湛江市委市政府和省林業廳的正確領導下,在各縣(市、區)黨委政府和有關市直單位的支持幫助下,不忘初心,砥礪前行,堅守生態紅線,以高質量保護管理紅樹林溼地資源為中心,紮實推動自然保護區規範化建設管理,譜防寫區建設發展事業的新篇章。
紅樹林,小鳥的樂園。通訊員 李天統 攝
全力奮戰 保護工作成效顯著
紅樹林散式分布於雷州半島,區域廣,協調部門多,保護難度大,許多工作需要多方合力方能完成。在市委市政府主要領導的高度重視及推動下,各級各有關部門落實責任、大力推進,取得了一系列成效。
2017年12月19日,《廣東湛江紅樹林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辦法》經湛江市政府第十四屆第十九次常務會議通過,以政府令1號對外公布實施,體現了湛江市委市政府對紅樹林保護工作的高度關注,將進一步促進和加強湛江市紅樹林保護工作,對提高湛江市經濟發展綠色水平,打造地方生態文明建設名片具有重大作用。
同年,《廣東湛江紅樹林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四至界定方案》經湛江市政府常務會議審議通過,並於12月29日由市政府報送省政府審批。編制審批保護區四至界定方案涉及面廣、敏感性強、觸及多方利益。保護區管理局積極溝通協調各方,市政府多次召開方案討論會,終於順利通過。保護區四至界定方案的審批,將解決長期困擾保護區管護工作的規劃邊界與實際管控邊界不一致問題。
此外,《廣東湛江紅樹林國家級自然保護區4800公頃養殖塘清退方案》也經湛江市政府審批印發。
2017年12月28日,麻章區政府與保護區管理局聯合執法,對佔用嶺頭島核心區的133公頃養殖塘進行清拆破堤,嶺頭島核心區補種紅樹林300畝,三合保護小區復綠補種紅樹林70畝。三合保護小區外圍閘囗24小時打開,2個紅樹林保護小區恢復自然納潮,恢復溼地生態原貌。
為了保護紅樹林,讓一條大橋繞道的做法也充分顯示了我市踐行生態理念、堅持綠色發展的決心。
據了解,按原先的規劃方案,大橋直線跨海,恰好穿越西岸的紅樹林保護區。該片紅樹林保護區有160多畝,樹齡上百年,屬於廣東湛江紅樹林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核心區。
無論從經濟角度還是施工技術角度出發,原先大橋直線跨海規劃設計方案都是「理所當然」的。但經多次實地勘察和多方案比選論證後,最終選擇了讓大橋「繞道」紅樹林的方案,令大橋跨海部分增長約1公裡,項目線路總長度增長約2公裡,增加投資約3億元。
此外,在建設過程中,施工方堅持綠色工程的理念,施工時挖出來的泥漿不是直接推到海中,而是收集起來運到外面處理;平常工人的生活垃圾,也從不隨便丟在海中,而是收集起來定時定點拉到外面處理。
這就是通明海特大橋項目建設,其一直從保護生態環境和減少環境不利影響的角度考慮,不斷調整和優化方案,體現人類與大自然的和諧相處,在謀發展和保生態兩大命題中,作出了精彩的解答。
今年1月中旬,副省長許瑞生率領省政府調研督導組到我市檢查督導水田墾造和紅樹林保護區環保整改工作,對湛江認真貫徹落實中央有關環保督導工作意見,真行動、真落實,整治效果給予了肯定。許瑞生表示,湛江是一個美麗的地方,不僅有萬畝稻海桑田,還有美不勝收的紅樹林,湛江要繼續落實好中央、省有關紅樹林生態修復要求,做好生態文明建設工作,要將紅樹林保護與海洋生態修復、精準扶貧、鄉村振興發展、鄉村旅遊開發、水上交通建設有機結合,達到人與自然和諧共處。
《光影交錯的時空》 葉志英攝
多措並舉 全方位管護紅樹林
省、市領導的重視和大力支持為保護區管理局的工作注入了強大動力,湛江紅樹林溼地的保護也迎來了前所未有的機遇。保護區管理局乘勢而上,從一線巡護、執法辦案、公眾教育、涉及項目審查、管護責任落實等方面強化管護措施,全方位加強保護區自然資源保護管理。
去年,保護區管理局進一步增強力量,加強一線巡護。該局將直屬管理站從合署辦公中獨立出來,增強一線巡護力量。增聘護林員9人,護林隊伍人數增至37人;日常巡護範圍擴大到所有小班,不留死角;加密巡護頻率,並利用衛星遙感、無人機和數位化管理等技術手段,提升管護水平;落實巡護周報、月報制度,加強巡護的監督管理。
另一方面敢於碰硬,嚴格執法,嚴厲打擊毀林圍墾等破壞紅樹林溼地違法行為。為壯大執法力量,除紅樹林派出所5名幹警外,保護區管理局還安排2人專職辦案;為加強執法培訓,派出所5名幹警及管理局2名專職辦案人員均參加省市執法培訓,切實做到有案必立,立案必查,案件宗宗有著落、有結果。
完善資源管護崗位責任制、科室包片管理制,全員參與資源管護。保護區建立「以站為主體,保護管理科主管,其它科室掛點包片負責」的資源管護工作機制。各科室(站、所)負責人與管理局局長籤訂了資源管護目標責任書,落實管理站資源管護目標責任和科室(所)掛點包片管護責任。配套落實資源管護周報制,各管理站向保護科每周報告資源管護情況,及時處理巡護髮現問題;管理科每月收集的資源管護情況向管理局領導報告。多方位多渠道加強野外巡護,夯實巡護記錄及報告等基礎性工作。
與此同時,保護區管理局按照國家、省的統一部署,開展了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人類活動遙感監測與實地核查、全國林業系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監督檢查以及綠盾2017、候鳥保護等專項行動。
保護區管理局還完成了宣教中心維修改造及高橋宣教平臺、高橋科普棧道建設,組織溼地學校教師赴安徽安慶市參加溼地國際「中國溼地學校網絡年會交流活動」培訓,發揮保護區網站的宣傳窗口作用,讓紅樹林保護的理念更加深入人心。
工作人員正在監測並記錄紅樹林生長情況。(紅樹林保護區管理局供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