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岸衛士」紅樹林期待加強保護修復

2020-09-23 綠色中國雜誌社

紅樹林是生長在熱帶、亞熱帶海岸潮間帶,由紅樹植物為主體的常綠喬木或灌木組成的溼地木本植物群落,在淨化海水、防風消浪、固碳儲碳、維護生物多樣性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享有「海岸衛士」「海洋綠肺」等美譽,也是珍稀瀕危水禽重要的棲息地,魚、蝦、蟹、貝類生長繁殖的場所。

我國紅樹植物有37種,分布在廣東、廣西、海南、福建、浙江等省區。從趨勢上看,全球35%的紅樹林已經消失,目前還在以1-2%的速度減少。我國紅樹林面積總體呈現先減少後增加的趨勢。20世紀50年代,我國紅樹林面積約5萬公頃,在自然和人為因素的雙重作用下,紅樹林遭受了較大破壞,至2001年已減少到2.2萬公頃。隨著近20年來各地保護意識加強,保護修復力度的加大,2019年我國紅樹林面積增加到約2.9萬公頃。

雖然近20年來我國紅樹林面積穩中有升,紅樹林生態狀況有所改善,但我國紅樹林生態系統依然面臨著不少威脅。



記者從國家林業和草原局溼地司了解到,我國目前紅樹林存在五大問題。一是紅樹林總面積偏小。全世界紅樹林面積約1500萬公頃,我國紅樹林面積僅佔全球的0.2%。我國紅樹林面積20世紀50年代約5萬公頃,2001年面積為2.2萬公頃,2019年面積恢復至2.89萬公頃。總體來說,我國紅樹林面積呈先減少、後增加的趨勢,但總面積依然偏小。二是生境退化。生境退化主要表現為紅樹林群落退化、生境破碎化、棲息地質量下降和生態功能降低。目前,低矮的白骨壤林和桐花樹林佔據了中國紅樹林的主體。三是生物多樣性降低。相關研究表明:中國37種紅樹植物的50%處於不同程度的珍稀瀕危狀態,海南海桑和卵葉海桑的野外個體數不超過100株。同時,人為幹擾導致紅樹林矮化、稀疏化及生物多樣性下降,尤其是掘穴動物蟹類棲息密度的下降減少了土壤氧氣供應,不利於紅樹植物生長。四是區域整體保護協調不夠。部分生態區位重要的紅樹林分布區還未納入自然保護地範圍,紅樹林整體保護協調機制尚不健全;紅樹林保護修復與地方相關規劃銜接不夠。五是保護監管能力還比較薄弱。作為溼地生態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國家法律還沒有對紅樹林保護作出有針對性的專門規定。現有紅樹林自然保護地存在機構不健全、專業人才缺乏等問題,保護效率不高;自然保護地外的紅樹林存在管理主體不明確、職責不清晰等問題。此外,紅樹林保護修復技術標準體系還需完善。

近年來,我國持續加大紅樹林資源保護修復力度,全面恢復提升紅樹林溼地生態功能。根據2019年紅樹林專項調查結果,全國現有紅樹林分布的自然保護地共52處(不包括港澳臺),包括自然保護區、溼地公園、海洋特別保護區等類型。在這些保護地中,紅樹林面積為15944公頃,佔全國紅樹林的55%以上。從保護級別看,國家級自然保護地內的紅樹林有9800公頃,佔全國紅樹林面積的34%;地方級自然保護地內的紅樹林有6144公頃,佔全國紅樹林面積的21%。

「這些紅樹林保護地分布在東南部濱海地帶或海島上,所在區域人口密集,經濟發展迅速,城市化、工業化進程中人地矛盾衝突劇烈,土地開發壓力極大。主要表現為:水產養殖、港口和碼頭設施建設、房地產開發等對紅樹林及其適生地塊需求旺盛。因此,對紅樹林的保護和恢復帶來了極大的壓力,紅樹林生態系統也出現比較嚴重的破碎化。」國家林業和草原局自然保護地司相關負責人表示。


自然資源部、國家林草局《紅樹林保護修復專項行動計劃》新聞發布會


為加強紅樹林的保護修復,我國已建立並不斷完善紅樹林保護國家法律制度體系,出臺了《森林法》《野生動物保護法》《環境保護法》《海洋環境保護法》等多個與紅樹林保護有關的法律法規,全面強化了紅樹林保護修復工作。2018年,國務院頒布了《關於加強濱海溼地保護 嚴格管控圍填海的通知》,對圍墾佔用包括紅樹林在內的濱海溼地作出嚴格規定。廣東、廣西、海南、福建、浙江等省區,還制定了地方溼地保護修複製度實施方案,出臺了省級溼地保護條例,明確了紅樹林保護目標任務。各地各部門通過編制實施中長期規劃和專項規劃,開展了紅樹林資源調查、保護修復、科研監測、科普宣教等工作,加快推進紅樹林保護修復和保護體系建設。

2019年4-5月,自然資源部會同國家林草局組織有關技術單位和500多人的專業隊伍,運用現代衛星遙感技術與現場核查相結合的辦法,對我國紅樹林現狀和育林潛力地塊進行全覆蓋專項調查,實現紅樹林資源和適宜恢復地落地、上圖,建立了紅樹林調查成果資料庫,為紅樹林資源管理和生態修復提供科學依據。近日,自然資源部、國家林業和草原局聯合印發《紅樹林保護修復專項行動計劃(2020-2025年)》(自然資發〔2020〕135號,以下簡稱《行動計劃》)。


北海濱海國家溼地公園


《行動計劃》以2020-2025年為實施周期,明確了到2025年預期實現的目標:對浙江省、福建省、廣東省、廣西壯族自治區、海南省現有紅樹林實施全面保護。推進紅樹林自然保護地建設,逐步完成自然保護地內的養殖塘等開發性、生產性建設活動的清退,恢復紅樹林自然保護地生態功能。實施紅樹林生態修復,到2025年,營造和修復紅樹林18800公頃,其中,營造紅樹林9050公頃,修復現有紅樹林9750公頃。

《行動計劃》針對紅樹林保護修復工作中的突出問題和薄弱環節,提出7項重點行動任務。主要包括:一是實施整體保護,明確了將紅樹林及適宜恢復地劃入生態保護紅線的具體要求,以及用途管制規則等。二是加強自然保護地管理,明確新建一批紅樹林自然保護地,實施自然保護地內的養殖塘清退,加強基層保護管理機構建設和專業人員培養。三是強化生態修復的規劃指導,明確了統籌保護修復規劃、落實保護修復任務的要求。四是實施生態修復,明確了科學實施生態修復、提高生物多樣性、保護珍稀瀕危紅樹物種等任務。五是強化科技支撐,明確了紅樹林保護修復科技攻關和標準體系建設等要求。六是加強監測與評估,明確了紅樹林生態系統動態監測能力建設、生態修復跟蹤評估的要求。七是完善保護修復法律法規和制度體系,就推進紅樹林保護修復立法、完善地方保護修複製度等提出要求。


胎生苗——角果木 馮爾輝 攝


針對《行動計劃》的出臺和實施,自然資源部生態修復司負責人表示,按照應劃盡劃、應保盡保的要求,將紅樹林劃入生態保護紅線嚴格保護。一是明確管控規則。按照「劃管結合」的思路,代中辦、國辦起草印發《關於在國土空間規劃中統籌劃定落實三條控制線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指導意見》),明確生態保護紅線管控規則,即:「生態保護紅線內,自然保護地核心保護區原則上禁止人為活動,其他區域嚴格禁止開發性、生產性建設活動。在符合現行法律法規的前提下,除國家重大戰略項目外,僅允許對生態功能不造成破壞的有限人為活動」。二是開展科學評估。制定《資源環境承載能力和國土空間開發適宜性評價指南(試行)》,結合國土「三調」成果,準確識別紅樹林分布區域,要求將達到國土「三調」最小上圖面積標準的紅樹林全部劃入生態保護紅線,實現應劃盡劃、應保盡保的目標。三是細化管控要求。按照《指導意見》明確的規則,自然資源部正在牽頭制定《生態保護紅線管理辦法》,細化生態保護紅線管控規則:劃入生態保護紅線內、自然保護地核心保護區的紅樹林,實施更加嚴格的保護,原則上禁止人為活動;劃入生態保護紅線內、自然保護地核心保護區外的紅樹林,僅允許對生態功能不造成破壞的有限人為活動,包括零星的原住民生活必需的少量養殖、捕撈,不破壞生態服務功能的適度參觀旅遊,允許建設必要的公共服務及宣傳設施等。四是強化事後監管。生態保護紅線是國土空間規劃的核心要素和強制性內容,生態保護紅線劃定成果,納入國土空間規劃「一張圖」實施監管,嚴格空間準入、用途轉用,確保紅樹林面積不減少、功能不降低、性質不改變。


招潮蟹 馮爾輝 攝


針對《行動計劃》實施中的各項保障措施,自然資源部生態修復司負責人表示,一是給予資金支持。在《行動計劃》中提出「自然資源部利用海洋生態保護修複方面的中央財政資金渠道,支持地方開展紅樹林營造和退化紅樹林的撫育、提質改造等修復工作;國家林業和草原局利用溼地保護修復等方面的中央財政資金渠道,支持地方開展紅樹林管護、監測等工作。」。二是給予政策支持。在《行動計劃》中提出「自然資源部將按年度紅樹林造林合格面積的40%,對地方給予新增建設用地計劃指標獎勵」,此舉將有利於調動地方積極性。同時,在已出臺的《全國重要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重大工程總體規劃(2021-2035年)》中,將紅樹林保護修復作為海岸帶區域的工作重點予以部署。三是給予科技支持。自然資源部、國家林草局將組織開展紅樹林保護修復科技攻關,加強現有技術集成與推廣應用。加快制修訂紅樹林保護修復標準規範,健全紅樹林保護修復標準體系。此外,還將組織開展紅樹林基層管理人員培訓,幫助一線工作人員掌握紅樹林保護修復專業知識,提高專業技術能力。


鳥瞰東寨港 馮爾輝 攝

國家林業和草原局溼地司負責人同時表示,一是實施溼地保護修復工程。我們將堅持科學開展紅樹林生態修復的理念,優先將5省區紅樹林保護修復作為重要內容納入國家林草局正在編制的《全國溼地保護「十四五」實施規劃》,並指導5省區開展項目前期準備和實施,推進紅樹林保護修復任務落實。二是全力推進《溼地保護法》的出臺。2018年以來,國家林業和草原局積極配合全國人大環資委穩步推進溼地保護立法工作,經多次協調溝通,《溼地保護法》(草案)中設置了紅樹林保護修復專門條款,為實施紅樹林修復提供法律保障。(文/綠色中國融媒體記者 耿國彪 《綠色中國》2020.9A)

相關焦點

  • 紅樹林,海岸衛士,國家級保護植物,那它是紅色的嗎?有啥作用?
    消浪先鋒、海岸衛士2004年12月26日印度洋海嘯中紅樹林的優異表現,讓紅樹林「海岸衛士」的盛名在全球遠播:海嘯襲向周邊12個國家和地區,死亡23萬人,而印度泰米爾納德邦的瑟納爾索普漁村、距離海岸僅幾十米遠的172
  • 國際海洋日|走進「海岸衛士」紅樹林
    今年宣傳日的主題是「保護紅樹林 保護海洋生態」。自然資源部宣傳教育中心海報認識紅樹林紅樹林是生長在熱帶、亞熱帶海岸潮間帶的木本植物群落,是陸地向海洋過渡的特殊生態系。因為它們能在海水中生長,在維護生物多樣性、防風消浪、保持土壤、淨化海水、儲碳固碳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茂密高大的紅樹林也有「海岸衛士」的美名。
  • 該怎樣保護我們的紅樹林?
    當沿海居民遇到熱帶風暴潮、颱風、海嘯等極端天氣時,紅樹林可以防風消浪,保護居民的生命和財產安全,紅樹林也因此被冠以「海岸衛士」的稱號。圖:「海岸衛士「 紅樹林 ©薛志勇不僅是「海岸衛士」,紅樹林也為眾多的生物提供了棲息的家園,是世界上物種最多樣化的生態系統之一,生物多樣性資源非常豐富
  • 實地探訪溫州紅樹林,揭開「海岸衛士」的神秘面紗
    8月21-22日,首屆浙江省紅樹林發展論壇在溫州召開。此次論壇以「美麗浙江,藍色海灣,紅樹林顯擔當」為主題。廈門大學、浙江省林學會、浙江大學海洋學院、浙江大學海洋學院、浙江省農科院亞熱帶作物研究所、浙江海洋大學、浙江省林業局等27家單位的60多位研究紅樹林的專家學者,走訪了溫州龍港市紅樹林溼地公園、洞頭區霓嶼島,實地考察紅樹林保育和生態修復現狀,共商「海岸衛士」紅樹林的發展大計。
  • 廣西紅樹林保護修復發展紀實:築牢海岸"綠色長城"
    2018年06月27日 07:14 來源:廣西新聞網-廣西日報 作者:袁 琳 覃聰穎 蔣琦莉 編輯:陳麗婕 築牢海岸「綠色長城」——廣西紅樹林保護修復發展紀實
  • 樹木傳奇|紅樹林:海岸線綠色衛士
    推薦詞 生長在熱帶、亞熱帶萬裏海岸線上的紅樹林,以其獨有的生長特性,穩定的生態系統,頑強的防風消浪功能,雄偉奇特的海上森林景觀,被人們稱為綠色海岸衛士。地處熱帶、亞熱帶的其他國家和地區也有分布,其中印度尼西亞、菲律賓、泰國、馬來西亞、越南、柬埔寨等國是全球紅樹林分布的中心,印度尼西亞分布面積最大。 紅樹林紮根於熱帶、亞熱帶海岸潮間帶,形成巨大且穩定的生態系統,有防風消浪的功能,被譽為海岸衛士和海上綠色長城。這是廣東電白水東灣紅樹林。
  • 世界海洋日|直播解密紅樹林,帶你了解這些默默無聞的「海岸衛士」
    2020年6月8日是第十二個「世界海洋日」和第十三個「全國海洋宣傳日」,今年的活動主題為「保護紅樹林,保護海洋生態」。為提升全民保護海洋的意識,在全國海洋文化教育聯盟各成員單位的大力支持下,「保護紅樹林 保護海洋生態」系列活動正式上線。
  • 6月8日世界海洋日:聚焦海岸衛士「紅樹林」
    (3)簡述紅樹林在海岸生態保護中的作用。(4)你是否贊同在北部灣沿岸灘涂擴大生蠔養殖規模,請表明態度並說明理由。(3)根據材料「紅樹林根系發達,喜溼、耐鹽鹼、抗風浪」可以得出紅樹林能夠阻擋風浪,保護海岸河堤減少風浪的對海岸線的影響;紅樹林還能夠調節氣候,淨化空氣的作用;根據材料紅樹林能夠保護沿海灘涂,為部分海洋生物和鳥類提供棲息地,利於保護生物多樣性。
  • 海岸衛士紅樹木
    1997年晉升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核心保護區高橋紅樹林保護區為中國最大的紅樹林連片生長基地,主要保護對象為紅樹林生態系統。此外,保護區內擁有數量和種類眾多的鶴類、鸛類、鷺類等水禽及其它溼地動物,據初步統計,僅鳥類就有82種,其中留鳥38種、候鳥44種。湛江紅樹林保護區作為中國現存紅樹林面積最大的一個自然保護區,在控制海岸侵蝕、保持水土和保護生物多樣性等方面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 紅樹林保護修復提速,再造「海上森林」有多難?
    「海岸衛士」「海洋綠肺」「海上森林」……作為熱帶、亞熱帶海岸潮間帶特有的胎生木本植物群落,紅樹林能防風消浪、淨化海水、固碳儲碳,還能維持生物多樣性,也因此擁有許多譽名。近年來,由於沿海地區開發強度加大,大規模圍填海造成濱海溼地喪失,加之近海海水汙染、過度捕撈等,我國紅樹林面積銳減。生態文明建設的號角下,紅樹林保護修復提速。
  • 廈門首個紅樹林科普館開放 位於下潭尾紅樹林公園
    孩子們在主題館內認識紅樹林。  廈門網訊 (文/廈門晚報記者 戴舒靜 圖/張奇輝) 昨天,我省面積最大的人工重構紅樹林生態公園——下潭尾紅樹林公園的四大主題展館正式對外開放。這是我市首個以紅樹林為主題的科普展館,市民不僅可以來此休閒,還可深入了解「海岸衛士」紅樹林。  昨天上午,作為2020廈門國際海洋周的配套活動,下潭尾紅樹林公園海洋文化嘉年華在位於馬巷鎮的下潭尾紅樹林公園正式啟幕。
  • 我國55%的紅樹林溼地被納入保護範圍 遠高於世界25%的平均水平
    今天是世界海洋日,今年世界海洋日的主題是「保護紅樹林 保護海洋生態」。記者從國家林業和草原局獲悉,我國持續加大紅樹林資源保護修復力度,全面恢復提升紅樹林溼地生態功能,20年來紅樹林面積增加7000公頃,成為世界上少數幾個紅樹林面積淨增加的國家之一。目前,我國55%的紅樹林溼地被納入保護範圍,遠高於世界25%的平均水平。
  • 紅樹林保護修復提速,再造「海上森林」有多難?_新聞中心_中國網
    近年來,由於沿海地區開發強度加大,加之近海海水汙染、過度捕撈,我國紅樹林面積銳減。今年8月,浙江、福建、廣東、廣西、海南明確將對現有紅樹林實施全面保護。但紅樹林生態系統脆弱,修復難度大,保護與修復仍期待更多科技突破。
  • 廈門市首個紅樹林科普館開放 位於下潭尾紅樹林公園
    孩子們在主題館內認識紅樹林   昨天,我省面積最大的人工重構紅樹林生態公園——下潭尾紅樹林公園的四大主題展館正式對外開放。這是我市首個以紅樹林為主題的科普展館,市民不僅可以來此休閒,還可深入了解「海岸衛士」紅樹林。  昨天上午,作為2020廈門國際海洋周的配套活動,下潭尾紅樹林公園海洋文化嘉年華在位於馬巷鎮的下潭尾紅樹林公園正式啟幕。
  • 現有紅樹林將全部劃入生態保護紅線 我國紅樹植物50%處於珍稀瀕危...
    紅樹林是由紅樹植物為主體的常綠喬木或灌木組成的溼地木本植物群落,是陸地向海洋過渡的特殊生態系統,在淨化海水、防風消浪、固碳儲碳、維護生物多樣性等方面有重要作用,享有「海岸衛士」「海洋綠肺」等美譽,也是珍稀瀕危水禽重要的棲息地。  國家林業和草原局溼地管理司司長吳志民表示,我國紅樹林總面積偏小。全世界紅樹林面積約1500萬公頃,我國紅樹林面積僅佔全球的0.2%。
  • 明明是綠色的,紅樹林為何叫紅樹林?
    紅樹林是由紅樹植物為主體的常綠喬木或灌木組成的溼地木本植物群落,生長在熱帶、亞熱帶海岸潮間帶,是陸地向海洋過渡的特殊生態系統。紅樹林在淨化海水、防風消浪、固碳儲碳、維護生物多樣性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享有「海岸衛士」「海洋綠肺」等美譽,也是珍稀瀕危水禽重要的棲息地,魚、蝦、蟹、貝類生長繁殖的場所。
  • 浙江台州老黨員成「海岸園丁」:讓紅樹林遍布海岸線
    2004年開始,吳昌根變身「海岸園丁」,從「兼職」到「全職」,16年來種植2000多畝,將紅樹林種到了玉環各個灘涂,為海岸線築起「綠色長城」。 伸手接下「燙山芋」 吳昌根與紅樹林的緣分,是在2004年結下的。
  • 圍填海等致紅樹林銳減 修復提速仍有難題待解[組圖]
    「海岸衛士」「海洋綠肺」「海上森林」……作為熱帶、亞熱帶海岸潮間帶特有的胎生木本植物群落,紅樹林能防風消浪、淨化海水、固碳儲碳,還能維持生物多樣性,也因此擁有許多譽名。近年來,由於沿海地區開發強度加大,大規模圍填海造成濱海溼地喪失,加之近海海水汙染、過度捕撈等,我國紅樹林面積銳減。在生態文明建設的號角下,紅樹林保護修復提速。
  • 保護紅樹林溼地 建美麗生態湛江
    經湛江市政府第十四屆第十九次常務會議通過,以政府令1號對外公布實施,體現了湛江市委市政府對紅樹林保護工作的高度關注,將進一步促進和加強湛江市紅樹林保護工作,對提高湛江市經濟發展綠色水平,打造地方生態文明建設名片具有重大作用。
  • 世界海洋日丨明明是綠色的,紅樹林為何叫紅樹林?
    今天是第12個「世界海洋日」  今年海洋日的主題是  「保護紅樹林 保護海洋生態」  關於紅樹林,  你了解多少?  紅樹林是由紅樹植物為主體的常綠喬木或灌木組成的溼地木本植物群落,生長在熱帶、亞熱帶海岸潮間帶,是陸地向海洋過渡的特殊生態系統。  紅樹林在淨化海水、防風消浪、固碳儲碳、維護生物多樣性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享有「海岸衛士」「海洋綠肺」等美譽,也是珍稀瀕危水禽重要的棲息地,魚、蝦、蟹、貝類生長繁殖的場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