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樹林是生長在熱帶、亞熱帶海岸潮間帶,由紅樹植物為主體的常綠喬木或灌木組成的溼地木本植物群落,在淨化海水、防風消浪、固碳儲碳、維護生物多樣性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享有「海岸衛士」「海洋綠肺」等美譽,也是珍稀瀕危水禽重要的棲息地,魚、蝦、蟹、貝類生長繁殖的場所。
我國紅樹植物有37種,分布在廣東、廣西、海南、福建、浙江等省區。從趨勢上看,全球35%的紅樹林已經消失,目前還在以1-2%的速度減少。我國紅樹林面積總體呈現先減少後增加的趨勢。20世紀50年代,我國紅樹林面積約5萬公頃,在自然和人為因素的雙重作用下,紅樹林遭受了較大破壞,至2001年已減少到2.2萬公頃。隨著近20年來各地保護意識加強,保護修復力度的加大,2019年我國紅樹林面積增加到約2.9萬公頃。
雖然近20年來我國紅樹林面積穩中有升,紅樹林生態狀況有所改善,但我國紅樹林生態系統依然面臨著不少威脅。
記者從國家林業和草原局溼地司了解到,我國目前紅樹林存在五大問題。一是紅樹林總面積偏小。全世界紅樹林面積約1500萬公頃,我國紅樹林面積僅佔全球的0.2%。我國紅樹林面積20世紀50年代約5萬公頃,2001年面積為2.2萬公頃,2019年面積恢復至2.89萬公頃。總體來說,我國紅樹林面積呈先減少、後增加的趨勢,但總面積依然偏小。二是生境退化。生境退化主要表現為紅樹林群落退化、生境破碎化、棲息地質量下降和生態功能降低。目前,低矮的白骨壤林和桐花樹林佔據了中國紅樹林的主體。三是生物多樣性降低。相關研究表明:中國37種紅樹植物的50%處於不同程度的珍稀瀕危狀態,海南海桑和卵葉海桑的野外個體數不超過100株。同時,人為幹擾導致紅樹林矮化、稀疏化及生物多樣性下降,尤其是掘穴動物蟹類棲息密度的下降減少了土壤氧氣供應,不利於紅樹植物生長。四是區域整體保護協調不夠。部分生態區位重要的紅樹林分布區還未納入自然保護地範圍,紅樹林整體保護協調機制尚不健全;紅樹林保護修復與地方相關規劃銜接不夠。五是保護監管能力還比較薄弱。作為溼地生態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國家法律還沒有對紅樹林保護作出有針對性的專門規定。現有紅樹林自然保護地存在機構不健全、專業人才缺乏等問題,保護效率不高;自然保護地外的紅樹林存在管理主體不明確、職責不清晰等問題。此外,紅樹林保護修復技術標準體系還需完善。
近年來,我國持續加大紅樹林資源保護修復力度,全面恢復提升紅樹林溼地生態功能。根據2019年紅樹林專項調查結果,全國現有紅樹林分布的自然保護地共52處(不包括港澳臺),包括自然保護區、溼地公園、海洋特別保護區等類型。在這些保護地中,紅樹林面積為15944公頃,佔全國紅樹林的55%以上。從保護級別看,國家級自然保護地內的紅樹林有9800公頃,佔全國紅樹林面積的34%;地方級自然保護地內的紅樹林有6144公頃,佔全國紅樹林面積的21%。
「這些紅樹林保護地分布在東南部濱海地帶或海島上,所在區域人口密集,經濟發展迅速,城市化、工業化進程中人地矛盾衝突劇烈,土地開發壓力極大。主要表現為:水產養殖、港口和碼頭設施建設、房地產開發等對紅樹林及其適生地塊需求旺盛。因此,對紅樹林的保護和恢復帶來了極大的壓力,紅樹林生態系統也出現比較嚴重的破碎化。」國家林業和草原局自然保護地司相關負責人表示。
自然資源部、國家林草局《紅樹林保護修復專項行動計劃》新聞發布會
為加強紅樹林的保護修復,我國已建立並不斷完善紅樹林保護國家法律制度體系,出臺了《森林法》《野生動物保護法》《環境保護法》《海洋環境保護法》等多個與紅樹林保護有關的法律法規,全面強化了紅樹林保護修復工作。2018年,國務院頒布了《關於加強濱海溼地保護 嚴格管控圍填海的通知》,對圍墾佔用包括紅樹林在內的濱海溼地作出嚴格規定。廣東、廣西、海南、福建、浙江等省區,還制定了地方溼地保護修複製度實施方案,出臺了省級溼地保護條例,明確了紅樹林保護目標任務。各地各部門通過編制實施中長期規劃和專項規劃,開展了紅樹林資源調查、保護修復、科研監測、科普宣教等工作,加快推進紅樹林保護修復和保護體系建設。
2019年4-5月,自然資源部會同國家林草局組織有關技術單位和500多人的專業隊伍,運用現代衛星遙感技術與現場核查相結合的辦法,對我國紅樹林現狀和育林潛力地塊進行全覆蓋專項調查,實現紅樹林資源和適宜恢復地落地、上圖,建立了紅樹林調查成果資料庫,為紅樹林資源管理和生態修復提供科學依據。近日,自然資源部、國家林業和草原局聯合印發《紅樹林保護修復專項行動計劃(2020-2025年)》(自然資發〔2020〕135號,以下簡稱《行動計劃》)。
北海濱海國家溼地公園
《行動計劃》以2020-2025年為實施周期,明確了到2025年預期實現的目標:對浙江省、福建省、廣東省、廣西壯族自治區、海南省現有紅樹林實施全面保護。推進紅樹林自然保護地建設,逐步完成自然保護地內的養殖塘等開發性、生產性建設活動的清退,恢復紅樹林自然保護地生態功能。實施紅樹林生態修復,到2025年,營造和修復紅樹林18800公頃,其中,營造紅樹林9050公頃,修復現有紅樹林9750公頃。
《行動計劃》針對紅樹林保護修復工作中的突出問題和薄弱環節,提出7項重點行動任務。主要包括:一是實施整體保護,明確了將紅樹林及適宜恢復地劃入生態保護紅線的具體要求,以及用途管制規則等。二是加強自然保護地管理,明確新建一批紅樹林自然保護地,實施自然保護地內的養殖塘清退,加強基層保護管理機構建設和專業人員培養。三是強化生態修復的規劃指導,明確了統籌保護修復規劃、落實保護修復任務的要求。四是實施生態修復,明確了科學實施生態修復、提高生物多樣性、保護珍稀瀕危紅樹物種等任務。五是強化科技支撐,明確了紅樹林保護修復科技攻關和標準體系建設等要求。六是加強監測與評估,明確了紅樹林生態系統動態監測能力建設、生態修復跟蹤評估的要求。七是完善保護修復法律法規和制度體系,就推進紅樹林保護修復立法、完善地方保護修複製度等提出要求。
胎生苗——角果木 馮爾輝 攝
針對《行動計劃》的出臺和實施,自然資源部生態修復司負責人表示,按照應劃盡劃、應保盡保的要求,將紅樹林劃入生態保護紅線嚴格保護。一是明確管控規則。按照「劃管結合」的思路,代中辦、國辦起草印發《關於在國土空間規劃中統籌劃定落實三條控制線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指導意見》),明確生態保護紅線管控規則,即:「生態保護紅線內,自然保護地核心保護區原則上禁止人為活動,其他區域嚴格禁止開發性、生產性建設活動。在符合現行法律法規的前提下,除國家重大戰略項目外,僅允許對生態功能不造成破壞的有限人為活動」。二是開展科學評估。制定《資源環境承載能力和國土空間開發適宜性評價指南(試行)》,結合國土「三調」成果,準確識別紅樹林分布區域,要求將達到國土「三調」最小上圖面積標準的紅樹林全部劃入生態保護紅線,實現應劃盡劃、應保盡保的目標。三是細化管控要求。按照《指導意見》明確的規則,自然資源部正在牽頭制定《生態保護紅線管理辦法》,細化生態保護紅線管控規則:劃入生態保護紅線內、自然保護地核心保護區的紅樹林,實施更加嚴格的保護,原則上禁止人為活動;劃入生態保護紅線內、自然保護地核心保護區外的紅樹林,僅允許對生態功能不造成破壞的有限人為活動,包括零星的原住民生活必需的少量養殖、捕撈,不破壞生態服務功能的適度參觀旅遊,允許建設必要的公共服務及宣傳設施等。四是強化事後監管。生態保護紅線是國土空間規劃的核心要素和強制性內容,生態保護紅線劃定成果,納入國土空間規劃「一張圖」實施監管,嚴格空間準入、用途轉用,確保紅樹林面積不減少、功能不降低、性質不改變。
招潮蟹 馮爾輝 攝
針對《行動計劃》實施中的各項保障措施,自然資源部生態修復司負責人表示,一是給予資金支持。在《行動計劃》中提出「自然資源部利用海洋生態保護修複方面的中央財政資金渠道,支持地方開展紅樹林營造和退化紅樹林的撫育、提質改造等修復工作;國家林業和草原局利用溼地保護修復等方面的中央財政資金渠道,支持地方開展紅樹林管護、監測等工作。」。二是給予政策支持。在《行動計劃》中提出「自然資源部將按年度紅樹林造林合格面積的40%,對地方給予新增建設用地計劃指標獎勵」,此舉將有利於調動地方積極性。同時,在已出臺的《全國重要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重大工程總體規劃(2021-2035年)》中,將紅樹林保護修復作為海岸帶區域的工作重點予以部署。三是給予科技支持。自然資源部、國家林草局將組織開展紅樹林保護修復科技攻關,加強現有技術集成與推廣應用。加快制修訂紅樹林保護修復標準規範,健全紅樹林保護修復標準體系。此外,還將組織開展紅樹林基層管理人員培訓,幫助一線工作人員掌握紅樹林保護修復專業知識,提高專業技術能力。
鳥瞰東寨港 馮爾輝 攝
國家林業和草原局溼地司負責人同時表示,一是實施溼地保護修復工程。我們將堅持科學開展紅樹林生態修復的理念,優先將5省區紅樹林保護修復作為重要內容納入國家林草局正在編制的《全國溼地保護「十四五」實施規劃》,並指導5省區開展項目前期準備和實施,推進紅樹林保護修復任務落實。二是全力推進《溼地保護法》的出臺。2018年以來,國家林業和草原局積極配合全國人大環資委穩步推進溼地保護立法工作,經多次協調溝通,《溼地保護法》(草案)中設置了紅樹林保護修復專門條款,為實施紅樹林修復提供法律保障。(文/綠色中國融媒體記者 耿國彪 《綠色中國》2020.9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