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6月8日是第十二個「世界海洋日」和第十三個「全國海洋宣傳日」,今年的活動主題為「保護紅樹林,保護海洋生態」。為提升全民保護海洋的意識,在全國海洋文化教育聯盟各成員單位的大力支持下,「保護紅樹林 保護海洋生態」系列活動正式上線。中國(海南)南海博物館作為成員單位,結合自身資源優勢,在我館官方微博平臺推出「走進南海 走進紅樹林」直播活動,兩位講解員在直播間通過鏡頭,帶領觀眾們參觀我館紅樹林實景長廊,並輔以紅樹林標本展示,向觀眾普及紅樹林知識,了解南海海岸典型的紅樹林生態系統、紅樹林生存環境特點、生態適應機制及其生態價值。
講解員向直播間的觀眾展示紅樹林植物標本
「紅樹林植物都是什麼樣子的呢?紅樹林對於人類又有著怎樣的意義呢?」直播當天,講解員柴源和楊娜帶領大家漫步在博物館的紅樹林實景長廊,通過鏡頭向觀眾展示著紅樹林生態體系豐富的種類與不同的姿態。
「我館共種植了8種紅樹植物:秋茄、木欖、桐花樹、白骨壤、闊苞菊、紅海欖、銀葉樹、海漆。每種紅樹都有自己的本領。秋茄是最能夠耐寒的種類,分布面積廣。桐花樹耐鹽,它的花是一個很好的蜜源,可以用來養蜂得到質量較好的蜂蜜。白骨壤指狀根系,極大適應了海水低氧的生活條件」講解員楊娜指著岸邊的紅樹林植物為觀眾一一介紹著我館紅樹林實景長廊中的紅樹林植物。
「紅樹林最大的本領是保護人類的家園。發生海嘯、颱風的時候,紅樹林是保護我們海岸家園的第一道防線,它們是一群可愛的『海岸衛士』。在2004年12月26日印度洋海嘯中,基於紅樹林的優異表現,讓紅樹林『海岸衛士』的盛名更是在全球遠播。」講解員楊娜說道。
中國(海南)南海博物館紅樹林實景長廊
講解員與觀眾進行問答互動
直播期間,兩位講解員還為參與互動的觀眾朋友送出了中國(海南)南海博物館紙模、印象七連嶼陶瓷馬克杯、「南海拾貝」手鍊等精美的文創產品。
我館作為展示南海人文歷史以及自然生態的重要平臺,同時也發揮著文化教育與知識傳播等重要作用。本次活動旨在通過直播,打破距離的限制,將南海人文、自然等知識傳遞給更多的觀眾,拉近人與自然之間的距離,讓更多的人了解紅樹林生態體系以及南海自然生態,提高公眾對藍色國土資源的保護意識,保護與我們息息相關的海洋、保護我們賴以生存的地球。
文字編輯 | 吳毓珩
攝影拍攝 | 符丹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