圍填海等致紅樹林銳減 修復提速仍有難題待解[組圖]

2020-12-05 圖片中國

北海金海灣紅樹林生態保護區,飛鳥成群。A10-A11版圖片(除署名外)/受訪者提供

  紅樹林長在陸地海洋交接地帶,潮漲時沒進海裡,潮退時浮出水面。

  廣西北海,附近居民清晨趕海經過紅樹林。資料圖片/視覺中國

  廣西北海濱海國家溼地公園內,紅樹林沿海岸生長。

潮漲時沒進海裡,潮退時浮出水面——長在陸地和海洋過渡地帶的紅樹林,是一種奇特的生態系統。

「海岸衛士」「海洋綠肺」「海上森林」……作為熱帶、亞熱帶海岸潮間帶特有的胎生木本植物群落,紅樹林能防風消浪、淨化海水、固碳儲碳,還能維持生物多樣性,也因此擁有許多譽名。

近年來,由於沿海地區開發強度加大,大規模圍填海造成濱海溼地喪失,加之近海海水汙染、過度捕撈等,我國紅樹林面積銳減。

在生態文明建設的號角下,紅樹林保護修復提速。今年8月,我國首個紅樹林保護修復專項行動計劃出臺,明確對浙江、福建、廣東、廣西、海南現有紅樹林實施全面保護。

自然資源部生態修復司相關負責人日前接受新京報記者專訪表示,目前,五省份正在制定紅樹林保護修復具體實施方案。

但紅樹林生態系統脆弱,修復難度大,保護與修復仍期待更多科技突破,「紅樹林+」的生態產業模式,也正被積極探索。

變化

北海紅樹林面積10年增長1150公頃

10月底,廣西北海濱海國家溼地公園內遊客不多。

與其他海濱公園不同,這裡沒法一眼看到大海,「海上森林」自成一景。大片大片的紅樹林沿著海岸線蔓延,招潮蟹在淺泥灘裡鑽洞,不時能聽到水鳥在鬱鬱蔥蔥的樹林裡撲騰的聲音。

下午4點,北海市銀海區下村村民張北(化名)把掛著竹籃的鐵鏟搭在肩上,和同伴們蹚著齊膝的海水,穿過兩片紅樹林之間的一條趕海通道。看見附近棧道上的遊客,他興衝衝地喊了一聲,「趕海去咯!」

他們的目的地是三公裡外的淺灘。運氣好的話,趕在天黑回家前,張北這次趕海可以挖到六七斤沙蟲,放到市場能賣三四百塊錢。北海盛產沙蟲,這是「靠海吃海」的村民們祖祖輩輩的營生。

在他們身後,延綿4.5公裡長的紅樹林,屬於北海金海灣紅樹林生態保護區,位於廣西北海濱海國家溼地公園內,面積近3000畝。

北海林業工作站站長龐萬偉介紹,自2011年北海濱海國家溼地公園建立以來,已實施紅樹林生態恢復、修復工程360多畝,新種植紅樹林36畝。目前這裡生長著白骨壤、桐花樹、秋茄等19種紅樹,鳥類也由136種增長到了171種。

「金海灣紅樹林的生態修復,也是北海紅樹林修復的一個縮影。」龐萬偉說,從2011年到2020年,北海紅樹林面積增長1150公頃,10年的平均增長速率達到3.8%。

「上個世紀90年代,整個廣西的紅樹林面積約為5654公頃,現在已有9000多公頃。」廣西紅樹林研究中心主任範航清坦言,經過保護與修復後,雖然總體面積增加許多,但紅樹林需要解決的問題也不少。

他解釋說,健康的紅樹林,應該是各種品種交錯分布的,單一的品種比較低矮,抵擋颱風和消解海浪的能力比較弱,且容易遭受病蟲害的入侵。然而,目前紅樹林內的頂級海洋動物資源量,不足40年前的十分之一。「海洋動物不僅能吃有害生物,而且能幫助紅樹林呼吸。如果動物沒了,蟲害爆發,防治起來非常困難。」

保護

廣西率先「出招」拯救紅樹林

為了讓紅樹林真正地「長起來,活下去」,廣西率先「出招」。

2018年廣西出臺的《紅樹林資源保護條例》,是我國首部專門針對紅樹林資源進行保護的地方條例。

這部條例明確的「紅樹林資源」保護範圍,不僅包括紅樹林自然保護區、紅樹林保護小區,還包括生長紅樹林的灘涂、溼地,在沿海潮間帶、入海河口生長的紅樹林,在紅樹林棲息、覓食和過往停留的候鳥及各種野生動植物。

「健康的紅樹林,應該是一個健康的生態系統。對於紅樹林的保護,不應該僅僅是增加紅樹林面積,還應該關注它的質量以及區域裡的生物狀況。」地方法規對於紅樹林生長的灘涂溼地、紅樹林裡的生物等保護,讓範航清感到欣慰。

除了建立紅樹林自然保護區和紅樹林資源保護小區,條例還規定了一系列禁止行為。如禁止在紅樹林自然保護區核心區和緩衝區採摘紅樹林果實、建設畜禽養殖場、養殖小區或者進行規模化水產養殖,禁止在紅樹林自然保護區、紅樹林保護小區內捕撈、挖塘、填海造地,禁止移植、砍伐紅樹林。

除了填海造地、過度養殖、捕撈等,環境汙染也是導致廣西乃至全國紅樹林遭受破壞的重要原因。

李國成是土生土長的北海人,也是負責北海濱海國家溼地公園(馮家江流域)生態修復工程的北排北海公司第一名員工。

「以前的馮家江,十幾公裡汙水直排,又髒又臭。兩岸到處都是蝦塘,只剩很窄很窄的一些小路,紅樹林都沒地方長。」談起修復前後的馮家江流域,李國成感慨頗多。

李國成說,馮家江流域生態的破壞,嚴重威脅出海口的紅樹林保護區。「以前水裡長滿了滸苔。紅樹林是胎生植物,通過根莖呼吸,根莖是向兩邊散開再往上彎的,一旦根被滸苔纏住,就會無法呼吸,進而死亡。」

2018年,北海濱海國家溼地公園(馮家江流域)生態修復工程開啟。這是國內首個近海流域水環境綜合生態修復項目。其中的重要任務之一,即營造和恢復流域沿岸紅樹林。

「為了讓紅樹林進行自然恢復,我們對紅樹林洲灘區域設置禁入區,進行封灘育林。同時,修復區域根據潮汐的不同影響,分為堤內植物和堤外植物,保留兩岸現狀長勢良好的紅樹和喬灌木,選種了南方鹼蓬、闊苞菊、草海桐等本地半紅樹和濱海植物。」項目負責人萬成仁介紹說。

「我國紅樹林分布在東南沿海地區,所在區域人口密集,經濟發展迅速,城市化、工業化進程中人地矛盾衝突劇烈,一些地方紅樹林生境出現比較嚴重的破碎化問題。」自然資源部生態修復司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

他指出,紅樹林遭到破壞後,會造成海岸抵禦颱風、風暴潮等自然災害的能力被大大削弱,同時,也將嚴重影響紅樹林生態系統中的底棲生物、鳥類,引起生物多樣性下降等問題。

今年8月,自然資源部、國家林草局印發《紅樹林保護修復專項行動計劃(2020-2025年)》,明確對浙江、福建、廣東、廣西、海南現有紅樹林實施全面保護。

行動計劃對紅樹林的保護力度,前所未有。

紅樹林相關自然保護地,以及自然保護地外的紅樹林、紅樹林適宜恢復區域,要求全部劃入生態保護紅線實行嚴格保護。從嚴管控涉及紅樹林的人為活動,自然保護地內的養殖塘等開發性、生產性建設活動逐步清退。

在修複方面,計劃提出,優先實施紅樹林生態修復,堅持宜林盡林,擴大紅樹林面積,保護珍稀瀕危紅樹物種。開展紅樹林保護修復科技攻關,推進紅樹林保護修復立法。

到2025年,營造和修復紅樹林面積18800公頃,其中,營造紅樹林9050公頃,修復現有紅樹林9750公頃。

修復

「一棵小苗長成穩定樹種需70年」

但紅樹林的修復並不容易。業內有順口溜:「一年生,二年死,三年死光光」。

「原來我們對紅樹林不了解,以為修復就是把苗種下了就可以。」廣西北海濱海國家溼地公園管理處主任郭國回憶,受到氣候、土質以及環境汙染、病蟲害等影響,前幾年,這片紅樹林補植存活率最高只有20%。

為了提高存活率,工作人員下了大力氣,「逐漸地,我們會有針對性地選擇一些適合在這種沙質灘涂生長的本地苗,慢慢改良優化,先改善灘涂等小生態環境,再進行補植,現在存活率可以達到50%。」

他很感慨,一棵紅樹苗要長成成熟穩定狀態的紅樹,需要超過70年時間。「在北海,紅樹林的生長速度比其他地方更慢一些,這裡海水溫度常年在28攝氏度,冬季更高,缺少淡水補充,生長速度就更慢。」

在範航清看來,除了時間尺度大,紅樹林修復最大的難題是,技術攻關和實施難度都很大。「在海上造林,不像陸地上的標準化造林,有時候灘涂上相距二三十釐米的兩個地方,一個種下去能長起來,另一個就是長不起來。到今天為止,也沒有人敢說,有一個放四海皆準的造林技術。」

紮根北海紅樹林研究30年的範航清指出,與廣東、福建等地相比,廣西的紅樹林在自然條件上還有著更大的劣勢。

「紅樹林分布在熱帶亞熱帶的近海地區,又喜歡生長在河口港灣,因為這些地帶風浪沒那麼大,養分比較充足。但廣西近海很少有大型、開闊的河口地區,紅樹林只能沿海岸生長,海水鹽度高,代謝所消耗的能量就更多。」

據他介紹,廣西是中國唯一的全日潮海區,一天漲落潮一次,時間長、強度大,紅樹林需要大量的能量用於氧氣儲備,耐受長時間的淹沒。此外,廣西近海土壤貧瘠,多為泥沙質灘涂,更不適宜紅樹林生長。

氣候方面,廣西北海沿海位於西伯利亞寒流的出海口,每年二月份低溫突出,和其他時期的高溫反差極大,且沒有溫暖洋流調節,這種氣溫波動對紅樹林傷害非常大。

對於氣候、地理等自然條件給紅樹林造成的影響,範航清感到無奈。他坦言,科研人員能做的,就是通過不斷的研究和試驗,提高本地品種的成活率,同時對來自國外的品種進行科學監測,提高整個紅樹林的防禦功能。

受各種自然條件限制,紅樹林本身非常脆弱,一旦被破壞,恢復難度也極大。「紅樹林是經過幾百年才長成穩定形態的,稍被破壞,就會大面積衰退。如果再受到人工影響,比如圍填海改變了近海地形,佔據了最適合紅樹林生長的河口港灣,紅樹林就很難再找到理想的生長區域。」範航清說。

自然資源部生態修復司相關負責人表示,由於一些項目造林地塊選擇不當、科技支撐不足等原因,造成項目紅樹林種植成活率、保存率偏低。

在科學評估紅樹林適宜恢復地的基礎上,自然資源部、國家林草局在紅樹林保護專項行動計劃中提出,將自然保護地內的紅樹林修復作為工作重點。

「目前可直接營造紅樹林的灘涂較少,紅樹林自然保護地內的大多養殖塘原本就生長紅樹林,具備紅樹林自然恢復的條件。在自然保護地內實施退塘還林,有利於提高紅樹林的成活率、保存率,也有利於更好地恢復紅樹林生態系統功能。」其解釋。

範航清則提出了三種紅樹林修複方法。

「一般在河口地區,自然生長條件不錯,我們建議讓它自然恢復,基本上等同於『封山育林』。缺點是耗時長、見效慢。但從功能來講,自然恢復的效果是最好的。」

而在已有次生、殘敗、低矮紅樹林的區域,範航清建議通過補苗、改造等人工幹預手段進行人工修復。

為了增加紅樹林面積,重建造林是紅樹林修復的必經之路。「在沒有紅樹林生長的灘涂上讓紅樹林生長起來,相當於『旱地拔蔥』,這是最考驗技術難度的,成本也最高。」

「要真正提高本地種的新造林成活率,目前還面臨很多困難,我們也在努力和期盼著有所突破。」範航清說。

利用

「科學合理利用才能實現永久保護」

隨著紅樹林保護修復的提速,保護與利用的尺度,也被熱議。

廣西出臺的保護條例明確,在不破壞紅樹林生態系統基本功能、不超出資源承載能力等前提下,可以依法利用紅樹林資源從事生產經營、觀賞旅遊等活動;在紅樹林自然保護區核心區和緩衝區以外的紅樹林地可以依法建設畜禽養殖場、養殖小區或者進行規模化水產養殖;也可在規定的區域、時間和範圍內採摘紅樹林果實。

今年出爐的首部紅樹林保護專項行動計劃也提出,可在有效實施用途管制、不影響紅樹林生態系統功能的前提下,開展適度的林下科普體驗、生態旅遊以及生態養殖,經依法批准進行的科學研究觀測、標本採集等活動。

「紅樹林在淨化海水、防風消浪、固碳儲碳等方面發揮著重要的生態服務功能,同時紅樹林也是重要的自然資源。」自然資源部生態修復司相關負責人指出,紅樹林資源利用必須始終堅持保護優先,各種利用活動要符合國土空間用途管制要求。

「合理利用紅樹林,只能是在紅樹林自然保護地核心保護區外,在有效實施用途管制、不影響紅樹林生態系統功能的前提下,開展適度的林下科普體驗、生態旅遊、生態養殖等活動。」

該相關負責人表示,各地可結合本地區實際,在紅樹林+生態養殖、生態旅遊、生態教育等可持續利用技術和模式方面,進行積極探索。

在範航清看來,對紅樹林應該實行分類保護。「自然保護區內的要絕對保護,現有灘涂上已生長的也要保護,但對於在廢棄蝦塘、人工溼地內營造的紅樹林,應該區別對待,以合理利用為主。」

為了找出最恰當的可持續利用方法,範航清和團隊創建了「地埋管道紅樹林原位生態養殖」模式。

他們通過小規模實驗,實現在灘涂泥地下埋設管道配合沉箱養殖魚類,灘涂泥地上正常生長紅樹林,林間海水中保育和增殖底棲動物。「在埋管、沉箱中養殖的是本地烏塘鱧,平均年產75公斤/畝,產值9000元/畝,相當於同面積紅樹林天然海產品價值的20倍以上。」範航清說。

2010年,範航清把目光投向我國東南沿海24萬多公頃的蝦塘。「經過多年養殖,這些蝦塘嚴重退化,在有的地區過半沒法繼續使用,但這些蝦塘中的一部分本身就是在砍伐紅樹林後開闢出來的。」

他想,只要利用廣西這2萬多公頃廢棄蝦塘的一半面積重新種上紅樹林,總面積就會比廣西現有紅樹林還要多。

在他的藍圖裡,這是一個相對封閉的「紅樹林生態農場」。「廢棄蝦塘可以既造林又養殖,我們通過人工造林,栽培出全新的紅樹林生態系統,在其中科學實施分級養殖、循環利用、自然淨化。」

範航清坦言,雖然已經過10年的探索,目前這一技術依然處於試驗階段,大規模的實踐利用,還需要更多技術的支持和政策的保障。

但他從未想過放棄研究。「未來,紅樹林只有科學合理地利用並持續帶來經濟收益,才能得到永久保護,才不會被轉變為農田、鹽田、養殖塘、港口碼頭、臨海工業用地。」

新京報記者 吳嬌穎

聲明:中國網圖片庫(www.cnmediae.com)供本網專稿,任何網站、報刊、電視臺未經中國網圖片庫許可,不得部分或全部轉載,違者必究! 諮詢電話010-88820273。

相關焦點

  • 紅樹林保護修復提速,再造「海上森林」有多難?
    「海岸衛士」「海洋綠肺」「海上森林」……作為熱帶、亞熱帶海岸潮間帶特有的胎生木本植物群落,紅樹林能防風消浪、淨化海水、固碳儲碳,還能維持生物多樣性,也因此擁有許多譽名。近年來,由於沿海地區開發強度加大,大規模圍填海造成濱海溼地喪失,加之近海海水汙染、過度捕撈等,我國紅樹林面積銳減。生態文明建設的號角下,紅樹林保護修復提速。
  • 紅樹林保護修復提速,再造「海上森林」有多難?_新聞中心_中國網
    近年來,由於沿海地區開發強度加大,加之近海海水汙染、過度捕撈,我國紅樹林面積銳減。今年8月,浙江、福建、廣東、廣西、海南明確將對現有紅樹林實施全面保護。但紅樹林生態系統脆弱,修復難度大,保護與修復仍期待更多科技突破。
  • 專訪自然資源部生態修復司相關負責人:紅樹林修復須高度重視科學
    根據2013年第二次全國溼地資源調查結果,由於沿海地區開發的強度加大,圍填海造成濱海溼地喪失,2001-2012年期間,天然紅樹林被佔用的問題依然比較突出。近年來,國家先後出臺了關於加強溼地保護、嚴格圍填海管控等政策措施,實施重要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規劃等,紅樹林保護和修復工作得到顯著加強,遏制了我國紅樹林面積急劇減少的趨勢。
  • 「海岸衛士」紅樹林期待加強保護修復
    我國紅樹植物有37種,分布在廣東、廣西、海南、福建、浙江等省區。從趨勢上看,全球35%的紅樹林已經消失,目前還在以1-2%的速度減少。我國紅樹林面積總體呈現先減少後增加的趨勢。20世紀50年代,我國紅樹林面積約5萬公頃,在自然和人為因素的雙重作用下,紅樹林遭受了較大破壞,至2001年已減少到2.2萬公頃。
  • 拆除月島項目 海南整治圍填海又有大動作
    原標題:拆除月島項目,海南整治圍填海又有大動作   海南省整治圍填海問題又有大動作了,將拆除月島等填海人工島,收回海域使用權,還將整治三亞紅塘灣新機場項目,開展生態修復
  • 廣西紅樹林保護修復發展紀實:築牢海岸"綠色長城"
    中心主任範航清博士介紹,在全球紅樹林面積比歷史高值銳減2/3的情況下,本世紀以來廣西紅樹林面積穩中有增,繼續保持全國第二位,其中天然林面積穩居全國第一位,生態優勢金不換。保護,存續原生態北海金海灣紅樹林生態系統,習近平總書記一年前披著晚霞踏足的地方,是對公眾開放整整10年的景區。
  • 紅樹林等資源受損嚴重 應加快立法保護海洋生態系統|建言中國072
    一段時期以來,受到人類活動尤其是大規模圍填海的影響,這些資源遭受嚴重損害,進而影響到生態系統。對此,今年全國兩會期間,九三學社中央提案建議,開展資源調查並建立資料庫和信息監管平臺掌握紅樹林、珊瑚礁等情況,已及時制定、調整措施;同時還要儘快出臺以紅樹林、珊瑚礁、海草床生態系統為主要保護對象的法律法規等。
  • 中央環保督察整改|海南:圍填海限批,除重大項目外嚴禁填海
    嚴格海岸帶建設項目環境準入與環境保護要求,全面恢復修復受損的紅樹林等海岸帶生態系統。2017年8月10日至9月10日,中央環保督察組對海南省開展環境保護督察,並形成督察意見,經黨中央、國務院批准向海南省進行反饋。反饋問題清單中指出,截止2016年底,海南省共批准填海造地項目184宗,面積達4043公頃。
  • 海洋三所繪製中國紅樹林生態修復潛力圖
    本報訊 近日,自然資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研究員陳彬帶領的海洋保護生態學研究團隊在紅樹林生態修復空間規劃研究上取得重要進展。研究成果以「使用生態位模型預測紅樹林在全球分布區北緣的潛在分布:確定保護和恢復的範疇」和「基於物種分布模型繪製紅樹林生態修復潛力圖——中國案例研究」為題,相繼發表於相關領域SCI頂級期刊《森林生態與管理》和《整體環境科學》。研究得到科技部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和福建省海洋生態保護與修復重點實驗室開放基金項目支持。
  • 自然資源部:嚴重破壞海洋生態的圍填海,應責成堅決予以拆除
    ,促進海洋資源嚴格保護、有效修復和集約利用,現就圍填海歷史遺留處理工作有關要求明確如下。結合項目圍填海實際情況和生態保護目標要求或措施要求,參照《圍填海項目生態保護修複方案編制技術指南(試行)》中提出的修復措施,由省級自然資源主管部門監督指導海域使用權人開展圍填海工程生態建設,修復受損生境,提升新形成岸線的公眾開放程度和景觀生態效果,構建自然化、生態化的新海岸。(三)最大限度控制填海面積。
  • 團水蝨致北海一村莊紅樹林死亡
    中國天氣網廣西站訊 今年十月北海市草頭村發現紅樹林死亡,造成紅樹林死亡的直接原因是團水蝨蛀木生物,該危害存在擴散趨勢。藏在樹幹中的殺手——團水蝨據了解,該村紅樹林完全死亡面積約3畝,受危害紅樹林面積20畝,死亡紅樹林位於陸基蝦塘的前沿。
  • 深圳河入海口將啟動紅樹林溼地生態修復
    見圳客戶端•深圳新聞網2020年10月30日訊(深圳特區報記者 秦綺蔚)深圳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市林業局)10月30日發布公示,將啟動對深圳河入海口紅樹林溼地的生態修復,提升溼地生態價值。2020年9月,深圳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受理了深圳市紅樹林溼地保護基金會申報的深圳河入海口紅樹林溼地生態修復項目申請。該項目位於福田區沙頭街道沙尾村,項目一期涉及改造提升紅樹林4.3公頃。
  • 外來物種有助修複本土紅樹林
    外來物種有助修複本土紅樹林 2015-08-29 科技日報 王怡 【字體:大 中 小】 近日,中山大學生態與進化研究所所長彭少麟及其科研團隊找到一種用外來紅樹林品種控制入侵生物互花米草的生態模型,據介紹,這種方法能有效改善本土紅樹林的生長;同時,這一措施還能保證外來紅樹林植物在完成其使命後自然滅亡,從而避免了一種新的物種入侵。相關研究發表在自然出版集團旗下的《科學報告》上。  紅樹林生長於陸地與海洋交界帶的灘涂淺灘,是陸地向海洋過渡的特殊生態系。
  • 該怎樣保護我們的紅樹林?
    在廣西山口紅樹林區,就有111種大型底棲動物、104種鳥類、133種昆蟲。由於生長於亞熱帶和溫帶,並擁有豐富的鳥類食物資源,紅樹林可以幫助候鳥越冬,也作為遷徙的中轉站,是各種海鳥提供覓食棲息、生產繁殖的理想樂土。
  • 國家海洋督察組:福建圍填海管控存在四大問題
    督察指出,福建省存在國家有關圍填海管理部分制度、政策落實不到位,圍填海項目審批不規範、監管不到位,執法監管存在薄弱環節和近岸海域汙染防治工作推進不力等四大問題。  違規調整海洋功能區 海域海島修復推進緩慢  督察指出,國家有關圍填海管理部分制度、政策落實不到位。
  • 紅樹林保護修復計劃發布:地方造林可新增建設用地計劃指標
    新京報快訊(記者 吳嬌穎)記者從自然資源部今日(8月28日)召開的新聞發布會獲悉,自然資源部、國家林草局印發《紅樹林保護修復專項行動計劃(2020-2025年)》,提出將紅樹林相關自然保護地及適宜恢復區域全部劃入生態保護紅線,從嚴管控涉及紅樹林的人為活動;地方造林合格,可獲新增建設用地計劃指標獎勵。
  • 非洲象牙盜獵致大象數量銳減
    (原標題:非洲象牙盜獵致大象數量銳減) 9月25日,在南非約翰尼斯堡舉行的
  • 首批國家海洋專項督察情況公布 我國出臺最嚴圍填海管控措施
    按照國務院批准同意的《海洋督察方案》,2017年,國家海洋局組建了第一批國家海洋督察組,並於當年下半年分別進駐遼寧、河北、江蘇、福建、廣西、海南開展了第一批以圍填海專項督察為重點的海洋督察,重點查擺、解決圍填海管理方面存在的「失序、失度、失衡」等問題。2018年1月17日,國家海洋局召開新聞發布會,對我國首批國家海洋督察情況進行公布,並發布了史上最嚴的圍填海管控措施。
  • 自然資源部海洋三所研究團隊首次繪製中國紅樹林生態修復潛力圖
    近日,自然資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海洋保護生態學研究團隊在典型海洋生態系統的生態修復空間規劃研究上取得重要進展。